華太師出品,必屬精品,歡迎關注。
在《水滸傳》中,武松經過景陽岡的一家酒店,被店家的旗號"三碗不過崗"吸引,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他豪飲了十八碗酒水之後,趁著酒壯英雄膽,赤手空拳打死了吊睛白額虎,從此名聲大振,成了家喻戶曉的打虎英推。
說到這裡,我們可能會對武松的酒量感到驚嘆,實際古人在飲酒助興時,常常連續喝下好幾壇酒都不會醉,就算是宴請賓客時使用小酒杯,也都斟得滿滿的,一飲而淨。那麼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呢?是不是古人的酒量普遍比現代人大?其實不然,古代的酒在製作工藝等各方面都沒有現代成熟,因而早期的酒度數大多不高。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關於我國釀酒的歷史還得追溯到幾千年前。
正所謂"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杜康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釀酒始祖",相傳他在黃帝時期負責看管糧食,農耕文化的興起使得糧食大豐收,杜康為減少糧食腐爛絞盡腦汁,有一次他閒來散步,偶遇了幾棵枯死的大樹,他靈機一動,將糧食倒進了空蕩的樹幹裡,同時節省了儲糧的空間。誰知過了不久,杜康前來查看糧食,卻收穫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原來樹幹中的糧食經過這段時間的發酵風乾,開始沿著樹幹縫隙,由裡向外滲水,並散發著濃烈的香味,讓人垂涎欲滴,難怪吸引了周圍的動物前來品嘗,醉得橫七豎八。杜康便將這滲出來的水打包回去給人們品嘗,大家讚不絕口,從此開始了他的釀酒生涯,"杜康酒"因此有著"貢酒"之美譽,酒也在民間普及起來。這個神話故事從側面說明,早期的酒以純釀製造為主,口感非常健康純正。
我國古代酒的文化演變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在北宋末年以前,古人主要以穀物或是水果為原材料,製作工藝簡單粗糙,時常殘留髮酵的雜質,因而也叫濁酒,度數維持在八九度左右,最高不超過十五度,類似於現代的飲料酒、甜酒等。所以古人雖然酒量大,但只是數量上的優勢,如唐宋時期的文人墨客,鬥酒吟詩乃是家常便飯。
"詩仙"李白在《將進酒》中寫道: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表達了作詩之人豪飲高歌,借酒消愁的人生感慨。因此這種低度數的發酵酒成為了聚會的必備佳品,而且古代農作物的生長環境優越,釀出來的酒原汁原味,具有舒筋活血,解渴養生的作用,這也成為了古人無酒不歡的原因之一。
到了宋末元初,蒸餾技術傳入我國,古人已經不滿足於低度數的米酒或是黃酒了,開始出現高度數的蒸餾酒,即所謂的白酒。這種酒是將醪糟高溫加熱,經過富集提純,濃度達到最高,口感變得辛辣刺激,度數可達30到65度,喝了還有抵禦嚴寒的功效,在溫度低的東北地區很受歡迎,此時酒的成色品質已經接近於現代白酒。蒸餾酒的出現象徵了古代釀酒技術質的飛躍,但因為成本較高,民間百姓還是青睞於低度數的發酵酒,直到清軍入關,滿蒙貴族偏愛這種烈性酒,隨後將它傳入了千家萬戶。
當然古人的大智慧不僅體現在製作酒上,他們懂得物盡其用,因而衍生出藥酒的歷史。神醫華佗做手術時,曾使用麻沸散和酒而服,起到鎮痛麻痺的作用。古人還將虎骨、三鞭等藥物放入酒中浸泡,可以達到固本壯陽、強身健體的效果。可見酒不僅是飲用佳品,利用得當也是一劑良藥。
到了21世紀,"杜康酒"的製作方法早已失傳,但先人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釀酒經驗,酒文化得以發揚光大。市場上出現了種類繁多的酒產品,主要分為洋酒和國酒兩大類,飲用方法也是五花八門,比如黃酒由於性緩有甜味,可以加生薑片溫燙,冬天宜加雞蛋,夏天適合冰鎮,反映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酒方式逐漸成為一種講究。
在部分酒吧或是餐廳,還興起了調酒師之類的新型職業,他們負責調配各類酒水,同時調動氣氛,讓客人感受到酒文化的風土人情。現代人壓力大,喝酒不僅是為了助興,更是為了應酬,很多時候觥籌交錯中一筆生意就談成了,因此酒成為了交際場上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