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酒多少度,為何古人動不動喝好幾壇,是真能喝還是度數低?

2020-12-22 華太師

華太師出品,必屬精品,歡迎關注。

在《水滸傳》中,武松經過景陽岡的一家酒店,被店家的旗號"三碗不過崗"吸引,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他豪飲了十八碗酒水之後,趁著酒壯英雄膽,赤手空拳打死了吊睛白額虎,從此名聲大振,成了家喻戶曉的打虎英推。

說到這裡,我們可能會對武松的酒量感到驚嘆,實際古人在飲酒助興時,常常連續喝下好幾壇酒都不會醉,就算是宴請賓客時使用小酒杯,也都斟得滿滿的,一飲而淨。那麼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呢?是不是古人的酒量普遍比現代人大?其實不然,古代的酒在製作工藝等各方面都沒有現代成熟,因而早期的酒度數大多不高。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關於我國釀酒的歷史還得追溯到幾千年前。

正所謂"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杜康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釀酒始祖",相傳他在黃帝時期負責看管糧食,農耕文化的興起使得糧食大豐收,杜康為減少糧食腐爛絞盡腦汁,有一次他閒來散步,偶遇了幾棵枯死的大樹,他靈機一動,將糧食倒進了空蕩的樹幹裡,同時節省了儲糧的空間。誰知過了不久,杜康前來查看糧食,卻收穫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原來樹幹中的糧食經過這段時間的發酵風乾,開始沿著樹幹縫隙,由裡向外滲水,並散發著濃烈的香味,讓人垂涎欲滴,難怪吸引了周圍的動物前來品嘗,醉得橫七豎八。杜康便將這滲出來的水打包回去給人們品嘗,大家讚不絕口,從此開始了他的釀酒生涯,"杜康酒"因此有著"貢酒"之美譽,酒也在民間普及起來。這個神話故事從側面說明,早期的酒以純釀製造為主,口感非常健康純正。

我國古代酒的文化演變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在北宋末年以前,古人主要以穀物或是水果為原材料,製作工藝簡單粗糙,時常殘留髮酵的雜質,因而也叫濁酒,度數維持在八九度左右,最高不超過十五度,類似於現代的飲料酒、甜酒等。所以古人雖然酒量大,但只是數量上的優勢,如唐宋時期的文人墨客,鬥酒吟詩乃是家常便飯。

"詩仙"李白在《將進酒》中寫道: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表達了作詩之人豪飲高歌,借酒消愁的人生感慨。因此這種低度數的發酵酒成為了聚會的必備佳品,而且古代農作物的生長環境優越,釀出來的酒原汁原味,具有舒筋活血,解渴養生的作用,這也成為了古人無酒不歡的原因之一。

到了宋末元初,蒸餾技術傳入我國,古人已經不滿足於低度數的米酒或是黃酒了,開始出現高度數的蒸餾酒,即所謂的白酒。這種酒是將醪糟高溫加熱,經過富集提純,濃度達到最高,口感變得辛辣刺激,度數可達30到65度,喝了還有抵禦嚴寒的功效,在溫度低的東北地區很受歡迎,此時酒的成色品質已經接近於現代白酒。蒸餾酒的出現象徵了古代釀酒技術質的飛躍,但因為成本較高,民間百姓還是青睞於低度數的發酵酒,直到清軍入關,滿蒙貴族偏愛這種烈性酒,隨後將它傳入了千家萬戶。

當然古人的大智慧不僅體現在製作酒上,他們懂得物盡其用,因而衍生出藥酒的歷史。神醫華佗做手術時,曾使用麻沸散和酒而服,起到鎮痛麻痺的作用。古人還將虎骨、三鞭等藥物放入酒中浸泡,可以達到固本壯陽、強身健體的效果。可見酒不僅是飲用佳品,利用得當也是一劑良藥。

到了21世紀,"杜康酒"的製作方法早已失傳,但先人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釀酒經驗,酒文化得以發揚光大。市場上出現了種類繁多的酒產品,主要分為洋酒和國酒兩大類,飲用方法也是五花八門,比如黃酒由於性緩有甜味,可以加生薑片溫燙,冬天宜加雞蛋,夏天適合冰鎮,反映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酒方式逐漸成為一種講究。

在部分酒吧或是餐廳,還興起了調酒師之類的新型職業,他們負責調配各類酒水,同時調動氣氛,讓客人感受到酒文化的風土人情。現代人壓力大,喝酒不僅是為了助興,更是為了應酬,很多時候觥籌交錯中一筆生意就談成了,因此酒成為了交際場上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

相關焦點

  • 為何古代的人動不動就喝好幾壇酒,酒的度數到底有多少
    難道他們喝不醉?其實古代的酒,和咱們現在的差很遠很遠……先說個經典的酒仙級別的人物——李白。杜甫的《飲中八仙歌》寫道: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是杜甫誇李白的,說他能喝一鬥酒,一鬥酒是多少呢?
  • 古人喝一壇才微醺,現代人一杯就倒,古代的酒相當於現在的多少度
    "小二,來一壇好酒!"這恐怕是很多古代影視劇中都可聽到的臺詞了吧?人們每每聽到這裡是不是有一種恍惚感:一壇酒?一個人喝得完嗎?難道不會醉嗎?還真的很難喝完,而且也不會醉,為什麼?因為古人的酒比起現在的白酒,度數是相差極大的。
  • 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什麼古人動不動就喝千杯都不會醉呢?
    可是這樣子的釀造技術怎麼可能釀造的出好酒呢?雖然我不懂釀酒,可是網絡這麼發達也知道一些,現代酒的度數之所以高就是因為蒸餾技術的嫻熟。所謂蒸餾技術,就是將以前釀過的就再經過一次或多次的釀造,從這其中提取出高純度的酒液,所以現代的白酒乃至各種酒都有將近50度左右。
  • 古人為何能千杯不醉?古代酒到底有幾度?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無論古代或是現代,一些文人墨客都非常的喜歡喝茶,品茶。不過酒跟茶一樣,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同樣悠久,邊茶比起來可謂是不上向下。並且在現代生活裡面隨處可見,聚餐應酬都要用酒。酒成為了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飲用的飲品之一。並且中國釀酒的歷史已有好幾千年。而酒的品種自然也是非常的豐富多彩。就拿白酒,黃酒,米酒來說,說這些都是中國有名的美酒,而且經過漫時間的推移,也出現了許多聞名中外的讓釀酒企業。
  • 古人能喝幾壇酒,還不醉?這是真的嗎?米酒度數低,就像喝水一樣
    古代的酒是釀造酒,和現在的蒸餾酒是完全不一樣的酒精度。我祖父在世的時候,每年要釀酒兩次,一次是二月,叫做桃花酒。一次是九月,叫做。釀酒要用糯米。糯米浸泡一個晚上,蒸熟,然後涼透。備涼開水一桶。將酒麴碾碎,加入涼開水,在糯米飯中拌勻,然後放置在酒罈中,密封好。幾天之後,就形成了甜酒。這就是米酒的製造方法。繼續發酵,酒精度會進一步升高。釀造得好的酒,可以點燃。有些人講究,會用包袱將酒糟過濾。我祖父很愛惜,酒糟捨不得丟。每天吃飯,都要在灶前熱一大罐酒。酒每天必喝,不喝沒力氣幹活。因為農活真的很辛苦。
  • 古人常說千杯不醉,為什麼古人喝不醉呢?其實原因很簡單!
    首先,不得不承認古代的那些人喝酒真的很厲害,先不管他們有沒有醉,每次他們都是幾壇幾壇的喝,難道他們不會撐的慌嗎,最令人不解的是他們從來都不會醉,後來發現,他們當時喝的酒都是甜的,在古代,很多酒的原料都是一些穀物以及果子,而且在當時百姓的釀酒技術都不怎麼發達,所以很多的酒其實都是一些米物渣子,大部分都是甜的,雖然是經過發酵的,但是酒依然是香甜的,由於沒有進一步提取
  • 古代的酒有多少度?為啥古人喝酒像喝水一樣都不會醉?
    在看一些古代影視劇或書籍的時候,經常會看到古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那酒都是一壇一壇的喝。一壇酒可是有不少,卻一會就被喝完了,喝酒就像喝水一般,讓現代人感到很詫異。古代的酒有多少度?為啥古人喝酒像喝水一樣都不會醉? 古代的酒有多少度?
  • 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為啥幾壇喝不醉?其實這「2點」就能看出來
    那麼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呢?為什麼經常看他們喝幾壇都喝不醉?而現在的酒一兩杯就喝醉了。其實我們從這「2點」就能看出來,看完漲知識了!第一點 濁酒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濁酒」這個詞,北宋詩人範仲淹有一句詩詞,「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就用了濁酒這個詞。
  • 古人動不動就「一斛酒一鬥米十斤肉」能吃完?問題到底出在哪?
    古人動不動就「一斛酒一鬥米十斤肉」能吃完?問題到底出在哪?其實,只是度量衡的問題,古時候的重量單位肯定和現在不一樣,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肯定比現在的輕。所以,經管用現在的眼光看很驚人,但是其實沒那麼多。在中國的古代,時代不同,計量單位也不同,舊時,十升等於一鬥,十鬥即一百升,等於一斛,斛和石通用。
  • 古代人喝的酒真的是酒嗎?
    在這些小說當中,他們喝酒動輒十幾碗,甚至幾十碗,那魯智深,喝了十幾碗酒之後還要再喝一桶酒。如果是拿今天的酒來看的話,他們早就醉死了。他們當時喝的種酒酒精含量比較低。,一般十度左右,比啤酒度數能高一點點有限,而且味道也不是像咱們現在喝的白酒那麼辛辣,他是微微發甜的,有點像果酒,有點像所謂的甜水、香檳吧,只有這種酒才符合古代人動輒幾十碗十幾碗大碗飲酒的場面。
  • 古代的酒放到現代的話,酒的度數會是多少?網友:人人都是武鬆了
    古代的酒放到現代的話,酒的度數會是多少?網友:人人都是武鬆了相信酒這個東西大家也都還是比較了解的。很多時候有些人平時吃飯的時候也會小酌一杯。如果碰上喜宴什麼的,那麼男人們也是會互相勸個酒。那麼我們都知道,古代的人也是比較喜歡喝酒的,更有喝完酒以後可以作詩的。酒都是有度數的,所以很多人都比較奇怪,那就是將古代的酒放到現代的話,酒的度數會是多少?其實古代的酒度數是比較低的。它更像是一種飲料一樣。所我們會發現,古代很多人即便是一大碗一大碗的喝下去白酒,也不會出什麼事。這要是放在現在,可能早就酒精中毒了。
  • 古人喝酒都是「大口酒」,他們喝的酒有多少度?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從一些影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的人喝酒都是大口酒,完全像喝水一樣,但是儘管如此,他們還是很難喝醉,他們喝的是「假酒」,當然不是,只不過是他們喝的酒度數比較低而已,那麼古人喝的酒相當於現在的多少度呢?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
  • 武松喝18碗酒打虎,相當於現代喝多少?古代酒度數大概有多高
    中國古代的酒最早是以穀物自然發酵產生的,你可以理解為夏天穀物水果存放著,天熱一不小心就發酵了。古人嘗了一下,還行,於是就成了最早的酒。就像現在自釀葡萄酒,拿葡萄洗淨壓榨之後自然發酵就行了,早期的酒度數很低,就幾度,當飲料喝都成。
  • 古代人喝的米酒到底有多少度?也就十幾度
    在古代人們喝的酒,不像現在很有類型,而且度數的不同。古代的酒大多數都是自己釀造的,度數不是很高。當幾個志同道合的好友坐在一起,都喜歡吟詩喝酒。但是古代的酒究竟有多少度?其實一直到宋以前,古人喝的大多是米酒。
  • 古人喝酒像喝水一樣為何酒量大的驚人?古代酒和現代酒有何不同?
    武松上景陽岡之前,曾經在酒館裡連喝了幾十碗酒,然後又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李白喝完一鬥酒,照樣能夠寫出傳世千年的錦繡詩詞。古人的酒量那才真正堪稱是海量和千杯不醉。  那麼,古代人的酒量真的就比現代人的酒量大那麼多?還是釀出來的酒存在很大不同呢?
  • 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為何古人總能做到「千杯不醉」?
    如果是現代,讓人論碗喝酒約等於試圖殺人,可是為什麼古人喝酒就可以用大碗,論壇買,還有人「千杯不醉」呢?古代的製酒方法和酒的質量與當今有什麼差別呢?那時候人們製酒,是「若作酒醴,爾惟曲糵」,這種方法比較粗糙,得到的是濁酒,成本也不高,在日後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個方法雖有改良,也就是換了酒麴,但是本質不變,生產出的都是濁酒。所謂「濁酒一杯家萬裡」,就是指的這種酒。這種酒有很多沉澱,純淨度比較低,度數也很低,大約10度甚至更低。
  • 古代人為何千杯不倒?喝多了文能作詩,武能揍虎!
    我們從《史記》、影視劇裡都能了解到,古人常常千杯不倒。比如三國時期的曹操、關羽、張飛等都喜好酒,而且喝多了照樣上戰場;唐朝的詩仙李白喝多了照樣寫出流芳百世的豪放詩句。《水滸傳》第二十二回中,武松打虎的故事,三碗不過崗,但是武松喝了十八碗還把老虎給揍死了。電影《黃飛鴻》裡,黃飛鴻除了無影腳還有醉拳,喝醉了打醉拳無人能擋。很多武俠劇裡的江湖英雄好漢進入客棧都是三斤牛肉五斤好酒。而且清一色的都是用大碗喝,少則幾大碗,多則四五壇。古人到底是怎麼做到千杯不倒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 一瓶華潤雪花啤酒相當於古代多少鬥酒?
    中國古人特別喜歡喝酒,把喝酒看作是天下第一美事,以喝酒聞名的古人數不勝數,最有名的當屬李白。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還因為喝酒獲得一個酒仙的稱號。那麼李白真的那麼能喝嗎?要是讓他喝華潤雪花啤酒的話,他能喝多少杯呢?在說明古代人能喝多少酒之前,我們先要明確古代的度量單位都是什麼?
  • 古代人喝很多酒都不醉,古代的酒等於現代的多少度?
    古代的酒不像現在一樣,動不動就是五六十度的,一不小心就會被放倒。其實古代的酒也是由穀物糧食釀造而成,這些基本的原料完全無公害,只是當時的釀酒技術很一般,所以不像如今這般清亮透明,古人詩中的「濁酒」就是這個意思。由於古代釀酒技術跟不上,所以酒中會有很多渣子漂浮。
  • 白酒度數那麼多,多少度的最好喝呢?
    中國白酒目前度數大多為38度——53度之間,當然,也有一些低度和高度酒,度數高的能達到七八十度。作為蒸餾酒目前度數最高為波蘭的96度「生命之水」,中國酒我見過度數最高的為雲南的一款葡萄酒84度。但是這些酒基本上都是需要加水飲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