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2月18日訊 12月17日,由國家旅遊局主辦的重走長徵路記者團一行按當年紅軍長徵線路翻越二郎山走進雅安天全縣。
細雨霏霏中,記者們參觀了天全紅軍紀念館,在紀念館內,記者看到一位手拄雙拐的少年久久的凝望著在天全犧牲的英雄們影像前,神情凝重而專注,似是要牢記這些英雄。
在紀念館雕塑前,天全縣黨史專家高紀志老先生向記者們介紹那段戰火紛飛的歷史,在紅軍歷經艱險飛奪瀘定橋之後,緊接著便受到了國民黨的追擊。急速奪取天全,打開北上通道,就成了當時十分緊迫的任務。時值端午時節,河水猛漲,天全城沙壩——老船頭渡口河深水急、河面較寬,浮橋衝毀,加上對岸楊森部火力猛烈,紅軍當日難以渡河,與楊森部隔河射擊,槍聲不斷。
中革軍委命令「以破釜沉舟精神,堅決迅速手段,於6日夜以前不顧一切犧牲渡過天全河」。強攻不成,劉伯承、聶榮臻商議,借用過去歷次戰鬥的經驗,組織專事偷襲、偵察的交通隊繞道從老船頭下遊的龍尾峽偷渡過河,奇襲敵軍。
二郎山下天全縣,紅色旅遊資源豐富,記者從現場了解到,天全縣紅軍紀念館和蘇維埃廣場共佔地48畝,其中蘇維埃廣場佔地43畝,廣場設置紅軍青銅雕塑,紅色花崗石浮雕和火炬,以及廉政文化宣傳欄,紀念館佔地五畝,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
重建後,紅軍紀念館及廣場基礎設施大提升,並在紀念館內修建了感恩紀念館,包括重建後的城市規劃沙盤,重建後的紅軍紀念館分為兩個廳,第一展廳:紅軍長徵在天全,分五部分:序廳、紅軍長徵過天全、紅軍長徵在天全、紅軍精神世代繼承以及結束語。第二展廳:天全歷史展廳,採用七個時期反映天全的歷史,整體布展採用現代的聲光電、高科技手段和藝術雕刻手繪藝術相結合,新增紅軍時期文物、場景還原、遊戲、影視系統模型等形式,同時注重紅色實物和天全歷史的展現,讓參觀的群眾有一種新穎的感覺。
紀念館採訪結束,記者們來到飛仙關吊橋參觀,據蘆山縣黨史辦主任駱雲勇介紹,該橋 1951年5月15日竣工通車。橋身東西橫跨青衣江上,連接蘆山和天全縣境,為懸索式鋼索吊橋。是原川藏公路上的第一座吊橋、全國為數不多的「三跨連續鋼桁加勁懸索橋」之一,也是新中國成立後道橋專家們引為自豪的「國產」大橋傑作,當時使用的材料都是就近取材的國產產品。
橋頂「飛仙關橋」四個字為劉伯承元帥書寫,字體蒼勁有力。西岸塔柱有十八軍政委譚冠三題寫的楹聯「發揮天才發揮力量戰勝困難創造人民幸福,一面進軍一面建設解放西藏鞏固西南國防」。東岸塔柱上有西康省主席廖志高題寫的楹聯「勞動創造世界飛仙天險何難克服,革命帶來幸福閉塞邊區從此繁榮」。
橋西岸天全境內有三層六面碉樓一座,主體至今保存完好。
1972年政府在橋下遊約200米處修建石拱橋,交通改道,飛仙關鋼索橋廢棄封閉至今。飛仙關橋對研究進軍及解放西藏具有重要的價值。
橋西頭,在綠樹掩映中的南天鎮格外美麗。
由南充市對口援建。2015年年底,南天新鎮進行打造提升,沿湖綠地重新設計打造,對飛仙關大橋碉樓進行修復,修建沿湖遊道和釣臺。多功鄉是天全打造國道318線景觀大道的起點,「中國川藏遊,出發在天全」起點就在南天新鎮,其也將會成為川藏線上的重要驛站。 (尤紫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