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退、撕裂不應成為香港社會的未來

2020-12-17 環球網

近日,香港媒體報導,特區政府取消了大年初二煙花匯演,原因是社會仍然有不穩定因素,對公共安全構成威脅……此舉真是讓人唏噓不已。持續7個多月的修例風波給香港社會造成的打擊和傷害是多方面的,以至於連一年中最看重的春節也不能倖免。仔細審視現在的香港,從肉眼可見的市容瘡痍、遊客凋零、店鋪蕭條,到背後的失業人口激增、意識形態割裂、自殺率飆升。難怪媒體會這樣評價:東方之珠的盛景已難再現!香港的明天將何去何從?

新年新期盼,新年新展望,但此刻有理哥無法為大家描繪一個未來香港的「美麗願景」,(因為現實很殘酷)但可以為大家呈現一個正在走向衰退、正在發生撕裂的香港社會。

衰退

修例風波對香港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和國際形象均造成了嚴重影響,全社會都在「埋單」。據國際貨幣基金會(IMF)顯示,香港經濟活動顯著轉弱,2019年本地生產總值(GDP)將收縮1.9%。同時,香港局勢已嚴重侵蝕國際投資者信心,有國際評級機構甚至發出預警,持續的遊行示威活動和暴力衝擊事件使香港經濟活動無法正常進行,香港的評級可能受到影響。而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去年底的發言也印證了這一點:預料香港第4季度經濟繼續負增長,特區政府帳目亦會「見紅」(赤字),是15年以來首次。

來港人員銳減,零售業和旅遊業最受衝擊

從經濟層面看,修例風波對香港零售業和旅遊業的打擊無疑是首當其衝的。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2020年1月3日公布的數據,2019年10月零售業創下了24.4%的歷史最高降幅,2019年前11個月,香港零售業總銷售額比前一年同期下降10.3%。

有報導稱,受影響最大的是珠寶、手錶和貴重禮品等奢侈品,銷售額下降高達43.5%;其次是藥品和化妝品,降幅為33.4%。百貨公司的商品銷售額也下降了約33%。究其原因,是作為香港本地第二大產業的旅遊業,有很大一部分是"商業購物遊",遊客的人均消費特別是奢侈品消費十分高,旅遊人數的多寡直接反應在商品銷售額上。

據統計,香港每年接待的遊客總量,是其居住人口的十幾倍。而現在,香港的入境人數已經被腰斬,因此香港的零售業也連帶受到了嚴重衝擊,預計直接銷售損失達數十億美元。

據香港《南華早報》的報導,一位香港特區政府發言人表示,零售額持續大幅下降,主要原因是抗議活動變得極端暴力,這嚴重幹擾了旅遊和消費相關活動並進一步抑制了消費情緒。他說:「零售業的近期前景依然取決於本地社會事件如何演變。因此,結束暴力活動、恢復社會秩序對零售業乃至整個經濟的復甦至關重要。」

來港遊客的大幅減少成為了香港經濟陷入蕭條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旅遊業促進會總幹事崔定邦表示,受暴力示威影響,訪港旅行團的數目已近乎於無,不少旅行社已暫停營運多個月。他相信在新年後將有更多旅行社會暫停營業、甚至會倒閉。據香港《東方日報》1月14日報導,剛過去的2019年12月,酒店平均入住率約六成,比2018年同期下降33%,房價按年下跌47%,整體而言酒店平均收益按年下跌65%。

不僅是旅遊業,航空業同樣備受衝擊。據媒體報導,國泰港龍航空公司表示暫時沒有計劃裁員,但推出無薪假期。而經營港澳間往來的噴射飛航(快速客運渡輪)的信德中旅船務管理公司發出減薪通知,要求員工16日籤署同意書,否則視為離職。勞工界議員何啟明直言,這次減薪事件是「2020年的第一滴血」。

民生的災難 失業率飆升 社會秩序遭嚴重破壞

眾所周知,零售業和服務業是香港消費兩大支柱,且僱傭大量基層人士。根據去年12月的調查顯示,6月份已有97%的零售公司虧損,其中90%的公司虧損程度在中等以上,57%的公司嚴重虧損。

去年底,香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在特區政府官網發文指出,9月至11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3.2%。但與消費及旅遊相關行業的失業率進一步上升至5.2%,創下3年以來的高位。餐飲服務業的失業率更升至6.2%,創下8年來最高位。據不完全統計,去年有至少12萬人失業。粗算下來,以全港約250萬個家庭計,約每20個家庭就有1人慘「被失業」。

可以預見,如果風波長期持續下去,暴力示威不斷升級,香港將出現裁員潮和歇業潮,失業率還將繼續飆升。當然亂港分子的「傑作」遠不止於此。

且看香港警方公布一組數字:修例風波至今,暴徒毀壞的鐵欄長度達52.8公裡,可由石澳連至機場;掘起的地磚達21800平方米,可以鋪滿三個政府大球場;暴徒投擲的汽油彈達5000個,連同檢獲的10000支汽油彈,以每10秒扔1支計算,需要27小時才能扔完。

這組數字背後折射出民生的災難。據統計,修例風波以來,香港公共服務方面造成的損失巨大。僅以港鐵為例,據「橙新聞」12月5日報導,港鐵發公告稱,風波期間,車站及設施被損毀和破壞造成16億港元損失。人們在香港的大街上經常可以見到自動提款機被破壞,交通標誌遭到破壞,交通要道被設障攔截。暴徒瘋狂的行徑致使交通停擺,公司停業,學校停課。人們被迫減少外出社交,取消特別活動,夜生活驟然冷清,商業活動絕跡,使得幾代人積累的成果被消磨,城市發展的腳步受阻滯。……昔日閃亮的「東方之珠」被暴力蒙上了一層陰影。

撕裂

據《香港商報》稱:修例風波以來,香港經濟、民生工作幾乎處於停滯,泛政治化氛圍則更加激烈。的確,目前的香港社會中,各種撕裂情緒非常嚴重,從意識形態,到生活購物,從政治訴求,到個人好惡,都強迫人們站隊,都要強行做出選擇。

對經濟層面人為的 顏色劃分 嚴重破壞營商環境

修例風波引發的政治對立使得社會撕裂進一步加劇,這種撕裂蔓延到經濟領域,亂港分子人為劃分「黃色經濟圈」和「藍色經濟圈」。人們的日常生活、購物漸漸被政治裹挾,包括在消費時要考慮該食肆或商家的政見,於是出現了受亂港分子力捧的「黃店」和遭其抵制、甚至「裝修」的「藍店」。

很多商家為此非常煩惱。亂港分子通過挨家挨戶詢問店鋪是否支持「反修例運動」、所謂的「五大訴求」、「解散重組警隊」、是否想加入「黃店」等問題,並許諾入圈後可以增加客源,店主迫於壓力只好點頭,「被加入」「黃店」名單。

其實「黃色經濟圈」概念一經提出,就遭到各界的質疑。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認為「黃色經濟圈」只會令市民受損;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助理講師阮穎嫻質疑「黃色經濟圈」是「妨礙到他人做出選擇」。

就像前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系主任雷鼎鳴所說:這構思的一個問題是扭曲了價格機制,削弱了價格引導資源配置的功能。在市場經濟中,推高價格,顧客仍可能願意購買,因為他們相信質量改進了。但加入「黃色經濟圈」的商戶若是要繳付費用,那麼最終產品的價格是要上升的,但顧客得到什麼呢?

而且「黃色經濟圈」無法自成體系,無法做到「自給自足」。目前在香港的商界中,偏藍的應該比偏黃的多,黃店也要租藍業主的鋪,買來自內地的原材料,用藍店提供的服務。示威者呼籲抵制政治對立者經營的生意,會激發社會矛盾,令商家之間變得更為撕裂,最為嚴重的是破壞了香港的營商環境。

由於沒法帶來實際的經濟增益,這種撕裂的經濟形態很難長期持續。據香港文匯報披露:近日不少「黃店」最終敵不過經濟不景的大氣候,走上結業的末路,其中「黃店」千房大阪燒已貼出結業通告。有網民表示:單靠「黃色經濟圈」作宣傳噱頭不靠譜,遲早倒閉;也有人歸究是黑衣暴徒以近乎黑社會收保護費的勒索制度,向「黃店」苛索「抗爭」捐款,把「黃店」趕上絕路。

香港立法會議員陳健波的話道出了問題的實質:其實真心為香港好,應該推動共融。香港人根本都是一家人,任何將香港人分裂的行為都不應該支持。如果為了做多點生意,參與撕裂香港的行為,真的沒有良心,亦不會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意識形態的撕裂使得一家人如同水火

一直以來,香港都是一個包容、開放、友善的城市,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中西不同價值觀、不同意識形態和多元文化在此地交匯、融合、發展。與此同時,各國領事館、商務代表處和披著國際非政府組織外衣的反華機構雲集,居民構成成分複雜,大眾輿論也經常被不良媒體所誤導。以《蘋果日報》、《壹周刊》為首的黃媒大量刊登內地負面新聞,而特區政府教育部門又沒有及時對青少年開展中國近代史和愛國主義教育,客觀上造成了香港一部分年輕人對中華民族沒有認同感,對中央及特區政府沒有親近感,對《基本法》等相關法律沒有敬畏感。

久而久之,在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一代心中,任何對「自由民主」的質疑和妥協都是不能接受的,是對人類文明的詆毀和背叛。因此,當表達這種「理想」碰壁、遭到規制(《逃犯條例》修訂)的時候,再加上反動派幕後黑手與「港獨」分子的組織與煽動,他們便歸罪到公權力。而具體表現就是港毒思想的大行其道;挑戰《基本法》和「一國兩制」、藐視中央和特區政府的權威;嚴重破壞香港法治和社會秩序,對警方執法的公然反抗。

修例風波使得越來越多的港人捲入其中。目前,很多香港家庭面臨政治思想的兩極分化,「黃者愈黃」或「藍者愈藍」的現象更趨嚴重。就像香港媒體所描述的:有一種「心」是現在香港人無法去解決的,經過幾個月來的發酵,不少孩子跟父母因為政見而分歧,有的幾十年的朋友也因此分道揚鑣,鄰居也是如此,大家說話都小心翼翼。

然而痛心的還不止於此。近日,香港警方公布了一組數據:由6月9日至12月27日,因反修例運動警方共拘捕6494人,當中11到25歲達4368人,其中90%是在校學生。甚至中學生和小學生也參與到了暴力示威的人群中,雖然人數不多,但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修例風波對香港年輕人思想造成的衝擊和顛覆,讓我們對香港的未來感到太多的隱憂。

精神上的撕裂感更為嚴重

如果說政見不同導致香港人之間的關係發生著撕裂,但更為隱蔽的是,部分港人自身思想和精神狀態上的撕裂,對今後發展影響更為深遠。

之前的文章中有理哥曾剖析過港人的思想狀態:在東西方兩種文明、兩種範式對撞摩擦後,催生出的「孤島生態」。只有對金錢和地位的繼承,沒有求新和舉賢任能的突破,沒有對規矩的遵守和對法律的敬畏。

在這種卑微又自大的心態下,面對近年來內地經濟的快速增長、國際影響的日益增加,港人對內地的優越感逐漸喪失,取而代之的是疑中、恐中情緒。再加上修例風波中反對派一直強調住房、醫療、社保等社會問題的沉痾舊疾,使得部分港人,尤其是年輕的一代,雖有老港人遺留下的「優越感」,但沒有實際生活的體驗感,看不到境遇的改善,找不到上升的通道,絕望情緒蔓延。這導致他們的思想在理想與現實的對衝中嚴重撕裂。

據媒體報導,修例風波以來絕大部分受訪人士認為該事件對自己的精神健康造成了影響。其中有98%的人士表示他們減少了休閒活動,減少了與朋友和家人的見面以及工作時間。有66%的人士表示焦慮程度上升,55%感到無助或失去希望,而分別有37%和26%的受訪者表示與家人和朋友的爭執增多。

而醫學雜誌《柳葉刀》的研究更加直觀:近三分之一的香港成年人,在這經常發生暴力動蕩的幾個月裡,他們出現了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症狀。香港大學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大約十分之一的人出現了可能的抑鬱症狀,這一數字與世界上其他武裝衝突地區或恐怖襲擊後出現的症狀相當。

共同領導此項研究的香港大學醫學院梁卓偉教授表示:不管政治信仰如何,不管支持還是反對這場風波,不論老幼,不論貧富,每個人都會遭受同樣的痛苦。在某些案例中,我們發現有人會想傷害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

救贖

現實的種種不堪充分說明,修例風波給香港帶來的只能是衰退、撕裂,直至走向毀滅。反對派煽動港人謀求的所謂「自由和民主」,給香港社會只能帶來災難。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這是美西方在香港煽動的又一次「顏色革命」,其妄圖通過打「香港牌」達到遏制中國的目的。至於目前香港「千瘡百孔」的局面,才不是美西方所關心的。

歷史反覆證明,「利莫大於治,害莫大於亂」。香港是700多萬香港同胞的香港,也是14億中國人民的香港。中央政府維護香港繁榮穩定、維護國家根本利益的決心堅如磐石。

而香港的穩定繁榮,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才能夠實現的,這需要全體愛國愛港人士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全力推動止暴治亂工作,加強立法和執法,有力反擊外部勢力的幹預和滋擾。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這裡,有理哥引用一段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夫人何晶在社交網站的發文,以期驚醒迷亂了心智的香港民眾,「唯有深入審視自身,從而確認自己究竟能在中國、在世界上扮演什麼角色,是香港人最佳選項。 唯有在中國的事務上扮演積極角色,香港在世界上才有發揮空間」。

相關焦點

  • 香港社會期待林鄭修補裂痕,幸運數字「777」領港重新起飛
    林鄭在會見記者時表示,她對梁振英提及多方面的工作,包括首要任務是團結社會,同時感謝梁振英給予她正面和積極的支持,希望未來3個多月能做好交接,一起做好慶祝回歸20周年的工作。梁振英再次祝賀林鄭月娥順利當選。他說,這場選舉嚴格按照《基本法》、人大常委會有關決定及香港選舉法舉行,林鄭月娥的順利當選再次說明「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落實。香港文匯網稱,林鄭27日起會落區(下基層)感謝市民支持。
  • 美國社會撕裂剎不住車
    美國社會自我糾偏能力能否足以扭轉狹隘、排外和仇恨之勢?認不清現實、找不到正解,美國社會撕裂擴大之勢就難以剎住車新冠肺炎疫情如同一面鏡子,美國民眾從中看到了什麼?美國皮尤研究中心調查數據顯示,77%的受訪美國人認為經過此次疫情,美國社會更為撕裂。美國分析人士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的政治極化和社會撕裂處在「內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階段」,美國正經歷現代政治史上的「至暗時刻」。
  • 美國社會撕裂加劇,「生日」也不好過
    顯然,在最應該展現美國團結精神的獨立日當天,美國總統不但沒有為彌合國內分歧做出努力,還將本應面向全體美國人的講話變成了對一部分美國人的刻意冒犯。法新社稱,對抗和不團結成為今年美國獨立日的標誌。一些美國人曾寄希望於總統在獨立日的講話,能夠在美國人中間喚醒哪怕一絲共情、凝聚哪怕一點共渡難關的共識。
  • 罷韓案撕裂社會對立的傷口 臺灣如何團結?
    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第一個4年任期中,臺灣就逐步走向撕裂對立的局面;在領導風格上,她孤傲擅權、專斷獨行,在政策制定上,她輕忽民意,頑固偏執,於是,我們看到臺灣社會因撕裂而阻礙了前進的腳步,也因對立而消蝕了發展的動力。未料,就在蔡英文展開第二個任期的第18天,臺灣又因高雄市長韓國瑜罷免案,讓已然撕裂對立的傷口擴大,難以癒合。
  • 煽惑、洗腦與撕裂——香港修例風波回望之一
    他們知道不少香港市民對內地法律、司法制度了解不多,遂動用各種手段造謠生事、危言聳聽,製造社會恐慌。「會被抓回內地,以『莫須有』的罪名坐牢,我那段時間對此深信不疑。」香港視頻博主曾鎧琪說,「當不少人說這是『好黑暗』的時刻,你就會想他們說的是不是有道理。」儘管不知道修訂《逃犯條例》究竟和自己有何關係,但當時的曾鎧琪很想參加遊行,還在社交平臺上轉發過曲解修例的文宣。
  • 美國社會撕裂剎不住車(國際論壇)
    美國社會自我糾偏能力能否足以扭轉狹隘、排外和仇恨之勢?認不清現實、找不到正解,美國社會撕裂擴大之勢就難以剎住車  新冠肺炎疫情如同一面鏡子,美國民眾從中看到了什麼?美國皮尤研究中心調查數據顯示,77%的受訪美國人認為經過此次疫情,美國社會更為撕裂。美國分析人士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的政治極化和社會撕裂處在「內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階段」,美國正經歷現代政治史上的「至暗時刻」。
  • 被撕裂的美國社會 該如何「穿針引線」?
    美國政治人物面臨的現實就是:在一個分裂的社會中,在此起彼伏的抗議活動及其引發的暴力事件之間如何找到平衡?  眾所周知,從俄勒岡州的波特蘭再到威斯康星州的基諾沙,美國反種族歧視和反警察暴力執法抗議活動所引發的暴力事件時有發生。一方面,美國民眾渴望恢復社會秩序,厭惡暴力行為;另一方面,又希望通過強有力的遊行示威使不公平的制度得以改變。
  • 「黑暴」是香港最大禍患,寬縱「黑暴」是開門揖盜
    與之相應,1至3月,香港社會失業率升至4.2%,就業不足率為近10年來新高;總就業人數和總勞動人口的按年跌幅分別擴大至3.6%和2.2%,皆創有記錄以來最大跌幅。嚴峻的現實越來越清楚地證明,煽動「黑暴」、叫囂「攬炒」(同歸於盡)的香港反對派和激進勢力是香港經濟衰退、民生艱困的罪魁禍首。
  • 人民日報評論:美國社會撕裂剎不住車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調查數據顯示,77%的受訪美國人認為經過此次疫情,美國社會更為撕裂。美國分析人士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的政治極化和社會撕裂處在「內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階段」,美國正經歷現代政治史上的「至暗時刻」。 在選情與疫情的疊加作用下,政治極化這一美國固有的結構性問題急劇擴散負面效應,直接導致美國社會陷入嚴重的治理困境。
  • 社會撕裂:為什麼你會被踢出朋友圈?
    尤其生活在如今的網絡生態中,吵架、罵戰、互撕已經成為習以為常的現象,「拉黑」甚至成為所謂當代人必備的「生存技能」。漸漸地,我們似乎已然生活在一個撕裂的社會。人為什麼會吵架?為什麼社會話題更容易引爆戰鬥欲?如何能不傷感情地與人爭論?長江商學院劉勁教授為大家剖析「吵架」這回事兒,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他如何為避免撕裂支招。
  • 種族歧視 撕裂美國
    葬禮上,弗洛伊德侄女威廉士質問「美國曾於何時偉大過」,表達對親人遭受無妄之災的哀痛和美國社會根深蒂固種族歧視的不滿。種族歧視正在撕裂美國,弗洛伊德之死引發全美50州示威抗議,同時全球數十國抗議聲援,美駐多國使領館被圍。
  • 衰退已成定局,未來的美國在國際社會中扮演什麼角色?
    特別是在貿易領域,川普不惜與我國搞貿易摩擦,甚至可以成為全方位的對抗。為何呢?筆者認為,這是因為美國懼怕未來中國會超過它,因為根據美國某些研究機構的數據預測,按照中美兩國的發展速度,2035年中國即可完成對美國的超越,屆時霸佔世界霸主寶座100多年的美國只能淪為世界第二。
  • 新冠疫情應對失控,折射出一個日益撕裂和混亂的美國
    在大選年背景下,美國社會被重重矛盾裹挾:種族衝突、政治極化、社會動蕩……而新冠疫情應對失控,更折射出一個日益撕裂和混亂的美國。今年以來,受新冠疫情衝擊,美國經濟衰退,失業率高企,種族對立加劇,全美各地發生大規模抗議活動,不少商家的經營和民眾生活至今未能恢復正常。近些天來,華盛頓、紐約、芝加哥等地的多所大學提醒學生為可能的持續社會動蕩做好準備,囤積必要物資,「就像應對颶風或暴風雪一樣」。
  • 末日博士:各國央行應迅速行動以避免衰退
    商業內幕網站1月20日報導,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魯裡埃爾·魯比尼表示,目前的全球股市下跌並非進入熊市,各國央行應迅速採取行動以避免陷入衰退。有著「末日博士」之稱的魯比尼教授由於提前一年半準確地預測到了2008年次貸危機的爆發而名噪一時,又因為次貸危機完全按照他所寫下的《金融災難的十二個步驟》演變而成為紅遍全球的預言大師。針對全球股市動蕩、擔憂美國衰退等現狀,魯比尼教授比一般投資者要樂觀,認為目前的股市下跌只是「修正」,而非熊市。但他警告稱,除非各國做出適當而迅速的政策反應,否則事情可能會很快變得更糟。
  • 香港「高考」放榜 「狀元」心繫香港社會
    中新社香港7月11日電(龍曼 韓星童 王姝 吳瑜)有香港「高考」之稱的中學文憑考試於11日清晨放榜,學生們紛紛返回學校領取成績單,5萬多考生中,共誕生9名「七優狀元」。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簡稱文憑試或DSE,是由香港特區考試及評核局於2012年開始舉辦的公開考試,相當於內地「高考」。考試科目由4個核心科目與2至3個自選科目組成。
  • 難民潮撕裂德國社會
    原標題:難民潮撕裂德國社會  隨著數以萬計的各國難民獲準入境,德國總理默克爾被奉為「大救星」和「安格拉母親」。但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德國各地方政府紛紛表示,他們已無力接待如此多的難民,在接納難民問題上德國面臨著政黨分道揚鑣、社會分裂的危險。   難民問題正在分裂著執政聯盟的內部團結,越來越多的聲音要求默克爾改變政策。
  • 大公報社評:修復社會撕裂 林鄭坐言起行
    光從三項具體工作的內容看來,林鄭月娥口中的改善行政立法關係,的確不是一句虛言,而是決心與誠意並重、願景與方案並行,只要立法會內的反對派議員肯放下「逢政府必反」的歧見,真正為港人利益著想,不再把「逢梁必反」那一套變為「逢林鄭必反」,那麼,行政立法關係的改善就是大有空間和完全有可能的,而且對修復社會撕裂、改善社會氛圍也將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 為通識課「消毒」:香港教育走上正軌的重要一步
    事實上,香港通識教科書的修訂不過是一次遲到的「消毒」。正如特區政府教育局發言人所說,這是「讓通識教育科回歸教育專業」。教育旨在培養人,什麼樣的教育理念、課程和教師就會教育出什麼樣的學生,也就塑造出未來社會上什麼樣的角色。
  • 為通識課「消毒」:香港教育走上正軌的重要一步
    事實上,香港通識教科書的修訂不過是一次遲到的「消毒」。正如特區政府教育局發言人所說,這是「讓通識教育科回歸教育專業」。  教育旨在培養人,什麼樣的教育理念、課程和教師就會教育出什麼樣的學生,也就塑造出未來社會上什麼樣的角色。
  • 擠掉香港教育的「毒素」,救救孩子
    「日本侵華利大於弊」考題事件尚未平息,香港教育界再出荒唐事。救救孩子!再成各界呼聲。據媒體報導,近日在小學六年級模擬試卷中,又出現「仇警」言論,其中一道選擇題為「議員們一致警方使用過度武力」,讓學生在「謾罵」「指斥」「譴責」「訓示」中選擇作答;而在家長爆料的另一讀寫測驗中,出現「警察擾亂香港跌(秩)序」「作奸犯科」等答案,所造語句讓人匪夷所思且有錯字,老師卻仍打勾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