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幾天,就到2020年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這個感覺,從某個年齡開始,會覺得一年年過得太快了。
而這一次跨年和前幾年有所不同的是,我們將翻過10年代這一篇章,來到20年代。
從2010-2019年,無論是對於國家還是個人,都是發生日新月異變化的十年。
我還記得2010年的時候,還在高三,約定和同學高考結束後要去看上海世博會,在廣州讀大學的時候經歷過廣州亞運會的熱潮。當時流行在人人網上加小學、初中、高中的同學,大學校園裡用飛信聯繫……如今,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人人網、飛信,都是很遙遠的字眼了。
不知道是十年真的很長,還是時代變得太快,很多幾年前轟動一時的事情都會轉瞬即逝。
對於我們這批90後中頭幾年的人來說,這十年是最為激蕩巨變的十年,之前的我們還小,之後的將趨於穩定,唯有這段從象牙塔走向社會、從二十出頭奔向三十的十年光陰,經歷著更多的變遷。
今日,盤點了幾個關鍵詞,說說21世紀10年代的這十年,作為90後的我們經歷過什麼人生的轉變。
1「 自由」
高中老師常跟我們說:等上了大學就能自由自在了。
從高考的高壓中解放出來,我們奔向另一個極端,擁有高度自由的大學校園生活。
我們能逃課、不交作業、躲在宿舍裡看劇打遊戲,也能參加社團、打工、泡圖書館、看書。
大學四年,給予我們人生難得的一段純粹的自由時光。這裡的自由,不僅在於隨心所欲,更在於我們能自己決定自己成為怎樣的人。
能讓自己更優秀,也能讓自己墮落。
能想明白並努力付諸實踐的人,畢業後總會順風順水一些。哪怕經歷過一些坎坷,以往付出的努力會構建起一道底氣之牆,挺過去之後會令自己更加茁壯成長。
得過且過、渾渾噩噩的人,也終會迎來生活的懲罰。就好像之前網上傳聞的,有22個大學生因為考試不及格被學校開除。
自由亦如是命運所贈送的禮物,犒勞經歷過人生一大考的我們,但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自由的代價,是要學會自己對自己負責。
但很可惜的是,我們很多人往往要很久之後,才知道自由其實是一種稀缺資源,並且總會遺憾於自己在擁有的時候沒有更好地利用它。
『勸君莫惜金縷衣 勸君惜取少年時』,這話能經久不衰,不是沒道理的。
2「 選擇」
家長總希望我們從事與專業有關的職業,希望學有所用,這沒錯。
企業單位在招人的時候,也會優先考慮專業對口的學生,完全的外行無疑會加大培養與溝通成本,這也沒錯。
問題在於,很多人當初報的志願,不一定是建立在對這個專業足夠了解的基礎上,建立在清楚自己擅不擅長、適不適應的基礎上。
更多是建立上「這是我的分數所能做出的最好選擇」、「這專業之後好找工作」的基礎上。
一番權衡利弊之後,往往計劃趕不上變化。變化在於,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了。
因此,會有人大學期間嘗試本專業以外的實踐,有人考研跨專業臥薪嘗膽,有人為了喜歡的領域行業找工作的時候從零做起。
當指定你的道路,和你想去的道路方向不同,就會面臨各種選擇:我已有的該不該放棄、全新的嘗試方向是不是對的、已付出的精力與時間該不該及時止損、如何面對家裡人與外界的質疑與擔憂、在這個道路我該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
這些左右徘徊的選擇,並不是一下子就能找到解決出口的,它們像是爬行在心口上的蟻群,長久地讓人心癢、難受、憋屈。
這樣的狀態,或許會從大學期間,延續到畢業後很長一段時間。
但正是這些選擇,鑄就不一樣的自己,和以往、和其他人不一樣的自己。
時間不盡然會令人成長,但選擇是。
3「 迷茫」
好像從《在路上》開始,年輕總是與迷茫掛鈎。
但有兩點是需要注意的:
一、迷茫不是年輕的專利。時代飛速發展,一切都在解構與重建,整個時代都很迷茫,年輕人的狀態只是當中的冰山一角。
或許,這是長輩所說的「幹啥不行就來賴大環境」,主要是我無奈地發現,年長者也不全然是目標篤定、盡在掌握之中的樣子,只是他們已有的資源、已打下的根基,至少讓他們更從容一些,至少能五十步笑百步。
既得利益者想笑就笑吧,誰讓我們還在狼狽地前行當中。只是希望我們這一代人,面對後來者同樣的境遇,態度能更寬厚體諒一些。
二、迷茫其實不是貶義詞。古人是不迷茫的,他們子承父業,士農工商等級分明,除了戰亂很少有大規模的人群流徙,大部分人一輩子都在一個地方生於茲長於茲。不迷茫,不盡然是全民都豁然開朗了,很大可能是連迷茫的機會都沒有。
能掌握自己的生活、能看清並走向自己未來的方向當然是莫大的好事,但如果沒有,至少希望能看到,我們會有迷茫起碼是因為社會有活力,我們對未來有期待。
不要把迷茫妖魔化。甚至努力去理解這段期間所經歷的痛苦與困頓,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4「 失去」
表明上,我們的人生是做增量的,實際上,總會在其他地方做抵消。
成熟了,失去對這個世界純真的理解;成功了,掏空了身體,失去更多陪伴家人的時間;成家立業了,失去更多與自己獨處的時間。
失去不是壞事,也不是好事,是一件必要的事。上天是很公平的,想得到點什麼,總得失去點什麼。
因此,與其患得患失地什麼都想得到,害怕總有一樣會失去,不如想清楚在得到一件東西之前,我能失去什麼。先考慮失去,再考慮得到,會好受一點。
畢竟有一樣失去我們最不能釋懷,最令我們猝不及防,便是身邊熟悉的人、至親之人的離去。
還記得大學的畢業晚會,臺上有一個主持人笑容滿面,說話抑揚頓挫,把氣氛帶得很熱烈。
臺下只有少數人知道,他媽媽在那一段時間出車禍去世了。作為知情人之一,我當時很多次都希望他不要那麼故作堅強。
出於責任與使命,他出色地完成了主持工作。
晚會後的慶功宴,我們幾個人在大排檔裡吃宵夜,聊的大多是以後的出路、身邊朋友的八卦瑣事。突然聽到他很重的一聲嘆息,說自己媽媽不在了。空氣一片安靜凝重,我們不敢過分地安慰他,怕他情緒崩潰,只是輕輕地說「沒事」「以後會更好的」。還是他自己岔開了話,嘗試著尋找輕鬆點的話題,當作剛才的話沒說過。
在那時還沒正式踏入社會之際,我仿佛已明白一個道理,哪怕身邊有很多體諒與寬慰,但有很多事情是需要自己去承受與消化的,當中包括失去這件事情。
5「 成長」
畢業這幾年,我既驚嘆於同學朋友著裝造型上的變化,尤其是女生,整體會比讀書期間養眼很多,也會欣賞不同的人生軌跡上彼此經歷的內心蛻變與成長。
有的結婚生子,為賺孩子的奶粉錢而努力。從父母眼中的小孩,再到自己實現初為父母的蛻變。用自己的年華,等待一個新生生命的成長。
有的在國外留學,經歷獨在異鄉、在論文與作業中苦苦掙扎的孤獨歲月。回國後身心俱疲,更加戰戰兢兢地尋找發展,只為了不辜負父母花的錢以及自己出國深造吃過的苦。
有的讀書期間是學渣一枚,得過且過,畢業後卻自己做起了老闆,靠著羽毛球這一愛好和各路老闆混得關係十分火熱,「以小球推動大球」。
有的以前一看就是走穩定路線的樣子,畢業這幾年在好幾個省份工作,變動比較頻繁。從小是溫室裡長大的好學生,突然之間也體驗了一把人間的冷暖。
生活之大,際遇之妙,在某個角落,某個節點,我們總會令自己和以前不同。
於我而言,有幾個瞬間,是覺得自己所思所想和以前不一樣的。
一個是認識到自己的平庸。以前工作上總會有些怨氣,總以為是做自己不喜歡的才會做不好,後來做到自己心心念念的工作內容,被各種diss,當然也有不少外部原因,但會真切覺得,自己做自己喜歡的好像也沒做得多好的樣子……意識到的這一刻,真的很氣餒很沮喪,但在以後工作當中,會更加理性地對待自己手頭上的工作。畢竟當下所面對的,是當下能掌握的,只能去正視它,不要給自己退縮和逃避的理由。
二是更加懂得父母的不易。這兩年父母做菜市場裡的小生意,每天都要五點多起床,晚上七八點才能回家。每次和媽媽打電話,聽得挺多的一句話就是「兒子,老媽我好睏呀」。作為子女,覺得自己讀過書,但對家庭沒有太多幫助的樣子,父母還要那麼辛苦地打拼,總會有點於心不忍,又心感虧欠。有一次去到他們出租的小屋,發現日曆上媽媽寫了一句話「為了實現而努力,加油,加油,加油」,自己偷偷地把這句話記下來,每次心生煩躁和焦慮的時候,都會在便利籤上寫下這句話,貼在牆上,作為鼓勵自己的動力:父母都那麼拼了,自己還有什麼不可以。
不用努力去逼自己成長的人生也蠻好的,因為成長往往意味著沒有退路,要和過去的自己告別,要很努力地去克服不安、彷徨的情緒。但不去經歷某種蛻變,吃過的苦又等於白吃了。
很喜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句話:我只擔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難。
面臨成長的臨界點,不妨和自己說一聲,「都到這個份上了,不妨再拼一把吧。」
原本想結合一些大事件或者社會熱點,體現我們這一代人在時代的浪潮下成長的軌跡。但最終,還是藉助幾個關鍵詞,試圖表達我們這一代人在二十幾歲的這幾年,都會面臨的一些共有的軌跡。
作為90後,不太喜歡被代表。每次看到一些廣告上,90後代表著新潮就一定是跳著街舞,滑著滑板,心裡都默默想著,這才不是我哩。
90後作為長輩們口中垮掉的一代,在自媒體們「第一批90後涼了/禿了/出家了/沒有性生活了」的集體炮轟中,學會了自嘲,也逐漸像80後一樣,在社會與家庭中承擔更大的責任,面對95後、00後,也會有自己老了、長江後浪推前浪的危機感。
但不管怎麼說,我們這一代人還是努力地在二十幾歲的這幾年,努力地成為自己所希望的樣子。
來到20年代,我們逐漸迎來30歲。少了20歲出頭的稚嫩與蠻勁,我們多了一份坦蕩與從容。
正如一首粵語歌《年少無知》(港劇《天與地》主題曲)歌詞所說,但願「十字街口你我踏出的每步更瀟灑」。
再見,20世紀10年代。
你好,20世紀2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