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10年代,這十年,物理學發生了什麼?

2020-12-12 騰訊網

這十年不僅標誌著物理學史上的一個轉折點,而且是一系列轉折點。

21世紀10年代,對於新知識來說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十年,但更重要的是,這十年的發現和其中巨大的缺乏改變了物理學家在各自領域的思考方式。粒子物理學和天體物理學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這將重塑研究人員進行科學研究的方式。基於量子力學框架的新技術可能標誌著計算、材料科學以及能量處理方式的重大轉變。

計算機模擬顯示由兩個黑洞的碰撞而產生了引力波。

「感覺我們正處在一個典範性轉變的中間,」史丹福大學粒子物理學和天體物理學副教授Natalia Toro告訴天文在線, 「目前還不清楚我們將走向何方,但我認為,從現在開始的50年裡,過去的10年將被視為我們對物理學的理解發生重大轉變的開始。」

尋找最小的物質

這十年裡,科學家們對大小的理解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也許最值得注意的是,科學家在位於瑞士日內瓦的大型強子對撞機(一個17英裡的圓形粒子加速器和對撞機)中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這是粒子物理學中心理論所描述的最後一個粒子,稱為標準模型。

在1964年之前,一些理論很好地描述了宇宙,但他們有一個問題:他們預測某些物理學家已經知道有質量的粒子應該是無質量的。六名科學家(最著名的是彼得·希格斯)發表了三篇論文來解決這個問題,詳細闡述了一種機制,即質量可以在被稱為「計量玻色子」的帶力粒子中出現,這樣那些解釋宇宙的理論就仍然有效。這種機制需要另一種粒子的存在,即希格斯玻色子。儘管進行了許多研究,希格斯玻色子直到這十年才被發現。

歐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於2008年啟用,這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科學實驗。2012年7月4日,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擠滿了禮堂和講堂,聆聽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研究人員最終宣布,他們在兩個實驗建築大小的探測器——ATLAS和CMS中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許多人吹捧說,標準模型預測的所有粒子都已經找到了,因此,模型是完整的……是這樣嗎?

「說標準模型的完成意味著我們已經完成了,」 Fermi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傑出科學家、歐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CMS合作副發言人Patty McBride告訴天文在線。「不是的。」還有大量的謎團,事實上,宇宙中大約96%的物質,仍然無法用標準模型解釋。

自2012年以來,大型強子對撞機一直安靜得出奇。此後,測試標準模型的有趣結果層出不窮,但在希格斯玻色子之後,再沒有發現新的粒子。物理學家希望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能發現其他粒子的證據,比如超級粒子。據預測,這些粒子可以同時解釋為什麼引力比其他力弱得多(想想看,所有的地球引力都不能阻止電冰箱磁鐵吸起回形針)以及作為暗物質的真實身份,這些神秘的物質似乎構成宇宙的框架,但還沒有被直接觀測到。儘管仍有大量的大型強子對撞機數據需要篩選——大型強子對撞機也將升級以保持更高的碰撞率運行——科學家們開始懷疑他們是否能找到這些粒子的跡象。

但終有一天,這一發現的缺失可能會被視為物理學史上的一個轉折點。粒子物理學家已經開始以新的方式尋找粒子,比如通過高精度的實驗來測試各種標準模型的預測,通過尋找微小但與理論預測有統計學意義的顯著偏差,,而不是尋找高能的強力超級對撞機。這也鼓勵了理論學家跳出固有的思維模式,為暗物質等事物尋找新的解釋。

芝加哥大學天文和天體物理系教授Josh Frieman告訴天文在線:「將(粒子加速器)推到更高的能量去尋找新粒子在技術上越來越具有挑戰性。」「粒子物理學界已經意識到我們需要多樣化的方法……這將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當你遇到一個有挑戰性的問題時,你會想要利用你工具箱裡的所有工具,因為新物理學有點含糊其辭。」

時空本身的波動

這十年也在最大規模上革新了物理學。一個世紀前,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高能事件會產生以光速穿過時空的擾動,這種擾動被稱為引力波。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在尋找超新星或雙星黑洞相互環繞並碰撞產生的引力波。波的間接證據最早出現在被稱為PSR 1913+16的雙星脈衝星(一種旋轉的中子星)的發現。幾年後,科學家們意識到它的軌道周期正在以廣義相對論所預測的那樣精確地縮短,這一系統將因引力波的產生而失去能量。儘管進行了其他研究,但沒有發現直接證據。

也就是說,直到這十年。2015年9月14日,美國東部時間凌晨5:51,兩個L形設施,每一個都由一對1英裡長的隧道組成,並以直角相遇,一個在華盛頓州,另一個在路易斯安那州,記錄下它們的雷射在探測器上相互移相和失相。這些擺動是由兩個質量分別為太陽質量29倍和36倍的黑洞造成的,它們相互纏繞,然後合併,在13億光年之外,向地球傳播它們的引力波。

隨後進行了更多的觀測,但也許更具開創性的發現發生在2017年,當時這些探測器,現在與義大利類似的處女座實驗相結合,測量了引力波,世界各地的望遠鏡同時發現了來自天空中同一點的無線電、紫外線、紅外和光學輻射。這種能量的爆發是兩顆中子星碰撞的結果,它們是城市大小般的恆星屍體。這一事件讓科學家們了解到一些周期表中最重元素的起源,也許有一天會有助於解決當今物理學中關於宇宙加速速度的「危機」。 這一範式轉變的發現是多要素天文學的一個標誌——即科學家在天文學中使用光波、其他粒子或波的探測來觀察一個光源。望遠鏡最初只是使用可見光,然後是其他波長的電磁輻射,如x射線或無線電波,現在互補的天文臺可能包括來自空間的數據,這些數據來自中微子或引力波等粒子。

「這是多元化天文學的黃金時代。」哈佛大學科學史物理學教授Peter Galison告訴天文在線。

黑洞領域以其他方式經歷了一個分水嶺時刻,當時,由世界各地射電望遠鏡合作運營的「活動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的科學家們聯合起來,將望遠鏡對準了位於星系M87中心的65億個太陽質量黑洞。這產生了世界上第一個黑洞的圖像,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一個黑洞在其背後投射的陰影。儘管研究人員早就看到了這些彎曲光線的物體的證據——巨大的龐然大物扭曲了時空,以至於光線無法逃脫它們的引力——但這一觀測結果產生了對其中一個物體最好的直接視角。科學家們希望這一發現開啟了黑洞科學的新時代,並希望他們能更好地理解超大質量黑洞從其中心噴出的巨大物質射流。

在2019年4月10日發布的一張圖片中,活動視界望遠鏡捕捉到了M87星系中心的一個黑洞,該黑洞是在其活動視界附近的強引力作用下圍繞其旋轉的熱氣體的排放所勾勒出來的。圖片來源: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蓋蒂圖片社

「(黑洞)可以影響宇宙尺度的現象,」Galison說。「我們看到這些物體在大爆炸後的一小段時間內發出光。它們就像可見宇宙邊緣的燈塔,向我們閃爍著它們的光芒。了解這些射流的起源對於更好地把握......可能影響星系中物質分布的物體具有重要意義。」

現實世界的物理學

這十年來,在天體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領域,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用機器學習算法來對龐大的數據集進行分類。如果沒有機器學習,黑洞圖像是不可能存在的——這十年,它在粒子物理學中的應用正在經歷一個「轉折點」,Toro告訴天文在線。

這十年也開啟了一個基於粒子物理學的技術新時代,如量子計算機。麻省理工學院數學家彼得·肖爾在接受《天文在線》採訪時表示:「我認為,這十年絕對是量子計算機從科幻小說變成現實的十年。」

這些量子器件是由理察·費曼在1981年提出的。它們的目的是解決某些普通計算機無法使用原子的古怪的、被顛覆的概率數學的問題,而不是常規邏輯可以解決的。具體來說,科學家們希望有一天他們能夠模擬分子的行為,或者使用新的數學調整來運行某些複雜的算法。基本上,就好像這些機器只是通過翻轉硬幣來產生概率分布,這些硬幣可以在半空中被能量脈衝推動,而且與概率的規則不同,當你把「硬幣」加在一起時,這些量子概率可能會有負號,導致其比普通硬幣具有更複雜的概率分布。

直到2007年,耶魯大學的物理學家才發明了「轉體量子位元」,這是一種由超導導線構成的迴路,充當人造原子和量子計算的最小單位。今天,IBM和谷歌都開發了50多臺量子位機器,這些機器在處理某些問題時的速度開始超過傳統計算機。與此同時,其他公司也推出了基於雷射固定原子的類似大小的設備。為這些機器提供軟體工具或硬體組件的初創公司的整個系統也得到發展。

可能要幾十年後,這些機器才能提供超越傳統的計算機的優勢,除了花式隨機數發生器。在它們因為外界的振動或輻射而失去原有的質量之前,很難控制它們。它們可能仍然會產生錯誤的結果——例如,二進位字符串中的一個0應該輸出一個1個字符。研究人員現在正致力於實現誤差校正,將多個量子位元結合在一起,創造一個不易出錯的「邏輯」量子位元。一個物理學家夢寐以求的真正「容錯」的通用量子計算機可能需要數百萬個量子位元來實現其全部潛力。

但是物理學家們希望他們能發現這些小而嘈雜的設備的用途,這些設備仍然在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即使它們做得不好。早在2017年,加州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John Preskill就宣布,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量子計算的新時代,這個新時代被稱為嘈雜的中等規模量子技術(NISQ)時代。

這十年,科學家們還將量子力學的奇異之處融入到新的傳感技術中,中國科學家發射了一顆衛星,利用量子力學的數學原理加密了中國和奧地利之間的視頻通話。超越量子科學進入材料科學,研究人員可能已經創造出第一種在近室溫下無電阻導電的材料——這是另一項醞釀了幾十年的發現。就在去年,科學家們發現,他們可以在兩層石墨烯中打開或關閉超導性,只需稍微改變一下,這一發現從此引發了二維體系的後續研究熱潮。

作者: Ryan F. Mandelbaum

FY: 沐可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21世紀10年代三大物理學發現對科學的未來意味著什麼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21世紀10年代是一個極其富有成果的十年。我們對系外行星(圍繞恆星運行在自身恆星之外的行星)的知識爆炸了,產生了數以千計的新發現,並使人們對存在的東西有了無與倫比的了解。普朗克衛星和我們的大規模結構調查定格了暗能量,而改進的天文數據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有關宇宙膨脹的難題。
  • 21世紀10年代的這十年,我們經歷過什麼
    而這一次跨年和前幾年有所不同的是,我們將翻過10年代這一篇章,來到20年代。從2010-2019年,無論是對於國家還是個人,都是發生日新月異變化的十年。我還記得2010年的時候,還在高三,約定和同學高考結束後要去看上海世博會,在廣州讀大學的時候經歷過廣州亞運會的熱潮。
  • 21世紀10年代,韋氏詞典的十年十詞
    他表示:「人們查詢某個單詞,不僅僅是為了想知道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有時也想從中尋求靈感,或者反思自己。」在即將過去的21世紀10年代,韋氏詞典選定的十年十詞於今回看,意味深長。《今日美國報》對這一年度詞彙提供的解釋是,指有壓迫性,特別是歧視性的態度或信仰。細思這一詮釋,似有一定道理。儘管一個人步入人生的成年,其標誌之一是認識到大千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但很多人仍然認為,主張某種主義,似乎天然意味著需要拒斥、貶低乃至斷然否定另一種主義。
  • 21世紀10年代網絡流行語,哪句最戳你?
    21世紀10年代網絡流行語,哪句最戳你?12-05 20: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1
  • 理論物理學已陷入困境?我們對自然的認識並不比上世紀70年代更多
    在這本書中,牛頓系統地闡述了在其後兩百年間都被視作自然真理的三大運動定律,並定義了萬有引力定律。在自此之後至20世紀70年代末的近300年間,理論物理學一直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著,讓人們極大地擴展了對自然以及自然定律的了解。
  • 暗物質和暗能量:21世紀初物理學天空的兩朵烏雲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像20世紀初一樣,21世紀初的物理學天空也存在兩朵烏雲,它們是暗物質和暗能量。」10月3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所長陳和生在2019年國際暗物質日北京地區活動上如此感慨。活動現場照片。1687年,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提出了物質間的萬有引力定律。
  • 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日本「教室崩壞」年代,現實版熱血高校
    在20世紀90年代及21世紀初,大學一直備受指責,認為它們無法教年輕人批判性地思考,無法引導他們適應不斷變動的全球化環境。其實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這種批評就一直不絕於耳,然而到21世紀初,在人口因素與政策因素的相互影響下,各大學的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轉變。21世紀伊始,大學適齡學生的人數便持續下降。
  • 進入21世紀,為什麼感覺物理學發展緩慢,是有人在限制嗎?
    進入21世紀,為什麼感覺物理學發展緩慢,是有人在限制嗎?可能很多人都看過這樣一張照片,這張照片是在1927年第5屆索爾維會議中所拍攝的,在這張照片當中是當時世界一流的偉大科學家,其中包括居裡夫人和愛因斯坦,狄拉克等等多位科學家。
  • 物理學簡史(10) 蓄勢待發的18世紀(上)
    ,那些代表著古希臘人智力最高水平的思想家們思考著關於自然的構成與運行原理這些最基本的問題並各自提出他們的觀點,而亞里斯多德寫下了第一本《物理學》。物理歷史上,政治與宗教多數時候都站在科學的對立面,在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與維護自身利益之間,一旦發生衝突,它們從來都選擇後者,甚至不惜採用各種極端的手段:扼殺肉身、愚昧思想。但科學精神是無法消滅的,人類對自然的探索是不會停止的,在漫長的中世紀後,思想解放、科學重生。16、17世紀的科學革命徹底改變了世界現代意義上的基於數學和實驗的物理學終於得以建立。
  • 學科誕生記:凝聚態物理學的興起
    凡是參加了每年 3 月份美國物理學會凝聚態物理方向的會議,或者是仔細閱讀了參會成員名單的人,都不會對此感到驚訝。數十年以來,凝聚態物理學都是物理學領域中最大的分支,但是凝聚態物理學的成就直到最近才得以彰顯。在二戰之前這個領域根本不存在。直到 20 世紀 40 年代,這個領域的前身——固體物理學才剛剛成為物理學中的一個分支。
  • 從劉德華到蔡徐坤,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20年代男星審美的變遷
    說到蔡徐坤大家應該都已經很了解了,而這段「雞你太美」的即興舞蹈表演,因為其中夾雜了令無數籃球迷吐槽的籃球動作,而幾乎成為了蔡徐坤的黑槽點。當然,就我個人而言,我對蔡徐坤並沒有太大的成見,但是從蔡徐坤的身上,老貓突然發現,現在男星的審美標準,已經離我們曾經的青春年代太遠了。曾幾何時,帥氣而充滿男人味幾乎是整個八九十年代男星的標準。而如今,「小鮮肉」卻成為了21世紀20年代新的流行趨勢。點解?其實我也曾想了很久。
  • 科普:學科誕生記之凝聚態物理學的興起
    凡是參加了每年 3 月份美國物理學會凝聚態物理方向的會議,或者是仔細閱讀了參會成員名單的人,都不會對此感到驚訝。數十年以來,凝聚態物理學都是物理學領域中最大的分支,但是凝聚態物理學的成就直到最近才得以彰顯。在二戰之前這個領域根本不存在。直到 20 世紀 40 年代,這個領域的前身——固體物理學才剛剛成為物理學中的一個分支。
  • 21世紀10年代,韋氏詞典的十年十詞|女性主義|川普|韋氏詞典|美國...
    他表示:「人們查詢某個單詞,不僅僅是為了想知道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有時也想從中尋求靈感,或者反思自己。」在即將過去的21世紀10年代,韋氏詞典選定的十年十詞於今回看,意味深長。2018:司法/正義(justice)這一詞彙在英文中有多個釋義,亦指公正、不偏不倚或公平的品質。它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職務的英文稱謂,有些美國電視欄目名稱也包含這一單詞。
  • 盤點21世紀10年代重大天文學事件:首張黑洞照片發布、引力波被證實...
    (圖片:NASA)21世紀10年代正式結束了,這十年期間發生了哪些重大太空科學事件?從TESS的崛起,到冥王星的飛掠任務,再到卡西尼任務的戲劇性結束,過去十年發生了許多令人難以置信的科學事件。在長達數十年的任務中,宇宙飛船發回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太陽系照片,包括它在1990年拍攝的著名「淡藍點」照片。在超越了先驅者1號宇宙飛船之後,旅行者1號創下了人造物體在太空中飛行的最遠距離。(即使在2019年,這艘宇宙飛船仍然在繼續向地球傳遞其宇宙之旅的數據。)
  • 21世紀是生物(與其他學科交叉)的世紀
    在逛知乎的時候會逛到好問題,比如這個:為什麼說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
  • 為什麼這個世紀將屬於天體物理學?
    根據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中微子是沒有質量的。當科學家試圖計算來自太陽的中微子的數量時,他們發現在實驗設備觀測到的太陽中微子數目只有理論預言值的三分之一。為什麼?太陽中微子失蹤之謎困擾著物理學家許久。直到近年來科學家發現太陽中微子本身從太陽穿行到地球的過程中發生了變化,它們會從一種類型轉化為另一種類型,這被稱為中微子振蕩。而之所以會發生變化是因為中微子具有非常微小的質量!
  • 20世紀90年代能否寫成「1990年代」?
    具體地說,要表示「一百年」,用「世紀」;要表示「十年」,用「年代」;要表示「一年」,用「年」。其詞語含義是非常明確的。更應提及的是,文件中還出現了"20世紀80年代」的示例。因此,「1990年代」的寫法是錯誤的,應當堅決禁止。高東升認為:「年」與「年代」阿拉伯數字表示的數位不同:年一般用四位數表示,如「1990年」;年代用兩位數表示,如「90年代」。
  • 21世紀10年代的最後一個跨年:願所有美好如期而至
    唯一能讓這個孤獨世界變成美好世界的,就是愛著當下眼前的這一分鐘。未來,一個人的時間還很長,我們要學會和自己的每一分鐘相處,勇敢跨過每一個一分鐘,那麼所謂21世紀10年代的最後一分鐘,一個人呆著也沒什麼可怕的,對吧。
  • 桌遊新聞|21世紀10年代最重要的100款桌遊!
    隨著2019年的謝幕,21世紀10年代正式畫上句點,20年代上演了他的劇目。美國的Meeple Mountain就這10年來發行的桌遊進行了專業的評估整理,探索出了100款對這個時代有比較重大影響力的作品,你看看你知曉多少?
  • 英語中的世紀和年代,你知道如何正確表達嗎?
    在多少世紀,前面要用:in,如:in 21st century--在21世紀注意:①世紀前要用序數詞,即第多少個世紀;②因為用了序數詞,所以序數詞的前面,按照要求要加the;③在第多少世紀,要用in。(2)年代:decadethe last decade of the 19th century--19 世紀的最後10年(3)多少世紀多少年代的表達:如:the 1970s--20世紀7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