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群疑》第16講丨破斥「地獄門前僧道多」、「學佛越久離佛越遠」等謬論

2021-02-19 那一座廟

禪宗所說的悟,是擺下萬緣、心無執著,既無可求,亦無可舍。一念能夠擺下萬緣,此一念就在悟中。頓證、頓悟是沒有漸次、不假階梯的,所以也沒有必要顧慮到臨終時悟與不悟的問題。

禪的修持,切忌將心求悟、以心待悟。求悟不得悟,待悟即是迷;因為企求和等待都是妄念、執著、攀緣、放不下。所以,真正的禪者,知道有悟這樣東西,但並不以悟境的貪求為修行的目標。悟境是在修行之前的一種觀念,在修行的過程中,必須將此觀念擺下,才能真正得力。所以,禪者修行,重視過程不重視目的。在修行過程中依照明師的指導,用正確的方法,精進不懈,勇往直前。所謂一摑一掌血,一步一腳印,貼切著每一念,不容瞻前顧後,念念不斷、絲絲入扣、綿綿不絕,功夫自然得力。得力之後,始知悟與不悟、生死與涅槃,和修行了不相關。

但是一般初學佛者,雖已知道生死是苦海、涅槃是彼岸,但卻不知生死和涅槃之間,並沒有絕對的界限。所以要畏生死而求涅槃,認為未悟之前是為煩惱所縛,為生死所苦,受眾苦煎熬,但若一旦開悟,就能了生脫死,得大自在。殊不知這是方便說,是為迷人說,不為悟者說,以此誘導迷人來修學佛法。一旦進入佛門,生信起修,就要告訴他們,修行不為目的,悟境也是執著,除執著才能開悟,才能離開生死的煩惱。如能有此認識,即不會再有求悟、待悟之心。

倘若一生修行,都不得力,也就是自始至終,無法體驗舍執、離執的功夫。經常都在畏生死、求菩提的心態下,努力修行,那更不必擔心死後下墮三途了。因為心向涅槃,總比心向地獄來得好。佛法重視願力和業力,依願力為前途的導向,但因修行時業力的障礙,此生雖然可能無法得到解脫,但也不會離開三寶。此生若不成,來生可再繼續,在願力的引導下,努力於戒、定、慧三學的修持。也就是持戒的福業及定業、慧業,三者相加,必能使之上生天國、往生淨土,乃至成就菩提,至少也還能夠轉為人身,繼續學佛修行。

所以,修行的禪者,第一:不必為死後的去向而擔心。第二:如果自己功力淺薄,沒有把握,沒有自信,不知自己的願力有多強、修行的功夫有多深。唯恐由於願心不強,戒、定、慧三業的功力不夠,臨命終時會受到惡業的影響,魔冤的牽引,而離開三寶,墮至三途,於此出沒生死,再也無法回頭,那就最好一方面依彌陀的本誓願力,以求往生西方淨土;一方面以禪修等一切的修行功德,增長往生淨土的資糧,這樣是最可靠的。

所以,中國在宋朝以後,禪淨交流且倡導禪淨雙修,是以禪的方法和求生淨土的願力兩者並重。倘使禪修的功夫得力,則自可不愁悟或不悟;不然的話,也能以殊勝的淨土為其暫時的歸宿。

 - 「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是真的嗎?- 

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問題。了道是了什麼道?為什麼要披毛戴角還?上焉者,有人道、天道、聲聞道、菩薩道與佛道;下焉者有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因為高下不等,不得籠統地說「了道」二字即可。當然,通常說的了道,是指出生死、離三界,這又分成易行道和難行道。

如果是易行道,任何人只要發願求生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就能橫出三界。難行道是經過三大阿僧難行道是經過三大阿僧的難行能行、難捨能舍、難忍能忍的菩薩道,方能成佛。歷第一大阿僧祇劫滿,才能出離三界,這是一般菩薩成佛的通途。我們沒有發現初發心菩薩,對於修行的前途,產生懷疑的記載,只要信心堅固,願心正確,終極的目標不變,就不必畏懼不墮,更不必畏懼披毛戴角的生死現象。

諸佛菩薩在修行過程中,往往是適應眾生需要而示現不同的身份和形相,所以,在《本生譚》中,記載釋迦世尊在因地時,曾為種種的動物,已度種種動物中眾生;中國禪宗史上的南泉普願禪師,也說死後到山下村莊裡做水牯牛。因此,作為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只知當下努力修行,至於是否能夠出離三界,應該是採取只顧耕耘,不問收穫的態度。

畏懼披毛戴角還的人,他是不敢修行的。鼓吹此生不了道,就要披毛戴角還的人,一定不是正信的佛教徒,更不能體認到大乘佛法的襟懷。這種觀念阻止許多人出家修行,也使許多已經出家的人感到沮喪和失望,更使得許多出家人變成自私自利,急於自了,不能夠產生利益眾生、淨化社會的願望,所以,佛教被人指為消極、逃避、悲觀。最初這種「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的觀念,本不出於佛教,乃是出於破壞三寶的陰謀。因為即使在佛世,也沒有要求所有的出家僧眾必須即身成就,因此,正常的佛道,是不戀生死,也不畏生死的。

前面所說有心破壞佛教的齋教徒們,自己不出家,故說道降火宅,而不降僧中,出家修道也不得道,既不得道而受信施,當然要變做牛馬來還債了。其實出家僧尼的生活,多較常人清苦,照顧信徒,服務寺廟,而取得微分的生活所需,還要他們來生變成牛馬抵償嗎?除了站在敵視僧尼的立場之外,對此說法,實在找不出更好的理論根據。故也可說,這跟「地獄門前僧道多」的流言,同樣的惡毒!事實上,佛在世時,制定比丘託缽,稱為「化緣」,以託缽的形象,與在家的信眾接觸,並為他們祝願,就是代佛宣化,就是報答信施。出家的形象本身就能使人產生離欲、離苦的作用,何況再用佛法化導,其功德豈能與用勞力生產來求取生活所需的方式同日而語。

以宗教的立場而言,縱然出家人住於寺院而不與世俗接觸,也未能即身成就,只要每日課誦不斷,為社會、國家、人類、世界眾生的幸福祝願,已經功德無量。所以在《出家功德經》裡說,一天出家也有無限的功德,何況是發了終生出家的弘願之人,因此,出家修行是多生多劫的事,不是臨渴掘井式的急就行為,沒有必要在一生之中急求自了。

如果此生不了生死,尚有兩條路可走:一是以彌陀的本誓願力,求生西方;一是以自己的願力,累劫修行。只要信心堅固,願力不退,就可保證在修行的道上,一路前進,縱然由於初發心的緣故,有時會信心不足、願心無力、修行不得要領,只要發願修行,嚮往出離,出家也比在家牽掛更少,障礙更小。縱然不能夠保證未來生中永不墮三途惡道,也不會比在家身份者墮落的機會更多。

 - 「地獄門前僧道多」是真的嗎?- 

地獄思想,在釋迦世尊出生以前的印度就有了,而在佛教傳入之前的中國,也已有了人死之後下黃泉的說法。西方的基督教,也提到關於世界末日之時,不信基督,特別是不被基督寵愛的人,即入煉獄的情形。可見,地獄思想是人類宗教的共同信仰。不過對於地獄的描述和看法,因了地域、時代及文化背景的不同,而頗不一致。此由於各民族、各宗教的信念互異,所見地獄的景象也不一樣,在某一宗教認為可升天堂的人,在另一宗教竟又是要把他們收到地獄裡去。

印度佛經裡所說的地獄,有八寒地獄、八熱地獄,各有十六遊增地獄。八寒、八熱為根本地獄,十六遊增稱為近邊地獄。尚有處於山間、樹下、空中的孤獨地獄,另有十八地獄之名。

佛教對於地獄的描述,初見於《雜阿含經》卷四八,謂有大火赤紅的地獄。其詳細的分別敘述,乃見於《長阿含經》第十九、《立世阿毗曇論》、《雜阿毗曇心論》、《大毗婆沙論》、《俱舍論》、《涅槃經》、《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等。

中國民間相信人死之後,經過十殿閻王的審理問案,每一殿都設置不同的地獄和刑罰。此在印度傳來的佛經中並無根據,而是出於中國民間傳說的《十王經》,據說是由成都大聖慈寺的藏川傳出;道教也傳有十殿之說,並有一百三十八所地獄。類此信仰的源流,總不外乎出於感夢、扶乩、降靈、死而復活者等所輾轉流布,其閻王之名雖淵源於早期印度的《梨俱吠陀》,但他是住於天上,是司理死亡的神,漸漸地,閻王降住地府。至於衍生出十殿之說,乃是後期中國人的信仰了,此與君主時代的司法程序有關,各級首長,兼理各級法院的職責,十殿閻王問案,一如人間的知縣、知府、尚書,乃至皇上親審。所見地獄景象,也以各人所熟悉的人間環境為樣本,中國古人所知的地獄中,沒有非洲的黑人及歐美的白人。由於時、地、風俗、信仰的不同,所見地獄也不同,佛說:「萬法唯識,三界唯心。」地獄在眾生心內,實有其事,又不必盡同,既不可否定地獄的存在,也不必拘泥、執著於諸種有關地獄傳說的必然。

佛經中敘述到墮地獄的例子也不少,早期是指犯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的五逆罪者,會墮地獄,例如佛的堂弟提婆達多及其伴黨,墮入地獄,漸漸演變成為凡是做錯了事,不論輕重,都要下地獄之說。而在比丘及比丘尼律所見犯戒、破戒的過失,僅有數條極重過失為不可悔。所謂不可悔,是指失去戒體而被逐出僧團,再受國法死刑的制裁者;可悔則有對眾人、對數人、對一人懺悔,及對自己良心的責心懺悔。而僧尼律中處處都說:「犯過者當懺悔,懺悔則安樂」,又有說:「有戒可破是菩薩,無戒可犯是外道。」並沒有強調凡是破戒便入地獄的觀念。

罪過又可分成戒罪和性罪,所謂性罪,是指造惡行為的本身就是罪,不論受戒不受戒,犯了過必須受報;戒罪則是在受戒之後,增加持戒功德,倘若犯戒,便在性罪之外另加戒罪。所謂戒罪者,是指持戒有功德,犯戒有罪報,持戒是對一切眾生,所以功德無量;犯戒只能對少數眾生,所以破戒的罪過再大也不及持戒的功德之多。

受戒有約束的功能,悔過有洗心的功能。罪有輕重,犯了極重的戒罪及性罪者下地獄,其他的輕罪,則隨類受報,生於人、鬼、異類群中,都有受報的機會。由此可知作惡、犯戒未必全下地獄。雖有一部晚出的《目連問經》,強調事事都可能下地獄,這在早期的《阿含經》及律中尚沒有見過,否則易於使人誤會:不信佛不學佛還不至於下地獄,信佛學佛後反而容易下地獄,那還有多少人敢來信仰佛教而學佛修行呢?

所謂「地獄門前僧道多」這句話,既非佛家語,也非道家語,而是在明朝之後,從一些齋教的乩壇、靈媒的口中傳出。齋教徒眾都是在家人,他們剽竊儒、釋、道三家的若干名詞和觀念,似是而非地組成新興宗教和秘密結社之民間信仰,因為他們是在家人的宗教組織,所以,在排斥他教及吸收信徒的利益衝突之下,不得不跟出家的僧侶及道士,採取敵視對立的態度,因而傳出「道降火宅」的口號,鼓吹俗人修行容易生天得道,渲染捏造出家修道者的困難、黑暗、腐敗,宣揚僧道都下地獄的觀念。他們在通過市井間的口耳相傳,便成了一句「地獄門前僧道多」的流行語,既可醜化僧道的形象,也可嚇阻優秀的俗人出家為僧道。然其既非出於佛經,自可不必介意。不過必須指出,這句口號乃是出於齋教徒的杜撰故事,目的是為了侮辱佛道二教。

像公元1920年雲南昆明西邊洱源縣的幾個齋教乩壇所著的《洞冥寶記》中,就極力指控僧侶不守清規,捏造和尚墮地獄、受刑罰的故事。此見於中央研究院的宋光宇為一貫道護航而寫的《天道鉤沉》三十頁。該研究員雖未承認是一貫道的信徒,而該書凡是涉及佛教的和尚之處,便採攻擊、辱罵、尖酸刻薄的態度,否定出家修行者的道德價值,而一味地引述強調在家齋教徒如先天、龍華、一貫道等所謂道親之間的利樂,雖然引用了不少資料,但都缺少理性的抉擇,乃是出於一種情結的表現。從他的那本書中,可以領略到傳教師的狂熱氣,卻無法想像他是一位中央研究院的學者。

須知凡有人事,就有弊端,僧中難保沒有破戒、犯戒的人,釋迦制戒就是為了防範、制裁、處理這些事件。儒家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出家的凡夫,在未修成聖賢之前的修學階段,因為不清淨,所以要求戒,受戒是修行的起點,跌倒了再爬起來,犯了戒再懺悔,乃是正常的事。齋教徒們,自己不願受出家戒的約束,反而詆毀出家人持戒不嚴,並且誇張出家人的犯戒罪行,其存心是顯而易見的。

 - 「學佛越久離佛越遠」是真的嗎?- 

經常聽說:「信佛三天,佛在眼前;信佛三年,佛在西天。」這似乎表示,學佛越久,離佛越遠是肯定的事實。其實這是對佛教的一種誤解,認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等於完成了究竟圓滿的佛果,也就是說,只要心回意轉,馬上就可以花開見佛,或者立即成佛。而一旦信佛並開始學佛之後,才知道成佛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事實上,學佛之道可分為兩種:一種叫做難行道,從初發菩薩心,到修行自利利他、難忍能忍的菩薩道,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完成佛道。另一種稱為易行道,要學念阿彌陀佛聖號,憑藉佛的本願力,先求往生西方淨土,經過長時間的薰聞,證得聖位的菩薩之後,再以自己的願力,回到世俗的凡夫群中,廣度有緣的眾生,積聚智慧與福德資糧,直至功行圓滿,方能成佛。所以學佛越久,知道佛法越深,才了解從凡夫到成佛的路程是相當遙遠的。

因此,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意指在逐漸地成就佛之功德的開始,亦即指完成了自己能夠成佛,也必將成佛的第一步。認同眾生與佛本來一體,無二無別,只是在迷為眾生,悟即為佛,並不是說,當我們承認自己有成佛的可能之時,就已同時完成了佛的福德和智慧。

也有一種情況是,學佛之初勇猛精進,覺得佛果指日可期,而且他們也的確能夠重重突破,似乎煩惱迅速消除,智慧速疾增長;但是日久之後,仍然覺得煩惱未除,反而感受到障礙重重,業障、魔障、病障層出不窮。如此一來,可能有兩種結果:知道了學佛成佛不是一朝一日或一生一世的事,乃是多生多劫不斷修行的事,所以不再急於成佛,而能改採腳踏實地、逐步前進的心態,甚至抱持不問收穫,但自耕耘的態度,努力修學。另一種則是對於佛法失去信心,認為開悟成佛之說,只是一種觀念或理想,解脫煩惱,轉凡成聖,乃係不可能的事,所以放棄修行,或者改信其他宗教,以期獲得另一種方式的歸宿。

綜合以上諸種情況,可得一個結論:「學佛越久,離佛越遠」的問題,是基於「斷煩惱、證菩提」的觀念而起。如能體會到無求、無得,方證無上的佛道,但以佛法用之於現實人間的日常生活,即能解除許多矛盾的心結或情結。若不急求斷煩惱證菩提,煩惱自然已在減少,那樣的話,不僅不會感到學佛越久離佛越遠,而且會使你突然發現,佛就在你的眼前。只要自心與佛的慈悲與智慧相應,自心即是佛的全體大用。因此,《宗鏡錄》的作者永明延壽禪師主張:「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若將佛的慈悲與智慧,應用於日常生活,而不急求了生死證涅槃,豈會產生「學佛越久離佛越遠」的誤解?

相關焦點

  • 佛教:學佛越久,離佛越遠,你也這樣的嗎?
    「學佛一年,佛就在眼前,學佛三年,佛就在天上」,是許多學佛者的真實寫照。學習越久,反而離佛越遠,這是怎麼一回事?有一部分學佛者學了一段時間後,去煩惱、增智也都有感應,但一想到明心見性還有許多路要走,就沒有了信心。那還有什麼理由呢?學佛無道學佛要有方法,即佛教所說的「學佛無道」。
  • 『一稱南無佛』南懷瑾:學佛先要學做人,一個真正學佛的人要很平凡...
    我經常說一般人學佛,別的沒學到,滿口佛話,一臉佛氣。唉呀!那個味道真難受,變得每一根神經、肌肉都跳出來的佛法,你看那怎麼受得了!搞久了變成什麼?佛油子,把佛法當口頭禪就完了!大家學佛要注意:一個真正學佛的人要很平凡、很平常,不要做怪,不要一臉佛氣、滿口佛話,一身都是佛油子的味道。
  • 今人拿'心'學佛,離佛界有億萬裡,那又怎能成佛呢?
    先生說:「今人拿『心』學佛,離佛界有億萬裡,那又怎能成佛呢?」此處的心是指心界,以私心貪心去學佛,求著發財升官,為了享受,正是與佛的教導背道而馳,越學離佛越遠。只有逐步破除我相,去掉我執,你不求佛,佛自然距你越來越近。35.
  • 學佛以後,身上有這三種變化的人,恭喜你,說明你走對了路
    學佛人應該時刻對照自己的過去,看一看自己學佛之後,身上都發生了哪些變化,是比以前變得快樂更多了,還是比以前痛苦更多了,如果是後者,就需要反思一下自己了,因為你學佛可能學偏。如果學佛以後,在你身上也有這三點明顯的變化,就說明你學佛走對了路,離佛越來越近了。第一:學佛以後,更有智慧了!
  • 學佛與修佛
    學佛與修佛
  • 學佛,具體學什麼?佛說:修七善法!
    相信所有的學佛人都不會這麼想!又回到了原點,如何修佛成佛?成佛不易,佛修三大阿僧祇劫,絕非你一生一世努力可達到。但也別灰心,斷除惡業,不墮魔道,脫離生死海,求得佛的智慧與解脫之道,這是通過修行可以達到的。具體怎樣做?佛說:修七善法!
  • 聽高僧法師講《金剛經》:為什麼學佛?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現在社會上有不少人在學佛,但也許並不知道為什麼學佛?學佛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不把這兩個問題搞清楚,就無法知道學佛的意義和目標,就有可能錯失了佛法,也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受用。現實之中,有些人學佛可能是出於一時好奇,如果以這種心態來學佛,是很難得到佛法真正的受用的;有些人學佛是為了榮華富貴、平安長壽等等,這樣又是將佛法大材小用了,得到的利益又太少了。那麼我們為什麼學佛?學佛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 千萬不要越學佛,越只會用因果來衡量別人
    很多人學佛後,懂了因果報應,結果別人遇到了危難,遭到了報應,就用因果來衡量別人。好像他遇到災難是罪有應得一樣,我想,這個是沒有慈悲心的表現。佛弟子千萬不能因為因果,而失去了自己的悲心。如果沒有悲心,哪怕你懂了多少佛理,那又有什麼用呢。很多人看到別人有災難,就會說地方業障太重,才會有災難。我想,作為佛弟子,不應該講這個話。
  • 淨空法師:我們學佛卻不懂佛,佛是什麼?
    我們學佛,佛是什麼?為什麼要學佛?學佛有什麼好處?這些問題如果不是搞清楚、搞明白了,對我們的修學會產生障礙。 學佛就是修心。真心就是佛,妄心就是凡夫。真心、妄心我們統統都有,但是現在我們只會用妄心,不會用真心,錯就錯在此地。
  • 學佛後,業障反而多了?高僧說:這時候,你就需要注意了
    可以還有一部分人,當他們越是精進的學佛時,生活當中的違緣就越發的明顯。這就顯得自己好像不學佛還好一點,一學佛結果還越來越糟糕了。這又是什麼原因呢?103歲的高僧夢參老和尚說,這個現象說明了一個問題,你需要注意。
  • 學佛首先得做個正常人,不能學成「佛油子」
    學佛是實修,不是耍嘴皮子玩兒脫口秀。然而有一些同修不學佛還好,說話做事一切正常。可是學佛以後,卻變的不倫不類,滿口佛語,誇誇其談,嫣然一副救世主的樣子,令人生厭!他們平時做一點善事,便滿世界張揚,生怕別人不知道,見到熟人,就不分機緣,不分場合的跟人家宣講佛法。
  • 我的學佛因緣、學佛的好處以及學佛帶來的改變!
    我從小就很喜歡佛菩薩,看到佛菩薩我就很開心。說到今天的課題,我感覺很欣喜。接下來,我就談談自己的學佛的因緣、學佛的好處和學佛的改變。學佛的因和緣首先我講講,我學佛的因。隨著不斷地做義工,看佛學相關的書籍,以及跟隨善知識學習,我與佛法的緣分越結越深,跟諸佛菩薩的關係也越來越親近。每年的暑假我都會去天目山當導遊。給遊客們講解禪源史以及佛教文化,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我會接觸很多的善知識和善友。
  • 真學佛和假學佛,巨大的區別?| 景德鎮祝聖寺
    現在無論是在網上,還是在實際生活中,表面看上去,佛法很興旺,學佛的人很多。但我們仔細觀察一下,就很容易發現,假學佛的人多,真學佛的人少,會說得多,真幹得少。那什麼是真學佛,什麼是假學佛呢?俗話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叫緣?就是他能信,這表示緣熟了;他不能相信,就是緣還沒有成熟。
  • 原來,學佛有這麼多禁忌
    中國人很喜歡說禁忌一詞,職場有職場的禁忌,吃飯有吃飯的禁忌,隨著時間的推移就連學佛,也多出了不少禁忌。
  • 學佛人,這三件事,你做得越多開悟越快!
    學佛人常做這三件事,做得越多開悟就會越快,其實佛法就在生活當中,也從來都離不開生活,如果能經常在生活中學會控制自己的心,讓自己的心可以做好這三點,你也就不會再有煩惱了。第一件事,無念。我們的命運正是受著業力的牽引,所以才有了各種悲傷喜悅,痛苦和快樂,學佛要清楚一點,善念產出善行善果,就會帶來快樂,而惡念產生惡行惡果就會帶來痛苦,無論是快樂與痛苦,都不是學佛人該去追求的。學佛要學會讓念頭不生,無論是善念還是惡念,因為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若真的能做到,念念不生不滅也就達到了覺悟的境界。
  • 學佛人開悟前,這五顆「心」一定會圓滿具足!
    開悟明心,見性成佛,這是學佛人追求的目標。但是佛法浩渺如蒼茫大海,一入經藏,便不知何年何月才得渡往彼岸。究竟怎樣的境界,才算是離開悟不遠呢?研讀經卷典籍不難發現,歷代祖師開悟前,都是圓滿具足了這五顆心。
  • 佛前許願,明白這兩點才能有求必應!
    以迷信的思想去禮佛,並且在佛前許下種種心願。為什麼說是以迷信的思想去禮佛,去許願呢?因為有很多人雖然禮佛,但卻並非學佛,他們也不知道「什麼是迷信,什麼是正信。」只知道,諸佛菩薩是有求必應或是因為聽某某說,這裡的佛、菩薩很靈,走一起去許願吧。從而來到佛前禮佛、許願!
  • 家庭生活中如何學佛,自己學佛很精進,家人不理解怎麼辦
    學佛要保持中道,當先社會需要的是民心安定,大眾歡喜,社會認可,所以學佛人對於佛法的理解要中道而不能偏在一邊,如果偏在一邊走極端就沒有給學佛人做一個好榜樣。相信有學佛同修遇到過類似情況,早晨很早起床,學佛很精進,把一些經咒念完,幾個小時過去了,家人一看真好,真用功,你怎麼不去出家當和尚呢,這樣就會造成誤會,家人不會認為你學佛精進用功是應該的,僅僅會以為你讀經了早飯沒人做了,你學佛了我們生活受影響了,甚至有些極端的情況,家人會因此排斥佛法,甚至有可能會和佛學劃清界限,心想都是這個佛學影響了我們的家庭生活。
  • 因果有報,佛前許願,做到這2點,有求必應,很多學佛人不知道
    但是佛在《金剛經》中又說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又是何意呢!豈不是自相矛盾。這裡關鍵是要明白「佛氏門中」的含義,問問自己的心是否真正進入了佛門。很多人都是遇到困難,才會選擇求佛菩薩保佑,臨時抱佛腳,燒香磕頭。求佛菩薩保佑讓自己事事如意,工作順利,能夠發大財。
  • 佛教:有五種人不用拜佛,卻離佛最近,是你嗎?
    常聽到這樣一句禪語,「學佛三天,佛在眼前;學佛三年,佛在天邊」,這似乎表示,學佛越久,反而離佛越遠了。事實果然如此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學佛絕不是口頭上的功夫,而是踐行佛陀的言傳身教。很多人對佛法有誤解,認為學佛就是拜佛念經,只要多磕頭、多誦經,就能得佛菩薩加持,乃至所願皆滿。如此學佛,實際是把世俗中的煩惱習氣,帶到了佛法當中,不會有絲毫幫助,反而障礙修行,當然離佛也就越來越遠了。但是,世間有這樣五種人,他們不拜佛上香,卻離佛最近,看看是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