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是教育改革比較頻繁的地方,很多時候在摸著石頭過河,大部分改革還算成功,成為其他城市學習的模範,目前已經完成並被家長認可的幾項改革如下:
1,公辦名校、民辦名校的教育集團化,已完成的是小學和初中名校的連鎖化,如局小集團、解小集團、博小集團、實小集團、覓渡橋教育集團等等,初中有24中、實驗初中、正衡中學等等教育集團,均在全市設立了分校。
繼續推動的是常州高中名校的教育集團化,比如省常中戚墅堰高中分校等等,常州高中教育資源目前不均衡,學生擠破了頭就是為了上幾所比較好的高中,為了繼續推動教育改革,省常中、一中、二中、前黃、奔牛、華羅庚中學、溧陽中學,擬建高中教育集團,實現高中教育連鎖化,將資源覆蓋到城郊和農村高中。
2,公民同招改革在2020年全部完成,民營學校不再提前招生,也不再通過考試選拔學生,按照學區+搖號的模式招生。
3,均衡分班,不設實驗班、快慢班,部分學校,比如常州市實驗初級中學還推出了「結對幫扶學習制度」,每個座位上,一個成績好的學生和一個成績差的學生進行搭配,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以上改革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教育公平,發揚不拋棄、不放棄的教育關懷精神。但目前常州在教育上有一個巨大的爭議點,那就是「初中分流」,初中分流在全國都存在,但是常州的比例非常高,當年改革的初衷是落實職業教育,培養藍領人才,確實為常州的生產製造業做出了重大貢獻。目前家長不認可點是兩個:一是職校風氣差,二是初中生進職校的時候年齡太小,進去了只學會了抽菸、喝酒、燙頭。
針對職校,常州也做出了重大的改革,比如3+2,讀完5年是大專文憑,在學校裡可以考專升本,如果讀7年,可以拿到研究生文憑,也就是說,初中上職校,通過學制改革,也可以拿到大學文憑。問題是:出類拔萃的這樣的職校非常少,只有劉國鈞等幾所職校,其他的不被家長認可。
初中分流存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到了高中階段,班級裡女孩子越來越多,男孩子越來越少,很多家長說:男孩子發育晚,到了高中,學習成績自然就超過女生了。但是殘酷的現實是:男孩子根本沒機會上高中!這就導致了常州的女孩子普遍擁有一本或碩士學歷,而男孩子拿的多是職高或大專文憑, 最後走上社會,女孩子不結婚,男孩子找不到老婆,長此以往,常州土著人口將滅亡,只能補充外來人員。
目前執政江蘇的領導是婁先生,他在主政陝西的時候推動了「陝西13年義務教制度」,幼兒園+初中+高中, 這種政策也影響到了其他省份,其他省份也逐漸參照這種模式進行改革,雲南省將在迪慶、怒江率先實施覆蓋從學前教育到高中階段的14年免費教育,青海、新疆等地的部分地區,也將在十三五期間實行高中3年免費教育。作為湖南省會城市的長沙也提出,全面普及15年教育。
婁先生如今來到江蘇主政,看到江蘇的學生,100個初中生,99個近視,痛心疾首,這些都是千軍萬馬備戰中考而造成的,在常州能夠上高中的學生,大部分在初中三年,每天學習16個小時,年紀輕輕的就駝背了、近視了。所以在全省教育系統上開會提出了,江蘇「初升高」教育是否有改革的必要,會上,13個地級市的教育系統負責人紛紛發言,表達了各自的看法。
常州初步的意向是,用5-10年的時間,推進12年義務教育,首先要增加普高的數量,2020年,全市新建、改擴建(含續建、開工)高中4所,計劃總投資20.13億元,其中局屬高中3所,分別為常州市第一中學、常州市北郊高中、青龍片區配套高中(常州市第一中學天寧分校),金壇區1所為江蘇省華羅庚中學濱湖校區,年內金壇區江蘇省華羅庚中學濱湖校區竣工。
目前已經改擴建完成的有光華高級中學、埭頭中學,前黃高中,新橋高中,常州市田家炳高級中學、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戚墅堰分校、常州市第三中學、常州市第五中學。
即將建設的教育小鎮有:天寧青龍片區教育小鎮,西太湖教育小鎮(武進高級中學搬遷至西太湖),中天集團將投資經開區(戚墅堰)教育小鎮的建設,教育小鎮按15年一貫制,包含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各個學習階段,該項目主體部分總投資約15億元,建築面積近20萬平米,預計可容納7000名學生、1300名教職員工。
以上項目均在2020-2022年陸續完成並竣工投入使用。
用五年的時間完成教育的基礎硬體建設後,擬實行12年義務教育制(小學到高中),目前已經成熟的得到市場認可的職校納入大專院校系統管理, 還有一些層次較低的職校進行合併調整,組成新的大專職業院校。
未來的常州學生,將在高三畢業的時候進行分流,所有學生都能進入大學,學生可以參照自己的高考分數,加上自己的興趣,有了更多的大學選擇,屆時,一部分進入職業技能型大學,一部分進入理論應用型大學,少量的進入學術研究型大學。按照這種路徑改革,更匹配學生的不同階段的心理發展以及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
資料來源:《中國德育》、《886武進之聲》、《常州教育發布》、《中國江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