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質疑莫言演講像中學生作文 專家稱照顧不同文化

2020-12-11 齊魯網

  莫言在斯德哥爾摩發表演講後接受獻花。(新華社發)

  12月8日,莫言在斯德哥爾摩參加由瑞典華人工商界舉行的歡迎宴會時致辭。 (新華社發)

  北京時間8日晚莫言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瑞典文學院發表演講。有人認為這篇演講「用妙趣橫生的語言,講述了一個個精彩的故事」。但也有人稱在諾獎這樣一個舞臺上,莫言的演講內容顯得膚淺缺乏深度,有些「小兒科」、「像中學生作文」。

  符合莫言的文學風格

  莫言文學館館長、莫言研究會秘書長毛維傑說,莫言這次在瑞典演講,以「講故事的人」為題,以其一貫風格,向全世界講述了他的中國故事,表現了他的平民意識和鄉土情懷。整個演講從很個人化的角度,講到了他自己的成長經歷和文學經驗,對民眾理解莫言以及中國當代文學,意義非同尋常。

  對於不同的聲音,毛維傑認為,把莫言演講說成「像中學生作文」的說法,應該是沒有深入了解莫言文學創作的緣由,說這話的人應該是沒有讀懂他演講的內涵。

  他告訴記者,莫言的這篇演講很個性,也很智慧。他的智慧在於,特別強調童年記憶、鄉土親情對他的滋養,其實這就是文學最本質的東西。文學要立足於自己的文化之根、民族之根、歷史之根和社會之根。莫言把這個表達得很充分、很突出,這就夠了。

  「質樸、真實、含蓄」

  著名詩人、學者、文化批評家葉匡政也認為,講故事比講理論更深刻,「莫言的演講,我想可以用三個詞形容,質樸、真實、含蓄。」

  葉匡政說,諾貝爾文學獎是有一定的價值堅守的,這種價值堅守帶著非常濃厚的西方世界的人文理想色彩。那麼,作為第一個獲此獎的中國人,莫言會如何表達,一直都是很多人所關心的,莫言的表現恰如其分,照顧了東西方不同文化下的人們的感受。「網上有評論說莫言講得太簡單了,我不這麼看。我覺得正好符合他本身的性格,也符合東方人含蓄和意境深遠的傳統。西方人往往直率,而東方人在公共場合,則相對含蓄得多,不太善於直抒胸臆,反而善於用故事、寓言來表達自我。這恐怕要比說一通文學理論給人的印象要好得多,也深刻得多。」

  他表示,莫言的演講其實也非常符合人們對於諾獎作家的期待。很多諾獎作家的演講,都會從一些具體的故事開始,比如羅馬尼亞的諾獎作家,是從一塊手絹開始,那一塊手絹印刻著他對於生活、對於童年最深刻的記憶。莫言的演講則從他的母親開始,他的整個演講裡,充滿了他對於故土、對於親人、對於文學的思考,而這些思考全部蘊含在一個個故事之中,真實、質樸,而又讓人感動。「作為一個諾獎獲得者,以他的才華,寫一篇才華橫溢而又妙趣橫生的演講稿,絕不會是一件難事,這也符合現在許多年輕人的判斷,在這麼重要的一個時刻,理所應該把自己所有的才華表現出來,博得滿堂彩。事實上恰恰相反,他依然回到質樸,回到簡單,這可能是很多年輕網友覺得不滿意甚至不可思議的原因,但事實上,在我看來,這無疑是一個合適的方式,既符合西方人對於東方人的認知,也符合莫言本身的特質。」

  「小兒科」還是「大兒科」

  莫言的演講結束後在網絡上引發熱議,多位作家、評論家對此發表看法。隨莫言同往瑞典的上海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曹元勇認為,這篇演講既是莫言文學生涯、淵源的總結,也是對各種問題和質疑的回答。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則表示,莫言演講中有對生命的大關懷,有對寫作的大關懷,保持了莫言的個性。

  著名作家、《收穫》雜誌副編審、《莫言評傳》的作者葉開熬夜收看了莫言演講實況,並迅速通過網絡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在他看來,苦難、人性、愛、理解與寬容,是莫言演講的關鍵詞。

  正在山東出差的著名評論家白燁也通過電話了解了莫言演講的內容。白燁表示,莫言對於童年和母親的回憶令人印象深刻,表現了他的平民意識和鄉土情懷。整個演講從很個人化的角度,講到了他自己的成長和文學經驗,對人們理解莫言以及理解以他為代表的中國當代文學,都非常有意義。

  葉開認為,把莫言的演講說成「小兒科」可以視為一種特殊的表揚。聖·埃克蘇佩裡在《小王子》裡曾諷刺過一些自以為是的「大兒科」,正好可以作為回答。

  故事寓意:暗含回應質疑之意

  莫言最後講的3個小故事寓意深遠,網絡上的解讀也是見仁見智。

  在葉開看來,這是莫言對質疑者的回應,其中有「莊子般的智慧」。在他看來,第一個「裝哭」的故事,實際上關乎多元與寬容。第二個「頂撞老長官」的故事則是在說,過分的自尊也是一種對他人的傷害。最後一個故事帶有宗教寓意,表達的意思應該是:一個寬容的、活性的社會,是能容忍差異的,極端主義者通常是暴力的同謀。

  據白燁的解讀,最後的幾個故事,可能暗含有回應質疑的意思,但恐怕不是莫言最主要想表達的。而且莫言始終是個有爭議的作家,獲獎前是,獲獎後也是,不可能通過一篇演講詞解決所有的質疑。(宗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

)、撥打新聞熱線0531-81695000,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

@齊魯網

)提供新聞線索。

相關焦點

  • 網上熱議莫言演講 否定者稱深度不夠像中學作文
    並沒有太多意外,莫言在演講中談到了高密東北鄉,談到了自己苦難的童年,談到了母親和家人,而正是這些東西,使「莫言成為莫言」。昨日,他的這篇演講被國內網友廣泛瀏覽,不少網友稱「他講的全是故事,聽到的卻全是人世、人心、人性與人情」。
  • 莫言今赴瑞典領獎 演講頗受矚目網友贊風趣幽默
    今天上午,莫言偕夫人杜勤蘭、女兒兼助理管笑笑從北京首都機場出發,前往瑞典領取諾貝爾文學獎。據悉,莫言將在瑞典逗留一周左右,除參加12月10日的頒獎典禮外,還將進行多場演講。   行程安排緊湊   山東省高密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邵春生將跟隨莫言一同去瑞典領獎。
  • 中學生作文以《峰採照人》為題描述身體發育
    網上雷帖 中學生作文描述身體發育  記者在該帖上看到,網友轉貼了一組廣西靈川中學校園文學選集《心靈點燭》中收錄的部分習作照片,並在部分文章的「精彩段落」註上了明顯的紅線標記。  網友驚呼 描寫太露骨,看了臉紅  「這是中學生寫的嗎?用詞曖昧,描寫大膽。」「是我年紀大了,多慮了,還是這本書真的比較有挑戰性?囧,真是代際鴻溝。」有網友稱,這本中學生習作簡直和網上流傳的「黃色小說」有得一拼。
  • 莫言名字言論遭調侃 網友稱英文名「shut up」
    名字篇:莫言英文名原來叫「shut up」  莫言,原名管謨業。2005年在香港公開大學演講時,莫言曾自述自己的筆名由來。「因為小時候喜歡說話,喜歡說真話,給家裡帶來很多的麻煩。後來使用筆名『莫言』,就是告誡自己要少說話。」這個筆名在今天遭到了網友的調侃,大概是莫言沒有想到的。
  • 教育專家"批鬥"莫言不懂教育? 學制改革惹爭議
    最近,一篇文章題為《莫言批鬥會昨在北京舉行》的文章在教育圈裡面引起很大反響。  什麼什麼,身為文學家的莫言竟然被一群教育專家給「批鬥」了?會上,對莫言的觀點進行了討論。據媒體報導,與會教育專家對莫言提出的「縮短基礎教育學制」表示反對,認為其觀點缺乏理論支撐與科學依據。有專家稱,莫言「不懂教育」,「無知無畏」。  莫言究竟受到了怎樣的質疑,為什麼都被上升到了「批鬥」的層面?這究竟是一次媒體的炒作還是學術的較真?教育報小編這就帶您還原現場,順便跟您聊一聊學制這檔事!  「批鬥莫言大會」在京舉行?
  • 孔慶東發布莫言8歲照片 質疑其作品貧窮描寫不實
    孔慶東發布莫言8歲照片 質疑其作品貧窮描寫不實 2015-04-10 14:05:04歷史的準確性以及深度,需要不同媒介去互補、交融。」  本報評論員 張松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孔慶東,昨日在微博上發布了一張1962年莫言8歲時的照片,並質疑,其小說或散文中對貧窮飢餓童年的描述,與照片中並不消瘦還穿著棉襖的情景不符,進而指責「文學虛構可以改變真實記憶,甚至作家也會迷失真我。」  此篇微博一經發布,便引得媒體和網友迅速跟進並討論。
  • 莫言作品有望收入高中選修讀本 王旭明稱是巧合
    與必修教材不同的是,選修讀本不是學生必買教材,學校購買後,可根據實際情況推薦學生閱讀。  正在醞釀中的《中外短篇小說》高中選修讀本將延續此前讀本的規模,仍為40篇作品,中外作品各20篇。在中國作品中,除了中學生們熟悉的沈從文、老舍等作家作品外,莫言的《透明的紅蘿蔔》和魯迅的《狂人日記》都是備選篇目。
  • 高考滿分作文因難懂被質疑 莫言:我保證你能看懂我現在寫的小說
    而現在,這個成語因為荒誕不經的《平安經》和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具有了更強的貶義色彩。人們在談笑之餘,也在深思其背後的問題:這樣的東西怎麼能夠出版,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所謂的專家學者去吹捧?而《生活在樹上》這篇初次被判了39分的高考滿分作文,因為難以讀懂而被質疑是否配得上滿分。前者過於簡單,後者表面複雜,但二者同樣被質疑其受到的褒揚,正是因為二者同樣荒謬。
  • 專訪莫言作品翻譯家葛浩文:莫言小說的鄉土味最難翻譯
    特派斯德哥爾摩記者 師文靜  中國作家莫言在瑞典學院的演講吸引了一大批知名翻譯到場,其中有莫言作品的日文翻譯吉田富夫、英文翻譯葛浩文以及瑞典文翻譯陳安娜。在莫言結束演講後,記者在瑞典學院樓梯口採訪到莫言的英文翻譯葛浩文。葛浩文是著名的翻譯家,曾經因為翻譯莫言的名著《紅高粱家族》而登上事業的頂峰。葛浩文說,莫言的演講讓他很感動,而莫言作品的鄉土味是翻譯中最難的環節。
  • 莫言恩師孫紹振教授點評高考作文
    高考結束,今年的作文再次成了網友熱議的話題,不少網友看完,都直呼「難」!應廣大網友要求,福建省政協第八、九屆常委、福建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助力武術入奧高級顧問、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恩師孫紹振教授對今年高考作文進行了深度權威的點評。
  • 衡水中學生手寫精美「印刷體」英文作文
    網友曝光衡水某中學學生手寫的英文作文。  衡水中學生手寫精美「印刷體」英文  英國網友服了:該把孩子送到中國學英語  近日,衡水某中學學生手寫的英文作文刷爆網絡,該作文中的字體工整美觀到堪比印刷體,簡直像描出來的一般。
  • 北京作文取材於楊振寧莫言對話 考生稱穿越感強
    科學家和文學家關於手機的不同看法引發你什麼樣的想像和思考?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自定文體(詩歌除外)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作文。  □考題介紹  事隔三年考題回歸「北大」  京華時報訊昨天上午11點半,隨著高考第一科語文考試結束,備受關注的北京卷高考作文題也正式亮相——從文學家和科學家關於手機的對話中自擬題目、自設角度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作文。作文素材就來自兩位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和莫言上個月在北大的一場對話。
  • 高考滿分作文《在樹上》遭質疑,網友:理性看待,作文要真情實意
    近日浙江省滿分作文《在樹上》引起網友廣泛爭議,不乏一些教育專家和知名作家參與討論。隨著事件持續發酵,據多家媒體報導,湖北武漢市退休媒體人李未熟已向浙江省教育考試院實名舉報高考作文閱卷組長陳建新。與往年高考一樣,但凡是滿分作為都會受到廣大網友的追捧。毫無疑問,滿分作文代表了年輕一代的風採。然而,今年的滿分作為《在樹上》一經曝光後,就引起了很多讀者的不適。
  • 本網現場直擊:莫言個性演講 打動瑞典聽眾
    瑞典學院為嘉賓準備了包括中文、瑞典文、英文在內的7種語言的演講稿,因為莫言將用中文演講,而現場沒有翻譯。 演講臺旁桌上擺放《生死疲勞》等作品的瑞典文譯本 為了分流不擁堵,入場券分藍黃兩色,像瑞典國旗的兩色組合一樣。瑞典人再一次通過這藍黃的色彩,不經意間地展示著他們的愛國情懷。
  • 網友質疑江蘇作文:洞穴怎有蝴蝶 點蠟燭現實嗎
    ,有網友直指這個題目的不嚴謹不科學 ,而專家卻對題目稱好,這個題目給了考生想像的空間和發揮的自由!  網友質疑材料內容不科學  對於材料中「一群人來到光線暗淡、人跡罕至的洞穴裡探險,洞穴裡很神秘,他們就點了幾根蠟燭,發現裡面竟然有一群色彩斑斕的蝴蝶」的說法,不少網友質疑其真實性,「一群人去探險沒有隨身帶手電已經很奇葩了,還色彩斑斕的蝴蝶!問題多多。」
  • 莫言赴斯德哥爾摩大學演講 開場朗讀小說《狼》
    中新網12月9日電 北京時間今晚9點,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國作家莫言赴瑞典名校斯德哥爾摩大學,進行為期一個半小時的演講。斯德哥爾摩大學每年都邀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來演講,這所大學有悠久的中國文化、文學和社會的研究傳統。今天與莫言一起出現在現場的著名學者,包括馬悅然和羅多弼教授。
  • 外媒評價莫言諾獎演講:簡簡單單卻透徹心扉
    在長久熱烈的掌聲中,莫言結束了與自己創作有淵源的事與人的故事。結束時,莫言再一次向鼓掌的聽眾深深鞠躬,表達謝意。演講結束後,嘉賓都被莫言的故事感動,聽眾集體起立鼓掌長達一分鐘。  外媒評價簡簡單單,卻透徹心扉  儘管瑞典和中國有7個小時的時差,還是有不少人熬夜守在網上觀看了莫言的演講。莫言的瑞典首場諾貝爾獎精彩演講,獲得了瑞典文學院院士及全球眾多媒體高度好評。
  • 梁曉聲的《重生》,中學生作文教學範例
    要說我對這本書的整體評價,就是——這本小說可以用作中學生作文的教學範例來給同學們講解。本書堪稱範例有以下四個方面原因:一、價值觀主流描繪抗戰的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為數不少,我猜想一方面是因為安全,被斃掉的風險比較小,另外一方面證明,被侵略的歷史在中國人的文化記憶中留下的傷痕太大,至今還沒有癒合。
  • 網絡熱議WiFi發音 專家稱應念「微費」網友質疑
    英語專家:從語法角度講發音應是「微費」  網友質疑:賈伯斯念「WiFi」時都念「歪fai」  記者與網友互動,共同關注網絡熱點。  「WiFi」到底該怎麼念?「Wi」是念「歪」還是「微」?近日,有英語專家表示,從語法角度講,這個詞的發音應是「微費」。不過她的這一說法立馬受到眾網友質疑,更有人煞有介事搬出美劇指正她的說法有些不靠譜。  當「歪fai」遇到「微費」  昨天中午,在解放碑一家通信公司上班的李明星約上同事到咖啡廳小坐。其間,兩人同時向服務員詢問無線網絡的密碼,卻發現彼此對「WiFi」這個詞的發音全然不同。
  • 莫言《文學創作漫談》演講:妖魔化毛澤東是蚍蜉撼大樹
    4月21日,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應邀在中央機關「強素質•作表率」讀書活動4周年紀念活動上,作《文學創作漫談》主題演講。莫言指出,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對中國文藝的發展意義重大,妖魔化毛澤東是「蚍蜉撼大樹」,並說一些人只看到《講話》對當下的不適應部分。歷史唯心主義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