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羅湖漁民村很小,只有30多戶人家;漁民村很大,曾留下幾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深情足跡。從打漁世家到中國最早的「萬元戶村」,再到如今現代化的花園社區,漁民村是深圳乃至中國改革開放的絕好縮影。在特區建立40年之際,漁民村所在的漁邨社區喜事連連:改造一新的漁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社區公園、社區悠圖書館、漁民村文化長廊、村史館等紛紛投入使用和對外迎賓;首屆「漁民村漁樂文化節」開幕……
12月17日下午,在充滿現代氣息和時尚元素的漁邨社區悠圖書館,羅湖區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章紅班、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宮雪、漁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頌球聯合帶來了「新時代新漁村」主題發布。一個個鮮活的小故事,折射出漁民村從物質小康到精神小康的蛻變和黨建引領下的基層治理給漁邨社區帶來的「紅利」。
滄桑巨變話漁村
漁民村最早沐浴改革開放的春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漁民村藉助黨的富民政策開展多種經營,搞運輸、開酒樓、辦工廠……村民們一門心思搞經濟,很快脫貧致富。從1979年到1980年短短一年間,33戶村民家家都成了萬元戶,漁民村成為全國勞動致富的典範,為特區的發展做出了精彩的註解。
1984年1月25日,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視察漁民村。他走進村黨支部書記吳柏森的家,看到了寬敞的客廳,配置著各種電器和家具,餐檯上擺放著各種水果和食品,面帶微笑地問:「是不是每家村民都一樣?」吳柏森堅定地回答說:「是的,我們村每家每戶都一樣」。小平同志臨行前囑咐吳柏森說:「你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非常正確的,只要你們繼續朝著這個方向走,膽子還可以大一些,發展還要快一些」。
1992年,市委市政府實行特區農村城市化,漁民村率先成立漁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實現集體經濟向股份合作經濟的轉變,成為國內第一批村辦股份公司的一員。村民一夜之間變成了股民,股份公司在市場經濟的大海裡逐漸學會了劈波斬浪,村民的分紅連年攀升,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
上世紀90年代特區建設的一日千裡也催生了城中村的搶建、加建風,漁民村也不例外,昔日的三十幾棟兩層半的小洋樓變成了眾多七層以上的握手樓,導致了安全隱患突出、治安混亂等難題。2001年,漁民村在深圳率先啟動城中村改造。村民自籌一億多元,將舊村全部推倒重建。三年後,一個嶄新的現代化花園社區在深圳河畔拔地而起。
2004年8月完成重建的漁民村是特區農村城市化的樣板。村股份公司成立物業管理公司統一招租、統一服務,連續多年實現了出租率100%、治安刑事案件為零的紀錄,被譽為「漁民村模式」,實現了政府社會管理成本下降、村民幸福指數上升、租戶安全感增強的「三贏」。為深圳規模龐大的舊村改造和治理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成為城市化進程中城中村華麗蝶變的成功案例。
2012年12月8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前往漁民村考察。習總書記仔細詢問了漁民村有多少棟樓房、如何出租、全村多少人、每戶一年有多少收入等,參觀了社區黨代表工作室和社區居委會,並來到村民鄧偉雄家中看望,在漁民村社區廣場,習近平熱情地與社區居民打招呼,還抱起一個嬰兒,與居民拉起了家常。總書記在漁民村看得高興,他說道:「改革開放好哇,我們漁村變化多大啊!」8年來,漁民村人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託,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在五位一體全面發展上取得了長足進步。
2015年,漁民村又經歷了一場改革的洗禮。漁豐股份公司召開股權改革表決大會,44名股東以舉手表決的方式通過了公司股權改革方案。股改打破了股權改革動不得的僵局,讓股東「生不增,死不滅」成為歷史,改變了此前集體股一股獨大並虛置的狀態,基本實現了股權內部流轉的股權改革目標,有效調動了股民和社會資源合作的積極性,為漁豐股份公司的社區建設、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使集體經濟發展再次駛上快車道。
2020年,漁村人勇敢地邁出了試水金融投資的第一步。6月18日下午,漁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及蔡屋圍、黃貝嶺靖軒、蓮塘駿燁、大望、梧桐山共6家羅湖區股份合作公司與深圳高新投集團籤署協議,共同出資3億元申購由深圳高新投增信的民營上市企業科陸電子科技公司債券,其中漁豐實業出資1000萬元。公司董事長吳頌球說,這是漁村人打破單一物業經濟為支柱的經營模式,探索集體經濟轉型發展、換擋發展的有益嘗試。今年,漁豐股份公司還啟動了「小漁村轉型計劃」,致力打造網紅直播、紅色旅遊等面向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朝陽產業。
40年風雲激蕩,漁民村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勇立潮頭,走在時代前列,書寫了一部波瀾壯闊的創業史,催生了「敢為人先、勤勞務實、團結奮鬥」的漁村精神,造就了「富而思進、改革創新」的漁村形象。
從物質小康到精神小康
說起小康生活,漁民村每家每戶擁有的物業市值已超過6600萬元,加上每戶每年60萬元左右的租金收入還有股份公司的年終分紅,漁民村30多戶人家在小康路上越走路越寬。但更難能可貴的是漁村人的精神追求。
走進改造一新的漁民村,首先吸引眼球的是村口公園的雕塑《揚帆》。由區宣傳文化部門精心打造的這一主題雕塑,圍繞「漁村、窗口、示範」三個核心理念進行創作設計,綜合考慮了漁民村地理風貌、交通情況、氣象條件和視覺審美等因素,既反映了漁民村的文化特色,又用現代藝術手法凸顯漁民村在特區建設中的重要歷史地位和窗口示範作用。
今年,羅湖區委宣傳部還牽頭對漁民村村史館和文化長廊進行改造重建,重新布展陳列。新落成的村史館面積約278平方米,展覽按歷史發展的脈絡,通過圖文、實物、場景、視頻和交互多媒體等多種形式,全面、系統展現了漁民村70餘年的發展歷程,總結了漁民村改革發展的歷史經驗,展示漁民村的時代精神,讓人們從中讀懂了改革開放和經濟特區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村史館竣工兩個月來,已接待各級參訪團110批次3000多人參觀。市委黨史研究室和羅湖區正在積極推動漁民村村史館向市委申報掛牌「深圳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把漁民村打造成為深圳改革開放和愛國主義主題教育基地,激勵特區幹部群眾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
新建的漁民村文化長廊以漁民村的標誌性事件或節點構思場景或故事,以人物群像、場景再現的手法,展現了漁民村在黨的領導下,以敢為人先的精神,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帶領村民脫貧奔小康,從落後的邊陲小漁村蝶變成為現代化國際化花園式幸福社區的歷史過程,將成為羅湖幹部群眾不忘初心使命、厚植家國情懷的重要載體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生動教材。
誰也不曾想到,一個南方的小漁村會與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區發生關聯。2002年,漁豐股份公司積極響應中央支援「西部大開發」的號召,幫助在村裡紮根30多年的香港花田紡織時裝公司在新疆阿勒泰、艾比湖等地開闢了讓戈壁荒漠復綠的戈寶紅麻項目。先後建立了總計18萬畝的戈寶紅麻野生保護區、生態恢復區和仿生種植區,成功開發出茶葉、紡織品、餐飲等戈寶紅麻的完整產品鏈,為新疆乃至中國荒漠化防治及傳統產業轉型提供了示範。漁民村幫助花田公司的孵化轉型,彰顯了漁村人「富而思進」的責任擔當。
「紅馬甲」是漁民村的一道亮麗風景。2016年,漁邨社區成立了民樂志願者協會,由深圳市義工聯5名義工骨幹聯合150多名義工組成。協會圍繞「助老、助學、助醫、助殘、服務社區、環保、醫療服務和救災救濟」等多項專業服務項目開展活動。漁邨社區居民陳招娣今年已83歲高齡,並有輕度認知障礙,子女工作繁忙,常年由保姆照顧生活起居。社區義工和長者服務區的社工偶然得知了陳奶奶的情況,很快進行了評估,並為她安排手工鍛鍊、益智訓練等防腦退化的活動。陳奶奶很快就喜歡上了這裡的各類活動。三個月後,陳奶奶的家人驚喜地發現她人變開朗了,也愛笑了。
在漁邨社區,有一支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隊,社區黨委書記兼任隊長,讓居民樂享「8+N」等各種豐富多彩的文明實踐活動。今年10月起,羅湖在漁邨社區試點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以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和社區圖書館為主陣地,常態化開展「政治引領+教育實踐+公眾服務」三結合的文明實踐,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啟動以來,共開展活動80餘場次,參與群眾近10000人次。下一步,漁邨社區還將探索建立文明實踐積分制度,以現有義工積分制為基礎,新增文明榮譽、文明實踐等積分項,根據積分等級分享公共福利,還可用積分換領公益商品。
物理整合帶來化學變化
2019年以來,羅湖區委搶抓「雙區建設」重大機遇,按照「標準+質量+示範」的思路,選擇漁邨社區作為試點,探索超大型城市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新路。
「機關圍著社區轉、社區圍著群眾轉」的治理思路促成了漁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蝶變升級。在升級以前,社區的社康中心、圖書館、老人日間照料中心是自成一體的,2019年,區委把漁邨作為第一個試點社區,將原本分散的社康、日照中心、社區書吧等進行整合,並一體規劃、整體升級,建成全市首個多功能、複合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共3層3500多平方米。升級後的中心面積更大、設施更好、配套更齊,系統集成了黨建、政務、醫療、養老、文化、教育等一體化功能,實現了下沉資源、管理與服務在社區的「物理整合」。
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升級過程中,社區黨委在區委組織部和街道黨工委的指導下,配套建立了「社區黨委領導、條塊聯動、以塊為主」的社區治理機制,實行社區黨委與轄區單位、組織互相兼任委員。社區黨委統一調度下沉資源,充分激發了中心的綜合效能,能更精準高效地服務群眾、管理社區,讓居民更直接地感受到黨的溫暖和力量,產生了「1+1>2」的強烈「化學反應」,提升了社區黨委的治理能力,取得了初步成效。
社區居民李永棠大叔已經退休了,只有一個獨生子在香港工作,因為疫情,兒子在香港過不來,老兩口時常悶在家裡很少出門。新的黨群服務中心今年9月份開始運營後,中心工作人員專門通知李永棠帶著老伴過來看看,一開始大叔覺得不好意思,認為會給社區添麻煩,來了以後發現中心的設施很齊全。他是桌球愛好者,老伴以前是文工團員喜歡跳舞,老兩口在這裡都找到了樂子,還認識了很多朋友,基本上一整天都待在這裡跳舞、打球;萬一有一個頭疼腦熱可以在健康服務區看病,中午就在長者食堂吃飯,一天下來充實又開心。
在基層治理的探索實踐中,漁邨社區黨委書記李競感悟到,社區治理最重要的還是機制創新,就是要發生「化學變化」。以前,她一個社區小書記調動不了中心長者服務、圖書館的資源。但在黨群服務中心升級後,一體化歸社區黨委管,圖書館、長者服務區的運營負責人,只要是黨員都成為社區黨委的委員,就得聽她這個社區黨委書記的。
在漁邨社區船步街片區棚改過程中,社區黨委充分發揮「四位一體」黨建模式作用,整合居委會、物業公司、業委會的力量,僅用15天就實現了籤約戶數、套數、面積三個「99.7%」的籤約率,刷新了深圳棚改籤約速度;服務中心升級後,服務長者人次,從之前的300人次,上升至現在的1293人次,增長率達331%;家庭醫生籤約數,由2019年的2998人,增長到8930人,增長率達197.8%。
一位漁邨社區幸福萬象的業主,原本考慮把房子賣掉,恰好有一天帶著女兒來到了社區悠圖書館,一時間流連忘返。女兒強烈要求搬來漁邨居住。這件小事折射出社區治理和服務群眾就是要把總書記所說的「民生七優」實實在在落地,才算真正以人為本。羅湖從去年10月開始,著力進行了這方面的探索。
在政務服務領域,羅湖通過服務重心的下移,實現了區、街道、社區三級431項政務服務事項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一站通辦」,讓群眾最多跑一次;建成了24小時「不打烊」智慧政務驛站,實現了230個事項自助辦理。
航運小區是漁邨社區內的老舊住宅小區。90年代末,有個別業主和租戶開始在小區空地擺起了麻將桌,時有鄰裡糾紛,甚至是打架鬥毆,存在安全隱患。市、區各相關職能部門都進行過整治,但只是一時有效,治標不治本。
去年,漁邨社區黨委組織召開「社區治理綜合分析會」,在收集到居民反映相關情況後,社區黨委高度重視,下定決心徹底解決問題,迅速聯合執法隊和平中隊、社區警務室、小區物業管理企業,多次召集業主及麻將臺經營者召開航運小區集中整治工作會議。經過整治,目前航運小區的面貌煥然一新,小區整體環境得到了提升,居民群眾及周邊商戶紛紛點讚。「漁邨社區基層治理分析會」,是在上級黨委的指導下,由社區黨委搭建的共建共治平臺,通過法治思維統籌協調條塊力量,解決居民關注的社區治理頑疾。
在漁邨社區,還有一位AI機器人管家,社區精細化管理全靠TA。今年,智慧漁邨系統建成使用後,以前屢禁不止的超線擺賣等現象在社區銷聲匿跡。AI攝像頭能夠24小時不間斷地監控重點區域,自動識別抓拍出店經營、垃圾箱滿溢、亂堆物料等14類城市管理類事件,自動派遣到相關平臺進行處理。店主一違規,就會被識別處置,沒有任何僥倖。
AI管家讓社區的風險防控更嚴密。系統以漁邨的三維數字沙盤為底板,融入了社區房屋、人口等數據,並接入了消防、水務感知設備和公安的視頻監控,讓管理者通過一張圖實時掌握社區安全動態;AI管家讓社區的人口管理更精準。系統以網格的人口數據為基礎,藉助公安的視頻門禁,及時抓取、核實轄區遷入遷出人員,實行人員標籤管理,形成獨居老人等七類關愛人群清單,方便社區黨委精準掌握人口底數,定期定向走訪困難群體;AI管家讓社區的政務服務更便捷。系統藉助「i羅湖」平臺開設了漁邨專區,為居民提供社區黨建、醫療、教育等7大類80餘項綜合服務,讓居民充分享受找得到、看得懂、用得上的暖心服務。
喜看漁村人的幸福生活
「大盤魚」「漁米糕」「小漁村烏梅酒」……12月10日,在漁民村首屆漁樂文化節上,熱情好客的漁村人用承載著漁村故事的傳統美食,祝願社區的男女老少和漁民村的事業「步步糕升,年年有魚,長長久久」!
吳頌球有一次在向羅湖高級中學濱河初中部的同學們憶苦思甜時講到,改革開放前,漁民村是深圳最窮的自然村,村民住在深圳河邊搭建的茅屋裡,全村百多號人組成生產隊,靠在深圳河打漁和在河邊耕種十幾畝土地維持生計。上世紀70年代,漁村人在政府的幫助下建起了磚混結構的平房,但生活依舊艱苦,穿的都是香港親戚回鄉探親捎來的舊衣服。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香港餐廳丟棄的麵包皮和餅乾碎,帶回村裡被村民認為是最美味的食物。那時,漁村人的小孩到附近的羅湖小學上學,沒有一個有鞋穿的,都自稱為「赤腳大仙」,腳底皮最厚,常被人取笑。
17日的雙周發布上,吳頌球分享的是關於漁民村升國旗的故事。2019年,漁民村優化提升文化設施,在村文化廣場建成了升國旗旗杆,並定下規矩:每周一或重要節假日的早上,將在這裡舉行升國旗儀式。升國旗儀式從當年6月開始,由村民兵隊員實施,至今已舉辦60多場。起初,僅有黨員、股份公司員工及村辦幼兒園的孩子們等參與。但隨著儀式的定期開展,越來越多的村民自發加入其中。去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股份公司黨支部決定在國慶節當天舉行盛大升旗儀式,並通過微信通知住在港澳的原村民回來參與,很快就得到響應,幾乎大部分原村民都趕回來參加了村裡的升國旗儀式,還一起收看了國慶閱兵式的直播,大家對祖國的熱愛溢於言表。莊嚴而神聖的升國旗儀式,讓村民的心緊緊連在一起,把愛國的種子撒播在每個人的心裡。
溫馨柔和的燈光、富有創意的書架桌椅以及柔軟舒適的臺階沙發,一改傳統圖書館的刻板、冷清,傳遞的是一種悠然、悠閒、慢下來享受幸福的生活方式。在深圳這樣一個生活節奏快、生活壓力大的城市,有著滿滿溫情的漁邨社區悠圖書館一開館即受到了大家的熱捧。這裡不僅環境舒適優雅,更提供了優質的服務、氛圍和資源。圖書館館藏書籍2.5萬冊,報刊200種,館內配置臺式(平板)電腦25臺及各種圖書自助借閱電子設備,配以最新、最熱門、最暢銷的圖書,擁有高達49.20T的海量數字資源,為社區居民提供方便、快捷、優質的文化服務。悠圖書館有幼兒、成人、學生閱讀專區,還有電子閱讀專區、聲像專區、電子下載專區,集閱讀與講座一併的階梯專區更受讀者喜愛。
漁邨社區悠圖書館開館3個多月來,愛書的人,喜歡安靜的人,都來到這裡;老人、小孩、學生、家長,紛紛享用著這個「文化聖殿」。周末一家幾口前來親子閱讀,其樂融融;給自己放個假,給孩子更多的陪伴,享受天倫之樂。社區圖書館不僅圓了漁民村人的讀書夢,也是眾多在漁民村居住的來深建設者學習知識、增長才幹、舒緩壓力的心靈港灣。
在圖書館的一角,筆者見到了漁豐股份公司監事會主席鄧國華。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漁民村考察時,還來到了他家做客。8年來,一家人與總書記的合影一直懸掛在客廳的醒目位置。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鄧國華難掩激動和喜悅:總書記進了家門,主動請他父母先坐,然後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拉起了家常。臨走時,總書記看到鄧國華兩個一歲多的孩子,聽說是一對龍鳳胎,伸手摸了摸孩子的小臉蛋,祝鄧國華全家生活幸福。
如今,鄧國華的一對寶貝兒女已經九歲多了,課餘時間姐姐學鋼琴、練舞蹈,兒子先是專修跆拳道,現在又愛上了架子鼓。平時下課後或者休息日,姐弟倆都喜歡來圖書館做功課。
當年建漁民村時政府協調銀行給村民提供的低息貸款,還款時限為25年,居民鄧國華家已提前10年全部還清,每年的租金收入很穩定,今年的疫情對漁民村的物業出租率影響不算大,這得益於綜合環境的整體提升和漁村物業的品牌含金量。
10月14日上午,漁民村文化廣場人頭攢動,漁村人懷著特殊的感情,爭先恐後來這裡觀看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盛況,聆聽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吳頌球說,「我們漁民村要牢記總書記的諄諄教導,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作風,努力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特區40年再出發,「灣區樞紐、萬象羅湖」風光無限,漁村人的故事將更加精彩。楊然 趙崟汐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