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市
都有自己鮮明的城市地標
一個好的地標
往往承載著這座城市獨有的文化特色
譬如中山陵之於南京
東方明珠塔之於上海
兵馬俑之西安
而談及北京的地標建築
在咱西城區廣安門橋以北護城河西岸的
濱河公園內矗立著一座
薊城紀念柱
這座紀念柱雖然名氣不大
但卻代表著
北京城最初的模樣
記錄著這座古老城市的年齡
成為北京城市記憶的獨特地標
從薊城到北京
延續三千餘年的城市歷史脈絡
北京建城之始,名字叫做薊。《禮記·樂記》中記載「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城市自此誕生。《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燕在薊之西南約百裡,國家開始形成。
▲古燕國地理位置
薊城是西周南北交通大動脈的最北端,連接著從山谷前往草原化外之地和遼東平原的各條小道,太行山與燕山在此交匯,隸屬海河水系的各條河流自西向東在此流過。與西、北兩面的山區、南邊的沼澤相比,這裡廣闊的河流衝積扇讓其成為戰略要地。當時光進入春秋,北方燕國開始移至薊城,國家與城市正式交匯。
▲金中都城復原圖
戰國時代,隨著燕國成為七雄之一,作為燕國都城的薊,一步步開始發展為北方最重要的城市。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薊設置廣陽郡薊縣;漢帝國勃興後,薊又成為幽州治下的城市,自魏晉延續至隋唐,輾轉千年;直至契丹、女真與蒙古族等北方各族相繼興起後,這座千年古城迎來新的發展。
▲建都之始
遼太宗將此地改稱南京,作為陪都;金海陵王完顏亮在此基礎上擴建城郭,改為中都;元世祖忽必烈更是將其改稱大都,北京城自此正式成為全中國的政治中心。追根溯源,如今體積龐大的北京城正是從薊城發展而來,綿延不絕地走過了三千餘年的時光。
▲廣安門金中都公園
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教授通過翻閱《水經注》《太平寰宇記》等諸多文獻古籍,並經過對北京河湖水系地理位置變遷的詳細考證,最終將古薊城的地理方位確定在北緯39度54分,東經116度23分。這裡,便是如今西城區廣安門一帶。
從無到有
薊城紀念柱的設計與誕生
雖然侯仁之教授確定了薊城確切的發源地址,但是基於年代久遠,北京城歷史上又多經變亂,因此廣安門附近早已沒有了昔日的遺蹟。
▲遼南京燕角樓故址
1995年,為了紀念北京這座古老的城市建城3040年,當時的北京市宣武區人民政府決定以廣安門為中心,設置薊城紀念柱、北京建都紀念闕以及遼南京燕角樓故址等歷史地標,從而保留古城記憶,設計薊城紀念柱的想法就這樣成型了。
作為北京建城之始的紀念性標誌物,薊城紀念柱的設計和選址自然政府考慮的重點。經多方徵集後,最終北京市文物局研究員、古建築學家王世仁先生承擔了紀念柱的設計工作,他借用北京現存最古老的漢代墓表式樣,將紀念柱打造成古樸凝重的特色造型。
▲紀念柱頂部銘文
紀念柱的整體採用花崗石進行建造,柱身呈圓角長方形,高8.5米,底座高1.5米,建於方形臺基之上。紀念柱正面最上方雕刻著由書法家康雍所撰寫的銘文:「北京城區、肇始斯地、其時惟周、其名曰薊。」
▲北京建城記石碑
柱前立有石碑,石碑的正面刻著侯仁之教授所撰寫的《北京建城記》,他用短短五百餘字,言簡意賅地概括了北京建城三千年歷史發展脈絡,強調「今日北京城起源於薊,薊城之中心在宣武區。其地承前啟後,源遠流長。立石為記,永誌不忘。」石碑的背面則刻著宣武區人民政府建碑記。
▲廣安門北濱河公園
薊城紀念柱和紀念碑設計完成後,紀念柱最終選址立於廣安門以北護城河西岸的濱河公園內,這裡不僅是侯仁之教授考證出來的薊城故地,更曾經位於遼金時期宮城的中軸線上,在此立柱可謂意義非凡。
▲薊城紀念柱矗立在護城河畔
1996年9月,「薊城紀念柱」揭幕儀式在廣安門濱河公園內正式舉行,就這樣,薊城紀念柱矗立在護城河畔,正式同北京市民見面了。
以紀念柱為軸
薊城地標建築的再修繕與擴大
進入新千年之後,伴隨著城市化不斷加深以及北京城市建設速度的加快,濱河公園周圍的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薊城紀念柱的體量和尺度與周圍的環境出現了明顯的不協調。為了向全世界展示北京城悠久的歷史,加大古都風貌的保護力度。重立薊城紀念柱一事再次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新薊城紀念柱廣場設計圖紙
2002年12月,在北京市政府、北京市水利局以及宣武區各單位的配合下,薊城紀念柱煥然一新。此次新修建的紀念柱由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當代藝術中心負責設計,從西城區檔案館目前所珍藏的設計圖紙中可以看出此次設計的精細程度和藝術高度。
▲新薊城紀念柱設計圖紙
擴建後的薊城紀念柱場地面積已經達到數百平方米,全部使用天然花崗巖石進行鋪設。新建成的紀念柱就聳立在整個場地中心,高達10米,其頂部改為更加美觀大氣的廟宇式房樣,整個結構皆是由巨大的花崗石一塊塊堆砌而成,整個石材加在一起有70噸的重量。
紀念柱原有的底座得以擴大到6平方米並被鋪上了新的地磚,底座上雕刻有兩個石獅子盤繞四周,與雕刻在紀念柱上的兩個石獅子互相映襯。
▲新薊城紀念柱設計圖紙
方形臺基也由花崗巖、混凝土、三合土和素土等材料重新夯實。整個紀念柱廣場的四角也各新置了一個高2.7米的花崗石燈,紀念柱南側的紀念石碑也由兩塊巨大的漢白玉大理石重新雕刻,整座高2.7米、寬0.6米、長2米,其正面仍然雕刻由侯仁之教授撰寫並新修訂的《北京建城記》,背面則是宣武區人民政府建碑記。
▲北京灣雕塑
紀念柱的背後又新增了北京地形雕塑,雕塑呈半圓球形,其圓形底座前部刻有侯仁之教授撰寫的《北京灣》:「北京小平原,三面環山,形如海灣,三千多年前沿太行山東麓北行的大道由此分途,向北穿越不同山口,將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遊牧文化區聯繫起來,古代薊城就坐落在大道分途的地方,這一特殊的地理條件,使北京最終成為全國的首都。」
▲西二環軸線上的建都紀念闕
於2003年重新修建完成的薊城紀念柱迅速成為西二環護城河畔一個十分亮眼的建築,它和同樣位於西二環軸線上的建都紀念闕交相輝映,成為北京城市記憶的最好地標,也成為外地遊客進京觀賞遊玩的又一大去處。
薊城紀念柱
是展現北京古都風貌的代表性地標
它不僅在北京城市文明建設中
起到了十分積極的推動作用
更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
從薊城紀念柱
到北京建都紀念闕
從遼南京燕角樓故址到金中都公園
北京城正在用自己的一個個城市地標
打造著文明城市
以實際行動踐行著「文化自信」
助力著文化復興
文字:靳瀟颯
圖片:西城區檔案館 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