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5 10: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人生易老天難老
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
今年的重陽節時間為
2020年10月25日,星期日
農曆庚子年 九月初九
重陽節,中國傳統節日
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
《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
把「九」定為陽數,
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
故曰重陽,也叫重九。
九九重陽,因與「久久」同音,
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
在數中最尊貴,有長久長壽的含意。
1989年,重陽節被定為「敬老節」,
2012年12月28日,
將每年農曆九月初九定為老年節,
倡導尊老、敬老、助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人都會老的,
敬老,就是敬自己。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不管是即將離家或在離家的路上
還是獨在異鄉為異客,
鄉音難改,鄉情不變。
一輩子,有的東西可以等一等,
唯有對父母、長輩的愛不能等,
請給最愛的他們,最多關心和陪伴。
十一假期返程高峰到來,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
從家裡返程回來的時候,
車上的座位和後備箱,
都塞得嚴嚴實實。
可能是一瓶鹹菜、一兜煮雞蛋、
媽媽蒸的饅頭花卷,烙的蔥花油餅,
這樣的愛看似笨拙,
卻深連骨肉。
圖片來源於網絡
空箱回家,滿載而歸,
普天之下,裝不滿的
唯有爸爸媽媽對我們的愛!
每一份重量,都是深沉的愛!
我們總是忙著長大、工作,
卻忘了父母在慢慢變老。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
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中國人的敬老節,重陽將至,
別忘了,感謝默默愛著
我們的父母長輩。
縱使再忙,
也別忘了經常打電話回家,
問候他們的近況;
縱使在外,
也要帶孩子常回家看看,
陪他們說說話。
重陽起源 · 發展
(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
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
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
——《呂氏春秋》內《季秋紀》
重陽最早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人們在秋九月豐收之際,
舉行祭饗天帝、祭祖,
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
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
——《西京雜記》宮人賈佩蘭
到了漢代,人們訴求多了,
於是有重陽節求壽之俗,
相伴而來的還有大型飲宴活動;
另外,重陽後,漫漫寒冬將來,
人們祭祀大火,舉行迎火儀式;
重陽秋寒新至,人們秋遊辭青。
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
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
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曹丕《九日與鍾繇書》
重陽節歷經兩千多年的發展,
春秋戰國時,僅在宮中進行,
到漢時傳入民間,被民眾接受,
三國時,曹丕寫道:
「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
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魏晉時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南山隱士陶淵明吟:
「餘閒居,愛重九之名。
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
空服九華,寄懷於言。」
到了唐朝,重陽節被定為正式節日,
從此不論是皇宮,還是民間都一起慶祝;
宋代,「於八日作重九排當」,
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
明代,後宮諸人開始吃花糕慶祝,
明清皇帝還要去萬歲山登高覽勝,以暢秋志。
到近代,就有了老人節,
九九重陽,敬老、尊老蔚然成風,
道祝福,送安康,吉祥而溫馨。
重陽習俗
重陽節天高氣爽,菊花盛開,
亦留下諸多習俗,傳承千年,
人們邀友結伴,登高以暢懷,
吃重陽糕,祝願往後步步登高,
父母以片糕搭兒女頭額,
口中默念,祝願子女百事俱高,
人們還插茱萸思親人,闢邪求吉,
放紙鷂(風箏),賞清秋如畫。
農曆九月,大地色彩斑斕,
最宜賞秋觀景怡情,
南方部分地區的「曬秋」,詩意濃厚,
日出山頭,屋頂、窗臺,
晾曬著豐收的喜悅和深深的秋色。
農曆九月俗稱菊月,賞菊最佳,
重陽莫忘,飲一杯新釀菊花酒,
願天長地久,敬歲月深情不改,
清酒綿長,不辜負這大好秋色。
春去秋來,又一年重陽至,
秋高氣爽,天高雲淡,
王維登高望遠,思親望鄉,
杜牧菊花滿頭,縱飲消憂,
李清照黃昏把酒,聞盈袖暗香,
……
遠離家鄉的我們,只願父母長輩康健!
九月九日,遊子思鄉之心,
於此尤甚,千裡外的惦念,
猶如一根線,連接著期盼,
父母念孩子人生順遂,
孩子盼長輩無災無病。
九九重陽,寓意長長久久,
一萬年太久,莫若只爭朝夕,
無論你有多害怕離別與衰老,
她們都會如約而至,
人生是倒計時,別留遺憾,
活好當下的每一個瞬間。
重陽秋意深濃,天始寒,
但有一縷陽光,驅散蕭瑟,
給我們送來滿滿的溫暖,
祝福父母、長輩健康長壽,
願你們一切安好!
來源:古典書城
原標題:《今又重陽,願歲月伴你安康》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