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九月九,重陽夜,難聚首,思鄉的人兒,漂流在外頭......
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憂,回家的打算,始終在心頭......
陳少華的一首《九月九的酒》唱出了多少遊子的思鄉之情。今天快節奏的生活,傳統的重陽節逐漸的淡出了中國人的生活。生活有時也需要儀式感,會讓我們感覺到生活的美好願景。那麼古人是怎樣對待生活的呢,我們穿越千年,來看看古人的今天都幹些什麼.......
重陽節的由來
重陽節是農曆九月初九,《易經》中「九」為陽數,九月九為雙九,故稱重陽,起源於戰國時期,正式興起在魏晉時期,鼎盛於唐代。「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古稱帝王有「九五之尊」之說,與「久」字又諧音,有長長久久,健康長壽的寓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們長久長壽的祝福。古人喜歡登高祈福,祭祀先祖,故重陽節又稱登高節,祈福節。
重陽節的活動
賞菊花
菊花開在九月份,又稱長久之花,其淡淡的菊香,與眾不同的氣節,讓古代人們對它欣賞有加,二三結伴,三五成群,走在布滿菊花的集市上,聞一下這個,嗅一下那個,好不熱鬧!
喝菊酒
有節日的地方哪能少得了酒,重陽節那天,喊上三二好友,到集市的小酒館,喝著菊花酒,賞著菊花,看著下面集市熙熙攘攘的人群,推杯換盞,觥籌交錯,怎一個鬧字了得!
吃重陽糕
「糕」與「高」諧音,有吉祥,祝福之意。農家辛苦苦了一年,過了農忙秋收時節,終於可以休息一下。弄點小面兒,做些重陽糕,孩童們看著熱氣騰騰的重陽糕,眼裡冒著綠光,嘴裡流著口水,好不幸福!
登高祈福
風和日麗,秋高氣爽,重陽節到了,約幾個朋友登高望遠,去感受清風拂面的涼爽,山河壯闊的美麗。還可以擺一方貢品,雙手合十,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父母安康長壽!
詩詞歌賦
重陽節氣,怎能沒有文人弄墨,遠在他鄉的遊子,看到熱鬧的景象,怎能不引生感嘆,你看,摩詰居士來了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不出所料,王子安也來了
《蜀中九日》
唐 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香山居士也耐不住寂寞來了
《重陽席上賦菊花》
唐 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從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千載沉浮,世事變遷,現在忙碌的人們早已對生活的儀式感少了些許,但是無論節日與否,不變的是家中父母對我們的牽腸掛肚,殷殷期盼。
當歲月斑白了父母雙鬢,
當皺紋爬上了父母臉龐,
當老繭布滿了父母雙手,
那個曾經的青衣少年已經長大了,父母是真的老了,「父母在不遠行,遊必有方」。拿起電話,向家中殷殷期盼的父母給予你的問候,畢竟
........
家中才有九月九
親人和朋友
舉起杯,倒滿酒
飲盡這鄉愁
醉倒在家門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