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濰坊,擁有「世界風箏之都」的美譽,由中國中鐵一局五公司託管承建的又一條新高鐵穿境而過,將再添地區發展快通道,放飛膠東人民的夢想。
2020年11月26日,新建濰坊至萊西鐵路順利開通運營。當首發列車從昌邑站經過,怎能不令中鐵一局建設者歡呼雀躍、心情沸騰?那曾經奮戰的1000多個日日夜夜和一幕幕會戰畫面,彷佛又浮現在了眼前。
在面臨項目工期緊、任務重、建設標準高等形勢下,這群參建過濟青高鐵的開路先鋒,再次轉戰濰萊鐵路,繼續保持高速運轉,自我加壓、周密部署,快速高效打出一套漂亮的組合拳,實現徵拆、連續梁施工、路基填築全線率先完工等7項「第一」,不斷書寫出「濰萊新速度」,項目多次評比名列前茅,屢獲業主讚譽,累計獲得各方獎勵360萬元。
「起得早」、抓得準
全線第一家完成徵地拆遷
施工要打「極速之仗」,徵地拆遷是關鍵。
2017年12月,中鐵一局依靠參建濟青高鐵時展現的業績能力和良好信譽,再次中標濰萊鐵路土建2標,管段位於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昌邑市,沿線村莊密集,姜井、苗圃數量較多。
從濟青轉戰到濰萊的項目書記高建建回憶:中標前夕,濟青高鐵進入收尾階段,而濰萊鐵路開工迫在眉睫,受業主派遣和直接領導,他帶著徵拆人員提前介入到濰萊項目的地畝測量和清表工作。
等到項目正式中標,這種「起得早」的先天優勢,加上參建濟青高鐵時積累的人脈關係,對於解決徵拆這一「老大難」問題作用十分明顯。
在對外關係協調處理過程中,項目部實行全覆蓋「網格化管理」模式,將區域內各層級關係按照「條塊」一一釐清,並發動項目部、工區兩個層面的資源,實行「點對點」對接,共同推進徵拆工作。
項目徵拆人員定期到地方政府拜訪、匯報,來回穿梭於政府、廠礦、村莊之間開展協調工作、增進感情。並推心置腹,用心用情與廠礦主、村民交朋友,幫助對方解決難題。當村民銷售生薑遇到困難時,就主動幫助聯繫生薑的收購客戶;在農田灌溉季節,幫困難村民打井等。
同時,項目部秉承業主「精準拆遷」的理念,面對拆遷數量大、工期壓力緊的情況,結合項目總體施工計劃,按照重點卡控施工點,將工程節點分為I、II、III三個級別,先連續梁、再路基、後橋梁的順序,制定「精準拆遷」時間倒排表,變被動為主動,變靜態為動態,科學有序推動精準拆遷進度。
在地方政府的密切配合下,項目部在2018年1月10日徵得第一塊2000米的施工用地,到同年6月在全線率先完成全部徵遷工作。業主對此通報表揚,並給中鐵一局集團有限公司發去賀信。
項目部在全線20.6公裡徵地,房屋60戶、大棚70座、廠房5處、墳墓325座拆除與遷移過程中,從未引發一起糾紛。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初接到臨時交付的昌邑站變更工程任務後,項目部積極與業主、地方協調,在元月10日取得徵地圖後,半個月完成清點評估,35天內實現進場施工。
打「硬仗」、賽進度
施工節點全部完成,實現7個「率先」
2標管段全長20.6公裡,主要工程內容包含路基3段5.24公裡,橋梁3座15.36公裡,車站1座,框架涵洞,無砟軌道31.37公裡等,可謂結構物眾多而複雜。
「我們遵循『統籌規劃、科學組織,重點先行、均衡生產、有序推進』的指導思想,持續展開五次勞動競賽,均圓滿完成了業主各項節點目標。」中鐵一局濰萊鐵路項目負責人張超介紹道。
開工即搶工,進場就打「硬仗」。2018年春節剛過,項目部便率先在全線啟動「高揚黨旗、建功濰萊,大幹100天」勞動競賽,且成效顯著。項目部僅用10天時間就完成了駐地建設,1個月內完成工區駐地及拌和站建設任務;中心試驗室在全線第一家一次性通過驗收,打開了大臨建設施工高效推進、先聲奪人的良好局面。
為確保工程節點目標實現,項目部創造性制定了工期三級預警機制,對滯後的施工點及時預警。例如,一工區003縣道連續梁0號塊施工進度較計劃滯後5天,達到三級預警標準。項目部及時召開預警會議,到工區和作業隊伍調研摸排,查找原因,並責令工區全面整改。「包保」領導也進駐現場,督導施工進度、跟蹤現場管理,最終緩解了工期壓力。
同時,針對每個施工階段重點工期目標,項目部制定了卡控措施,堅持周計劃、日考核,合理配置資源,優化現場管理,確保施工進度鏈閉合。
施工要打「極速之戰」,更離不開「戰士」(管服作業人員)的「激勵性」管理與「糧草」(物資設備儲存)的「預」管理。
項目部一改以往託管項目三級管理的模式,採用項目部、工區兩級化扁平管理,同時全面推行工區管理承包模式,分別對工區、中心試驗室、拌和站等進行內部承包,有效激發了工區人員潛能,提高了工作效率,確保了管理暢通和各關鍵環節受控。
在「糧草」方面,項目部從組建起就提前著手,將周邊約60公裡範圍的全部地材、土石方調查了一番,並在管段內租地設置3處砂石料存料場、購買洗砂機設備2臺套,提前進場碎石5萬立方米、河砂2萬立方米等,儲存路基土石方填料和地材。此舉,在受外力影響原材料難以進場的情況下,有效保證了標段橋梁樁基、墩臺身、制梁施工的順利推進,為後續施工贏得了時間。
施工過程亦充滿了波折與挑戰。
例如,2018年8月,受颱風影響,濰河發生50年一遇的洪水,項目部事先做好的約7米高的水中墩施工平臺像「秋風掃落葉」般被摧毀了,直接造成濰河特大橋水中墩無法施工。等洪水退去滿足施工條件時,時間已是2018年11月。如果等到自然條件達到施工要求,就無法確保來年按時架梁。
為此,項目部立即掀起冬季施工熱潮,「重打鑼鼓另開張」,搶建水中墩施工平臺。加大人、機資源投入,實行兩班倒,24小時連軸運轉。經過20多天奮戰,恢復了高達10米的施工平臺,又經過40天鏖戰,投入6套深達21米的圍堰,最終將工期搶了回來,為9個水中墩安全快速施工提供了條件,為後續架梁奠定了基礎。
三年來,項目部憑藉著一套漂亮的「組合拳」,先後取得徵拆、拌合站建設、試驗室驗收、制架梁、連續梁、拱橋施工、路基填築完成等全線七個「第一」,實現了全線進度領先、安全可控、工程優質、效益良好等管理目標,連續四個季度榮獲業主綜合考評第一名。
戰「疫情」、啃「骨頭」
90天完成昌邑站變更主體工程
已然成型的「昌邑」高鐵站臺下,一條條軌道向遠處蜿蜒而去,畫出一道道優美的弧線。每當來到這,現場負責人牟斌的心中總是激動不已。
忘不了!2020年春節,他帶著600多名工人兄弟在這裡悄然打響了疫情之下的「最後一戰」:濰煙鐵路引入昌邑站同步實施變更工程。
這是一場臨時新增的「考試」。彼時,一路「快進」的濰萊鐵路2標開工僅兩年,已完成95%的工程總量。為此,業主將變更工程這塊「硬骨頭」交由2標施作。
據悉,該工程2019年11月才確定變更,2020年2月項目部才拿到正式圖紙。然而,在此施工關鍵時期,新冠肺炎疫情已突襲而至。
人員驟然緊張!張超、高建建等項目主要管理人員也已提前收假,四處張羅有生施工力量,並通過自駕或包車方式,將尋來的600名工人集中從外地運回工地。
一邊要疫情防控。項目部在做好消毒消殺工作的基礎上,提前建立隔離區,為所有勞務施工班組劃分建立了生活區,第一時間租賃130個貨櫃、購買450餘張床和被褥及其它生活用品,3天建好三處可容納600人的臨時集中駐地,並從硬體上解決工人們的生活後顧之憂。
一邊是搶工快上,確保年底通車目標完成。項目部改變以往承包模式,採取現場人員和管理人員兩個層級承包管理模式,進行職責劃分,並結合業主下達節點工期,採取固定薪酬+周考核目標獎罰+總節點考核獎罰的方式,有效調動起全員地積極性、主動性和責任心。管理人員的超前意識明顯提高,作業人員的綜合能力和專業水平充分體現,團隊意識顯著提升,成為大幹高產的催化劑,最終確保了每個節點兌現實現。
從1月22日完成補徵地清點評估,2月10日徵拆結束全面進地,4月3日新增1084根樁基全部完工,再到後續38萬方路基全部填築,5月3日框構涵洞接長全部完工………歷時三個月,濰萊鐵路2標項目圓滿完成昌邑站變更主體工程,實現業主既定的8·20聯調聯試目標節點。
這一仗,中鐵一局建設者「從不可能實現」到「提前完工」,使業主豎起了大拇指。中鐵一局的金字招牌,再次在齊魯大地豎起,企業的美譽度得到升華,為後續拓展山東新市場奠定了基礎。(記者 薛亮 通訊員 王利 吉祥慶 張曉東 李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