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隨著最後一塊軌道板自密實混凝土成功澆築,濰萊高鐵平度段首個無砟軌道工程基本完工,濰萊高鐵四標三分部在標段內率先完成全部無砟軌道板鋪設任務。至此,一條鋼鐵巨龍正在平度腹地蓄勢待躍,奏響了2020年底全線貫通的鏗鏘前奏。
1895根樁基、292個橋墩,647榀箱梁,16公裡超長運距……一個個醒目數字見證了高鐵建設的「濰萊速度」,本次無砟軌道施工歷時6個月,順利完成21.478公裡(單線)自密實混凝土澆築和3952塊軌道板鋪設,是濰萊高鐵四標三分部繼制梁、架梁後,又一次於標段內率先完成節點工期目標,彰顯了中建八局二公司建設者的硬核戰鬥力。
挑戰零下7°C 建立「移動保溫室」
2019年10月,濰萊高鐵四標三分部拉開全線關鍵性控制工程——無砟軌道施工的序幕。按照質量規範要求,底座板的混凝土入模溫度不能低於10℃,養護溫度不低於5℃。而去年平度地區最低氣溫達到零下7℃,這給此次無砟軌道冬期施工帶來極大挑戰。
項目部自創「移動保溫室」來解決這個問題。相比傳統的大範圍養護暖棚,這個長11米,高1.7米「移動保溫室」,外有5公分厚的「棉衣」,內有大功率暖風機,確保棚內溫度大於10℃,讓寒冬中的無砟軌道板可以享受春天般的溫暖。而棚架底部設置的滑輪,則讓棚體多了一份靈動,整體移動起來不但增加了周轉效率,還使養護更加精準,大大提升了整體施工效率。混凝土拌和站罐體及料倉保溫設備也安裝了智能溫度檢測體系,確保冬施混凝土品質。期間,項目部的冬期無砟軌道施工迎來了全線的觀摩學習,獲得了業主單位的高度肯定。
誤差<2毫米 確保鋪設精準定位
為保證高鐵以時速350公裡平穩運行,精度標準是壓倒一切的「硬指標」。在無砟軌道鋪設現場,4名工人在測量人員的指揮下,根據全站儀的測量數據指標,同步俯身旋轉著扭矩扳手對軌道板進行粗調,以確定軌道板的位置。而在軌道板精調階段,測量調整工作更是需要4個精調點密切配合,嚴密把控,確保最終成型後的相鄰軌道板頂面相對高程和平面位置誤差均小於2毫米,為實現高鐵上的「閒庭信步」保駕護航。
與此同時,在底座板與無砟軌道板之間進行填充層的自密實混凝土澆築,也與軌道板精度息息相關。
自密實混凝土具有較強的流動性,澆築過程中僅靠自重作用便能一次性密實成型,但肉眼無法直接看到最終呈現的模型。為直觀地檢驗軌道板自密實混凝土灌注效果,項目部先後進行5次揭板試驗,將底座板和無砟軌道板分離,來觀察成型的自密實混凝土是否有氣泡或者空洞情況,累計揭板8塊(直線段4塊,曲線段4塊)。通過這項工藝性試驗,項目部不斷優化自密實混凝土配置方法及灌注工藝,確保表面無面積超過50㎝的氣泡,且6㎝及以上的氣泡不超過板面的2%,保證了軌道板的平整性與整體品質。
多個第一 工程建設高歌猛進
545天完成292根橋墩,360天完成647榀箱梁預製,376天完成25公裡架梁任務,193天完成3952塊軌道板鋪設……作為施工單位之一,中建八局二公司建設者憑藉快速高效和專業品質,在制梁、架梁、無砟軌道施工均為標段內第一,得到了業主的多次嘉獎。
平度東制梁場是濰萊全線最大的高鐵製梁場,承擔著濰萊鐵路24.4公裡雙線647榀梁的預製任務,工程量佔濰萊鐵路四標段總體制梁任務的52%,是濰萊鐵路施工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項目部於2018年2月組織人員、設備、材料進場建設,截至2019年9月29日最後1榀箱梁澆築,率先圓滿完成所有制梁任務,充分展現了鐵軍效率。
100%到崗 復工復產「加速度」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形勢,項目部在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經過反覆討論後決定按照年前計劃如期復工,集中備戰項目節點衝刺的最後階段。
2月1日前,項目管理人員到崗率達到80%,隨即根據項目實際情況制定防疫復工專項方案,並於2月10完成復工審批工作,員工與勞務隊伍到崗率達到100%。
項目部提前與勞務隊伍溝通聯繫,快速決策,就近尋找省內勞務資源,採用「點對點」專車形式前往日照菏澤、濟寧接勞務工人返程到崗,在最短的時間內滿足了現場施工需要。
濰萊高鐵作為山東省內「三橫」快速鐵路網的「中部通道」,東接青榮城際鐵路和榮萊高鐵、西連濟青高鐵,正線全長126公裡, 其中四標段為平度段,由中國建築承建,全長49公裡,設計時速350公裡/小時。
通車後,煙威地區的列車不必再繞行膠州北站,通過濰萊高鐵可直線到達濰坊、淄博、濟南以及全國各地,實現濟南與煙臺的「兩小時生活圈」,還將緩解目前膠濟客專「檔期已滿」的壓力,為青榮城際線路開通更多跨線動車線路提供客觀條件,盤活整條青榮城際鐵路的運營。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瑞超 通訊員 張燕 崔文一 苗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