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在很多人的印象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而反過來「頭痛醫腳,腳痛醫頭「就是庸醫的象徵了。事實真是如此嗎?
先來看看下面這一幕:
「趙主任,太謝謝您了!我能夠自己走路了!」6月30日,在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專家首鋼京唐公司義診的現場,一位扭了腳的女職工激動的感謝著康復醫學科趙臣來主任。原來她不小心扭了腳,聽說義診的消息後,在同事的攙扶下來到現場,期望在專家的幫助下能稍微緩解一下症狀。趙主任問明原因後,經過仔細的檢查,在她脖子後面的風府穴扎了一針。三分鐘後奇蹟發生了,她能夠自己行走並在現場走了幾個來回。她難以相信這樣的「奇蹟」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連說感謝。而周圍的同事目睹後也嘖嘖稱讚,攙著她來的同事說,如果不是親自看到這一幕很難相信這是真的,明明是腳扭了,但醫生在脖子後面扎了一針卻好了,太神奇了!
無獨有偶,治療頭面部疾病,醫生針刺腳上的至陰穴,也常常會收到奇效。這種「頭痛醫腳,腳痛醫頭」的奇招只要選穴準確,不僅取穴少,還能見效快。其實,這種方法並非首創,而是源遠流長。《黃帝內經》有雲「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膕。」因為這種方法取穴與病位相隔甚遠,所以又叫「遠道刺」,屬於古代「九刺」之一。這種遠端取穴的方法是建立在中醫整體觀的基礎上的,中醫認為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通過經絡聯繫成有機的統一整體,「經絡所過,主治所及」,所以通過刺激經絡遠端的穴位,可以影響與之相關的組織器官。同時,這種遠端取穴的方法又體現了中醫」治病求本」的思想,不單看疾病的局部症狀,更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疾病的根本治療,便能效如桴鼓。
歷代醫家都非常重視「遠道刺」的應用,所以針灸名賦《肘後歌》開篇便說「頭面之疾針至陰,腿腳有疾風府尋」。在義診現場,趙臣來主任便是以這句經典歌訣為基礎,借鑑現代運動康復學的理念,在針刺遠端穴位的同時,囑患者緩慢地、小幅度地活動患處,在患者無痛的前提上,逐步增大活動幅度。這種遠端取穴配合局部運動的方法,可以更為迅速的激發經氣,達到「氣至病所「的治療目的。同時因為取穴少,見效快,患者更容易接受。在其科室所做的關於動刺風府穴研究而收集的50例腰腿痛患者中,有效率達90%以上。
既然這種「遠道刺」的方法如此神奇,那它適合哪些疾病呢?一般來說,急性疼痛類疾病效果極其顯著,比如急性軟組織損傷、急性三叉神經痛、急性坐骨神經痛等,起效迅速,甚至可以在數分鐘內做到病去如失。除此以外,經過局部取穴治療疼痛無明顯緩解的,也可以改用此法治療。
其實,這種遠端取穴不僅僅有「上病下取,下病上取」,還有「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也就是針刺健側的穴位治療疾病。所以中風偏癱的患者、肩周炎的患者,如果你遇上針刺健側穴位的大夫,千萬不要妄下「庸醫」的定論,這也是在用遠端取穴的方法給您治療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