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最常面對的一個育兒問題,就是「怎麼辦」。
孩子總是愛哭鬧,怎麼辦?
鼓勵孩子去和小夥伴玩,孩子卻怕生膽小,怎麼辦?
孩子學會說謊了,是學壞了嗎?
老師來告狀,說孩子總是坐不住,怎麼辦?
……
在找尋育兒秘訣的路上,很多父母都忽視了很重要的一點:「為什麼」比「怎麼做」更重要。
如果說育兒是一條漫漫長路,在這條路上,家長需要的,是一張育兒的全景圖,要建立的是對兒童發展的整體認識,而不能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育兒困境。
今天阿信為大家介紹的這本《整體養育》,就是一本建立在科學理論和育兒實踐上的全景指南。
作者陳忻老師,她開設的《從心理解孩子》網絡課程,為大量父母普及兒童心理學的概念和理論,受到了眾多父母的好評。她用了4年時間,將40萬字講課稿、數萬專題研討、2萬父母高頻問答的精華集結成書,形成這本《整體養育》。
在《整體養育》這本書中,陳忻老師深入淺出地講述了育兒過程中的各種方法、策略以及背後的理論基礎,既有育兒的「內功心法」,也有育兒的「具體招式」。
育兒的基礎,是要理解兒童的發展。
無論父母使用什麼教育方法,都要符合兒童的發展。很多父母急於求成,只想學該對孩子說什麼話、在什麼場景怎麼做,一心想解決孩子身上的問題,這便是忽略了本質追求形式。
陳忻老師在這本書中,首先為父母補上了一堂兒童心理學基礎課。
兒童的發展包括三個維度:
我們養育孩子,是要促進孩子這三個維度的均衡發展,缺一不可。這三個維度不是獨立發展的,而是相互促進、彼此交織、共同發展的。
除了從發展的三個維度去理解一個孩子,父母還要學會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發展,學會把孩子某個階段的發展放到時間的長軸裡去考慮。
或許有人要問:「這些理論跟育兒有關係嗎?我為什麼需要知道這些?」
了解這些對於父母來說非常重要,因為父母對兒童發展的理解,將直接影響父母怎麼對待孩子。如果說兒童的發展是一棵樹,那麼我們要關注的是這一整棵樹,而不是其中一個枝丫,然後用盡全力去修剪這一根枝丫。
那父母要怎樣做,才能做到把握兒童發展規律,整體養育呢?
現在的父母越來越焦慮,孩子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很多家長非常關心如何為孩子建立起抗挫力,在《整體養育》中,陳忻老師在兒童心理學觀念和原則的指導下,講解了怎樣幫助孩子煉就強大的生命內核。
幫助孩子認識自我,是孩子走向幸福的前提。
自尊是自我概念發展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它和孩子的自我價值、自我評價息息相關。那如果孩子自尊不夠高,怎麼辦?
首先,父母要分析原因。孩子到底是因為哪個方面而導致他的低自尊。引導孩子從多方面認識自己,並客觀地認識自己,從而提高對自己的整體評價。比如,孩子可能籃球打得不夠好,但是不要緊,他可能跑得快、遊泳遊得好。
其次,父母要經常肯定孩子的能力。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只不過有時候我們過於看重某一方面,導致看不到孩子其他方面的優秀。
最後,父母要給孩子具體的幫助。父母可以分析孩子在哪方面需要具體的幫助,幫他在自己喜歡和在意的方面取得進步。引導孩子跟自己比,跟過去比,這種進步可以幫助孩子真正提高信心。
為孩子建立起強大的復原力,就是給他面對挫折的鎧甲。
另外,父母要為孩子創造「容錯」環境。我們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給孩子創造了什麼樣的教育氛圍。很多父母在陪孩子做作業時,經常會說:「這麼簡單都會錯?」或:「你這樣的答案不對,重新想一個。」
孩子本來想去學各種各樣的東西,但卻逐步被這種犯錯的擔心所捆綁,導致放不開手腳。這樣的孩子,怎麼可能自信而勇敢地接受挑戰呢?
最後,父母要著眼過程,具體幫助。要幫助孩子建立成長型心智模型,必須著眼於過程,從具體的小事著手幫助孩子。可以時常提醒孩子,正是這一件件小事,構成了整個學習過程。這些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陪著孩子一步步做出來的。
除了自尊心、復原力,陳忻老師還逐一講解了如何培養孩子的注意力、自我調整能力、情緒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這些能力都將成為孩子為人處世的強大內核,有了這些內核,孩子身上的良好品質就能自然而然地發展。
讀過這本《整體養育》後,你會擁有育兒的「內功心法」和「具體招式」,學會了「內功心法」,你就掌握了兒童發展的理論和規律;學會了「具體招式」,你就理清了具體方法背後的原因及邏輯關係。百川歸海,從心理解孩子,權衡利弊,整體養育。
讓養育不再糾結於細枝末節,走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養育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