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常亮
《這就是會計:資本市場的會計邏輯》饒剛 金源 著
「上智論道,中智論事,下智論人。」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如是說。
借用蘇格拉底的論斷去評價專業書籍,得到的結論可能是相似的:一流作者討論專業規則背後不變的規律,二流作者津津樂道於專業規則本身的源流脈絡,三流作者沉浸於專業規則的細枝末節。
媒體碎片化時代,閱讀是一件耗費大量時間成本和心智資源的「奢侈運動」,時至今日已經需要考慮「性價比」。
因此,專業書籍的賣點,常常是「學了就能用」,最終淪為對細枝末節的機械解讀。在洶湧澎湃的「XX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如果只是一頭扎進專業規則的汪洋大海,「學了就能用」往往淪為「學了也沒用」的黑色幽默。
君不見《民法典》銜枚疾進重磅出爐,令一眾學子翹首急盼;會計準則商譽處理有望調整,引得一眾上市公司額手相慶。在波譎雲詭的進步時代,經驗往往就是包袱,信念常常就是成見,識別專業規則背後不變的規律,才能綱舉目張,獲取真知。
《這就是會計:資本市場的會計邏輯》便是這樣一本適合財會行家思維升階,還可滿足入門小白直擊要領的好書。
本書粗粗翻閱便知案例詳實、圖表豐富,但這與汗牛充棟的財會專業書籍相比只不過是「入門要求」,其精華在於隱藏於鮮活案例中的思維體操和認知規律:
亨達鞋業二級市場價格為何僅為每股現金的6折?雅戈爾通過會計核算方法變更何以增加利潤100億?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獐子島扇貝真相為何?以上都是最近幾年最熱門的資本市場謎題。
作者文筆生動,亦莊亦諧,犀利的觀點不僅源自作者多年哲學功底,更直接總結於20年資本市場瀚海浮沉的一手經驗。
本書作者曾在2000年前後親身經歷中國最早一批風險投資基金的創設和實操,並擔任財務總監及董秘職位多年,深知「河水」之深淺,亦了解「漣漪」之兇險,點出了不少「傷人」的大實話:
「存貨可能是資產和盈利之間的一個池子,用來調整利潤的一個蓄水池。所以看利潤的時候不要只看利潤,像存貨這類科目也要一起觀察,否則利潤只是暫時的幻象。」
「商譽就是個割差項,一個兜底項,一個會計恆等式的餘數,一個容器,一個我們沒地方放的東西。」
「如果會計不是科學而是藝術的話,那麼評估就是魔幻。」
這樣的「金句」在字裡行間可謂俯首即是,所以「藝高人膽大」,沒有深厚的積累,自然無法在綿密的規則中總結出如此銳利的觀點,可謂當頭棒喝。然而,如果僅僅擁有詳實案例和犀利觀點,其實仍不足取。
作者本人為自己的觀點付出了哪些辛勞?是否經過現實的檢驗?取得了哪些事功?這才是區分理論家和實幹家的要害所在。
作者饒鋼先生,目前在剛剛上市的凌志軟體(688588)擔任財務總監兼董事會秘書一職,已有七年之久。他經歷了凌志軟體從一家新三板掛牌公司蝶變為科創板上市公司的全過程:
公司淨利潤由不足3000萬元穩步升至1.5億元,每年保持30%以上增速;上市市值超過200億,一舉超過同行業的金證股份、潤和軟體、頂點軟體等老牌上市公司;股東數量從1000餘人增長至25000人以上。
讚美上市後的榮光,不如去追溯成長路上的艱辛和信念。
新三板市場供求關係極為嚴酷,但規則寬鬆,給予專業人士以開拓創新的空間。饒鋼在其專業領域創下了多個第一:新三板全市場首個員工持股計劃,第一家通過做市轉讓實現「千人千股」,每年數十場路演令企業成為全市場都熟悉的「名人」。在此期間積累的,關於規則、關於價值、關於傳播的寶貴經驗,極為獨特,常常是獨一無二的體驗。
由此,一個人逢山開路的艱苦跋涉,往往就成了後人亦步亦趨的尋常路徑:
在殫精竭慮的工作之餘,饒鋼筆耕不輟,連續出版了《饒胖說新三板:董秘 資本實務二十講》和《饒胖說IPO:規範運作和公司治理》,直至本書《這就是會計:資本市場的會計邏輯》,從書名的變化即可窺見作者本人視野格局漸進洞開的脈絡,摸索實踐的經歷步步紮實。
隨著註冊制在滬深兩市超預期的快速實施,以及新證券法所設定全新規則的全面落地,中國資本市場的廣度和深度正在急速變化。
當市場規則的變化超過了大多數人的學習能力,當上市不再是企業創業成功的終點反而是下一階段創業的起點,一本這樣的專業書籍定將成為眾多讀者案頭「以不變應萬變」的指引。
(作者常亮,現任億歐科創主編)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