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念頭,為什麼桌子上的東西又放滿了?為什麼家裡這麼亂?不想收拾屋子,太麻煩了!而我常常冒出這樣的念頭,看了一眼堆積滿物品的屋子,側身又躺進了沙發裡,打開了手機,默默玩了一兩個小時後,心想:太累了,改天再收拾吧。
就這樣又錯過了一次收拾屋子的機會,而這樣的念頭是我這個月出現的第五次了,我依然沒有實際行動去收拾它。有時候甚至覺得,我收拾完不久,它又會變得亂糟糟的樣子,那還不如不收拾。就這樣沉迷於懶惰,無法自拔。
有一次,我閨蜜來我家玩,她一進門問需不需要換鞋,還沒等我回答她。她看了一下地板說:「我看沒有必要了,姐妹你這是多久沒有掃過地了?」我不要臉地笑了笑:「我媽出去玩了一個月,家裡就沒有人收拾了。」
我閨蜜把包一放下,屁股都沒著一下板凳,就開始替我打掃衛生,弄得我很不好意思地也跟著收拾起來。我覺得我要是個男的,我就把她娶了,多省事兒啊。打掃完畢,閨蜜就給我做了思想教育,一個家要有精氣神,乾淨整潔的地方讓人心情都會變得愉快,做事效率也會提高。
隨後送了我一本書《斷舍離》,這本書打開了我對整理的大門。
書的作者是山下英子,她生於東京,日本旱稻田大學文學部畢業,大學期間開始學習瑜伽,並通過瑜伽參透了放下心中執念的修行哲學「斷行、舍行、離行」,隨後便致力於提倡以這種概念為基礎的、任何人都能親身實踐的新整理術斷舍離,通過對日常家居環境的收拾整理,改變意識,脫離物慾和執念,過上自由舒適的生活。
斷舍離是什麼?
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
舍=捨棄家裡到處泛濫的破爛兒。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的行為技術。
斷舍離的核心機制是:從關係軸和時間軸看待物品
關係軸就是說我們與物品之間的關係,需要我們去判斷它是生活必須品還是沒有用的破爛兒。
而時間軸是分為三個區間:以前、現在、將來。這個物品是以前有用,還是現在有用,還是將來有用,我們都需要進行判斷。
如果是以前有用的物品,現在沒有價值了,那就應該扔掉,不必惋惜。而針對未來有用這個問題,大家可能都遇到過,想著這個東西總有一天能派上用場,但那一天還是遲遲沒有到來。
所以我們在處理物品時,需要考慮關係軸和時間軸來判斷其價值。
斷舍離和單純的整理打掃的區別
斷舍離與簡單的整理最大的區別在於,斷舍離並非是絕對要以把房間弄乾淨為目的,而是要通過收拾的過程中了解自己、發現自己,實現自我肯定。
而普通的收納和整理只是將東西收起來和把房子收拾乾淨。而斷舍離的主角是「自己」而不是物品,普通的整理都是以物品為主。
做斷舍離時,應該考慮的是「我需不需要它」,而不是「扔了很可惜,還是留下來吧」,這種想法就是拿物品當主角。
一般的整理術是注重於眼前的物品如何歸放,而斷舍離則是讓物品流轉起來,以不斷代謝為前提。這並不意味著需要你去買更多的收納盒來將東西分類保存,而是需要減少物品,甚至是一開始就將收納工具都扔掉。
其實學會了斷舍離,收納技巧就顯得多餘了。
三大因素導致物品越積越多
1.社會因素
在這個以「消費」為主的社會,大部分商家都會以廣告和折扣的方式誘導消費者進行消費。而我們往往容易掉進這些消費陷阱,盲目購買了許多不必要的物品。
舉個例子,你想買一件400元的毛衣,可是卻看到2000元的羽絨服在打5折,便宜了1000元。可就算是便宜了1000元,你也還是得花上1000元。而這種時候,我們往往會忽略掉我們原本只想買一件毛衣,只會想著如果沒有買那件羽絨服,我們將會損失1000元這樣的荒謬的想法。
越是這種時候,我們往往忽略這個物品是不是自己所需要的。而很多的消費,都是衝動之下進行的,買回家後,幾乎也就不怎麼用了。
2.家庭因素
在這個物品過度泛濫的社會,很多時候是由不得我們進行選擇的。比如說親戚和朋友常常會在節日送年貨或者禮物給我們。
還有購買產品贈送的獎品和禮品,而這些獎品往往是一些杯子和雨傘等等,而這些東西是家裡已經存在的物品。
我家裡就有很多杯子,有買酸奶送的玻璃杯、有中獎獲得的杯子、有朋友送的杯子等等,而這些杯子往往因為捨不得扔掉,只能放在桌子上,礙眼又沒有什麼作用。
還有街上發的傳單,一不小心順手就帶回了家,還有各種包裝紙、包裝盒、紙箱、冰袋。以及點外賣送的一次性勺子和筷子,往往捨不得扔掉和想著下次有用,囤積在家裡佔了抽屜的一大部分空間。
3.自我因素
3.自我因素
容易把家裡的東西堆得到處都是的三大類型:
①逃避現實型
這種類型的人通常都比較忙碌,幾乎很少的時間待在家裡,所以沒有辦法收拾屋子。而常常看到家裡很亂,就不願意待在家裡,經常找各種事情讓自己忙碌起來,減少待在家裡的時間。慢慢地這樣的惡循環會愈來愈嚴重。
②執著過去型
這種人往往執著於過去的回憶,捨不得放下,總是緬懷過去。就算已經沒有價值的東西,還是會分別收藏,把東西堆積成山。從不想面對現實這一層意義上來看,與逃避現實型也有相通之處。
③擔憂未來型
這種類型總是關注於不知何時會發生的未來不安因素。這類人往往過度地囤積紙巾等日用品,沒有這些就會困擾不安,這一類人是最多的。
實踐斷舍離的方法
1.提高收拾動機
聚焦於某一個自己急迫想要改變的場所,並設定時間規劃,讓自己的行動目標更容易實現。不論收拾的地方多小,我們一定要開始行動起來,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抽屜,收拾完後,也會讓我們信心倍增。
2.一切從扔東西開始
我們原本很討厭扔東西,儲存是人類的本能。不過在今天的這個時代,我們儲存的東西已經超過了我們所必需的數量了。
大家可能會問什麼東西該扔,什麼不該扔?就從最像垃圾的東西開始扔吧!從第一個開始的糾結到後來這個好像不是那麼需要的轉變,讓我們在實踐「斷舍離」變得輕鬆。
3.把不需要的物品做好分類
我們可以把要扔掉的東西,分為兩類:⑴、可以送人或者轉賣;⑵、沒有可回收價值的。
⑴、第一類的物品,有三個處理方式。
①捐贈
雖然我們認為這個東西沒有用了,但是也許是對別人有用的。現在還有許多貧困的地方他們缺乏生活物資,我們可以通過捐贈的方式贈送出去。
②贈送給朋友或者親戚
選擇送給自己的朋友,前提是自己覺得還不錯的物品,並且對朋友來說是需要的,那麼通過轉贈的方式可以加深友誼,兩全其美。
③轉賣
可以選擇放到二手交易市場去售賣,可以賺一點剩餘價值。我已經賣了一隻口紅、一個手機、一個遊戲機、一個吉他、一雙拳擊手套等等。雖然錢不多,但是也算物盡其用了。
⑵、對於第二類物品,就可以直接丟進垃圾桶,對它說聲謝謝,你們的關係就到此結束了。
綜上,希望通過以上的斷舍離的方法,能訓練自己成為能夠信賴的人,徹底擺脫「沒法收拾的自己」。如果能夠構建出令自己心生愉快的生活場所,那麼是對自己莫大的幫助和鼓勵。
斷舍離不僅是扔掉不需要的物品,而且還是穿插在生活與工作中的自我探索過程,去繁留簡,不讓過多的事物困擾自己,從而發現生活的真諦。
希望大家記住以下的要點,並運用生活中去:
物品要用才有價值。
物品在此時、當下,應該出現在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處於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出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