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直播帶貨成為熱議話題,除了李佳琦薇婭依舊兢兢業業,就連明星李小璐也冒著流言蜚語的風險,出現在抖音直播間,當起了帶貨主播。
這可以說是全民帶貨的時代,這反映出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不再只追求最底層的溫飽問題,還要追求生活的質量。
全民狂歡在直播間中瘋狂購物,用全網最低價來獲取之前嫌貴不買,或者沒用過的高質量的商品,給生活增添新鮮感和高品質。
但這樣也衍生了一系列很重要的問題,不斷買買買,把一箱又一箱的快遞搬回家中,我們的空間常常承受不住,面對雜亂無章的環境,往往收拾完一兩天,又打回原形,生活質量因此急劇下降。
這應該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現狀,房間空間去哪裡了?真的是物品越多,生活質量越高嗎?
日本著名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一書中,提出尖銳的整理觀念:「我們取捨物品,思考方式並不是「這東西還能使,所以要留下來」,而是「我要用,所以它是很必要。」
所以,如果不想讓房間的雜亂,心情糟糕,我們需要做出真正的改變:斷舍離。
01 斷舍離是什麼?為什麼我們的生活總是一團糟?
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中對它的定義是:
所謂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收拾家裡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
我們以往覺得,整理物品,就能達到讓人舒適的效果。但斷舍離跟其他收納術不一樣,它的重點不是整理物品,而是了解自己。
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為主角,去思考什麼東西最適合現在的自己。
我們容易被這個被物慾包裹著的世界,控制頭腦,物品往往是主角。
例如前幾天我在李佳琦直播間搶了一支口紅,當我拆開包裝時才發現,這隻口紅色號似曾相識。打開某寶已購頁面搜索才發現,這隻口紅在半年前新出的時候,已經買過了。
也許我喜歡的不是物品本身,而是那種在直播間裡搶著下單,以及拆包裝擁有的那一份新鮮感。
更糟的是,我的房間也因這一份新鮮感,而增添了許多東西,以至於一直處於混亂的狀態。新買的東西,沒有從本質上提高我生活的質量,反而成為雜物堆裡一樣樣捨不得丟走,留著也不用,甚至已經忘卻的舊物。
為什麼生活會變成這樣呢?
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由巨大技術實力和極度人類需求所支配的時代,大量的產品供給和消費倍增,讓我們這一代人所擁有的物品,是前人無法想像的多。
在這基礎上還有帶貨直播,利用人喜歡撿便宜和貪圖折扣的人性,引誘我們下單,我們甚至還不知道這件東西還是不適合自己,就被衝動消費控制頭腦了。
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掉進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記了東西是不是適合自己的品位。
我們看不見自己對這件東西的感覺,眼裡全是打了的折扣。衝動之下買回家去,結果放到過期還沒怎麼吃,一直白白佔方,這種事情真的太常見了。
不僅忍不住「剁手」,讓大量的商品像海水一樣湧入家中,而且我們的捨不得和丟不掉的毛病,還讓本就不大的空間,承受著擁擠的壓力。
哲學家歌德說過,人類最大的原罪是不快活。
不該讓生活空間,帶來糟糕的心情,敗壞自己的人生。
02 為什麼無論收拾多少次,還是沒有用?
其實我相信大多數人都不是不願收拾,只是收拾完過兩天又亂了,只能將就在凌亂的環境中生活。收拾不過是把物品放回原位,而且每周總會帶回來一些快遞,物品的數量一直增多,空間一直在囤積。
只是把東西藏起來的收納,根本不叫斷舍離的整理。
《斷舍離》這本書本質上,提出了一種不收拾的收拾法,從心靈層面上想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而不是單純地打掃整理。
「斷」, 即不買 、 不收取不需要 的東西 ; 「舍」, 即處理掉堆放在家裡沒有用的東西 ; 「離」, 即捨棄對物質的迷戀 , 讓自己處於寬敞舒適和自由自在的空間。
不是收拾沒有用,而是不需要的東西太多,佔據了過多的空間。根據二八法則,我們真正每天都在用的就只有20%,剩下的80%都是偶爾才會用到的東西。
早在幾千年前,老子曾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先賢早就料到東西越多,生活越亂,當你追逐快感,捨不得丟棄的時候,你就已經失去了自己。
什麼樣的人會丟不掉東西呢?大概分為三種。
第一,逃避現實型。
這類人因為太忙沒時間在家,所以沒辦法收拾,而且多數對家庭有所不滿,用忙碌來填滿自己,加上家裡本來就亂,就更不想呆在家裡,陷入了惡性循環。
第二,執著過去型。
這類人對於已經不會再用的東西,也會收著,無論是以前全班籤名的校服,還是寫過的作業本和書籍,都會很珍視。這些物品讓他們能留戀過去的幸福時光。
第三,擔憂未來型。
這類人會擔心未來感到不安,從而產生囤積行為。例如紙巾等日用品,要是沒有就會感到困擾、焦慮不安。
也許我們在這三種類型中,都看到自己的影子,其實本質上都是沒有「活在當下」導致的。
我們總是愛沉溺過去,或是擔心未來,於是把自己的感情轉移在物品上面,從而觸發「扔不掉=不想扔」的機制,這就是扔不掉背後所隱藏的真相。
除了極少數過去的珍品和短暫未來要用的東西,大多數物品雖然「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可還是扔不掉,一直在家裡,理由就是執念。例如過季卻昂貴的衣服,例如沒過期卻不想喝的茶葉。
但這樣的東西,你把它扔在一旁置之不理,要是到了遺忘的地步,無論它是以何種的形式被收留著都沒什麼區別。從本質上講,它們已經是垃圾。
追究到最底層的心理學層面上,扔不掉這一看似私人化的行為,其實來源於根深蒂固的原生家庭。
我們的上一輩乃至上上輩,生活在物質緊缺的時代,能不能吃飽飯都是問題,所以活得極其節儉,能不扔就不扔,避免花錢再買的風險。
我曾在我外公家看到,家裡的牙籤都是十年前去茶樓順手拿的,拿出來撕開包裝,發現已經發黴了,卻還整整齊齊囤著。
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中提出:
我們所有人都是被家庭這個大熔爐鍛造出來的。近年來我們逐漸意識到,家庭不僅僅是有血緣關係的人的集合,它更是一個體系,容納著彼此緊密相連的 人。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深刻地,而且往往是以隱蔽的方式影響著其他人。
幾代人的潛意識裡,造就了我們節儉的行為。但這種稀缺時代的行為,與如今這個物資豐富的,再也不怕買不到米的時代,格格不入。
正如法國哲學家鮑德裡亞所說, 「生活在今天社會中的人們, 受到物的包圍。我們生活在物的時代。我是說 , 我們根據它們的節奏和不斷替代的現實而生活著」。
所以,我們需要從根本上重視起物品和自己的關係,才能克服先天性的行為,提升現在的幸福感。
03 如何去開創一個斷舍離的人生?
我們的房間就像腸道,只進不出就會陷入便秘的狀態,裡面的病菌會不斷釋放毒素,毒素再次被腸道吸收,然後擴散到身體各處,讓身體變得糟糕。
當我們身處堆滿垃圾和破爛的房間時,等於24小時不間斷,吸收這些廢物排出的廢氣,讓人不知不覺陷入慢性中毒的狀態。
不僅如此,每日反覆對房間產生厭噁心理,會對我們的情緒造成巨大的損傷。
紐約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蓋伊溫奇博士《情緒急救》研究提出:反覆回想給我們造成情緒傷害的問題和感受,會導致四種主要的心理創傷:
1.加劇我們的痛苦,使其延長時間大幅增加。2.加劇和延長我們的憤怒。3.佔用大量的情感和智力資源,抑制積極性,妨礙我們集中精力進行創造性的思考。4.我們需要連續幾周、幾個月甚至幾年反覆討論同一事件或者感受,以至於無法履行社會責任,將我們的人際關係置於危險之中。
房間就是一個磁場,影響著人生的風水。
在這些凌亂的空間裡,不用的東西充滿了咒語般束縛的能量,當你忘記它的存在,等於忘了最初會使用的約定,你就會逐漸對自己失去信任。
自己在用卻不喜歡,與自己不相配的東西,潛意識裡,你會因此而感到羞恥。
「除掉廢物,垃圾,灰塵,就能除掉停滯運和腐朽運。」
我們去學習收納知識去努力收拾,就像給自己餵瀉藥,雖然短暫有效,但治標不治本。如果不改變生活習慣,從底層的認知和收納習慣出發,家就沒辦法徹徹底底乾淨。
那該怎麼辦呢?
第一,以自我為軸心,把時間軸放在當下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作者近藤麻理惠,她因為發明「konmari整理法」被TIME雜誌評為「世界最有影響的100人」之一。她在書中說,清雜物的奧義在於:只留下令自己「怦然心動」的物品。
環視一下你的房間,有已經放了半年卻還沒吃的難吃麥片,有三年前買的皺巴巴的衣服,有因為打折買的暖腳鞋墊,卻因為遺忘在角落,冬天過去了,一直沒開,還有好看卻不合穿的鞋子。
物品原本是「我用」才有價值,可多數人說「衣服還可以穿」、「麥片還可以吃」,把物品當作主語,於是把主角的位置拱手讓給物品,把焦點聚在物品的狀態上。
同時我們的時間軸,也在懷念過去與擔憂未來的過長軌道上,讓現在的空間承載過多。三年前的衣服已經過季了,而你也在也沒穿過,從機理上它已經處於發黴的狀態。
秋天遇到打折的暖腳鞋墊,但需要等到冬天才能穿,然而到冬天你已經忘記了它的存在。
把時間軸放到現在的方法,就是把物品比作人際關係。有些幾年前不用的東西,相當於你的高中同班同學,未來才用的東西,相當於你以後才會見面的同事。
這樣看來,房間充斥了太多不熟悉的陌生人,人又怎麼會自在呢?
你只能不斷篩選,只選擇死黨,也就是現在真正必需,自己又喜歡的東西,達到真正精挑細選的狀態。
第二,以「住育」為目標,理清掃除概念
什麼是住育呢?日本有「食慾」這個詞,指了解食物知識、掌握選擇食物的能力,實踐健康飲食生活的人。人們很在意吃進嘴裡的東西,卻對住所和物品沒那麼在意,而斷舍離的目標,就是「住育」。
住所的大前提是確保健康與安全。我們只看見物品,卻看不見由物品堆積的黴菌和蟎蟲,正在影響健康。呼吸的品質和食物和水一樣重要,比它們更重要。
當我們開始掃除的時候,要注意,不是把亂的東西重新擺好,放回原位,而是分成三步驟:先進行徹底的收拾,然後整理,最後打掃。
收拾是篩選必須的物品,不用的物品丟掉或是送人。在物品整體數量減少後,我們再進行整理,包括移動物品,收納分類,最後進行掃、擦、刷。
只有這樣,當你回到家時,不會因為看到亂糟糟,而無意識嘆口氣說"累死了",而是看著一塵不染的家裡,推開門的瞬間會說「果然還是回到家中最輕鬆。」
"居住環境是憑藉一己之力可以改變的環境,要打造出能夠款待自己的房間。"
第三,關注不扔東西造成的損失
經濟學中有個眾人皆知的「80/20」原則,意思是80%的營業額由20%的營業員完成,意思是巨額的成功由少數人創造的經驗原則。
絕大多數時候,我們光靠20%的東西,就足以應付生活了,如果留下那兩成物品,在五次裡,只有一次會因為沒東西用而擔憂。
東西越多,人就會陷入必須要管理的狀態,逼著自己去收拾。如果未來需要用那樣東西,那就未來再說吧。
不要因為擔憂而毀了現在的生活。
第四,正確的扔東西姿勢
在最開始扔東西的時候,只需問自己這件東西還要不要就行。剛開始會有些猶豫,但漸漸的會發現斷舍離的速度會不斷加快,最後會發現,會讓你猶豫的東西,果然還是不需要的。
日本知名經濟評論家勝間和代在《兩周逃出髒亂房間》中提出:捨不得丟棄東西的這一心理背後,有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無形中被「沉沒成本」綁架了。
例如昂貴的數位相機,即使現在沒有使用,但因為購買價格太高,恐怕也很難下決心扔掉。
然而,留下來又如何呢?現在不用的物品,對自己來說,價值為零。
因此必須有意識地擺脫「沉沒成本」帶來的影響,正確地判斷實物的價值。
有些東西不適合你,想到適合用它的人時,可以給它的時候這麼說:「在我這裡不能物盡其用,但我覺得你很適合,我也相信你會愛惜它,你能不能收下?」
如果覺得別人可能會有壓力,也可以補充一句「如果你不需要的話,請別想太多,請把它丟掉或是送人吧。」
因為這是你精挑細選的東西,所以你不必覺得不好意思。
第五,利用七、五、一的總量限制原則
很多人以為收拾要一股腦地,填滿空間,顯得整齊就行。但在看不見的空間,看得見的空間,以及裝飾性的空間,填滿的空間大小都有講究。
在看不見的收納空間,只能放七成滿,之所以留出三成空間,是因為這會讓人有收拾整齊的欲望和心情。這也算是環境影響論,留出三成出入的空間,人們就會想要將他收拾整齊。例如床底下或者收納被子的柜子。
在看得見的空間,放東西的限量是五成,例如碗櫃和書櫃,因為東西放太多會影響美觀,便宜的商店裡,商品都是見縫插針的,但高級的店鋪中,商品的間距都很寬,這樣才顯得漂亮。
最後是裝飾性的,給別人看的收納空間,這就只需要放一成東西。美術館最好的名畫都是一面白牆上,只掛上一幅,而其他畫作都是好幾張放在一面牆上,這樣做可以凸顯主次。
通過限制物品總量,更加嚴格地篩選出自己喜歡的物品,你的品味自然而然也就提升。
總結
所謂斷舍離,就是訓練自己成為能信賴的自己,最終徹底脫離「沒法收拾的自己」。
其實,你擁有的東西,比你實際需要的東西,要多得多,生活中最重要的是自己快活,而不是去為適應物品而活。
從本質上說,生活過得好不好,跟物品的多少沒多大的關係。《賈伯斯傳》裡說,喬幫主年輕的時候,覺得家具都不好看,於是住在啥也沒有的空房間裡。
那陣子他的日子過得不好嗎?並沒有,事業上他在改變世界,生活上和朋友彈吉他唱歌。
他的生活很好,儘管房子裡空無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