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效應本質是能量的交互和轉移,對量子力學影響甚大!

2020-12-27 國學大觀

導讀:本章摘自獨立學者靈遁者量子力學科普書籍《見微知著》。此文旨在幫助大家認識我們身處的世界。世界是確定的,但世界的確定性不是我們能把我的。

關於光電效應的研究歷史大概是這樣的:1887年,赫茲在做證實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的火花放電實驗時,偶然發現了光電效應。赫茲用兩套放電電極做實驗,一套產生振蕩,發出電磁波;另一套作為接收器。他意外發現,如果接收電磁波的電極受到紫外線的照射,火花放電就變得容易產生。赫茲的論文《紫外線對放電的影響》發表後,引起物理學界廣泛的注意,許多物理學家進行了進一步的實驗研究。

1888年,德國物理學家霍爾瓦克斯證實,這是由於在放電間隙內出現了荷電體的緣故。

1899年,J.J.湯姆孫用巧妙的方法測得產生的光電流的荷質比,獲得的值與陰極射線粒子的荷質比相近,這就說明產生的光電流和陰極射線一樣是電子流。這樣,物理學家就認識到,這一現象的實質是由於光(特別是紫外光)照射到金屬表面使金屬內部的自由電子獲得更大的動能,因而從金屬表面逃逸出來的一種現象。

光電效應

1899—1902年,勒納德對光電效應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並首先將這一現象稱為「光電效應」。為了研究光電子從金屬表面逸出時所具有的能量,勒納德在電極間加一可調節反向電壓,直到使光電流截止,從反向電壓的截止值,可以推算電子逸出金屬表面時的最大速度。他選用不同的金屬材料,用不同的光源照射,對反向電壓的截止值進行了研究,並總結出了光電效應的一些實驗規律。根據動能定理:qU=mv^2/2,可計算出發射出電子的能量。可得出:hf=(1/2)mv^2+I+W

深入的實驗發現的規律與經典理論存在諸多矛盾,但許多物理學家還是想在經典電磁理論的框架內解釋光電效應的實驗規律。有一些物理學家試圖把光電效應解釋為一種共振現象。勒納德在1902年提出觸發假說,把這種現象理解為共振。

愛因斯坦用光量子理論對光電效應提出理論解釋後,最初科學界的反應是冷淡的,甚至相信量子概念的一些物理學家也不接受光量子假說。儘管理論與已有的實驗事實並不矛盾,但當時還沒有充分的實驗來支持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給出的定量關係。直到1916年,光電效應的定量實驗研究才由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完成。

密立根對光電效應進行了長期的研究,經過十年之久的試驗、改進和學習,有效地排除了表面接觸電位差等因素的影響,獲得了比較好的單色光。他的實驗非常出色,於1914年第一次用實驗驗證了愛因斯坦方程是精確成立的,並首次對普朗克常數h作了直接的光電測量,精確度大約是0.5%(在實驗誤差範圍內)。1916年密立根發表了他的精確實驗結果,他用6種不同頻率的單色光測量反向電壓的截止值與頻率關係曲線關係,這是一條很好的直線,從直線的斜率可以求出的普朗克常數。結果與普朗克1900年從黑體輻射得到的數值符合得很好。

光電效應現象是赫茲在做證實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的火花放電實驗時偶然發現的,而這一現象卻成了突破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的一個重要證據。

愛因斯坦在研究光電效應時給出的光量子解釋不僅推廣了普朗克的量子理論,證明波粒二象性不只是能量才具有,光輻射本身也是量子化的,同時為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提供了自然科學證據,具有不可估量的哲學意義。這一理論還為波爾的原子理論和德布羅意物質波理論奠定了基礎。

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

根據愛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論,射向金屬表面的光,實質上就是具有能量ε=hν的光子流。如果照射光的頻率過低,即光子流中每個光子能量較小,當他照射到金屬表面時,電子吸收了這一光子,它所增加的ε=hν的能量仍然小於電子脫離金屬表面所需要的逸出功,電子就不能脫離開金屬表面,因而不能產生光電效應。如果照射光的頻率高到能使電子吸收後其能量足以克服逸出功而脫離金屬表面,就會產生光電效應。此時逸出電子的動能、光子能量和逸出功之間的關係可以表示成:光子能量- 移出一個電子所需的能量(逸出功)=被發射的電子的最大初動能。

即:Εk(max)=hv-W0

這就是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

其中,h是普朗克常數;v是入射光子的頻率

密立根的定量實驗研究不僅從實驗角度為光量子理論進行了證明,同時也為波爾原子理論提供了證據。

1921年,愛因斯坦因建立光量子理論並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22年,玻爾原子理論也因密立根證實了光量子理論而獲得了實驗支持,從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1923年,密立根「因測量基本電荷和研究光電效應」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但大家還應該知道該理論的後續發展,根據波粒二象性,光電效應也可以用波動概念來分析,完全不需用到光子概念。威利斯·蘭姆與馬蘭·斯考立於1969年證明這理論。 也就是說可以用愛氏的理論解釋光電效應,也可以用馬蘭·斯考立的理論來解釋。光電效應也恰恰能反應出量子的波粒二象性。

所以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物理發現,打破了經典電磁理論的局限,打開了量子力學的大門。

通過眾多科學家大量的實驗總結出光電效應具有如下實驗規律:

外光電效應的一些實驗規律

a.僅當照射物體的光頻率不小於某個確定值時,物體才能發出光電子,這個頻率叫做極限頻率(或叫做截止頻率),相應的波長λ0叫做極限波長。不同物質的極限頻率和相應的極限波長λ0 是不同的。

一些金屬的極限波長(單位:埃):

銫鈉鋅銀鉑

65205400372026001960

b.光電子脫出物體時的初速度和照射光的頻率有關而和發光強度無關。這就是說,光電子的初動能只和照射光的頻率有關而和發光強度無關。

c.在光的頻率不變的情況下,入射光越強,相同的時間內陰極(發射光電子的金屬材料)發射的光電子數目越多

d.從實驗知道,產生光電流的過程非常快,一般不超過10的-9次方秒;停止用光照射,光電流也就立即停止。這表明,光電效應是瞬時的。

e.愛因斯坦方程:hν=(1/2)mv^2+I+W

式中(1/2)mv^2是脫出物體的光電子的初動能。金屬內部有大量的自由電子,這是金屬的特徵,因而對於金屬來說,I項可以略去,愛因斯坦方程成為 hυ=(1/2)mv^2+W 假如hυ<W,電子就不能脫出金屬的表面。對於一定的金屬,產生光電效應的最小光頻率(極限頻率) u0。由 hυ0=W確定。相應的極限波長為λ0=C/υ0=hc/W。 發光強度增加使照射到物體上的光子的數量增加,因而發射的光電子數和照射光的強度成正比。算式在以愛因斯坦方式量化分析光電效應時使用以下算式: 光子能量= 移出一個電子所需的能量+ 被發射的電子的動能代數形式: hf=φ+Em φ=hf0 Em=(1/2)mv^2 其中 h是普朗克常數,h = 6.63 ×10^-34 J·s, f是入射光子的頻率,φ是功函數,從原子鍵結中移出一個電子所需的最小能量, f0是光電效應發生的閥值頻率,Em是被射出的電子的最大動能, m是被發射電子的靜止質量, v是被發射電子的速度

f、光電效應裡,電子的射出方向不是完全定向的,只是大部分都垂直於金屬表面射出,與光照方向無關,光是電磁波,但是光是高頻震蕩的正交電磁場,振幅很小,不會對電子射出方向產生影響。

靈遁者量子力學科普書籍《見微知著》電子版在靈遁者淘寶有、

內光電效應的一些實驗規律

當光照在物體上,使物體的電導率發生變化,或產生光生電動勢的現象。分為光電導效應和光生伏特效應(光伏效應)。

1 光電導效應

在光線作用下,電子吸收光子能量從鍵合狀態過度到自由狀態,而引起材料電導率的變化。

當光照射到光電導體上時,若這個光電導體為本徵半導體材料,且光輻射能量又足夠強,光電材料價帶上的電子將被激發到導帶上去,使光導體的電導率變大。

基於這種效應的光電器件有光敏電阻。

2 光生伏特效應

「光生伏特效應」,簡稱「光伏效應」。指光照使不均勻半導體或半導體與金屬結合的不同部位之間產生電位差的現象。它首先是由光子(光波)轉化為電子、光能量轉化為電能量的過程;其次,是形成電壓過程。有了電壓,就像築高了大壩,如果兩者之間連通,就會形成電流的迴路。

光伏發電,其基本原理就是「光伏效應」。太陽能專家的任務就是要完成製造電壓的工作。因為要製造電壓,所以完成光電轉化的太陽能電池是陽光發電的關鍵。

簡單來說就是在光作用下能使物體產生一定方向電動勢的現象。基於該效應的器件有光電池和光敏二極體、三極體。

上面的內容,就是關於光電效應的知識和規律,你理解了嗎?說的再通俗一點,形象一些,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和認識光電效應。

光是一種電磁波,是磁場和電場的產物。金屬中的電子,在一定軌道上運行。當光照射在金屬表面,頻率超過金屬的極限頻率時候,電子吸收電磁波中的能量,溢出金屬表面。

這其實是很融洽的畫面,電子攜帶電荷,光是電磁波,這種作用,恰好說明了,量子系統的完備。電場,磁場,電磁場,電磁波,電子,以及物質的內部結構【電子運動區域的設想】。後來進一步去研究原子核,質子,中子……不斷深化了認識。

大家要對光電效應的本質有深的認識,那就是光電效應是能量的交互和轉移。電可以生磁,磁可以生電,電磁交互生電磁波,這都是在一定的規則下的情況。

然而大自然法則最奇妙的事情,又在於任何物體都有輻射,輻射波,輻射粒子。萬物運動,且運動方式,運動的聯繫,運動頻率又制約和造成種種現象。

理解一個現象,要理解這個現象所產生的背景,這恰恰是很難的一部分。拿光電效應來說,電磁波是一個系統,被照射的金屬是一個系統,這其實是兩個系統之間的作用。所以本質上是能量的交互和轉移。

可是你如果這樣想,電磁波照到一個電子上,還有光電效應嗎??顯然不會從一個單一的電子中再溢出一個電子來,這很荒謬。但這些看似荒謬的問題,卻往往能引出奇妙的思考。

也就是說和一個電子的交互,不是兩個系統的交互。可是你把電子射入一個電磁場中,電磁場是會對電子有作用的。思考一個問題,是為了下一個問題做補充。這就是我們這一章的思考。

摘自獨立學者靈遁者量子力學科普書籍《見微知著》第五章。

相關焦點

  • 光電效應與光子|走進量子力學(3)
    光電效應:光電效應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而神奇的現象。在高於某特定頻率的電磁波照射下,某些物質內部的電子會被光子激發出來而形成電流,即光生電。光電現象由德國物理學家赫茲於1887年發現,而正確的解釋為愛因斯坦所提出。科學家們在研究光電效應的過程中,物理學者對光子的量子性質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這對波粒二象性概念的提出有重大影響。
  • 【薛餓】親愛的,我把量子力學放大了!
    就是男主發明了一把放大縮小槍,不小心把孩子們縮小了,然後這幾個孩子在水管、草叢等地方和昆蟲大戰三百回合的那個電影!嗯……跑題了……這些年我們經常聽到「量子」這個詞彙,比如量子力學、量子通信、量子催眠……當然這家量子催眠肯定是騙人的。畢竟量子效應只有在微觀世界才比較明顯,放到宏觀世界人類就看不到了,這也正是量子力學的神奇所在。
  • 量子力學
    普朗克謹慎地堅持認為,這只是輻射吸收和發射過程的一個方面,與輻射本身的物理現實無關。 事實上,他認為他的量子假說只是一個獲得正確答案的數學把戲,而不是一個相當大的發現。[7] 然而,在190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現實地解釋了普朗克的量子假說,並用它來解釋了光電效應,即光照射在某些材料上從材料中射出電子。他因這項工作獲得了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走進量子力學的世界
    玻爾、德布羅意、薛丁格、玻恩、狄拉克等人為解決量子理論遇到的困難,進行了開創性的工作,先後提出電子自旋概念,創立矩陣力學、波動力學,詮釋波函數進行物理以及提出測不準原理和互補原理。終於在1925年到1928年形成了完整的量子力學理論,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並肩形成現代物理學的兩大理論支柱。
  • 量子力學很詭異?從十個方面全方位探索量子力學的「前世今生」!
    玻爾、德布羅意、薛丁格、玻恩、狄拉克等人為解決量子理論遇到的困難,進行了開創性的工作,先後提出電子自旋概念,創立矩陣力學、波動力學,詮釋波函數進行物理以及提出測不準原理和互補原理。終於在1925年到1928年形成了完整的量子力學理論,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並肩形成現代物理學的兩大理論支柱。
  • 什麼是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是物理學中與非常小的物理學分支。它產生了一些關於物質世界的非常奇怪的結論。在原子和電子的尺度上,許多經典力學方程,描述事物在日常大小和速度下移動的方式,不再有用。在經典力學中,對象存在於特定時間的特定位置。然而,在量子力學中,物體卻存在於概率的陰霾中;它們有一定的機會在A(愛麗絲)點,另一個機會是在B(鮑勃)點等等。
  • 【通惠學堂】量子力學——現代物理學的支柱
    12341905年,愛因斯坦引進光量子(光子)的概念,並給出了光子的能量、動量與輻射的頻率和波長的關係,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其後,他又提出固體的振動能量也是量子化的,從而解釋了低溫下固體比熱問題。Einstein利用量子假設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從而解決了光電效應的問題。Einstein還進一步把能量不連續的概念用到了固體中原子的振動上去,成功的解決了固體比熱在T→0K時趨於0的現象。光量子概念在Compton散射實驗中得到了直接的驗證。
  • 每日科普(1):量子力學中的觀察者效應是什麼?
    然而,如果我告訴你,你觀察某隻鳥的時間和方式會影響它的外貌,那會怎麼樣呢?這聽起來很荒謬,但當涉及到量子領域的奇異定律時,荒謬是正常的。量子力學定律的工作原理與一般大小世界的物理原理非常不同。在我們理解觀察者效應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量子物理的基本原理。量子力學領域主要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
  • 為什麼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無法兼容?
    「相對論是科學,量子力學也是科學,為什麼兩者不能互相解釋呢?誰更科學?」,這個問題要比我們想像中的複雜一些,我們來一層層得地看。首先,相對論分為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愛因斯坦統一了時間和空間,認為它們不是分立的物理量,並提出了四維時空的世界觀。除此之外,愛因斯坦還統一了能量和質量。
  • 似乎無所不能的量子力學究竟是何方神聖?(連載之三)
    量子力學是描述微觀物質的理論,與相對論一起被認為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本支柱,許多物理學理論和科學如原子物理學、固體物理學、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以及許多相關的學科都是以量子力學為基礎所進行的。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在現代物理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效果,許多學科都與量子力學的研究有關。
  • 量子力學為何如此詭異?
    隨後,愛因斯坦進一步提出光量子理論,對光電效應進行了全面的解釋。證明不僅黑體和輻射場的能量交換是量子化的,而且輻射場本身就是由不連續的光量子組成,也就是說,光具有波粒二象性。1916年,美國科學家密立根通過精密的定量實驗證明了愛因斯坦的理論解釋。1924年,德布羅意開創性地提出:實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 氫分子量子隧穿效應假說!
    電子轉移是實現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電子傳遞能利用量子隧穿效應實現,量子隧穿幾乎和量子糾纏一樣,是量子效應中最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特性。在量子力學裡,量子隧穿效應(Quantum tunneling effect)指的是,像電子等微觀粒子能穿入或穿越位勢壘的量子行為,儘管位勢壘高度大於粒子總能量。經典力學裡這不可能發生的,但量子力學理論卻可以給出合理解釋。
  • 物理學史上第二朵烏雲,量子論的大爆發!從根本上了解量子力學
    如果一個化學反應釋放出了50焦耳的能量,那麼中間肯定有一個時刻,他剛好釋放出了比如30.134焦耳的能量。但是量子的假設就不是這樣。量子論相當於再說能量的發射和吸收,就像是我們花錢一樣,你一次最少也要花一分錢,因為沒有比一分錢更小的面值了。你不能說我買個東西花0.3分錢,不可能。
  • 光電效應提出者:愛因斯坦|科學上的發現只屬於敢於打破常見的人
    他沒有採用他人的方法,而是從觀察電子振子能夠輻射和吸收的電磁波的最小能量入手,假設這些量子諧振子的總能量不是連續的,即總能量只能是離散的數值。通過這個方法所給出的理論曲線與實驗數據完全吻合,從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黑體輻射問題。
  • 物理教育-量子力學(7)
    1916年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發表了光電效應實驗結果,驗證了愛因斯坦的光量子說。由於量子論的深刻內涵,以玻爾為代表的哥本哈根學派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們對對應原理、矩陣力學、不相容原理、測不準關係、互補原理。量子力學的機率解釋等都做出了貢獻。1923年4月美國物理學家康普頓發表了X射線被電子散射所引起的頻率變小現象,即康普頓效應。按經典波動理論,靜止物體對波的散射不會改變頻率。而按愛因斯坦光量子說這是兩個「粒子」碰撞的結果。
  • 關於量子世界的十大真理
    1.一切都是量子。並不是說有些東西是量子的而有些不是,而是說所有的東西都遵循同樣的量子力學定律——只不過量子效應在比較大的物體上很難被觀察到而已。與流行觀點相反,愛因斯坦不是量子力學的反對者,也不可能是——這個理論在早期是如此成功,甚至於任何嚴肅認真的科學家都不能忽視它。(事實上,他獲得的諾貝爾獎,即光電效應的發現,證明了光子既是粒子又是波,這是量子力學的基礎重大發現之一。)相反,愛因斯坦認為該理論是不完整的,並認為量子過程固有的隨機性一定會有更深層次的解釋。
  • 量子波動速讀跟量子力學到底啥關係?
    讓廣大網民哭笑不得,讓無數雞娃老母親愛恨難捨的——量子波動速讀。 好奇之下我給某培訓班打了個電話,那邊慷慨激昂地告知我「我們這套課程是有量子力學專業知識支撐的balabalabala……」,當時隱隱約約覺得我作為理科生的過往和智商,在被piàn子們按在地上摩擦。
  • Q&A:量子力學和經典力學有什麼不同
    我覺的量子力學和經典力學最大的區別就是:在量子力學中我們永遠不可能「知道」任何事情;而在經典力學中我們能對事物的質量能量、位置動能做出精確的描述和測量。這是怎麼回事呢?在量子力學中我們為什麼無法確切地知道事物的狀態呢?
  • 如果你對量子力學不感到困惑,說明你根本不理解量子力學
    光電效應的現象。卻又讓人們只能把光當成一種粒子來對待:光電效應指的是,光照在金屬上面,會打出電子。然而人們發現奇怪的是,光打出的電子的能量高低,和光的強度無關,而與光的頻率有關。而打出電子數目的多少,與光的強度有關,而與能量無關。我們來設想一下。如果是一個連續的現象。即光是一個波打在金屬上。
  • 量子論幣: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主要矛盾是什麼?
    我們可以粗暴地理解成,過去影響現在,而現在影響未來,但只有在光錐內的時間才會被影響。 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其實是由於黑體輻射的危機所導致的。當時普朗克發現,如果假設能量是連續的,理論和實驗觀測就沒有辦法擬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