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孩子他爸:這件事就得你帶孩子去做

2020-12-23 寶寶知道

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兒,同樣是帶娃,爸爸和媽媽的表現形式很不一樣。

放學時,如果是我接千尋,那便是手牽手聊著天的「好閨蜜」,襯著藍天白雲,一派小清新畫面。要是她爸來了,瞬間切換成瘋癲模式,有時逮住她的腳,倒著轉圈圈,美其名曰「旋轉飛車」,有時拿個夾子把她鼻子夾著,我感覺全是些不靠譜的事,兩人卻玩得相當投入,一路大笑。

送千尋去幼兒園,碰上下雨天,她要像小豬佩奇一樣踩泥坑,她爸爽快應允:「好,我們去踩泥坑吧!」我:「衣服弄髒了怎麼辦?鞋子打溼了怎麼辦?感冒了怎麼辦……」她爸:「我給她多提一雙鞋到幼兒園換就好了!」然後,只見這爺倆一路踏水而行,一個大男人踩水凼凼的興致比娃還高,平時10分鐘路程走了20分鐘……

後來,看了國外一些老爸的帶娃日常,頓時覺得我們家這位已經很內斂了。

不過,爸爸們不靠譜的玩法,是深得孩子的喜愛啊。反正我們家就是,肚子餓了身體不舒服了多半找媽媽,無聊了肯定是找爸爸,因為爸爸總是有新鮮搞怪的點子,關鍵是願意親力親為陪她一起嗨。

最近又迷上了科學小實驗,某天,兩人在研究「到底多少個硬幣可以讓水溢出來」的問題,弄到大半夜。看著先生興致盎然的樣子,我忍不住想,女性的好奇心和孩子氣是不是被日常瑣事給磨沒了呀,為什麼我陪孩子玩的時候,就沒有那麼創意,那麼行動派呢?

或者,是因為性別差異導致的天生不同?

媽媽細心,照顧起娃來非常周到,可也會因為過分小心而少了有趣。而爸爸看似粗心、豪放,帶起孩子來類似「放養狀態」,卻能給孩子更多創造、探索和成長的機會。

我察覺到,這是個分工的好機會啊。

爸爸和媽媽不同,給孩子帶來不一樣的體驗,能嘗試另一種生活方式,這種互補模式也正是孩子所需要的。有時我們抱怨爸爸們參與照顧孩子太少,很可能是沒有幫爸爸們找好定位。讓這群大老爺們和我們一起給娃做輔食、幫娃換尿不溼、哄娃睡覺,是不是有點勉強他們呢?還不如順著他們的性格特徵,合理安排育兒事務,比如:陪孩子玩遊戲、帶孩子跑步遊泳等體育鍛鍊、和孩子一起做做探索什麼的……

一句話,既然咱們把吃穿住用行「腳踏實地」的活兒包圓了,那麼,「仰望星空」類的事兒,就應該理直氣壯地交給爸爸們。要相信他們,在「玩」這方面,爸爸們絕對是有激情和能量的!^_^

於是,我隆重地給先生推薦了《爸爸帶我看宇宙》。也就是說,我們這期的親子共讀是爸爸陪千尋一起完成的。也許是故事內容特「仰望星空」,嗅不到一點油鹽醬醋的煙火氣,爸爸講得很有激情啊,故事講完後,兩人還約好了周末去山上看星星。我暗自竊喜,好期待這個周末啊,這爺倆去看星星,我就可以在家刷刷好久沒看的劇,你們懂的。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吧,為什麼那麼適合爸爸們來踐行呢……

牙醫爸爸結束了一天的工作,脫下白大褂,說要帶兒子去看宇宙。看宇宙,是去哪裡看呢?我馬上聯想到,大概是去看星星,不過,故事並不急著進入正題。兒子和爸爸手拉著手,兒子仰著頭,看著爸爸的一舉一動,和爸爸聊天,那些熟悉的街道和小路,在這深秋的夜晚,有了不一樣的體驗。

有趣的是,爸爸想的是觀賞星空,兒子卻一路都在欣賞爸爸。

爸爸邁的步子很大,而且他走路的時候喜歡抬頭看天上的雲,爸爸總是這樣,他說話的時候,有白煙從他嘴裡冒出來。爸爸說:「這叫哈氣,因為嘴裡呼出的氣比外面的空氣暖和。」

爸爸侃侃而談地聊天,買東西時的對話,欣賞他吹的口哨,口哨的旋律像一朵白雲,在他黑色的貝雷帽上飄。

欣賞爸爸抱著自己躍過小河的矯健,在水中的倒影,還有,要模仿爸爸的樣子,一起鄭重其事地嚼口香糖。

這一場深秋傍晚看宇宙的旅行,對小男孩來說,旅行的目的地好像並不重要,認識了多少星座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爸爸陪伴。

講到這兒,給大家插播一個小趣事。

去年父親節的時候,千尋的幼兒園做了一個訪談小視頻,讓我挺感慨的是,孩子們在被問及誰是他們心目中的英雄時,絕大多數想都不想就脫口而出:「爸爸!」我還以為他們會說「豬豬俠、超級飛俠樂迪」什麼的呢。不知道那些很少陪孩子的爸爸看了視頻有沒有被打動。

我猜爸爸們肯定想不到,在別人眼裡普通平凡的你,在孩子眼裡,卻是個超級大英雄。

故事繼續咯。

爸爸想的是去看星座,帶兒子領略宇宙的浩渺,可兒子呢?卻發現了更多細小美好的事物。一路上,男孩看到了很多小狗和流浪貓,看到了落滿秋葉的乾枯的戲水池,看到了五金店的工具,魚店的海鮮,他還看到了宇宙中一隻小蝸牛在石頭上慢慢爬行,看到了一根草穗在風中搖晃,水邊開著薊花,水裡是爸爸的倒影,回家的路上街窗透出了溫馨的燈光……

你知道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爸爸是「效率動物」。因為,男性在心理上,對於花時間所做的事的意義和成果非常看重,如果花上一兩小時做一些效果不直接的事情,就會遭遇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不適。

而陪伴孩子這件事,恰恰在效率感上不是特別明顯。於是就像故事裡的兩位主角一樣,爸爸急著看星星,孩子卻在看星星的途中有了更多收穫。

這讓我想到張文亮那首《牽著蝸牛去散步》的詩:

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鬥多亮麗!

咦?我以前怎麼沒有這般細膩的體會?

我忽然想起來了,莫非我錯了?

是上帝叫一隻蝸牛牽我去散步。

如果不是被一隻慢吞吞的小蝸牛拖了後腿,你又怎會慢下腳步,看見身邊細微的美好呢。陪孩子讀完這個故事,先生竟開始反思:也許,爸爸們需要克服自己的「效率感」,去取得和孩子融合的基礎。這也是給自己一些時間,從忙碌的生活裡探出頭,看看之前被忽略的東西。

滿天星辰是宇宙,孩子看到的各種細微事物,何嘗不是宇宙的一部分呢?它們和高天、繁星、銀河一起,才構成了美好的天地。

總之,我覺得,這個故事一定要讓爸爸講給孩子聽才好,孩子的代入感強,爸爸們也能有所得。

如果你的家裡延續著「男主外女主內」的古老模式,就不妨從這個故事開始,讓爸爸加入到育兒隊伍裡來。爸爸不該是只供孩子打個招呼說「上班去了」的」吉祥物」,當身經百戰的主婦以善於合理調配家務而著稱時,爸爸們完全可以被聘為家裡的CEO,只不過這個CEO是Chief Entertainment Officer,首席娛樂官,帶動孩子在快樂中了解宇宙,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

尊重原創,感謝原創,如有侵權,原作者可隨時聯繫做刪除處理。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我是小扒扒)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

相關焦點

  • 孩子睡覺前1小時,父母堅持帶他做這3件事,孩子更聰明
    孩子睡覺前1小時,父母堅持帶他做這3件事,孩子更聰明一、帶著孩子閱讀(鍛鍊語言表達能力,積累知識)心理學教授尼古拉斯曾在《大腦皮層》雜誌上發文稱:睡前看書可提高記憶力。睡眠期間,大腦並沒有停止活動,而是不斷「回放」。
  • 孩子的一生,這件事要儘早做
    比如閱讀這件事,還記得一個媽媽群的段子:「許多人好像活反了花5000W買棟房子覺得正常花50W買輛車覺得正常花5W買個包包覺得正常花1w去麻將桌上覺得正常花6000買個手機覺得正常花3000元買件衣服也正常花800元吃一頓大餐非常正常但是花100塊錢買套書給孩子看
  • 孩子睡覺前1小時,父母堅持帶他做這3件事,孩子更聰明
    在孩子睡前一小時,你家孩子都在做什麼?玩手機還是看電視?聰明的家長絕對不會怎麼做,因為他們知道睡前一小時對孩子極為寶貴,在這個時間你對孩子做什麼,將會影響到孩子的情商和智商。曾有專家進行研究發現:「睡前一小時是教育孩子的黃金期,這段時間孩子大腦接受能力非常強,所以,這時候你對孩子做什麼,直接關乎到孩子智商。」
  • 與其帶孩子去遊樂園、給孩子買玩具,不如帶他們做這3件事
    前兩天跟孩子幼兒園小朋友的媽媽聊天,說起周末要做什麼?其中一位媽媽說:「我給孩子周六周日都安排了活動,保準他不會無聊。」另外一個媽媽趕忙追問:「你都給孩子安排了啥活動?讓我也參考下。好不容易過個周末,不能讓孩子在家呆的無聊。」
  • 爸爸陪孩子的時候,媽媽別做這件事!他會比聰明的孩子更優秀
    加拿大聖傑洛大學針對20到24歲女學生所做的調查研究顯示,父親對女兒的感情與社會發展具有很大影響。爸爸在陪伴孩子方面的重要性,是媽媽取代不了的。你選的老公會差到哪裡去?他就是一匹黑馬,就看你如何「調教」了。只要你軟硬兼施,潛力是無窮的。
  • 寶爸必看:8歲前爸爸陪孩子做的50件事!您完成了幾件呢?
    隨著父母對孩子發展的重視程度加大,寶爸寶媽都早已意識到,寶爸男性優勢對孩子的陪伴特別重要。網傳,8歲前爸爸要陪孩子做的50件事!您完成了幾件呢?16、去親子主題餐廳吃飯,和孩子一起戴卡通面具。17、孩子從幼兒園回家時,擁抱歡迎,不管回家多晚,給孩子一個晚安吻。18、記住孩子玩伴的名字,和玩伴打招呼。19、偶爾和孩子搶玩具玩,讓孩子知道爸爸除了是爸爸還是個大孩子,你們能做好朋友。20、孩子在唱歌時,你也能接得上,一起唱。
  • 孩子睡覺前1小時,父母每天堅持帶他做這3件事,孩子會更聰明
    孩子睡覺前1小時,家長堅持帶孩子做這三件事,孩子會更聰明1、帶孩子閱讀尼古拉斯是心理學教授曾在《大腦皮層》雜誌上發文稱:睡前看書可提高記憶力。睡眠期間,大腦並沒有停止活動,而是不斷的「回放」。假如你實在是沒有空給孩子講故事的話,你可以給孩子買一套適合他年齡段的繪本,讓孩子自己看,怎麼說都比玩手機看電視強很多。(分享一套睡前《媽媽講故事》繪本給需要的家長朋友!)2、帶孩子情緒復盤家長們都想有個高情商的孩子,就不要錯過每天晚上孩子睡前的一小時,通過情緒復盤去提升孩子的情商。
  • 孩子,為了你以後生活得更好,這件事必須做
    一個夫妻倆都是公務員,一個兒子,10歲,孩子是自己帶。在孩子上網課期間,因為他們夫妻倆都要上班,孩子一個人在家。她中午回家做好午飯,跟孩子說:媽媽太累了,於是孩子把碗筷兒刷了,後來天天如此,學習的事也不用怎麼管了。還有一個朋友,兩個孩子的全職寶媽,老大是兒子,也10歲了。有一次我帶著小寶去她家玩兒,她兒子正在書房裡學習,出來給我們打個招呼,又進去看書了。
  • 爸爸一定要陪孩子做這6件事,其實孩子很愛很愛你
    孩子可能會有些靦腆,對著爸爸微笑,不像跟媽媽在一起。如果爸爸親熱地拉孩子過來,孩子就會像跟媽媽在一起那樣,投入爸爸的懷抱裡。有時孩子一犯錯就發雷霆大火,把孩子嚇得瑟瑟發抖,不敢接近自己。但我在責備懲罰之後,會告訴他我的想法,同時也會給予他安慰。3不要覺得養大了孩子,給孩子賺到學費和生活費就是愛。在小小魚上學的時候,我每天都會在跟他一起吃飯的時候聊聊天。
  • 做對這件事,孩子才會聽你的
    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都有這樣的感受:說什麼孩子都不聽。經常跟你反著來,你說東,他往西,讓他做的事情偏不做?不讓做的事情偏偏去做?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表現越來越明顯。>《窗邊的小豆豆》裡有這樣一個細節:小豆豆第一次去幼兒園,校長先生讓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講講自己,講什麼都可以,講多久都可以,這一講竟然講了4小時,講到吃中飯,才停下來。
  • 毀掉一個孩子,對他做這六件事就夠了
    前幾天,有位媽媽在後臺留言說:自己有次當著4歲孩子的面和朋友說了件孩子的糗事,孩子整整一天沒理自己。後來問孩子,孩子居然說自己讓他丟人了……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會有自己的性格、脾氣、喜好以及自尊。不管孩子年齡多小,父母都應當好好尊重孩子,不要去觸碰孩子的底線,尤其是這幾件事!
  • 帶著孩子必須要做的5件事,你做了幾件
    孩子的三觀,未來發展,跟父母是息息相關的,主要看父母如何去做一個引導,如何去培養孩子,全靠父母接下來的用心程度,沒有一個父母對孩子不上心的,只不過是不知道如何培養,引導孩子,只能心理著急,甚至是做一些自以為的培養,按照之前老一輩的思路來,現在對於孩子的培養,之前的老路有的適合有的不適合,那麼如果你還不知道如何培養孩子,那麼這篇文章一定要好好看一看,帶著孩子必須要做的5件事,你帶孩子多了幾件。
  • 打招呼這件事,寶爸寶媽踩了多少育兒坑?
    「寶寶,你怎麼這樣沒禮貌!快叫『阿姨/叔叔好』!」教孩子打招呼這件事有多少寶爸寶媽不小心踩坑?打招呼這件事,寶爸寶媽踩了多少育兒坑?打招呼這件事,寶爸寶媽踩了多少育兒坑?不同人身上的氣場不同,有的非常慈愛親切,有的非常嚴肅,有的人甚至會帶點兇狠的氣場,應該允許孩子慢慢去感覺、熟悉、判斷陌生人。這對孩子的人際和判斷力有好處。
  • 帶孩子去做入園體檢,新手爸媽可要注意的三件事,別讓寶寶白遭罪
    各類公辦和民辦幼兒園在近期這段時間迎來了招生工作高峰,因為疫情的原因比往年遲了一兩個月。招生政策發布、招生報名排隊,招生資料審核、招生抽籤搖號,經過多流程錯峰錯時的統籌招生工作。不少寶爸寶媽們最終刷了卡,交了費,拿到了入園通知書!孩子秋季入園的學位總算能夠塵埃落定了,大人懸著的心也能放下了。
  • 不磨蹭的孩子,你應該帶他去看看醫生
    孩子小的時候,每次我陪他吃飯都是一場「硬仗」:含著飯在嘴裡用舌頭磨來磨去,硬是不吞進去,還做鬼臉。有時候還要跑,逼著我追著去喂,完全把吃飯當做另外一種遊戲。一小碗飯,他能吃上一個鐘頭。我這麼好脾氣的人,都被他氣得想揍人。心理諮詢師們做過一個調查:你最不滿意自己孩子的是什麼?結果,很多家長的第一個答案就是——磨蹭。
  • 孩子從磨蹭到自覺,這位媽媽只做了1件事
    我寫作業的時候是這樣式的:我媽從之前的不停叨叨,變成在一旁愛幹嘛幹嘛,再也不一直喊「哎哎錯了」「哎哎快點寫」,而是很帥的送我一句話「寫作業是你自己的事,你要對自己的事負責。要是到了睡覺的時間,沒寫完也不準寫了,明天自己去學校跟老師解釋吧。」
  • 孩子性格內向,就不要強迫他做這幾件事了
    你看,這樣的描述很中肯,根本沒有好壞之說。但我們要看到,內向的性格也有其優勢所在。比如,內向的孩子內心世界更豐富,也更熱愛學習,因為他們會把精力分給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比如,內向的孩子天生會獨處,無需你為他安排活動,他也有事可做,能做到有事心不慌,無事心不空;比如,內向的孩子更懂得遵守規則,因為他們不想去做那個破壞規則而被眾人關注的人。
  • 端午節:爸媽帶孩子做這5件事,有小確幸的孩子長大更溫暖
    前兩天帶孩子去超市時,我在二樓買日用品,付款時發現兒子從一邊拎過來兩袋粽子,一袋是肉的,一袋是豆沙餡的。因為我總覺得粽子不太消化,平時基本想不起來買,但是我發現兒子現在對各種節日已經很重視了,所以每個節日,該吃什麼,有時候他比我都上心。我突然意識到孩子對節日的渴望。
  • 父母要捨得逼孩子去做這3件事,影響孩子未來人生
    在孩子的成長路上,相信很父母都糾結過一個問題:到底要不要逼孩子?看著孩子無憂無慮玩耍的時候,覺得就這樣慢慢長大挺好,但回頭看到別人家孩子成績優異還有十八般武藝的時候,又恨不得現在就把他丟進課外輔導班。你不逼孩子一把,永遠也不知道,孩子居然還可以這麼優秀!下面這三件事上,我們必須逼孩子一把,你做到了幾件?
  • 二胎媽媽自我安慰:孩子爸從不帶娃,我就當他是一臺「提款機」
    男人不帶娃,光我們女人帶,我們就得給自己減負……我跟你說,我老公簡直是『人生贏家』,鳳凰男,碩士學歷,工作不錯,關鍵從來沒帶過娃,娃卻兩個了,一個上小學一個已經學會爬。」她見我有所意會,立馬補充說:「我以前老為帶娃的事和他吵架,太累了!現在也不吵了,就當他是個『提款機』。改變不了什麼,就試著去『享受』,我帶娃他付錢也成。」她的言語中透露著太多無奈和委曲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