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萱爸育兒說(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說起教育孩子的方式,就像莎士比亞的那句名言: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當今育兒知識五花八門,奇妙就在於:
1.首先,教育的方式與方法不是唯一的。
近年來非常流行的西方育兒教育方法,比如:美國金伯莉·布雷恩的《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其中提出的情感引導的教育理念就在國內風靡一時,以及一再改版發行的《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在育兒教子的陣營中都擁有大批擁躉。
誠如《雙城記》中說到的: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眾多的觀點給父母們帶來了多種的選擇,當然也讓他們有些無所適從,不知從何下手。
2.其次,教育的結果沒有一致的成功標準。
何謂教育的成功?
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享受著高處不勝寒的至尊權利,但是在其內心深處最珍貴的,也許是那些為了成功而付出的親情時光。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也就意味著失去自我的越多。
他獲得的教育是成功的嗎?人性決定了,人們對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會毫不在意,對求之不得或已然逝去的東西會趨之若鶩,這也正是人們痛苦的根源。
、
3.最後,往往過程比結果重要,好的過程甚至決定了相對好的結果。
著名製片人方勵曾說:人類真正的遺產不是財富,而是臨終前存在腦海裡的記憶,有美好甚至是痛苦的回憶。真正的成功來源於自己內心的感受,或者是這一生的體驗。
在物慾橫流的當今社會,人心浮躁大多數的人都為生活所累,過著頻於奔命的生活中。這樣的環境,讓大多數的父母將利益至上的觀念無法避免的融入到自己的教育理念中,周而復始,惡性循環。
極少數的父母能夠跳出周遭的評價,堅持自己的育兒經驗,這樣的堅持是非常不容易的。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更注重的是孩子成長中對過程的教育與體驗。
感受生命,珍惜生活給予的一切,當然好的、壞的都有。
其實,早在莎士比亞之前的老子就創作了一本教育名著,即《道德經》。
《道德經》又名《老子》,由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所著,是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代表作,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為深遠的經典思想巨著之一。
中外名人大家,對《道德經》給予過極高的評價: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曾國藩說:老莊為體,儒墨為用。
俄國文豪託爾斯泰說:孔子對我影響很大,老子對我的影響更甚。
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尼採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其實在我看來,《道德經》裡蘊含了許多父母應該掌握的育兒知識乾貨。
01大道看「無為」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
老子最經典的智慧就是「為無為,則無不治」。「無為」不是無所作為之意,更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指不妄為、不隨意而為、不違道而為。是指,讓人順應大勢、順其自然。
說白了就是,不該做的事情不要去做,不該管的事情不要去管,不要將個人意願強壓於人與事上,讓人在潛移默化中走向自覺,收到良好的成效。
這樣的觀念太適合我們的國情了,家裡邊的寶貝們從小就被大人們圍繞著成為了「小太陽」「小皇帝」「小祖宗」,往往是所有的事情都被父母長輩代勞了,衣食住行都被安排的妥妥噹噹。
這樣的照顧父母們辛苦不說,長此以往孩子會逐漸失去自主選擇與決定的能力,更有甚者會因為父母的溺愛而成為「廢柴」。
大人們這樣的包辦與代勞,實際上就是沒有尊重孩子成長的客觀規律。將養成良好習慣與自以為是的安排混為一談。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案例:在幼兒園活動的小朋友,都玩的滿頭大汗,阿姨們害怕孩子們太熱就幫小朋友們把外套脫掉,結果有的小朋友脫掉了7,8層衣服才稍微感覺涼爽,阿姨問他:「你熱不熱啊?「我熱呀!」「那為啥穿這麼多呢?」「我奶說我冷!」
在布雷恩的著作《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也提到過這樣一個案例:從你開始考慮參加一場公園音樂會時,你就得接受你的兩歲孩子不會讓你一直看完的現實。
所以盡情享受那開始的二十分鐘吧,能聽多少就聽多少,然後就打道回府。如果你能做出符合現實的期望,生活會變得更加愉快。
父母們更多是時候應該是觀察孩子,尊重孩子發展的規律與狀態,順勢而為,永遠記住少說多做,身教永遠勝於言傳,特別是對於幼兒時期的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02取長補短天之道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天地運作的道理,是取多餘的去補不足的。老子認為取人之所長,補己之所短,才是人生的處世之道。對於父母而言,看到孩子的長處與短處,並及時的在教育方法上予以調整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才是育兒的王道。
育兒是一個系統而嚴謹的過程,除了有堅定的意念,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因材施教。
我認為育兒教育其實是一個孩子和父母共同學習成長的過程,孩子教育的失敗往往究其原因就是父母本身對社會認知的偏差,換句話來說,就相當於一個差生去輔導另一個零基礎的學生。
父母需要明確,堅持終生學習的觀念,同時要深刻的剖析自己的優缺點,不過這個過程談何容易?
古希臘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曾說:人遇到的最困難的問題就是認識自己。如果你可以首先認清自己,相信你就可以很快的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平等的育兒過程中,你和孩子共同體驗與經歷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兩年前我和8歲的女兒開始閱讀,當時我們的基礎是:我在36歲以前沒有完整讀完一本書,她則是完全零基礎。經過兩年的共同閱讀體驗,我達到了一年50本,她實現了200萬字的閱讀積累。
2020年讀書收穫
這所有的一切都源於我因材施教的設計了我和女兒的閱讀計劃:
1、我本身很難堅持太久讀書,所以我制定了每天閱讀一小時的方案
2、從不強迫自己讀自己不喜歡的書
當然讀書只是一個小的案例,我想說明的就是父母需要因材施教的來教育孩子以及堅持自己的終身學習。
所以,育兒需要因材施教,父母們要找到適合的教育方法,適合孩子,同時更要適合父母,只有這樣你的育兒方法才有可能實施的很久,而不是堅持的很久。
03道是簡單的,快樂也是很簡單的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
-----------------《道德經·第三十二章》
老子認為,生活是簡單的,快樂也是簡單的,然而這簡單的快樂卻不容易得到。唯有我們用心做自己,才能觸及這些簡單的快樂。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父母們平日為了生活奔波,白天壓力巨大,晚上終於可以卸下偽裝做回自己,看到孩子作業寫不好,被批評,頓時感覺世界就要崩塌,我想這樣的經歷許多父母都有過。
不過,我們冷靜來分析下,其實大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其實是不同的,我們不能夠拿自己的認知能力去衡量孩子們所面對的問題,那樣是不客觀也是不公平的。
許多父母教育孩子缺乏耐心,除了白天工作壓力大,更多的是對孩子的期望過高,甚至違背了客觀規律,那樣你自然永遠無法滿足孩子的表現。
更有甚者,生氣到言語暴力,動手打孩子,打過之後自己又心疼,又一味沒有底線的討好,周而復始惡性循環。如果你已經到了這樣的地步,你已經非常危險了,我可以建議你去看下心理醫生。
常言道: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裡的道理就是,貧困人家的雖然生活條件不容易,孩子們卻在父母質樸的養育中逐漸成長,很早的學會了承擔與責任。
我想這樣的家庭裡,父母一定不會是很高的學歷,但是對美好生活的堅持與不放棄精神,才是對孩子們最好的教育。
經常有家長諮詢我,說自己沒有太高的學歷,也無法輔導孩子的功課,家裡條件一般,真不知道怎麼才能把孩子教育好?我就告訴她,你什麼都不要去做,做你喜歡的事,也許是晚上的一桌好飯菜,也許是每天陽臺上栽培的鮮花,或者是每天堅持鍛鍊身體。
總之將你熱愛生活的快樂充分展現出來,就是你給孩子的最好的影響與教育。
曾經看到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的生命只剩最後一天,你將教給孩子什麼?我思考很久,我想應該是教給她,學會發現生活中的美好。
04給別人留點空間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道德經·第五章》
「橐龠」,是舊時農業社會用作鼓吹通風的工具,俗稱風箱。老子是說萬物的造化生滅多是乘虛而來、還虛而去的。在我們為人處世的過程中,應該給自己也給別人留下足夠的喘息、反應、思考、悔過的空間。
父母在與孩子的交流過程中,大多數時候都是以自我為主,說的越多,效果越差,最後給孩子留下了整天嘮叨的印象,在青春期的孩子尤其反感父母單刀直入、不由分說的說教。
這裡我舉一個自己的例子:昨天下午,我領女兒和朋友一起外出吃飯,吃飯的過程中女兒看到自己喜歡吃的餃子就一下夾到自己的盤中4,5個,桌上的籠屜內就只剩了2個,我當時看到後便笑著問她,「你確定自己能全部吃完?」她認真的點了點頭,結果是果然都吃掉了。
下午沒人的時候,我把她叫到了身邊,告訴她,雖然當時沒有浪費糧食,不過你那樣的吃相的確不好看啊?她聽後,不好意思的笑了。
我的女兒今年10歲,應該是過去的3至4年期間,我逐步與她達成了一定的默契。那就是當她犯錯時,我從不當時指出,特別是在有其他人在場的時候。一般都是第二天或第三天來說一說,她也不用我說的很具體,就能表明自己的悔意。
「留白」是書法繪畫術語,指的是一副書法或繪畫作品的整張紙面上,線條與顏色以外的地方。中國畫的留白,留得其所,便生氣韻,使畫面上流動著生命,使觀者得以在那白而不空之處徜徉。
其實很多時候,父母都是管不住自己的嘴,不吐不快,在外人面前怕孩子給自己丟人,在孩子面前怕自己失去尊嚴。
父母缺少的就是這種留白的觀念,給孩子一些喘息、思考、悔過的空間,不僅可以避免針尖對麥芒的激化矛盾,而且也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育兒之路是父母終身學習的教育之路,雖然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找到適合自己的,不僅孩子不累,最重要的是父母也可以不那麼辛苦,畢竟在這樣的求學之路上,你們將要共同奮鬥幾十年。
我們不能說結果不重要,但是美好的過程不是更讓人心馳神往嗎?
——————————
關注【萱爸育兒說】,專注原創育兒知識,棘手問題共同探討,為了孩子我們能做的更多。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告知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