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脫離歐盟」不是「脫離歐洲」;是「憑藉」不是「憑藉」;是「紳士」不是「紳仕」;是「黏豆包」不是「粘豆包」……
繼「2016年十大流行語」後,12月21日《咬文嚼字》編輯部頒布「2016年十大語文差錯」榜單。
編輯部表示,本次評選的標準為:1、典型性,重點關注語文運用中使用頻率高、出錯頻率高的典型差錯。2、新聞性,重點關注出現在重大新聞、熱點事件報導中以及名人偶像所犯的差錯。3、廣泛性:差錯類型全面。語言文字及文史百科等各類差錯兼顧,街頭店招、廣告、說明,書、報、刊,廣播、電視、電影以及網絡等全方位考慮。
一、航天新聞報導中的讀音錯誤:「載人飛行」的「載」誤讀為zǎi。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號飛船在完成一系列載人飛行任務後,順利返航著陸。總飛行時間長達33天,是迄今為止我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在報導相關新聞時,一些媒體的播音員把「載人飛行」的「載」讀作了zǎi。「載」是個多音字,既可讀zài也可讀zǎi。讀zài,意思是裝乘、攜帶;讀zǎi,意思是記載、刊登。「載人飛行」即飛行器承載人的飛行,其「載」應讀作zài而不是zǎi。
二、經濟新聞報導中的用詞錯誤:「一籃子貨幣」誤為「一攬子貨幣」。2016年10月1日,人民幣正式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簡稱SDR)的一籃子貨幣。不少媒體在報導這則新聞時,將「一籃子貨幣」說成了「一攬子貨幣」。貨幣籃子(Currency basket)或稱一籃子貨幣,是一個經濟學術語,指設定匯率時作為參考而選擇一組外幣,入選者在組合中所佔的比重,通常以該外幣在本國國際貿易中的重要性為基準,是由多種貨幣按不同的比重所構成的貨幣組合。「一攬子」指對各種事物不加選擇地包攬在一起,如一攬子計劃、一攬子交易等等。「一籃子貨幣」中的貨幣恰恰需要精心選擇,不能「一攬子」都進來。
三、美國總統大選報導中的量詞混淆:「任」誤為「屆」。2016年11月,唐納德·特蘭普在美國總統大選中獲勝,有媒體說他當選美國第45屆總統,也有媒體說他當選美國第58屆總統。這種說法不一的情況是因混淆了量詞「任」和「屆」導致的。美國實行總統制,每四年舉行一次總統選舉,總統任滿四年為一屆。如果總統在任期內因故由其他人接替,接替者仍被視為同一屆總統。如果同一人在不連續的數屆總統選舉中當選,每當選一次就算一任。簡而言之,「屆」是由選舉決定的,一次選舉即產生一屆總統;「任」是由總統的更換來定義的,每更換一次即產生一任總統。據美國歷史,川普當選的是第58屆美國總統,也是第45任美國總統。
川普 視覺中國 圖「脫離歐盟」誤為「脫離歐洲」。2016年6月23日,英國舉行「脫歐公投」,其結果是英國「脫歐」。有些媒體在報導這次事件時,把「脫歐」解釋為「脫離歐洲」。這屬於明顯的概念錯誤。其實,英國脫離的不是歐洲,而是歐盟。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簡稱歐盟,是一個推行歐洲經濟和政治一體化的組織,其前身是歐洲共同體。英國在1973年加入歐洲共同體,1991年籤署《歐洲聯盟條約》。脫歐派在公投中勝出,英國脫離歐盟將成為事實。歐洲是一個地理概念,英國處在其中,不可能根據投票選擇脫離這個地方。
五、韓國「親信門」事件報導中的詞形錯誤:「手足無措」誤為「舉足無措」。2016年10月中旬,韓國總統樸槿惠被曝出親信幹政醜聞,不少新聞媒體在報導此事時,用「舉足無措」來形容樸槿惠執政團隊的慌張和混亂。漢語中沒有「舉足無措」,只有「手足無措」。措,義為安置、安放,如措辭、措身、措手不及。手足無措,即手和腳都沒地方安放,比喻不知所從、舉止慌亂。之所以會出現「舉足無措」這樣的誤用,可能是和「舉足輕重」一詞發生了混搭。
六、娛樂新聞報導中的用字錯誤:「憑藉」誤作「憑藉」。2016年11月26日,馮小剛以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獲「金馬獎」的最佳導演獎。在報導新聞時,很多媒體都說:「馮小剛憑藉《我不是潘金蓮》奪大獎……」「憑藉」是不規範的,正確的寫法是「憑藉」。過去,「藉」(jiè)可表假託、利用之義,簡化字頒布使用後,此「藉」已經簡化成「借」。因此,依照現在的用字規範,只能寫作「憑藉」,不能寫作「憑藉」。
2016年11月26日,馮小剛憑藉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獲「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東方IC 圖「令人髮指」誤為「令人發指」。2016年8月31日,相聲演員郭德綱在其個人微博上發布了所謂《德雲社家譜》,全用繁體字書寫。遺憾的是,出現了好幾處錯誤,「令人髮指」誤成「令人發指」就是一例。「發」既是「髮」(fà,毛髮的發)的簡化字,又是「發」(fā,發展的發)的簡化字。「令人髮指」的意思是,讓人頭髮都豎了起來,形容憤怒到了極點。其「發」指頭髮,用繁體字書寫,顯然是「髮」而非「發」。
郭德綱微博截圖「作為」誤為「做為」。2016年11月17日,林丹發出了一條個人微博就出軌一事向家人道歉。這條道歉微博說:「做為一個男人……」「做為」應是「作為」之誤。「做」「作」兩字在語用中常常糾纏難辨,有時甚至含混不清,但還是有一些基本的運用規律可循:表示抽象語義多用「作」,表示具體語義多用「做」。「作為」是介詞,常用來引進人的某種身份或事物的某種性質,如「作為一個學生,必須遵守課堂紀律」等。無疑表示的是抽象語義,所以是「作為」而非「做為」。
林丹微博截圖「紳士」誤為「紳仕」。「紳士」常出現在男裝廣告上,如某品牌男裝每年都進行「優雅紳仕形象大使評選」,香港明星黃宗澤就當選了今年的「新紳仕」,大幅廣告貼滿大街小巷。其中的「紳仕」是「紳士」之誤。「士」古代指未婚男子,也可做成年男子的通稱,或做男子的美稱;「仕」則作動詞用,通常指做官。「紳士」指有現代文明修養的男士,其「士」是對男子的美稱,不能寫作「仕」。
十、常見的食品名用字錯誤:「黏豆包」誤為「粘豆包」。「黏豆包」是北方的一種傳統點心,採用黃米、紅豆等材料製作而成,具有黏性特點。店招、廣告牌及食物包裝袋上基本上都被誤成了「粘豆包」。「黏」(nián)和「粘」(zhān)本為兩字,1955年《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頒布實施,「黏」作為「粘」的異體字廢除。「粘」於是身兼二職,既表「粘」的意義也表「黏」的意義。1988年公布《現代漢語通用字表》,將「黏」恢復使用,被確定為規範字。從此,「黏」和「粘」又各自獨立,擔負不同的意義:「黏」是形容詞,表示糨糊、膠水等具有的使物相連的性質;「粘」是動詞,指依靠黏性把東西互相貼合。 誤「黏」為「粘」,也常見於其他用字場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