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煥庸線:鮮為人知的人口地理分界線(長見識)

2021-02-28 豪才律師論法

人口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的扛鼎者胡煥庸先生,早在1935年,就提出了愛輝—騰衝這條重要人口地理分界線,後來被稱之為「胡煥庸線」。

它首次揭示了中國人口分布規律,即自黑龍江璦琿至雲南騰衝畫一條直線(約為45°),線東南半壁36%的土地供養了全國96%的人口;西北半壁64%的土地僅供養4%的人口。二者平均人口密度比為42.6∶1。 

自古以來,中國東南地狹人稠、西北地廣人稀似乎早成事實,但沒有人對這種模糊的認識加以有力的佐證。璦琿—騰衝線的出現則廓清了這一分界,影響深遠,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研究和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

      

      師從竺老:胡煥庸發布中國第一張人口密度分布圖

1921年就讀於東南大學的胡煥庸,師從竺可楨。我國近代地理教育正發端於此——由竺可楨創辦了我國第一個地學系。在當時的學界領袖竺可楨的引領下,胡煥庸脫穎而出。

1926年,胡煥庸赴法國進修。受法國學派的影響,歸國後的胡煥庸致力於人類社會和地理環境之間關係的研究,這也導致他將人口地理和農業地理作為自己最主要的科研方向。

1935年,胡煥庸在《地理學報》第二卷第二期上發表《中國人口之分布》一文。在這篇論文中,胡煥庸發布了中國第一張人口密度分布圖。他在文中指出:「自黑龍江之璦琿,向西南作一直線,至雲南之騰衝為止。分全國為東南與西北兩部:則此東南之面積,計四百萬平方公裡,約佔全國總面積之百分之三十六;西北部之面積,計七百萬平方公裡,約佔全國總面積之百分之六十四。惟人口之分布,則東南部計四萬四千萬,約佔總人口之百分之九十六,西北部之人口,僅一千八百萬,約佔全國總人口之百分之四。」這就是「胡煥庸線」的核心內容。

胡煥庸先生提出這條線的時候,所面對的中國地圖包括尚未分裂出去的外蒙古。去掉外蒙古後的中國國土面積變化巨大,那麼減去蒙古國156萬平方公裡的巨大面積後,胡煥庸線還會正確嗎?實際上外蒙古分出去後,西部地區的面積雖然少了,但是人口減少並不很多,因為外蒙古的人口當時是74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不到1人。因此後來外蒙古的減除對西部地區人口密度的變化影響不大,中國人口分布極不平衡的格局並未改變。

       思維奇葩:「胡煥庸線」提出以來多重價值疊現

胡煥庸線曾受到美國政府的重視,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譯成英文,供當時軍民利用與參考。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發現,這條人口分割線具有多重價值疊現的特徵。

首先,它是中國自然景觀的一個分界線:由東向西,跨過「胡煥庸線」,東部的優美變成了西部的壯美,東部的幽景變成了西部的曠景,東部的由田園變成了西部的草原,東部的由青山綠水變成了西部的雪山大漠。

其次,它是中國社會人文景觀的一個分界線:以東是農耕文明主流的的小巧玲瓏、秀美細膩和略顯侷促的景象,以西則是唐代邊塞詩描寫的景象,那裡是遊牧民族粗獷、豪邁、遼遠的風情。由東向西,生活方式、人文景觀在此線為界發生變化,農耕文化轉換成遊牧文化,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分布也以此線分出多寡。

正如先鋒國家歷史雜誌社出版的《發現西部》一書所闡述的那樣:「……它的東部,是農耕的、宗法的、科舉的、儒教的……一句話,是大多數人理解的傳統中國;而它的西部,則是或遊牧或狩獵,是部族的、血緣的、有著多元信仰和生活方式的非儒教中國。

聯繫到歷史文化,似乎可以發現,這條線也是中原王朝直接影響力和中央控制疆域的邊界線,是漢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間戰爭與和平的生命線。

再次,它甚至還是中國地震的多寡劃分線:此線以西多地震,此線以東地震少。道理很簡單,「胡煥庸線」是通過人口表現出來的自然。人追逐低海拔的平原盆地,追逐風調雨順、陽光燦爛的地方。中國地勢的三大階梯,無疑海拔最低的第三階梯最受人歡迎;第二階梯的南半部分,雖然海拔高了,但由於地處亞熱帶降水豐富的地區,因此還是農耕的好地方;但是第二階梯的北半部就不受人歡迎了,海拔高了,溫度低了,緯度也偏北,冷上加冷,降水又少,已經不適合農耕了,因此人口減少。

胡煥庸線的高明之處是它不是沿著第二臺階的稜線延伸,而是與第二臺階線交叉而過,這樣就把四川盆地和關中盆地劃給了東部。這樣一來,胡煥庸線的西邊,就只是第二臺階北部蒙新高原和第一臺階青藏高原了。胡煥庸線畫出了地殼崛起和下沉的構造,畫出了氣候的演變,畫出了中國適合農耕的平原和盆地,也畫出了遊牧的高原和高原。

     總理之問:中國未來「胡煥庸線」怎麼突破

在工業文明的今天,胡煥庸線所揭示的人口分布規律依然沒有被打破。不久前,李總理在國家博物館參觀人居科學研究展時,提出「胡煥庸線」怎麼破的「總理之問」。

如何突破胡煥庸線,這是一個科學問題。在中國歷史上,針對胡煥庸線以西的人口稀少,主張向西部移民的大有人在,但是這種善良願望,因受到自然條件的制約,一直未能實現。這種移民首先碰到了水資源缺乏保障的難題,其次是農業供養能力的限制。

歷經近百年的風風雨雨,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幾十年的發展,時至今天,「胡煥庸線」以東屬於城鎮化高度密集的區域,而「胡煥庸線」以西的城鎮化仍然相對滯後。因此,總理提出了「胡煥庸線」怎麼突破的問題——研究如何打破這個規律,統籌規劃、協調發展,讓中西部百姓在家門口也能分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成果。

應當說,「胡煥庸線」現象有其地理的因素。比如,「胡煥庸線」與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重合,線東南方以平原、水網、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為主,自古以農耕為經濟基礎;線西北方人口密度極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是遊牧民族的天下。但「胡煥庸線」也有歷史的例外。盛唐時期的長安就是國際化的大都市,其城鎮化水平遠比「胡煥庸線」以東的城市要高。

從發展角度看,「胡煥庸線」現象根源在於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東部地區的不斷發展,勞動力流動呈現明顯的從西向東的趨勢,這使得廣大西部地區的城鎮化水平與東部的城鎮化水平差距日益拉大。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李克強總理一直以來主張和強調這種理念。那麼,怎麼突破「胡煥庸線」?從現實情況看,恐怕最需要的是西部地區的對外開放,釋放「胡煥庸線」以西地區的潛在發展優勢,以此激活西部地區的資源紅利、區位紅利。

最現實的就是抓住推行「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機遇,把「胡煥庸線」以西的廣大地區直接推向開放前沿,並且形成與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歐洲開展經貿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打開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空間,從而吸引人流、物流、資金流不斷進入。儘管大唐長安的盛況可能難以再現,但西部地區城鎮化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將不斷提升,從而有效縮小與胡煥庸線以東地區的差距。 

青年時代的胡煥庸先生(左2)

文/石之桑  新浪博客

小編:君兒

相關焦點

  • 人口地理分界線——胡煥庸線
    今天看初心印記,裡面提到了一個地理學界非常著名的人口地理分界線-——「胡煥庸線」。這條線由東北劃至西南,貫穿了我國960多萬平方公裡的大地,以這條線為界,線的兩邊人口有很明顯的差別。在東南地區,人口相對密集,而西北地區人口相對稀疏。
  • 「璦琿—騰衝,中國人口地理分界線主題公園」將在這座城市新建!
    2017年,黑河與騰衝正式締結為友好城市,當年雲南騰衝先行一步,建成了「騰衝—璦琿中國人口地理分界線主題公園」。而今的黑河也將新建一座主題公園,以此與騰衝對應,增加旅遊資源,傳承地理文化,未來,黑河,將在璦琿-騰衝這條看似虛無卻又從古至今影響著一代代人的地理人口分界線上,展開一場漫長的文化遠行。
  • 翼虎·山河·尋路胡煥庸線上的中國|胡煥庸之孫談祖父
    「胡煥庸線」是個地理書上的概念。中國著名人口地理學家胡煥庸,在1935年發表了《論中國人口之分布》。文中,他連接黑龍江璦琿與雲南騰衝,指出兩邊人口密度差異顯著:東南邊,全國96%的人口,生活在全國36%的面積上。而西北邊,在64%的面積上,只生活著4%的人口。
  • 翼虎·山河·尋路胡煥庸線上的中國|2分57秒預告片來了
    翼虎·山河·尋路胡煥庸線上的中國|預告片,澎湃新聞記者 王昀 石毅 吳海雲 陳曦 周平浪 顧一帆 視頻:澎湃新聞記者 陳曦 顧一帆 陳慶港 白眉長臂猿素材來源:範朋飛、高黎貢山保護區管理局 南北有豆腐腦甜鹹之爭,有甜粽肉粽之分。但被這些段子忽略的東西之差,更應該被看見。
  • 一條線把中國分成了兩個世界(附其他重要地理分界線)
    那時他是從人口的角度看這條線的:線的西北方向,是「大漠長河孤煙」,佔中華民國國土面積的64%,卻僅有4%的人口;而線的另一頭,是「小橋流水人家」,僅有36%的國土,卻聚集著另外的96%的人口……那是一條清晰的、幾乎驟然就從熙熙攘攘變得人煙稀少的分界線
  • 是什麼造就了神秘的「胡煥庸線」
    編者按:1935年,著名的地理經濟學家胡煥庸教授提出「黑河—騰衝」線:東側不到40%的國土面積,分布著96%的人口。這條線也因此被稱為「胡煥庸線」。我國位於亞洲季風區,受到東亞夏季風影響,其夏季風環流將海洋蒸發的水汽源源不斷輸送至陸地,並形成了夏季風影響過渡帶。
  • 山河·尋路胡煥庸線上的中國|人口比例穩定,急需加速城鎮化
    它更是一條生態脆弱帶,熊貓、朱䴉、丹頂鶴在這裡生活,地震、泥石流、荒漠化都在這裡發生,正如著名理論地理學家牛文元所說:「胡煥庸線搞好了,中國就好了。」所以地理怎樣影響了經濟,又怎樣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澎湃新聞、第六聲(www.sixthtone.com)報導組歷時8個月,穿越8個省級行政區,5000餘公裡,尋路胡煥庸線上的中國。
  • 澎湃:胡煥庸線上的中國:重新發現地理
    另外,他特別提及,胡煥庸撰寫了中國第一本氣候學的專著。我於是想到,因為我們並非專業學者,但又有些對世界的關切,那麼,我們所做出來的這個系列,由於帶著某些粗淺眼光,反而回到了胡煥庸先生接受教育的那個時期,能用一種綜合的態度來看待地理。那麼重新來看,胡煥庸線到底是一條什麼樣的線呢?我初步想到這麼幾點。它算是一條能源之線。
  • 山河·尋路胡煥庸線上的中國︱六十五年變與不變
    它更是一條生態脆弱帶,熊貓、朱䴉、丹頂鶴在這裡生活,地震、泥石流、荒漠化都在這裡發生,正如著名理論地理學家牛文元所說:「胡煥庸線搞好了,中國就好了。」所以地理怎樣影響了經濟,又怎樣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澎湃新聞、第六聲(www.sixthtone.com)報導組歷時8個月,穿越8個省級行政區,5000餘公裡,尋路胡煥庸線上的中國。
  • 這個領域的「胡煥庸線」被打破意味著什麼?
    1935年,地理學家胡煥庸提出了「黑河—騰衝分割線」,又名「胡煥庸線」。
  • 一條分界線上的旅程
    胡煥庸線又名黑河-騰衝線,由國立中央大學地理系主任胡煥庸於 1935 年提出。這條橫跨中國的假想線,有著巨大的經濟、環境和政治意義。直至今日,胡煥庸線東南面 43% 的國土面積上,依舊居住著 94% 的人口,而大部分的少數民族分布在線的西北側。這也讓彼時的胡煥庸發出感嘆:「其多寡之懸殊,有如此者。」 80 多年過去,不論人口、環境、農業、經濟,胡線兩側的巨大差異仍未動搖。這條代表著過去千年區隔,切割了荒涼繁華的分界線,是否可能在現代國家中發生鬆動?這一進程,又會將我們帶往何處。
  • 突破「地理環境決定論」迎來新機遇
    胡煥庸線是中國地理學家胡煥庸在1935年提出的劃分我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最初稱「璦琿—騰衝一線」,後因地名變遷,先後改稱「愛輝—騰衝一線」「黑河—騰衝一線」。胡煥庸線不僅是我國人口密度的對比性,也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分界線。
  • 漲知識系列:全國各省的南北分界線在哪裡?
    |胡煥庸線及主要標誌性山河示意圖|製圖-公子羽/大地理館3、綜合地理區劃方面▼同時,它也大致位於侯仁之先生提出的農牧交錯帶,以及著名的胡煥庸線附近。13、西藏的「秦嶺—淮河」: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一線雪域的農牧分界與胡煥庸線熱愛、嚮往西藏的人很多,但未必能把西藏地理說得明白。
  • 成都理工大學校長劉清友教授、數字胡煥庸線研究院院長郭華東院士...
    該校數字胡煥庸線研究院院長郭華東院士因其從事遙感科學與應用研究的傑出成就和貢獻榮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會議現場劉清友,主要從事石油鑽頭及裝備的理論、實驗、產品及應用研究。主持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973、國家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10餘項。發表論文18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40餘項(國際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28項,出版專著、教材6部。
  • 「雙11」大數據分析:新經濟成跨越胡煥庸線的新期待
    對相關信息進行詞頻分析發現,電商直播、福利套路、約談監管、尾款人、消費經濟、快遞物流、雙循環、網絡購物、消費狂歡、線上賣房等成為十大高頻詞。其中,作為「雙11」新業態,電商直播成為第一熱詞。與之相關的抖音、快手等直播渠道,李佳琦、薇婭等帶貨主播成為衍生熱詞。
  • 看這裡,中國地理分界線大全!
    來源:考試報、高中地理知識點今天,整理了地理考試中經常出現的10條中國地理分界線,它可以幫助同學們在學習地理時做到有的放矢
  • 跟著電影《囧媽》,了解瘋狂春運背後的中國人口
    章   節 | 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1.2人口作   者 | 文秀美   化 | 三原色
  • 中國地理分界線大全(收藏備用)
    1.我國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線大體以黑龍江的黑河市和雲南省騰衝市劃一條直線為界,該線東南部人口多,該線西北部人口少。10.綜合地理界線(1)秦嶺一淮河一線是我國的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這條線的南北景觀有很大的差異:
  • 國家公務員考試常識備考: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甚至包括很多文科生,由於高中畢業後多年沒有接觸到地理知識,很多知識點都已經生疏。在公務員考試中,很少會出現專業的地理知識考點,更多的是以常識性考點為主。下面就為大家匯總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一、重要的人文界限1、人口密度界限:以黑龍江的黑河和雲南的騰衝為基點,形成黑河——騰衝線,這條線東南人口稠密;該線西北人口稀疏。2、旱地水田分界線:以我國秦嶺淮河為界,以北多為旱地;以南多為水田。
  • 初中七年級中國地理期末模擬試題——第一章知識點
    知地理,行天下,小夥伴們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而且十分有趣的學科,它與我們的生活關係密切。小夥伴們,時間過的好快啊,再過一個月或一個多月的時間,一年一度的期末考試就要進行了,已經到了開始從頭準備,複習學習,應戰期末。下面的知識點,就是模擬的試題知識點,A部分相對容易一點,B部分相對難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