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虎·山河·尋路胡煥庸線上的中國|預告片,澎湃新聞記者 王昀 石毅 吳海雲 陳曦 周平浪 顧一帆 視頻:澎湃新聞記者 陳曦 顧一帆 陳慶港 白眉長臂猿素材來源:範朋飛、高黎貢山保護區管理局
南北有豆腐腦甜鹹之爭,有甜粽肉粽之分。但被這些段子忽略的東西之差,更應該被看見。
在中國地圖上,數據顯示,即時通訊工具在線人數、交通物流,甚至王者榮耀玩家的分布,都呈現東南稠密、西北稀疏的形態。
而這條分界線80年前就被地理學家胡煥庸畫出來了。「胡煥庸線」,也叫「黑河-騰衝線」。它把中國分為東南、西北兩大半壁。當時,這條線的西北一側,有中國64%的土地和4%的人口,東南一側,有36%的土地和96%的人口。胡煥庸感嘆:「多寡之懸殊,有如此者。」
80多年過去,中國人口從「四萬萬」變成了13億,而這條線左右兩邊的人口比例不過只改變了1.8%。
這是一條極其穩定的界線。
地形上,它跨越了平原和山地、高原的分界,並暗合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在這裡,中國半乾旱區與半溼潤區交錯,古時遊牧與農耕文明共處,不同民族融合。它更是一條生態脆弱帶,地震、泥石流、荒漠化在這裡發生,甚至霧霾也在這裡分界。
但這條界線的內部,又極其多變和不穩定。
澎湃新聞、第六聲(www.sixthtone.com)報導組,從2016年到2017年,歷時8個月,穿越8個省級行政區,沿著胡煥庸線進行考察,實際行程超過了8000公裡。
我們穿過了最大的糧食產區、草場、山脈,也穿過了沙地、地震帶、乾熱河谷。
我們看到,在高緯度的沙地邊緣,有灌溉的水田;在溼熱的南方,卻有什麼也長不出來的山。
我們在零下二十度的冰面和冬捕的漁民一起等待出魚,也在烈日和風沙裡與牧民一起趕羊上山。
我們深入地質災害的現場,也見到火山噴發的灰燼中長出新生的草。
我們看到,生活在這條線上的人們,遊移不定,猶疑不定。
對腳下的土地,是開墾還是放牧;對祖先的村莊,搬遷還是堅守。時代浪潮席捲而來,一些人還想要堅持民族傳統。不同的選項似乎存在,但無論選什麼,生活都是一樣的。
災難過後,房屋可以很快重建,但人心還在尋找確切的支撐點。
要通過網際網路,把偏遠山村裡的特產更多更好地賣出去,這可能比南水北調和西氣東輸還難。
茶馬古道、秦楚古道、絲綢之路,曾經輝煌。我們經過這些古代的商貿節點,只感慨物是人非。
地域的差別,是社會結構的差別。
如何破局,我們或許難以回答。而在這條人口地理分界線上勞作的人們,顧不上這條線千百萬年來的變動,他們只想過好眼前的生活。
今天發布的是「翼虎·山河·尋路胡煥庸線上的中國」的視頻預告片,每周一、三、五陸續刊發專題文章,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