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跟著古人去春遊

2020-12-18 遠志說畫

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痴人。

—— 白居易《春遊》

常言道: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生命復甦的季節。郊外的田野上開滿了五彩繽紛的小花,引得蝴蝶相互追逐;大地都變綠了,沉睡了一個冬天的小動物們也都伸了伸懶腰,迫不及待地走進這美好的季節。這麼好的時節,怎麼能忘記春遊呢?

在中國古代,遊春是一項重要的休閒活動。和我們今天約三倆好友一同開車到郊外踏青、野餐一樣,古人也騎著馬結伴出遊,走進春色盎然的山水之間。遊春也是古代畫家們鍾愛的一個題材。儘管這些畫家使用的筆墨語言與繪畫風格截然不同,目的卻只有一個:表現春天的勃勃生機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今日發現,邀諸君一同跟隨古人的腳步,感受春日的美好與閒適。

1. 《遊春圖》 隋 · 展子虔

絹本設色,805 X 430 mm / 故宮博物院藏

· 這卷《遊春圖》是迄今為止存世最古老的畫卷,也是隋朝畫家展子虔唯一存世的作品。展子虔出生於政權更迭頻繁的亂世,自小喜愛畫畫,隋朝統一後入仕做官,晚年退隱山林,寄情於山水書畫。對於他的生平我們所知甚少,不過後世對他的評價很高,享有「唐畫之祖」的美譽。他所畫的題材內容廣泛,其中數人物畫與山水最為後人推崇。開創了「青綠山水」的畫法。

《遊春圖》是早期青綠山水的代表之作。從這時候起山水畫不再作為人物畫的背景存在,成為一門獨立的畫種。畫家以描繪遼闊的水域、重巒疊嶂的遠山與坡岸,描繪了一幅春風沐浴、水波蕩漾的春日景象。畫中的小如豆的男男女女要麼遊船賞玩,要麼騎馬踏青,與初春的山林融為一體。關於這件珍寶的真偽考證一直說法不一,雖然畫上有宋徽宗的題字「展子虔遊春圖」,沈從文卻猜測這只是宋代的一個摹本。

2. 《八達遊春圖》 五代 · 趙喦

絹本設色,1610 X 1030 mm / 臺北故宮博物館藏

·《八達遊春圖》為駙馬趙喦所繪,描繪了八位俊傑在園中騎馬賞春的情景。趙喦(yan),五代後梁畫家、大收藏家,他的人物與鞍馬格韻超絕,形神兼具,栩栩如生。春日的園林中,太湖石聳立於畫面中央,八位穿著達官顯貴制式服裝的俊才,騎著尾巴打結、頭系紅纓的高貴馬種,盡情奔馳在碩大的園林之中。很顯然他們都是皇室貴族。這幅畫筆墨細膩,設色濃豔,是迄今為止為數不多的五代精品書畫。

3. 摹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卷》 宋 · 趙佶(傳)

絹本墨筆, 5210 X 1477 mm / 遼寧博物館藏

·《虢國夫人遊春圖》是唐代著名仕女畫家張萱的代表之作,描繪了虢國夫人與她的姐妹在仕女與從監的護衛下,騎馬外出踏青春遊的情景。眼前這張藏於遼寧博物館的《虢國夫人遊春圖》是宋代的摹本。因卷首有金章宗完顏題寫「天水摹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而被認為是宋徽宗趙佶的摹本,然而有學者提出,這未必出自趙佶之手,而是某個宋代畫院的名家的代筆。

遊春是唐代一個重要的社會習俗,以每年的三月初三為盛。在這一天,無論是市井小民還是達官貴人都一同結伴出行,賞花踏青。這幅畫與其他的遊春圖的最大不同在於,畫中尚未描寫春日的美麗景致,既沒有青枝綠葉,也沒有春波蕩漾,僅僅通過對駿馬與人物神態的描繪凸顯了「遊春」的主題。畫中共有九個人,他們策馬揮鞭,從容自在,輕鬆愉悅的神態讓觀者感受到了惠風和暢的春日氣息。

4. 《春遊晚歸圖》 宋 · 佚名

絹本設色, 2420 X 253 mm / 故宮博物院藏

· 這幅《春遊晚歸圖》收錄於《宋畫全集》第一卷,記錄了一名老臣在僕人們的陪同下,春日裡踏青回府的景象。畫面中,這名頭戴官帽、身穿長袍、鬚眉交白的老者坐在馬上,手裡拿著一根魚竿,想必是剛從湖上垂釣回來。他的周圍前前後後簇擁著十名侍從,他們或牽馬,或扛兀,或挑擔,或搬椅,忙而有序。擔子上挑著一個類似茶爐的方形爐子,上面正熱著兩隻裝著茶或酒的銅壺。那紅色的筆觸應該就是燃燒中的炭火。道路兩旁的樹木蔥蔥鬱鬱,枝繁葉茂,一片春機盎然的景致。

5. 《西湖春曉圖頁》 南宋 · 佚名

絹本設色, 236 X 258 mm / 故宮博物院藏

· 這幅《西湖春曉圖》描繪了南宋時期的西湖春色。此時,宋高宗已經把朝廷遷都到了杭州,徽宗畫院裡的畫家們也隨之來到了江南。面對南方山水的清幽秀麗,這些畫家們也一改北宋山水凌然雄偉的風格,在畫面中增加了更多的浪漫與抒情。

在這幅畫的左下方,一名遊人與船夫泛舟湖心,欣賞著這春日清晨的湖光山色。遠處曉煙迷濛,峰巒起伏,一座高塔聳立在山頂;近處岸上種滿了楊柳,幾戶人家傍水而居。如此美好的西湖景致,不免讓人想起蘇東坡的那首: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6. 《遊行仕女圖》 元 · 佚名

絹本設色,1096 X 507 mm /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 這幅藏於美國弗利爾美術館的《遊行仕女圖》因為題識曾一度被認為是趙孟的作品。這幅畫中我們看到三個體態豐滿,衣著色彩明豔的侍女在春意綿綿的園林中散步。從人物的裝扮與體態來說,這幅仕女圖明顯有唐代仕女畫的遺風,入題識所言,這是對張萱遊行仕女圖的一個元代摹本。

畫面中的三個女子,一個手裡拿花,一個手上停一隻鸚鵡,令一個雙手插在衣袖裡。她們神情鬱鬱寡歡,或許是想到外面的春色正好自己卻只能呆在園子裡,多少有一絲失落吧!

7. 挾彈遊騎圖》 元 · 趙雍

紙本設色,1090 X 463 mm / 故宮博物院藏

· 這幅《挾彈遊騎圖》由趙孟之子趙雍所繪。趙雍,字仲穆,元代書法家。他繼承家學,善畫山水,最擅人物鞍馬。這幅畫描繪了一個手持弓箭的官員,他騎在馬上,目光卻被身後的綠樹所吸引。他轉頭深深凝視著那株鬱鬱蔥蔥的樹,或許是聽見鳥叫而回頭一望,又或許是被青翠欲滴的綠樹所吸引。他到底看到了什麼呢?

此外,這明顯是一幅具有「古意」的作品,除了筆意,畫中人物的穿戴風格都是唐代的,令人不免想起《韓熙載夜宴圖》中的高官顯貴。

8. 《春山遊騎圖軸》 明 · 周臣

絹本設色,1851 X 640 mm / 故宮博物院藏

· 這幅收藏於故宮博物院的《春山騎遊圖》是明代中期著名職業畫家周臣的作品。周臣,字舜卿,是 「明四家「唐寅和仇英的老師。他擅畫山水,畫法嚴謹工整,師法李唐、馬遠等南宋畫派。他與同時代的職業畫家有所不同,他的畫裡常常融入一些文人畫的元素與情感,完美地將「院體畫」與「文人畫」結合在一起。

《春山騎遊圖》以傳統春山行旅作為主題,描繪了一名文人在侍僕的陪同下,騎馬進山遊玩的畫面。在畫面的近景處,山溪緩緩地流向底端,岸邊長著幾株或者剛發芽,或是已經蔥鬱的樹木,到處都春意盎然。橋上有主僕一行三人正在過橋,主人坐在坐騎上,四處張望,僕人則挑著行李,大概是要在山間找一處悠然之地盡情地喝上幾杯吧。再往上,有一處驛站,屋裡坐著幾個正在吃飯喝酒的人,他們的馬在食槽吃草,大概也是結伴出遊的人。這幅作品的構圖繁複而不失明曠,筆法勁健而變化多端,山石多用小斧劈皴寫,主要繼承了南宋畫院的傳統。然而構圖的繁雜嚴謹,又讓人不禁想到北宋山水的全景式構圖。可謂是明代山水中難得一見的佳品。

9. 《春遊晚歸》 明 · 戴進

絹本設色,1679 X 831 mm /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戴進是明代著名職業畫家,「浙江畫派」的開山鼻祖。他出生於浙江杭州,早年為金銀首飾工匠,後來學畫,官至畫院待詔。他的山水筆墨多取法自南宋畫院的馬遠、夏圭一派,筆法蒼勁方硬,健拔渾厚,在當時的畫壇影響很大。繪畫構圖上,他仍沿襲南宋院體風格,畫面結構相對簡單,善用留白。

這幅《春遊晚歸圖》描繪了一位士人在春日的暮色中遊春歸家的景象。畫面的下方,桃花盛開,綠蔭如蓋,兩名僕人挑著行李正在過橋;橋的另一頭,士人緊扣庭院大門,園內一名僕人挑燈應聲而來。遠處群山披綠,一所宮殿在雲霧中若隱若現。這幅畫的近景出內容豐富,刻畫細膩,中間卻有一大片留白,這使得遠景與近景的連結不夠自然,整個空間因此缺乏縱深感。在明代,遠景與近景的過度通常比較簡單,多半是用煙靄媒介連結,似乎已經沒有了「中景」的概念。

10. 《松林揚鞭》 明 · 唐寅

絹本設色,1453 X 725 mm / 旅順博物館藏

· 唐寅,字伯虎,是歷史上最具爭議性的才子之一。他善詩文,通書畫,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一同並稱「吳中四才子」;又因繪畫上的傑出成就,被冠以「明四家」的稱號。唐寅的一生放蕩不羈,恃才傲物,關於他的風流逸事流傳至今。他晚年窮困潦倒,靠朋友接濟度日。在繪畫藝術上,他的山水和仕女都早造詣很高。山水師法李唐、劉松年等南宋院體一派,又融合元代文人山水,可謂打破了「院體畫」與「文人畫」之間的門戶之見,風格上獨具一格。他的人物畫繼承唐代仕女畫法,結合南宋院體筆墨,造型準確,神態生動。被稱為」明代仕女第一人「。

《松林揚鞭圖》描繪了兩名士人在僕人的陪同下結伴春遊的景象。此時,春雪剛剛消融,鮮花盛開,枝林繁茂,一副春意盎然的初春之景。在文人畫盛行的明代,文人的生活方式與美學漸漸地滲透了當時的文化圈。在隱遁思想的薰染下,文人畫家們都喜歡描繪郊遊、登高等與自然相關的題材。這幅唐寅的作品延續了明代山水的構圖特徵,用雲靄將遠山的高峰與近景中的騎馬郊遊景象銜接在了一起。畫中主僕共五人,他們神態自在愉悅,在和煦的春風中慢慢前行。畫面的上方還有唐寅的自跋詩:女幾山前春雪消,路傍仙杏發柔條。心期此日同遊賞,載酒揚鞭過野橋。」

(文章源自中華珍寶網)

相關焦點

  • 春遊中國有了新看點 跟著古詩詞去旅遊
    原標題:春遊中國有了新看點 跟著古詩詞去旅遊 「草長鶯飛二月天」,中國許多地方將迎來一年中最美麗的時光。旅遊市場上,賞花、踏青、採摘、遠足、露營等產品種類豐富,可供選擇。為吸引遊客,各地版本的「賞花地圖」「踏青地圖」應運而生。越來越多的人不負大好春光,走出家門。
  • 踏青極簡史:古人春遊去哪兒玩、怎麼玩?
    清明假期即將來臨,萬物吐故納新,大地一片生機盎然,正是春遊的好時候。除了拍照發朋友圈,春遊還能怎麼玩?或許,你能從古人的春遊活動中,獲得一些靈感。
  • 三月三上祀節,古人春遊都玩些什麼
    清·惲壽平《花果圖》春遊古稱踏青,是古人重要的娛樂活動之一。《論語·先進》中有:「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在春日結伴出遊,歌詠而歸,何等快活自在。「祓禊」是上祀節的重要儀式,古人認為在水邊洗濯身體,就可祛災祈福。在我國古籍中,對上祀節的「祓禊」習俗多有記載。《風俗通·祀典》記載:「周禮,女巫掌歲時以祓禊與浴故於水上輿潔也。」《後漢書·禮儀志》則記有:「三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疚,為大潔。」
  • 10首春遊詩詞,看古人的浪漫春天
    四月天,是春遊踏青的好日子。春季郊野,萬木吐翠,芳草茵茵,百鳥爭鳴,陽光和熙,空氣清新,置身於這如詩如畫的環境中,能使人心胸開闊,疲勞消除,精神振奮。詩人也喜歡春天,喜歡春遊,隱娘推薦10首春遊詩詞,看古人怎麼浪漫過春天吧!
  • 昆明小學生吐槽春遊無新鮮感 6次去同一景點
    昆明小學生吐槽9次春遊有6次是去同一景點 為啥「年年春天來這裡」?  人間四月天,草長鶯飛,正是春遊踏青的絕佳時間。昆明不少中小學已經組織了春遊,某小學5年級的李琳和楊宇(均為化名)則對春遊既期待又糾結。「想跟大家一起出去玩,但是怕今年又去民族村,已經去過無數次了。」基於學生的安全考慮,不少學校的春遊都是重複地點,幾乎是「年年春天來這裡」。
  • 帶上文明去春遊
    春光明媚,萬物復甦,處處都是迷人風光,去郊野春遊,是一樁賞心樂事。人們喜歡春遊,是因為春遊能讓人放鬆心情、放飛心靈。徜徉在大自然的懷抱,有種無拘無束的灑脫感。然而,春遊時還是應自我約束,須知:春遊除了帶上一份好心情和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還應帶上文明二字,做到文明出遊。
  • 草長鶯歌踏春來,現在踏春去公園、景區?你知道古人踏春都幹什麼嗎?
    《晉書》中記載著,每年春天,古人都要結伴春遊,唐宋已經普及到了宋代更是踏青之風盛行。 上圖為一組西漢時期的敦煌壁畫,更是向我們呈現了古人在清明時節春遊途中「設樂踏舞」、「頂杆娛樂」和「攀樹摘花」的內容,讓人不禁感嘆還是古人的春遊豐富。
  • 【春遊作文】我們要去春遊了
    春天來了,小草探出頭來,柳枝抽出點點嫩芽……  上課了,老師一臉燦爛地告訴我們一個好消息——學校決定下周五去春遊。頓時,教室裡歡聲雷動。老師還在講著什麼,可同學們已經迫不及待了,有的三個一群,有的五個一夥,聚在一起熱火朝天在討論著如何準備春遊。
  • 踏青春遊,鬥茶蹴鞠……。透過古詩詞且看古人如何來玩轉春天?
    古人在春天裡最常見的活動當然莫過於踏青,春遊,賞花,爬山了。《錢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 又是一年春遊季,看古人春遊怎麼玩?
    那麼問題來了:古人春遊去哪兒玩、怎麼玩?今天就為您揭秘,也希望能對您即將展開的旅行有些參考。先秦先秦時期的春遊,浪漫而風情。《詩經》中有許多愛情詩篇,都發生在春遊之時。《出其東門》中的「出其東門,有女如雲」,講的就是鄭國人喜歡春遊,出了城東門後,滿眼望去都是春遊的妹子,是鄭國男子邂逅愛情的好機會。
  • 十首春遊詩:春天到了,一起去賞春,約嗎?
    白居易:春遊都不去,莫不是個傻子吧!《春遊》唐·白居易上馬臨出門,出門復逡巡。回頭問妻子,應怪春遊頻。誠知春遊頻,其奈老大身。朱顏去復去,白髮新更新。古人踏青的樂趣,除蕩鞦韆外,還有一些貴族子弟,手持彈弓打鳥取樂。所以,還等什麼,帶上彈弓,我們一起玩樂去。韋莊:想脫單,要春遊《思帝鄉·春日遊》晚唐·韋莊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
  • 學校春遊,孩子們都去哪兒了
    去年的這個時候,因為H7N9的來襲,杭城不少學校的春遊計劃有變,有的延緩了春遊時間,有的改變了目的地,餘杭區的一所學校甚至把安排好的春遊給取消了。  對於孩子來說,今年的春遊要順利得多,同學們最愛去哪些地方玩兒?我們做了一個簡單的調查,整理了杭城這些最有特點的春遊地點,大家也可以根據這裡的內容,避開同學們的春遊高峰,選擇合適的時間去參觀遊玩。
  • 春遊何處去,跟隨古詩遊:品賞十首春遊踏青詩
    春遊何處去,跟隨古詩遊——品賞春遊踏青詩 作者:田大金「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清明節"前後,春光明媚 ,桃紅柳綠,鶯飛燕舞,雨潤草綠,正是人們春遊踏青的大好時機。春遊何處去?跟隨古詩遊。
  • 春遊記 學生去春遊作文
    幸運的是我們在對的時間遇到了對的事---春遊!一大早,我和同學們心有靈犀般的早早到了學校,雖然昨晚我激動的幾乎夜不能寐但人肉無法遮住我內心的炙熱。一切都被井然有序地推動著。隨著校車的緩緩開動,我們沉浮的心更加活躍。我們今天春遊的目的地是科技館和世紀公園。伴隨著歡聲笑語,我們到了第一站——世紀公園。
  • 學校春遊要交錢,不去也要交錢,現在的春遊變了味,還有什麼意義
    春暖花開,又到了中小學組織春遊的季節了。對於這樣的集體活動,孩子們自然是高興的。然而,有些春遊漸漸變了味。前天,我的侄子回來說,學校要組織去科技館,每個人交100塊錢。如果不去也要交100塊,這讓家長很不理解。不禁質問如此春遊還有意義嗎?
  • 古人為何提倡春遊?目的是什麼?其中一活動讓人瞠目結舌!
    到了唐朝,春遊文化開始在民間盛行起來,唐朝有許多朝廷規定的假期,當這些假期來臨之時,唐玄宗就會給官員發點錢讓他們去開開心心地春遊。而春遊裡非常受人歡迎的活動就是騎馬郊遊,無論男女都可騎馬。宋朝將春遊踏青和祭祀聯繫在一起,除了飲酒賞花,他們還會舉辦蹴鞠大賽。
  • 你所想像的古代的春遊是什麼樣子的?看完你就知道!
    現代人,在繁忙的學習工作之餘,經常會和自己的家人聚在一起,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春遊。那麼,有沒有人思考過或是知道古人是怎麼春遊的嗎?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一下,古人是如何春遊的,他們都會玩些什麼,不同的朝代對於春遊又有什麼不同的講究和玩法,不同朝代春遊的不同特點?
  • 一次奇特的春遊
    董老師今天帶同學們去春遊。」 去哪兒「 嘴快的華濤問」 我也不知道去哪!」 董老師說:」 走著看吧,反正外面的景色都不錯。哦,對了,都把書帶上!」春遊還帶著書?同學們從沒聽說過。老師讓帶就帶吧。同學們跟著老師走出了教室,沐浴在大自然裡真好!董老師帶著學生們漫無目的的在外面走了一程,前面來到一個岔路口,董老師也沒有徵求大家的意見,直接帶著他們朝右邊的路口走了下去。
  • 如何寫好口語交際:我們去哪兒春遊
    口語交際:我們去哪兒春遊2二、口語交際:我們去哪兒春遊-海濱公園。口語交際:我們去哪兒春遊4四、口語交際:我們去哪兒春遊-附近公園。這篇文章的作者用幾個問句來作開頭,利用設問的修辭手法點名了題目,說出了我們去哪兒春遊的地點。
  • 還記得小時候的春遊麼?看這裡……
    甚是美妙~大家看到這照片有沒有感覺特別親切那個時候沒有天氣預報沒有手機APP跟著每天天氣的變化心情不斷起伏著最大的願望就是春遊那天不要下雨!即使下雨,「毛毛雨」就好了這樣不至於春遊計劃被取消春遊的樂趣,從準備階段就開始了。糖果、巧克力、話梅、果丹皮、麵包、火腿腸、鍋巴、蝦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