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若曹操兵敗,還會出現三分天下嗎

2020-12-22 無塵君

官渡之戰若曹操兵敗,對天下形式有什麼影響,還會有三國嗎?漢建安五年(公元199年)北方兩大勢力,曹操與袁紹與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展開了著名的「官渡之戰」,此站雙方都投入了大家的精銳參戰。其著名之處再於,此戰決定了北方乃至整個天下的格局。也正是因為曹操以高超的統軍能力及天時地利人和種種原因以絕對的劣勢戰勝了數倍於己的袁紹,兩萬勝十萬,這是歷史上也少有的經典戰役!

既然,此戰關乎到天下的格局,而曹操的兵力不及袁紹的四分之一,那麼我們作一個假設,如果曹操未得命運的眷顧,而輸掉了這場戰役,那麼他的結局會怎樣?北方以及天下的格局又會有何種變數呢?

(筆者上一片文章有提到)其實袁紹有四次戰勝曹操的機會,每一次結局都不太會一樣。

第一種:首先,對於這種力量懸殊的戰役,曹營是有許多人是不看好曹操會勝的,甚至已有不少人給袁紹送去了降書,若袁軍勝,那曹營必然會有不少人叛變到袁紹營中,曹操的領土之前損失一半以上。基本上很慘,但以曹操的梟雄氣質,必定會帶上天子一同撤退,那「挾天子」的形式很難得到改變,而曹操的領土兗州以及徐州會以許昌為中心,陷入與關中相似的戰亂。

而另一位梟雄:劉備則必定會插一腳,與曹操再度交鋒。徐州未完成的大戰也必將打響,而曹操新敗,很難再短時間內拿下徐州,屆時劉備得徐州,曹操得兗州,其餘未參戰的不會有太大的改變!是以,三分天下,很難實現!當然這是正面交鋒的失利,也是曹操損失最小的一種結局,而其他兩種失敗就不單單是撤退就能解決的了的,而天下格局就更不是他短時間能左右的了。

第二種:袁紹奇襲許昌,若袁紹採納了許攸的建議,分兵偷襲許昌,那麼很大可能會得到天子,再回兵對官渡形成夾擊之勢,(可能有人會說大本營還有)但面對泰山壓頂的防禦戰,我想曹操不可能不全力以赴的!後方只是留守部隊,很難形成有效的牽制!而夾擊之勢一旦形成,官渡不可能守得住。曹操必將全線潰敗,退往他處。因為劉備必定會入主徐州,以其在徐州的聲望,迅速佔領。而兗州將落入袁紹之手,而曹操會有兩個選擇,要麼堅守山東,繼而圖謀劉備的徐州,但天子一日不到手,袁紹必不會放過曹操。要麼經宛城洛陽退往關中,而關中正處在戰亂中,曹操的到來無異於虎入羊群統一關中也是遲早的事,不久後曹操也還是一方諸侯!但前提是能去的了關中!

第三種:袁紹馳援烏巢,正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可見糧草隊伍不對來說是何等重要,而曹操勝利的關鍵便是此次的劍走偏鋒,又遇上了郭圖的圍魏救趙之計,才能成功燒毀袁軍的糧草。但凡有一點偏差,袁紹必不會功官渡,全力馳援烏巢,那曹操的五千輕騎包括他自己則很難脫身,若曹操身死,則官渡無主帥鎮守,也必將被攻破!而戰爭以袁紹大勝結束。河南也將陷入戰亂,曹操的舊部,又是劉備入主徐州,但沒有曹操,將會換成劉備蠶食兗州,袁紹軍糧被燒,很可能會迎天子回鄴城,整頓軍馬!那麼三分天下的格局也不可能會出現。

綜上所述,官渡之戰在僵持八個月之久,曹操的勝利關鍵在於烏巢之火,事實上曹操的實力是不及袁紹的!所以我們的假設只要一條成立,曹操都不可能再執天下牛耳了!但是經過我們分析,就算曹操再怎麼兵敗,只要不死,都有東山再起的可能!雖然劉備能佔據徐州,但早晚都不是他的!因為以袁紹的實力是不可能允許劉備坐收漁利的。

以我們後人的眼光看待官渡之戰,其實是英雄之間的較量,雖然袁紹的硬實力強橫,但他的缺點也是不可忽視的!不論勝敗,袁紹死後都會發生二子奪嫡的內亂!曹操文有曹氏,夏侯氏,文有穎川荀氏,一方諸侯是怎麼都少不了的,袁氏內亂,天子最終還是會落在曹操手中!所以曹操的勝利,是巧合,到更多的是必然。袁氏的覆滅似乎也是宿命!

看官有何不同的見解,不放下方一起討論!!!

相關焦點

  • 官渡之戰到底發生了什麼?曹操為什麼獲勝了呢?
    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發生在曹操軍與袁紹軍之間的戰役,這場戰役意義非凡,是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經典案例。官渡之戰的經過建安五年,曹操軍與袁紹軍對峙於官渡,曹軍兵疲糧缺,袁軍的兵力遠勝於曹軍。曹操的謀士荀彧認為此時曹軍以弱敵強,退兵會被袁軍乘勝追擊,必須出奇制勝。曹操採納了荀彧的良策,巧施火攻,焚燒袁軍糧草。
  • 官渡之戰前,袁紹若是採用田豐的建議養精蓄銳,能拖垮曹操嗎?
    袁紹先佔據冀州,又奪青州和并州,後在易京之戰中打敗幽州軍閥公孫瓚統一河北,天下九州他獨佔冀、青、幽、並四州,版圖和勢力均高居天下群雄之巔峰。若是單獨從結果來看,容易陷入事後諸葛亮的老調子,難道就因為袁紹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打輸了官渡之戰,就認定田豐的設想是正確的嗎?只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如果按田豐所說,袁紹不一定敗得這麼慘。因為田豐的主張是拖著不與曹操決戰,既然沒有大規模的交戰,袁紹的有生力量也就不至於血虧。
  • 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發生在什麼地方?
    公元200年,東漢建安五年,發生在官渡(今河南鄭州中牟縣東北)的這場袁紹和曹操兩大割據勢力之間的官渡之戰,是東漢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曹操以劣勢兵力以弱勝強,大敗袁紹,從此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前言 題述三次「火燒」分別對應著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也就是常說的三國三大戰役。那麼既然是公認的三大戰役,自然可以說是對三國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換言之,它們奠定了天下三分也是不錯。下面談談對這種說法的一些個人理解。
  • 曹操曾用一句話評價袁紹,官渡之戰,袁紹用4個昏招一一印證
    三國演義中,曹操曾與劉備青梅煮酒,探討天下英雄。劉備認為河北袁紹,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且虎踞冀州之地,部下文臣猛將極多,可做英雄。曹操則並不贊同,他認為,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不能稱作為英雄。而事實證明,曹操對於袁紹的看法是極為準確的。
  • 袁紹坐擁四州之地,為什麼官渡之戰落得大敗?
    袁紹集團是東漢末年最強大的政治軍事集團之一,也是與曹操集團爭奪北方控制權的重要對手。官渡之戰前,袁紹集團「據四州之地」苴眾號稱百萬,實力超過曹操集團。因此,官渡之戰才作為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而著於史冊。袁紹兵敗官渡的原因,古今學者多有探討。
  • 若使許攸謀見用,山河爭得屬曹家,談談官渡之戰中的情報故事
    建安五年的「官渡之戰」,是我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其實,官渡之戰,曹操之所以能以兵少糧缺的劣勢軍隊,打垮兵多糧足佔絕對優勢的袁紹集團,最重要的條件就是靠情報。為什麼這樣說呢?今天就和阿康同學一起來看看吧。
  • 三國中,如果袁紹不發動官渡之戰,而是養精蓄銳,能拖垮曹操嗎?
    三國中,如果袁紹聽取田豐的建議,不發動官渡之戰而是採取養精蓄銳的話,可以拖垮曹操。田豐是一個有豐富的軍事才能的謀士,而且他在戰略上的眼光也很不錯。當時在漢獻帝出逃的時候,田豐就曾建議袁紹迎天子以令諸侯。
  • 袁紹那麼強大,為何官渡之戰後就消亡了?你看看曹操幹了啥缺德事
    據裴松的注釋提示,《三國志》刻意把曹、袁雙方的實力刻畫成兵力極其懸殊,就是為了突出官渡之戰前後曹操的用兵之奇,算是在側面吹噓曹操。官渡之戰時袁紹的兵力雖成碾壓之勢,但曹操兵力最少也有袁紹的60%左右。官渡之戰官渡之戰前爆發了白馬之戰,曹操用奇謀先後打敗並殺死了袁紹手下的大將顏良、文丑,極大打擊了袁紹軍隊的士氣。隨後袁紹的大軍逼近官渡,連營數十裡,曹操也做好部署與之相持不下,袁紹的大軍向曹操的軍營裡射箭,箭如雨下,曹操的士兵要蒙著盾牌才能在軍營裡走動,士兵們惶恐不安,且軍糧也只夠支撐一個月。
  • 心胸狹隘的袁紹,為何大敗官渡之戰 給我們的啟示你看懂了嗎?
    官渡戰役的主要戰役是在官渡而打響的,因此而得名。其間還包括:烏巢之戰,白馬之戰,原武之戰等等戰役。官渡之戰也被稱為曹操和袁紹之間的全面戰爭。首先給大家做一個全局雙方的一個簡要分析。袁紹總擁兵11萬,包括步兵和騎兵。而曹操總擁兵數不足三萬。袁紹的主要謀士:田豐,郭圖,辛評。
  • 貞貞講解:劉備在官渡幫助袁紹,他為何還會輸?
    官渡之戰是決定誰是北方霸主的之戰,其實袁紹一統四州之地基本已經坐實了霸主的地位,曹操的兵馬雖然和袁紹比起來太少,但當時的曹操天子在手,有著大義上的名分,雖然這不能在軍事實力上對老曹有什麼幫助,但這在名聲上給予曹操很大的幫助,誰來攻打我就是造反,我攻打你們就是代替天子消滅你們這些亂臣賊子
  • 官渡之戰,袁紹是敗於什麼樣的心理?
    因果與心理學:官渡之戰,袁紹是敗於什麼樣的心理?許攸建議燒了曹操的糧草,袁紹不聽,許攸反投曹操,建議遭操燒了袁紹的烏巢,斷了袁紹的糧道……袁紹之所以會敗,完全是敗給了自己的心理,如何解讀袁紹的心理呢?1、難道真的是袁紹不懂許攸的的計謀嗎?非也,只是如果按許攸的計謀勝了,他袁紹就沒有了價值感,所從他要按自己的方法取勝。(這也是心裡裝不下比自己有能耐的人)2、他不會預料許攸會去投奔曹操,就算有,也不會放在心上。
  • 再讀《三國演義》:第三十回(上)戰官渡本初敗績
    袁紹起兵向官渡進發。夏侯惇向許都求援,曹操起兵七萬,前往迎敵,留荀彧守許都。袁紹出兵前,田豐在獄中上書勸諫:「現在應該等待時機,不可以隨便起兵,可能出師不利。」逢紀進讒言說:「主公興仁義之兵,田豐怎能說如此不吉利的話!」袁紹因此大怒,想殺田豐,眾官求情,才保下田豐性命。
  • 陣斬烏桓單于的白狼山之戰,曹操虧大了?郭嘉:輸贏根本不在戰場
    編者按:曹操一生中打過許多仗,有滿分答卷的官渡,也有騷操作上頭的赤壁,這些戰爭的成敗是非,從曹操本人到史家文人,基本都有定論。但有一場戰役卻很少被提及——白狼山之戰。這場陣斬烏桓單于蹋頓,被認為是「漢以強亡」餘暉的戰爭,後世往往將其歸在「曹操平定北方」的大概念中,作為官渡之戰和平定冀州的延伸。
  • 孔融一代名流,官渡之戰後,他到底做了什麼,曹操非殺他不可
    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可是孔融之死,不熟悉三國歷史的人,就不是很熟悉了。199年,官渡之戰後,曹操對孔融的態度,已經是急轉直下,最終找了一個藉口,將其殺掉,兩者之間到底存在哪些不能調和的矛盾呢!以前的事情,我們先不說,就從官渡之戰說起。大戰之前,曹操曾經讓謀士分析一下袁紹集團,到底有多少實力。
  • 三國歷史:曹操手下謀士眾多,為什麼唯獨器重鬼才郭嘉
    在東漢末年這段混亂的歷史上,生靈塗炭也是人才輩出、建功立業的時代,就像曹操就是當時崛起的一代英雄,曹操志在天下,招賢納士為己用,使得其帳下猛將如雲、謀士無雙。其中謀士就有:荀彧、荀攸程昱、賈詡。那麼為什麼曹操在眾多謀士當中對鬼才郭嘉最為器重?
  • 三國中,如果袁紹聽取田豐的建議不發動官渡之戰而是養精蓄銳?
    如果袁紹聽取田豐的建議,堅守北方拖垮曹操,那麼袁紹也不可能是曹操的對手。官渡之戰爆發的時候,袁紹有三點不如曹操。第一是袁紹手下的人才質量不如曹操,第二是袁紹本人的能力不如曹操,第三是袁紹的合法性不如曹操。
  • 三國殺文言文臺詞隱藏典故,審配1句話就引發袁紹曹操官渡之戰
    諸葛亮這才告訴他脫身之策,得以保全性命。「收合流散,東據吳會。/策雖暗稚,竊有微志。」很多玩家都知道孫策的激昂臺詞,但是界孫策的常常聽不懂,這句話直接取自於三國志中,因此確實有些生硬。「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審配的臺詞都很有氣勢,而這一句選自於孫子兵法,並且還少了一句「倍則分之」,意思是根據敵我的數量而進行作戰,十倍於敵軍將對方圍殺,五倍於敵軍就強攻,兩倍於敵軍就死戰。
  • 破陣奇兵《三分天下》八卦遁甲顯神通
    然後又說道「凡九字,常當密祝之,無所不闢。要道不煩,此之謂也。」意思是只要九字真言在身,就可以達到行無所避,無道不通的效果。在《三分天下》的世界中,既有武藝高強的名門悍將,也不乏身懷絕技的奇人。悍將者,戰陣衝鋒勇猛無前,長刀所向無可匹敵;奇人者,精通五行八卦,道法亨通智計百出,只要諸位將軍能此二者結合在一起,則宏圖大業盡在你的掌握之中。
  • 誰才是曹操的第一謀士?曹操評價他:吾之子房!
    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如今,他更是被封為三國第一智囊!然而,郭嘉或許才華橫溢,但他有二個短板,即:壽命太短和過於用奇。正因為這兩點,所以他成不了曹操手下第一謀士!相反,另外一個人卻壽命較長,而且堂堂正正的謀劃。公元207年,郭嘉去世。公元208年,赤壁之戰爆發!也就是說,郭嘉主要在曹操崛起過程起作用,此後天下很多大事,郭嘉都無緣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