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金村隸屬於寧海岔路鎮,地理位置非常優越。從寧波市區驅車上高速,在寧海(南)路口下高速,再向西行駛五分鐘就能到達這座已經有八百多年歷史的古村了。
寧海紅色政權誕生地
一到村口,記者就看見了一座亭子,亭子上方有一塊紅底白字的牌匾,上書「紀念亭」三個大字。世代居住在上金村的婁江祥先生告訴記者,這是為了紀念寧海中共黨支部在上金村建立而特意建起來的,然後他滔滔不絕地說起了寧海紅色政權建立的始末。
寧海的紅色政權建立最早能追溯到1927年4月。當時,出生於寧海範家村(今屬躍龍街道)的範金鑣先生,在寧海縣城帶領學生和農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減租減息」運動,「四·一二」政變後,他為了躲避國民黨的「通緝」,和妻子一起來到上金村,以村中的學堂作基地,用教書先生身份作掩護,又繼續在當地開展起了減租減息運動,並且看準時機建立起了寧海縣第一個農村黨支部:中共上金支部與上金西南區委。但是,很快國民黨察覺了範金鑣的活動,於是以「清黨」為名,派出當地的保安團和地方武裝對革命運動進行鎮壓。範金鑣迫不得已,只得離開上金村,逃往武漢,之後又輾轉去了蘇聯學習。
「範先生可是個大文化人,他在1917年與柔石(原名:趙平復)一起考入省立第六中學,才氣在五四運動的時候就開始嶄露頭角。」婁江祥說。
時間到了1941年4月20日,隨著寧波的淪陷,餘姚、奉化、寧海也相繼失守。在日軍肆意橫行的歲月裡,楊民奎以小學教師的身份作為掩護,領導上金村群眾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與此同時,他還組織了一支中共武裝力量:鐵流(又被稱成為「洪流」),在當地堅持與倭寇展開鬥爭。寧海人民極為擁戴這支隊伍,至今在寧海還有「鐵流亭」紀念碑。
隨著抗日戰爭的結束,解放戰爭也進入尾聲。1949年6月30日,根據浙江六地委(台州地委前身)決定,中共寧海縣委和寧海縣人民政府在上金村正式成立,楊民奎被任命為中共寧海縣委書記,童先林被任命為委員兼縣長。同時,還成立了各區區委及區政府,上金村由此成為中共寧海縣委、縣政府的誕生地。
1949年7月4日,寧海縣委領導的地方部隊(主要以楊民奎領導的「鐵流」部隊為主)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一軍和第二十二軍,從寧海縣委所在地「上金村」出發,於第二日全面佔領了寧海這座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的古縣城。
1999年七月,上金村被確立為寧海縣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上金村的姓氏淵源
紀念亭的對面就是上金村的祠堂了。祠堂規模不大,略顯破舊。與寧海的絕大多數祠堂一樣,上金村的祠堂也帶有一個戲臺,大廳正面靠牆處擺放著祖先的靈位,正中的房梁上懸掛著一塊匾額,上書「父子榮封,祖孫翰苑」,牌匾下端則掛著一面「婁」字大旗,標示這個祠堂的歸屬。
婁江祥先生告訴記者,上金村幾乎人人都姓「婁」,村裡的族譜—《上金婁氏宗譜》裡,對他們祖先的事跡有較為詳細的記述。「據說,婁氏的先祖在西漢初年被皇帝賜姓為『劉』,但詳情不明。」婁先生說。為此,記者查閱了很多「婁」姓史料,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
秦末漢初,有一輔佐劉邦奪取天下的大臣,叫作婁敬,楚漢之爭中,他因建議劉邦入主關中有功而被賜姓為劉。後來,漢高祖劉邦在白登被匈奴所圍,婁敬又建議劉邦與匈奴和親,他的主張再次被皇帝採納,成為皇帝的重臣。此人是「婁」家先祖的可能性非常大。到了西漢末年,王莽篡權,婁氏一族為了躲避災禍,放棄「劉」姓,改姓「金」。
南宋理宗紹定二年(公元1229年),一個名叫金宣義的人,從霞城巾山(今屬臨海)帶著族人來到了寧海縣上金村旁的石水缸自然村(今屬岔路鎮),如果,這就是婁姓氏族最早來此建村的時間,那麼細細算來,上金村建村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有據可查的是,到了金家的第三世孫:承恩、承息那一代,姓氏開始分化。承息仍姓金,承恩則恢復婁姓。後來,「金」姓日微,陸續遷出上金,村裡剩下的村民便大多姓「婁」了。由於上金村地處白溪上遊,氏族原本姓金,所以村子得名上金。
記者邊走邊看,不知不覺,來到了一個叫做「前後婁」的村子,村裡有老人主動向我介紹,「前後婁」和「上金」是同一個祖先,兄弟兩人分家之後,分別建立了這兩個緊挨在一起的村子。想必這裡指的就是承恩和承息吧。
果然,記者後來在《[寧海]婁氏宗譜》找到了證明。宗譜記載:「始遷祖:宣義,本姓金,祖姓劉,南宋紹定二年自臨海縣霞城巾山遷居寧海縣上金村旁石水缸自然村,後改姓婁。本譜始修於明洪武三十年(1397)。世系修錄至第二十九世,排行字為鳳。本支派排行字:宣性承雲千元詵可明公伯廷永文宗友玄仁尙光大原家昌土世傳起鳳用爾秉方。」
這就是上金村的建村的歷史文獻記載了。
上金村與徐霞客的故事
徐霞客是眾所周知的明末著名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探險家,他與上金村也有一段抹不掉的淵源。他的《徐霞客遊記》開篇就提到了上金村:「……(岔路)又十裡,抵松門嶺,山峻路滑,舍騎徒步。自奉化來,雖越嶺數重,皆循山麓,至此迂迴臨陡,俱在山脊……」
上金村村主任婁用標告訴記者,上金村所屬的岔路鎮,地理位置相當重要,岔路位於寧海縣西南,其東北與前童接壤,西北與黃壇相連,東南與桑洲毗鄰,西南與天台為伴,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白溪貫穿全鎮,溪上建有一座水庫,名為白溪水庫,它是寧波市境內最大的水利工程。「具體到上金村,我們這個村的地理位置也很優越,上金村距高速公路寧海(南)出口不到兩公裡,開車不要五分鐘就到了。整個村子背靠大山,環抱大溪(白溪),寧(寧波)臺(台州)古道從村裡一路穿過。」
婁用標所說的這條具有極高歷史價值的古道,就在上面記者提到過的革命「紀念碑」的後面,徐霞客就是經這裡跨過白溪之後,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進山之旅的。當地人有句老話,將上金稱為「古道從此上天台」的起點村。記者站在古道上,仿佛也能感受到歷史從腳下緩緩流過,時空在古道中瞬間變換。
邊走邊看,記者便發現,村裡的老房子很有特色,大多數底部是用石塊壘起來的,到了牆體的上面部分,又用磚塊砌上去,房頂上則鋪的是瓦片。整個老房子看來,感覺就是土,但是牢固,很有種「現實安穩」的永恆感。村裡的空地上有一顆古樟樹,主幹粗壯得恐怕要好幾個人才能將它抱住,枝葉也相當繁茂,巨傘一樣撐出一片濃蔭之地,有幾個小孩子在樹下戲鬧,還有幾個長者坐在樹下唱越劇,臉上的神情一派悠然自得。
婁用標說,整個上金村佔地150多畝,村裡有600戶人家,1800多村民。村子街對面的那一千多畝水稻,一直是村裡的主要農作物。以前,村裡人全靠種植水稻生活,一年種早、晚兩季稻。後來,農業科技發展了,產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村民們一年就只種一季稻了。改革開放後,村裡有人出去辦了家具廠,現在村裡的年輕人基本都去村外的家具廠打工或者外出做木工了,種田的於是越來越少。
「前幾年,一個香港來的投資公司將村裡的田地全部徵用了,說是準備造一個高達五十八米的大佛,然後以大佛作經濟依託,與村子向西不足五公裡的浙東大峽谷形成互動,形成一個大範圍的商業文化旅遊區。」對於上金村的前景,婁用標似乎很有信心。
本文來源:現代金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