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金村:「婁」姓的村莊,紅色的心

2021-01-13 網易新聞

上金村隸屬於寧海岔路鎮,地理位置非常優越。從寧波市區驅車上高速,在寧海(南)路口下高速,再向西行駛五分鐘就能到達這座已經有八百多年歷史的古村了。

寧海紅色政權誕生地

一到村口,記者就看見了一座亭子,亭子上方有一塊紅底白字的牌匾,上書「紀念亭」三個大字。世代居住在上金村的婁江祥先生告訴記者,這是為了紀念寧海中共黨支部在上金村建立而特意建起來的,然後他滔滔不絕地說起了寧海紅色政權建立的始末。

寧海的紅色政權建立最早能追溯到1927年4月。當時,出生於寧海範家村(今屬躍龍街道)的範金鑣先生,在寧海縣城帶領學生和農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減租減息」運動,「四·一二」政變後,他為了躲避國民黨的「通緝」,和妻子一起來到上金村,以村中的學堂作基地,用教書先生身份作掩護,又繼續在當地開展起了減租減息運動,並且看準時機建立起了寧海縣第一個農村黨支部:中共上金支部與上金西南區委。但是,很快國民黨察覺了範金鑣的活動,於是以「清黨」為名,派出當地的保安團和地方武裝對革命運動進行鎮壓。範金鑣迫不得已,只得離開上金村,逃往武漢,之後又輾轉去了蘇聯學習。

「範先生可是個大文化人,他在1917年與柔石(原名:趙平復)一起考入省立第六中學,才氣在五四運動的時候就開始嶄露頭角。」婁江祥說。

時間到了1941年4月20日,隨著寧波的淪陷,餘姚、奉化、寧海也相繼失守。在日軍肆意橫行的歲月裡,楊民奎以小學教師的身份作為掩護,領導上金村群眾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與此同時,他還組織了一支中共武裝力量:鐵流(又被稱成為「洪流」),在當地堅持與倭寇展開鬥爭。寧海人民極為擁戴這支隊伍,至今在寧海還有「鐵流亭」紀念碑。

隨著抗日戰爭的結束,解放戰爭也進入尾聲。1949年6月30日,根據浙江六地委(台州地委前身)決定,中共寧海縣委和寧海縣人民政府在上金村正式成立,楊民奎被任命為中共寧海縣委書記,童先林被任命為委員兼縣長。同時,還成立了各區區委及區政府,上金村由此成為中共寧海縣委、縣政府的誕生地。

1949年7月4日,寧海縣委領導的地方部隊(主要以楊民奎領導的「鐵流」部隊為主)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一軍和第二十二軍,從寧海縣委所在地「上金村」出發,於第二日全面佔領了寧海這座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的古縣城。

1999年七月,上金村被確立為寧海縣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上金村的姓氏淵源

紀念亭的對面就是上金村的祠堂了。祠堂規模不大,略顯破舊。與寧海的絕大多數祠堂一樣,上金村的祠堂也帶有一個戲臺,大廳正面靠牆處擺放著祖先的靈位,正中的房梁上懸掛著一塊匾額,上書「父子榮封,祖孫翰苑」,牌匾下端則掛著一面「婁」字大旗,標示這個祠堂的歸屬。

婁江祥先生告訴記者,上金村幾乎人人都姓「婁」,村裡的族譜—《上金婁氏宗譜》裡,對他們祖先的事跡有較為詳細的記述。「據說,婁氏的先祖在西漢初年被皇帝賜姓為『劉』,但詳情不明。」婁先生說。為此,記者查閱了很多「婁」姓史料,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

秦末漢初,有一輔佐劉邦奪取天下的大臣,叫作婁敬,楚漢之爭中,他因建議劉邦入主關中有功而被賜姓為劉。後來,漢高祖劉邦在白登被匈奴所圍,婁敬又建議劉邦與匈奴和親,他的主張再次被皇帝採納,成為皇帝的重臣。此人是「婁」家先祖的可能性非常大。到了西漢末年,王莽篡權,婁氏一族為了躲避災禍,放棄「劉」姓,改姓「金」。

南宋理宗紹定二年(公元1229年),一個名叫金宣義的人,從霞城巾山(今屬臨海)帶著族人來到了寧海縣上金村旁的石水缸自然村(今屬岔路鎮),如果,這就是婁姓氏族最早來此建村的時間,那麼細細算來,上金村建村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有據可查的是,到了金家的第三世孫:承恩、承息那一代,姓氏開始分化。承息仍姓金,承恩則恢復婁姓。後來,「金」姓日微,陸續遷出上金,村裡剩下的村民便大多姓「婁」了。由於上金村地處白溪上遊,氏族原本姓金,所以村子得名上金。

記者邊走邊看,不知不覺,來到了一個叫做「前後婁」的村子,村裡有老人主動向我介紹,「前後婁」和「上金」是同一個祖先,兄弟兩人分家之後,分別建立了這兩個緊挨在一起的村子。想必這裡指的就是承恩和承息吧。

果然,記者後來在《[寧海]婁氏宗譜》找到了證明。宗譜記載:「始遷祖:宣義,本姓金,祖姓劉,南宋紹定二年自臨海縣霞城巾山遷居寧海縣上金村旁石水缸自然村,後改姓婁。本譜始修於明洪武三十年(1397)。世系修錄至第二十九世,排行字為鳳。本支派排行字:宣性承雲千元詵可明公伯廷永文宗友玄仁尙光大原家昌土世傳起鳳用爾秉方。」

這就是上金村的建村的歷史文獻記載了。

上金村與徐霞客的故事

徐霞客是眾所周知的明末著名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探險家,他與上金村也有一段抹不掉的淵源。他的《徐霞客遊記》開篇就提到了上金村:「……(岔路)又十裡,抵松門嶺,山峻路滑,舍騎徒步。自奉化來,雖越嶺數重,皆循山麓,至此迂迴臨陡,俱在山脊……」

上金村村主任婁用標告訴記者,上金村所屬的岔路鎮,地理位置相當重要,岔路位於寧海縣西南,其東北與前童接壤,西北與黃壇相連,東南與桑洲毗鄰,西南與天台為伴,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白溪貫穿全鎮,溪上建有一座水庫,名為白溪水庫,它是寧波市境內最大的水利工程。「具體到上金村,我們這個村的地理位置也很優越,上金村距高速公路寧海(南)出口不到兩公裡,開車不要五分鐘就到了。整個村子背靠大山,環抱大溪(白溪),寧(寧波)臺(台州)古道從村裡一路穿過。」

婁用標所說的這條具有極高歷史價值的古道,就在上面記者提到過的革命「紀念碑」的後面,徐霞客就是經這裡跨過白溪之後,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進山之旅的。當地人有句老話,將上金稱為「古道從此上天台」的起點村。記者站在古道上,仿佛也能感受到歷史從腳下緩緩流過,時空在古道中瞬間變換。

邊走邊看,記者便發現,村裡的老房子很有特色,大多數底部是用石塊壘起來的,到了牆體的上面部分,又用磚塊砌上去,房頂上則鋪的是瓦片。整個老房子看來,感覺就是土,但是牢固,很有種「現實安穩」的永恆感。村裡的空地上有一顆古樟樹,主幹粗壯得恐怕要好幾個人才能將它抱住,枝葉也相當繁茂,巨傘一樣撐出一片濃蔭之地,有幾個小孩子在樹下戲鬧,還有幾個長者坐在樹下唱越劇,臉上的神情一派悠然自得。

婁用標說,整個上金村佔地150多畝,村裡有600戶人家,1800多村民。村子街對面的那一千多畝水稻,一直是村裡的主要農作物。以前,村裡人全靠種植水稻生活,一年種早、晚兩季稻。後來,農業科技發展了,產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村民們一年就只種一季稻了。改革開放後,村裡有人出去辦了家具廠,現在村裡的年輕人基本都去村外的家具廠打工或者外出做木工了,種田的於是越來越少。

「前幾年,一個香港來的投資公司將村裡的田地全部徵用了,說是準備造一個高達五十八米的大佛,然後以大佛作經濟依託,與村子向西不足五公裡的浙東大峽谷形成互動,形成一個大範圍的商業文化旅遊區。」對於上金村的前景,婁用標似乎很有信心。

本文來源:現代金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上金婁氏宗譜》與民國政府要員
    民國版《上金婁氏宗譜》 《上金婁氏宗譜》與民國政府要員 文/婁用標 上金婁氏族人在清光緒二十年(1894)時修譜,之後時隔54年之久,又在民國三十七年(1948),進行了一次隆重《上金婁氏宗譜》重修續譜工作。
  • 村莊是一個姓,村莊裡的人是另一個姓,為何經常出現這種情況
    (中國村莊)這個姓,應該就是這個村莊裡多數人的姓。但是奇怪的是,現在的很多村莊,卻並不是這樣的。「李莊」裡李姓人並不多,「王壩」裡王姓人並不多。這種情況,在中國非常普遍。可以肯定的是,這些村莊之所以有一個姓,確實在村莊的開始階段,或者在村莊的某一個時期,這個姓的人數最多。可是,這個最多的姓,後來都到哪裡去了呢?為何都變成了別的姓呢?一、人口改換。造成人口改換的原因,主要是戰爭和自然災害等。
  • 水碓後村打造「紅色村莊」
    據村黨支部書記徐小軍介紹,水碓後村的精品村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而徐英烈士墓遊步道就是此次精品村建設的「第一炮」,目前第一期工程已順利完工,接下來該村將繼續以「徐英故裡、紅色之旅」為品牌形象定位進行建設。  水碓後村依山傍水,生態環境優美,而作為徐英烈士的故鄉,水碓後村更有著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竹林、溪流加上獨特的紅色人文,構成了水碓後村獨特的地域景觀新風貌。
  • 留住村莊記憶,這位福山人堅持二十年,續修本村初姓族譜
    族譜,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段記憶,一段屬于姓氏和村莊的記憶。當下,離開故鄉在外學習工作的人越來越多,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對村莊的記憶也逐漸模糊。在這種情形下,不少熱心人積極奔走,修撰譜書,想用這種方式來留住和傳承村莊記憶。本文作者初由奎先生就是一位這樣的熱心人,來自煙臺福山孫家疃村的他,堅持二十年,續修初本村的初姓族譜,聽他講述這二十年的心路歷程,相信不少朋友都心有戚戚焉。)
  • 唾面自乾的婁師德
    婁師德自幼才思敏捷,20歲考中進士,被任命為江都(今江蘇揚州)縣尉,後升任監察御史。儀鳳二年(677),大唐邊境屢受吐蕃人侵犯,婁師德以文官應募從軍,西徵吐蕃。婁師德雖棄文從武,但治軍有方,屢立戰功,威名遠播 ,後官至宰相。婁師德一生為將相30多年,以謹慎、寬厚著稱,面對他人的誤解或羞辱,總能一笑而過。
  • 中國人口最多的村莊!不僅人多達20萬,而且幾乎一個姓
    我國目前全國約有60多萬個行政村,這些村莊的人口從幾百到幾千人不等,行政村大多面積小,人口少,居民聚集,但是在廣東普寧,卻有一個非常大的村子,簡直可以和一個縣城媲美了,這個村子的名字叫做大長隴村。這裡歷史非常悠久,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算起來距今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了,這裡是個著名的單姓村,這個龐大的村子所有人都是一個姓,村子裡的所有人都姓「陳」。要知道在我國各個姓氏中陳姓人的數量位居於第五位,而且陳姓在海外的華人是最多的,曾被人讚譽為」陳林半天下」的稱號。也可以說,這片土地也是鍾靈毓秀,人傑地靈。
  • 看圖:煙威交界線上一個村莊的實景,在文登葛家鎮境內
    ,要介紹的村莊位於威海文登區葛家鎮境內,名字叫做「林子西」村。因為村莊東邊為一片茂密的樹林,故命名為林子西。此後,其他姓氏相繼遷入,現在的林子西村有三百多戶人家,主要包括於、楊、鄭、鄒、張、侯、林、馬、呂、叢等姓。
  • 唾面自乾《新唐書·婁師德傳》
    唾面自乾《新唐書·婁師德傳》【原文】婁師德其弟守代州刺史,辭之官,教之耐事。
  • 上遊•夜雨丨梅萬林:村莊記事
    村莊卻用來表示一個人物可現在,回到村裡沒有人叫我麻雀,也沒有人叫我南瓜他們也和我一樣離開了村莊再也沒有人知道他們在村莊的名字了村莊把我們的名字都遺落在村莊了村裡的每塊土地都姓梅我姓梅,梅在村裡是一個大姓鼎盛時期,村裡住著兩百多姓梅的子女朝夕相處,彼此相敬村子也因此叫做梅家梁子
  • 筆記故事(一一一)婁師德二三事
    婁師德擔任兵部尚書的時候,有一回去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帶)出差,當地的很多地方官員陪同他視察。中午時分,他們一行人來到驛館用餐,婁師德對驛館工作人員說:「我不開小灶,在大廳裡跟大家一起吃飯就行,省得給你們添麻煩。」一會兒飯菜端上來了,婁師德一瞧,自己碗裡是精細的白米飯,別人碗裡卻是沒有淘洗乾淨的粗米飯,看上去黑乎乎的。婁師德撂下筷子,把驛長喊來,責怪地說:「怎麼我的飯還跟人家兩樣?」
  • 山東一村莊數百人姓「蔄」,曾因無法打工留學,孩子一出生隨母姓
    文|文兒孩子隨父姓還是隨母姓,從法律上講是可以自由選擇的,但是目前我們國家部分地區,依然存在「傳宗接代」的思想,導致絕大多數孩子一出生還是隨父姓。也就是說,有相當一部分女性被剝奪傳承自己姓氏的權利。所以,對此我一直是持反對態度的,因為不管孩子隨父姓還是隨母姓,說來說去不過是一個稱呼罷了,父母不應該被風俗或者觀念捆綁,非讓孩子隨誰的姓。再者說,孩子隨誰姓,應該堅持&34;的原則。不然,孩子將來可能會面臨像山東一村莊「蔄」姓人的困境。
  • 寧波海曙區集士港:「黨建+」助推村莊面貌一新
    原標題:集士港:「黨建+」助推村莊面貌一新 新後屠橋村: 「黨建+環境整治」 共建生態美村 面對新後屠橋村村莊環境髒亂差、百姓抱怨多的情況,剛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羅國雲走訪村民、召開黨員代表座談會,找出了問題結症
  • 村莊變遷記
    村莊地名源流考我村莊現在的名字叫曾家界,是因為除了我們一家姓龔以外,其它戶人家全姓曾。我家所在的地方叫滿家坨,聽曾家老人講,這裡原來住的是姓滿的人家,屬於清朝,人丁興旺,後來發生白蓮教起義,滿家受到牽連,清朝大軍壓境進行殲滅。民間傳說很神化,說姓滿的人家功夫了得,清軍來時,他們駕著板凳就飛走了。
  • 老婁修河堤一個人堅持13年 花的錢已有5萬元
    老婁沒錢請幫工,大小事都一個人幹。他常常推著手拉車去3公裡以外的山上找石塊,附近的山上都被他找遍了。為了找一塊合適的踏腳石,老婁常常走上5公裡,有時候出去一次,只拉回來兩三塊石頭。有的石塊重達三四十公斤,老婁想辦法用鋼筋撬起放入車中。「來回一趟1個多小時,一天要走上好幾趟。」老婁已經記不清磨破了多少雙鞋,來回走了多少公裡。
  • 國畫家婁師白
    映日(國畫) 婁師白北京畫院國家一級美術師、著名國畫家婁師白12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 英國人的姓是怎麼來的?
    蘋果公司現在的CEO 名叫Tim Cook,他的姓本意就是「廚師」,而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她的姓Thatcher意思是「蓋茅草屋頂的人」——可見這些精英階層的祖上從事的職業都不怎麼高大上。來自主人有些姓是來自某人曾經的主人,比如,一個名叫維克斯(Vickers)的人可能是維克先生(Vicker)的僕人,叫威廉士的人可能曾經服侍過威廉或被他收養過。 3. 描述個人特徵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那樣,有些名字(通常是形容詞)是基於描述一個人特徵的綽號。
  • 瀏陽籍書畫家婁師白、湖南提督婁雲慶及其家族瀏陽寧鄉瀏溈婁氏
    1912年瀏陽人婁德美隨官熊希齡北上定居北京,在北京香山慈幼院任職工程員。這婁德美正是婁師白的父親,來自湖南瀏溈婁氏家族。婁師白表演作畫湖南瀏溈婁氏(譙國堂)始祖婁師德,字宗仁,號祉田,唐代人,居河南開封府滎陽縣
  • 村莊最心疼的是莊稼
    和村莊最近的是莊稼,和村莊最貼心讓村莊最心疼的是莊稼。是村莊裡的人種下了莊稼。村莊裡的人每年都熟稔地按季節播種,一切都做得井井有條,有板有眼。村莊裡的人最牽掛的是莊稼。他們生就是莊稼的親人,村莊裡的人就叫「莊稼人」。出了村去了城市給人介紹說,俺是「莊稼人」。坐不改姓,行不改名,莊稼人沒有什麼自卑,莊稼人不低人,莊稼人的腰杆和莊稼一樣,即使經風雨也會挺著,最終會挺出他們的結果。村莊裡的人最牽掛的是莊稼。種一季莊稼比養自己的孩子還要上心,疼莊稼和疼孩子沒有什麼差別。
  • 益婁高速農民工刷卡領工資 工薪100%兌付
    湖南益婁高速的農民工胡光輝(左二)從「工薪卡」裡取出當月工錢,喜不自禁。日前,湖南益婁高速陸續將「工薪卡」發放到全線農民工手中,建立了農民工「刷卡領工資」的保障制度。    「做工寧願少拿錢,只要見得現,領到皆大歡喜,拖欠大傷元氣!」這是廣大農民工無奈又真實的內心寫照。    農民工「工薪卡」支付是一種特色模式,實名制辦理、人手一張,工資按月支付、工人憑卡自行領取,避免了拖欠、冒領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