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億年前動物怎麼「造娃」?琥珀中巨型精子告訴你答案

2020-12-19 環球網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中、德、英三國古生物學者在1億年前的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了迄今最早的動物精子,將相關化石記錄時間提前了約5000萬年。

動物最早的精子什麼樣?一種動物為何上億年來保持同一種交配方式?看起來小不點的傢伙,為何擁有巨型精子?

9月16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一場特殊的發布會,揭開了一億年前介形蟲有性生殖行為的奧秘。

介形蟲是一種具有雙瓣殼的水生微型甲殼類動物,大小通常1毫米左右。現生的介形蟲有上萬種之多,別看它體型微小、毫不起眼,但是生命力和適應能力極其強大,而且它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將近5億年,比起人類可久遠得多。

2017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獲得一塊來自緬甸的琥珀化石,利用高解析度顯微斷層掃描技術(顯微CT)對琥珀中保存有軟軀體的白堊紀介形蟲化石標本進行了研究,發現介形蟲利用巨型精子進行有性生殖的行為在一億年前就已存在,該結果使已知最早的動物精子記錄提前了至少5000萬年。相關成果於9月16日作為封面論文在線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上。

精子長度是蟲身的三分之一

在一個裝滿了淡綠色水的量杯中,一些白色的「小點點」,正在水草中來回穿梭、遊來遊去。「這些就是現生的介形蟲,是我在戶外一個積滿雨水的託盤中發現的。」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的王賀博士告訴記者,在生物分類中介形蟲是一個綱。按照界、門、綱、目、科、屬、種的分類來看,介形蟲的家族很大,現生的介形蟲種類有上萬種。

2017年,王賀博士和該所王博研究員等發現一枚獨特的琥珀化石,透明的琥珀中夾雜著一些黑色的小點。經過協商,他們把這枚琥珀化石帶回所裡通過顯微鏡觀察發現,這些黑色的小點就是介形蟲。

「介形蟲在海相和陸相的沉積巖中很常見,但是琥珀化石非常罕見,這是已知發現的第二枚,但是另一枚沒有保存介形蟲的軟軀體。」王賀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該枚琥珀重0.676克,長17.5毫米、寬13.5毫米、厚4毫米,共保存了39個介形蟲化石標本。介形蟲個體最大0.59毫米,最小0.24毫米。

經過與德國和英國科研人員合作,他們利用顯微CT對其中的11個標本進行分析,通過近一年的高精度三維圖像重建工作,精細還原了這些介形蟲的殼體和軟軀體的形態特徵,包括附肢、抱握器、曾克氏器(精子泵)、半陰莖、儲精囊、卵和巨型精子。

「顯微CT的好處是可以不破壞化石,就能獲得完整的三維立體成像,對於這類微小化石的研究特別重要。」王賀說道。

通過顯微CT,研究人員看到了不可思議的一幕:這些白堊紀的介形蟲,擁有巨型精子,長度達到200微米,也就是0.2毫米,是它身長的1/3。要知道,人類的精子長度只有20微米而已。

「這個比例是非常驚人的,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人類的精子也達身高的1/3,是什麼樣子。」王賀說,更重要的是,這些精子刷新了動物界最早精子的紀錄,此前是在南極發現的5000萬年前環節動物的精子化石。

有性生殖行為1億年前就已存在

介形蟲一般生活在水體之中,淡水鹹水中都有它們的身影。

經過還原,這枚琥珀化石中的介形蟲當時生活在靠近海邊的瀉湖中,湖邊長滿了紅樹林。它們歸屬於三個不同的類群,並含有從幼年到成年的較完整發育序列。

某一天,一大滴樹膠滴落在湖邊的淺灘上,這些介形蟲瞬間被包裹在其中,動彈不得。它們的外殼和軟軀體都得到完整的保留。

「絕大多數介形蟲化石只保存有鈣化的殼,軟體部分(附肢和身體等)通常難以保存下來。但這些軟體結構往往能夠提供許多重要的古行為學信息,如生殖行為。」王賀說,所以科學家只知道數億年前介形蟲就已存在,卻不知它們如何生活繁衍。

基於化石功能形態學分析及現生介形蟲的形態和生態學觀察,研究人員發現化石中的介形蟲與現生種類具有相同的抱握器、曾克氏器(精子泵)、半陰莖、儲精囊、巨型精子等。

他們研究認為,在一億年前,介形蟲在進行有性生殖時,雄性通過鉤狀抱握器抓住雌性並將半陰莖伸入雌性個體內。交配過程中,雄性通過曾克氏器(精子泵)將巨型精子送入雌性體內。這一過程長達數十分鐘之久。

巨型精子進入雌性體內後,被儲存在儲精囊內,隨後精子開始具有活性,並與卵子結合完成受精過程。

「在雌性介形蟲儲精囊內有許多巨型精子,像一團亂麻一樣纏繞在一起,但是雄性一次交配只能射出一枚精子,至於究竟哪顆精子能與卵子結合,可能是隨機也可能由雌性介形蟲選擇。」王賀介紹說。

該化石研究表明,與現代介形蟲有性生殖相關的生殖器官(如抱握器、曾克氏器等)至少在白堊紀中期就已形成,其形態特徵在一億年間沒有發生改變,同時也進一步表明介形蟲的這種利用巨型精子進行有性生殖的行為在一億年前就已存在。

「我們認為,這種包含巨型精子的複雜生殖行為提高了介形蟲交配的成功率,促進了非海相介形蟲類在晚中生代的輻射演化。而這種持續上億年不變的有性生殖行為,為演化停滯現象提供了一個重要實例。」王賀告訴記者。

研究介形蟲化石有助重建古環境

介形蟲化石不僅具有重要的生物地層學意義,在油氣勘探中是不可或缺的化石門類之一,而且在古環境重建和生物演化研究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在地質古生物學研究中,介形蟲與孢粉、有孔蟲、放射蟲等都被稱為微體化石,它們需要藉助顯微鏡才能看到。

微體化石堪稱尋找地球資源的「金鑰匙」,科學家通過研究微體化石就能解決勘探和尋找能源的地層問題。

石油、天然氣、煤炭和頁巖氣都和古生物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動植物大量死亡之後經過地層學的埋藏最後才能形成能源。

當鑽到地下7000米取巖芯時,成本非常高,樣品也很少,大的生物化石很難找到,只能靠這些細小的微體化石才能在巖芯中找到能源留下的蛛絲馬跡。

因為微體化石在地層中數量很大,因此具有較強的指示作用,可以幫助科學家確定地層年代,尋找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

專家不僅在顯微鏡下觀察微體化石,還給這些小蟲照紅外線,進行CT掃描,希望還原它們微米級的形態特徵,因為這對中國能源經濟非常重要,依靠這些不起眼的小化石,我們或許可能找到石油、天然氣、煤炭、頁巖氣的大寶藏。

「比如這次我們發現的介形蟲屬於白堊紀,如果地質勘探部門在鑽探過程中發現介形蟲,那我們就知道上下地層的大致年代,我國的大慶油田產油層就屬於白堊紀。」王賀介紹說。

而每種生物都有自己獨特生活習性和分布規律,據此及相關的巖性資料可以推測出地層單元形成時的水體環境和氣候條件,這種條件反過來又會控制著地層的形成和分布,因而也控制著烴源巖和儲集巖的形成和分布。

相關焦點

  • 琥珀中發現「巨型精子」,大小是人類10倍,什麼精子長這麼大?
    哈嘍,小夥伴們關注「愛仕達奇聞說」每天為您報精彩     據報導,前段時間,來自中國、德國、英國的古生物學家們,在研究來自白堊紀的緬甸琥珀時,意外在其中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早的動物精子,為人類揭開了1億年前動物「造娃」的真相,非常有趣。這項研究也發表在近期的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上。
  • 科學家在1億年的琥珀中,發現了一枚巨型精子!
    科學家在1億年的琥珀中,發現了一枚巨型精子!說起琥珀,大家應該很熟悉,它在我們日常生活的藝術品中是很常見的一個部分。準確的說,琥珀就是指的一些較小的昆蟲在幾萬年前被黏稠的松脂包裹住了,然後經歷過時間的洗禮,一直將它們的肉身延續到了現代。琥珀不僅很有觀賞價值,而且還有考古歷史研究意義。所以,近年來全球各地對於琥珀的保護也是越來越重視了。
  • 科學家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世界最古老動物精子,距今1億年
    一組古生物學家發現了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動物精子,這些精子1億年前被永久保存在緬甸琥珀中的介形蟲體內。其大小可達介形蟲整個體長的三分之一,被稱為「巨型精子」。研究人員表示,介形蟲是一類具有雙瓣殼的水生微型甲殼類動物,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近5億年,今天在許多海洋中都可以找到。地層中保存其雙瓣殼的化石非常豐富,但是其軟體部分通常不易保存。研究人員發現這枚產於白堊紀緬甸琥珀中包裹了39個介形蟲化石標本,包括雄性、雌性和幼蟲,以前所未有的細節保存了它們的生殖器官。白堊紀時期在大約1.45億年至6600萬年前。
  • 被封存1億年的蟲子,在交配中變成琥珀,體內發現特殊物質!
    被封存1億年的蟲子,在交配中變成琥珀,體內發現特殊物質!1億年前的琥珀樹脂在滴落的過程當中,直接保留了古生物最為完美且原始的狀態,有助於讓我們更好的了解歷史,2020年9月份,科學家們發表了這樣一篇論文,他們在對一塊1億年前的琥珀進行研究的過程當中,有了新的發現,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科學家發現1億年前的精子,長度驚人還刷新了一項記錄
    前不久,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聯合德國和英國的科學家在一枚緬甸化石中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古老的動物精子化石,可以追溯到一億年前的白堊紀中期。一個巨型精子能有多長?Myanmarcypris hui 儲精囊中的巨型精子團 (Wang et al., 2020)這個長度還是保守估計,因為琥珀中精子糾纏在一起,已經不可能準確測量長度了。但這並不是已知的最長的精子。
  • 古生物學家發現1億年前的動物精子 來自一類水生甲殼動物
    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德、英三國古生物學者最近在1億年前的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了早期動物的精子。這是迄今人類發現的最早的動物精子,將相關化石記錄時間前推了約5000萬年。
  • 科學家發現最古老巨型精子:距今一億年 長度佔動物身體三分之一
    9月16日,據外媒報導,由中國、德國、英國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發表在《皇家學會會刊—B輯》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了目前已知的最古老動物精子樣本,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億年前。報導稱,這些精子是在琥珀中發現的,它們來自於一種被稱為介形蟲的具雙瓣殼的水生微型甲殼類物。介形蟲大小通常1毫米左右,但是發現的精子卻相當「巨大」,長度約佔介形蟲的三分之一。據悉,介形類介形類是最常見的化石遺蹟,從奧陶紀一直延伸到現在,跨度超過4.8億年。
  • 在兩釐米的小世界裡,發現0.2毫米長精子,封存1億年後被專家圍觀
    無可奈何,它們只好在這個小世界裡面安然地封存1億年,成為了最具研究價值的自然遺產,被無數個拿著放大鏡的科研人員一起圍觀,迫切地想知道1億年前的生物到底長啥樣子,和現在的同類生物有何差異?世界上被發現的琥珀有不少,但現在的這塊兩釐米琥珀再次深深吸引了科學家,因為發現一種不可思議的物體,完好封存了1億年的巨型動物精子,長度是人類精子30倍以上,肉眼都可以看見。這塊琥珀化石來源於盛產琥珀的緬甸,重約僅0.67克,有1億年歷史。
  • 跨越億萬年時空,科學家讓遠古巨型精子來到現代
    近10多年來,由於緬甸豐富的琥珀資源,考古科學家們一直熱衷於在此研究,發現了來自其中的各種昆蟲和動物的珍貴化石。近來,一個由多國古生物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發現了他們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動物精子:在一隻蟲化石體內發現動物精子化石,他被冰封在一塊小樹脂裡,可能有1億年的歷史。 這是一顆非常大的精子,來自一種比恐龍小得多的生物:介形蟲,這是一種甲殼類動物,是一種新的物種,它們的身體有兩個殼保護。
  • 科學家發現1億年前精子,佔體長的三分之一,相當於人的57釐米!
    有些琥珀裡面包含一些遠古生物,研究價值是非常高的,前段時間中科院聯合德國和英國的科學家就在緬甸的一枚琥珀化石當中,發現了距今為止最為古老的動物精子化石。根據鑑定,這些精子可以追溯到1億年前的白堊紀中期,和恐龍是處於同一時期的。
  • 琥珀中發現億年前哺乳動物毛髮
    封存在琥珀中的一億年歷史的史前哺乳動物毛髮據國外媒體報導,古生物學家在一個有1億年歷史的琥珀中發現了哺乳動物的毛髮。羅梅恩博士發現了這些保存在琥珀中的哺乳動物毛髮。侏羅紀從2億年前到1.45億年前,隨後是白堊紀,白堊紀一直持續到6500萬年前。 羅梅恩博士說:「我們的標本是已知最古老的哺乳動物毛髮標本,我們可以通過它來研究古生物毛髮的表皮結構。」科研人員將這一發現發表在《自然科學》(Naturwissenschaften)雜誌上。
  • 動物琥珀十大最珍貴盤點 1億年前蝸牛舉世罕見
    兩億年前的蟎蟲這隻1億年前的蝸牛,這是在硬樹脂中發現的最早的生物。這個琥珀是在二十世紀90年代中期發現於黎巴嫩的一處發掘過很多琥珀的地區。這種蝸牛和現在地面上的微小蝸牛十分相似。這個蝸牛琥珀屬於罕見的珍品,全世界都找不出幾個。
  • 中德科學家發現1億年前最古老精子,200微米!是人類精子的四倍
    考古學家和古生物學家已經發現了不計其數的生物骨骼化石,但是精卵、肌肉、軟骨確實最難保存的,除了在寒冷的西伯利亞凍土層中發現過史前的生物肌肉樣本外,古生物的精卵樣本的發現一直是少之又少。在以往的考古發現中,古生物學家曾經發現過古老的精卵,已經五千萬年的歷史,這些古老的精卵保存在南極發現的蟲繭中。
  • 南京古生物學家從琥珀中發現1億年前昆蟲結構色:這是恐龍見過的顏色
    「這些帶有金屬色澤的顏色,是我們首次用肉眼看到大約1億年前恐龍看到過的顏色。」6日上午,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蔡晨陽,其所帶領的團隊在距今約1億年的35枚琥珀中發現了保存較為完好的昆蟲結構色,這些顏色經過了1億年,仍舊呈現出閃亮的金屬光澤。
  • 1億年前琥珀中驚現最古老的壁虎化石
    下一篇:地球上12大「活化石」據美國科技日報報導,目前,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和英國倫敦國家歷史博物館的科學家宣稱,現已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壁虎化石,其部分身體永遠完好地保存著,十分逼真地被包裹在1億年前的琥珀之中
  • 世界十大最珍貴琥珀 罕見1億年前蝸牛舉世
    &nbsp&nbsp&nbsp&nbsp古老的琥珀化石在半透明中呈現的一種死態,古老的幾億年前的東西凝固在小小的樹脂裡面,保存到現在。向我們留下了史前歷史中的一些動植物最最完整的狀態。
  • 世界上最珍貴琥珀大搜索 1億年前的蝸牛琥珀成舉世罕見珍品
    兩億年前的蟎蟲這隻1億年前的蝸牛,這是在硬樹脂中發現的最早的生物。這個琥珀是在二十世紀90年代中期發現於黎巴嫩的一處發掘過很多琥珀的地區。這種蝸牛和現在地面上的微小蝸牛十分相似。這個蝸牛琥珀屬於罕見的珍品,全世界都找不出幾個。
  • 已滅絕的「烏賊近親」藏在琥珀中 解密1億年前熱帶海濱生態環境
    琥珀常常含有保存很好的陸地生物,例如花、微生物、昆蟲甚至蜥蜴和鳥類,由於產生條件和保存環境的限制,琥珀很少保存水生生物,海洋生物更是鳳毛麟角。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的博士生俞婷婷,在王博研究員和張海春研究員指導下,與牟林博士等人合作,發現了保存在一枚緬甸琥珀中的菊石、螺類、節肢動物等化石集群。
  • 緬甸琥珀中發現封存一億年前完好壁虎(圖)
    保存在琥珀中1億年的壁虎化石腳趾清晰可見,壁虎的身體被完好地保存在1億年前的琥珀之中,至今仍保留著十分逼真的模樣。    遠古時期的壁虎化石標本十分難得,考古學家有時會在遠古化石樣本中發現殘留在石頭上的壁虎腳趾、尾部,但是保存完好的屍體卻很少見。畢竟在0.97-1.1億年前的白堊紀下層時期,緬甸熱帶雨林地區小型恐龍和其他掠食性動物是不會放過壁虎這種美味食物的。
  • 恐龍如何「造恐龍」呢?答案可能讓你大吃一驚
    關於恐龍的謎題很多,其中一個就是,「造恐龍運動」到底是怎麼進行的?恐龍在稱霸地球的1億6000萬年間肯定經歷過無數次的交配,可惜行為、器官都難以保存成化石,因此一直是古生物學研究上少為人了解的一個地區。而關於這方面的問題,一直都十分耐人尋味。比如,康康這隻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