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彩云:上海市特級教師、著名幼兒教育專家
讀懂孩子對閱讀的期待
開學伊始,一熟人小孩不願意上幼兒園。細細傾聽,小孩說:「老師和大家一邊看書一邊聊,聊啊聊,真無聊!」一打聽,是一個以閱讀為特色的班級。
閱讀,在孩子的成長曆程中,是不可缺少的活動;書本,在人生的漫長歲月中,是不可或缺的朋友。所以,無論怎樣的小孩,我們總期待他們在閱讀中,漸漸愛上書本。
我發現,孩子在毫無壓力、毫無目標的狀態下,都是喜愛書本的。因為書中有他們未知的新奇世界,有他們未曾經歷的非常體驗。因此,兒童圖書對孩子來說,是非同尋常的生活夢幻之旅。但是,有許多家長和老師反映,自家的孩子不喜歡閱讀。我以為那是「被」我們不喜歡的。
近年來,面對豐富的繪本資源,我和大家一樣,對早期閱讀重拾熱情,對繪本教學展開了研究。我發現:無論老師在教學中懷揣著怎樣的目標,孩子在閱讀時,最期待的始終是故事的情節事件。
繪本畫面可以增增減減
9月的一天,我給剛入園的小班孩子看繪本《熊叔叔的生日派對》。我拿著大圖書習慣地邊翻頁邊提問:「你們看熊叔叔在幹嗎……這時發生了什麼事……你是怎麼看出來的……熊叔叔又怎麼了……」
目的性太強的我,顯然「惹毛」了這群想知道「後來怎麼了」的孩子。他們急切地打斷我:「你煩死了!看下去,快看下去!」
在繪本教學中,我們往往採用以看圖講述為主的教學形式,使孩子獲得讀懂圖意的方法。可是,一堂符合幼兒年齡特徵的集體教學,沒有太寬裕的時間讓孩子「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地學習讀圖。並且,太多的畫面解讀有悖於孩子看書的初衷。
所以,集體閱讀中的讀懂畫面,還真不能在長篇大段的「怎麼看出」中,使孩子漸生厭倦而疏離了教學。
由於繪本除了圖像之外還有文字,儘管不多,卻往往為圖像的情景做著解釋。有時,沒有了文字的畫面幾乎難成故事。
例如,繪本《一根羽毛也不能動》的第一頁:天鵝和鴨子彼此對峙的模樣,不看文字,很難讓人讀懂「情況」。教學前,何潔老師在設計課件時,分別在它們的腦袋上方添加了一個圖像符號:一個大拇指,用以解釋文字「鴨子覺得自己很棒……天鵝覺得自己也很棒……他倆都覺得自己很棒」。活動中,孩子比較準確地讀懂了事件過程。所以,在繪本教學中,為畫面增加一些圖像符號,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情節。
有時,為了更好地理解故事主題思想,我們也可以在繪本畫頁中增加畫面,幫助孩子將童話的思想與現實的生活相連接。被師生共同喜愛的繪本《搬過來搬過去》,在故事發展階段,有個動人的情景:抱著家具搬家。畫面洋溢著這對情侶對生活的熱忱,這正是故事的主題:帶著熱情和智慧,面對生活中的困難。
第一次和孩子一起看到這個情景時,一個孩子嘆息:「哎呀!還搬啊,那麼多東西,會很亂的……」王紅裕老師立刻回應:「他倆很聰明的,搬家才不亂呢!」以後,王老師就在這畫頁後增加了一頁:大小不同的盒子。讓中班孩子在這個情景中感知整理和搬移東西的方法。
這時,在繪本畫頁中增加畫頁,既使孩子感受了鱷魚和長頸鹿的積極樂觀和聰明智慧,又為孩子習得生活的技能提供了情景,從而繪本的主題思想著落於孩子的心田。
同時我發現:一個情節奇妙、引人入勝的繪本故事,一般不止7、8頁。一個人物生動、情感濃鬱的兒童故事,一般總有並列的情節和重複的語言。自然,這些情節並列、意義重複的畫面,為故事感情的累積、孩子反覆的感知,作了必要的鋪陳。但是,集體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而集體閱讀對於孩子閱讀方法的獲得、認知及思想的重構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如何有效地兩者兼顧呢?
在開展繪本《天生一對》的教學時,我減去了「它倆很般配」的畫面;《犟龜》教學時,我減去了「烏龜一路上遇到另外3個朋友」的畫頁;《換一換》教學時,我減去了「小雞與最後3個朋友換聲音的情節」……這些意義重複的畫面,卻給了孩子自主閱讀的動機和空間。
我們不必擔心孩子對原作欣賞的缺失,因為一次趣味盎然的繪本教學,一定會引導孩子對原作孜孜以求,猶如一部好的電影對原著作的影響一樣。
繪本教學可以動動玩玩
還清晰的記得,兒子還是小學生時,我帶他去杭州的西湖遊玩。出發前,他和我一起興致盎然地準備著,對旅行滿懷期待。路上,看著窗外的美景,我對他說:「西湖邊桃紅柳綠的,你仔細看看,它們的種植有什麼特點,回家你要寫作文的。」那一刻起,兒子對遊玩趣味索然。
不久,我哥哥帶他去釣魚,估計哥哥一定沒有對他提類似的要求,所以,提著兩尾小魚回家的他興奮異常。那周,他寫的作文《舅舅帶我去釣魚》,第一次被老師當做範文展示出來。
瞧,沒有明確要求的經歷,使孩子憑自己的感受完全投入其中,情緒體驗自然就更為強烈而深刻。同樣,當孩子翻開圖書,開始期待中的夢幻之旅時,老師的「看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使孩子的閱讀趣味索然;當孩子想像著自己的情節事件時,老師的「看看小老鼠的表情是怎樣的」,使孩子的奇思妙想被中斷。
漸漸地,這樣的集體閱讀使孩子產生「聊得真無聊」的厭倦,不知不覺地疏離了書本。
當然,極富責任心的教師,總是想讓孩子在看完每本圖書之後,可以收穫文學作品傳遞的精神和思想。但值得琢磨的是,孩子的學習特點決定了他們對「道理」的認知,是通過感受和體驗來獲得的。而在幼兒園裡,感受和體驗的途徑就是「把玩」,即動一動,玩一玩。
繪本《方格子老虎》,說的是一隻小老虎為親人和夥伴帶來與眾不同快樂的故事。應該說,書本原本就很好玩,只是如何才能讓孩子體會「方格子」與眾不同的樂趣呢?設計時,我想到了課改教參裡「民間童謠」中的《跳房子》。於是,我這樣設計大班閱讀教學《方格子老虎》——
第一環節:解讀封面,了解虎紋特徵。在動物真實認知的背景下,孩子對繪本老虎身上的方格子所引發的事件,越發期待。
第二環節:欣賞畫面,傾聽事件衝突原由。在故事情節中,聯想我們生活中的衝突和不愉快,激發解決矛盾感受愉快的願望。
第三環節:羨慕小虎,體驗方格子所帶來的與眾不同的快樂。在小老虎的引導下,孩子在方格子上玩起了《跳房子》遊戲,體會不同韻律下的不同玩耍樂趣。
設計時,我將童謠「跳,跳,跳格子,跳好格子造房子,造好房子娶娘子,娶好娘子生兒子」改編為「跳格子,造房子,造好房子生兒子」,此舉理由有二:一可免去民間習俗的解釋,二可在有限的教學時間裡,較快地記憶語言,在較少的4×4的16格子裡,把玩遊戲。
果然,活動中當我念叨兩遍之後,孩子迅速地在16格子中間,邊跳格子邊造房子。首輪玩耍之後,有的孩子造了13間「房」,有的造了8間「房」。怎麼會這樣呢?交流之後我們發現,房間的多少與跳格子的節奏有關。於是,我激發:「8間不是最少,13間不是最多,怎麼跳格子才是最少的?怎麼跳格子才是最多的?」
孩子在劇增的玩興中,充分地發揮著自己的智慧。
玩耍後的再次交流,最少的造房,從4間到近乎耍賴的1間,大家在「沒有節奏…賴皮嘛…」鬨笑中,體會挑戰的樂趣。當然,把16格全造滿的孩子,贏得了大家「哦——」的驚嘆。玩耍最後,我激發想像:如果從方格子老虎身上再移下4塊格子,你能玩起來嗎?幾個女孩說:「童謠念得慢,腳下跳得快……一個字跳兩格。」一個男孩卻說:「再加童謠!加結婚啦!」哦!民間的智慧。大家笑成一團。
第四環節:領悟主題,萌發喜歡方格子老虎情感。認同故事「儘管小老虎身上沒有了方格子,但在大家的心裡,他依然是那隻帶給大家與眾不同快樂的方格子老虎」的主題。
就這樣,一個原本或看書或聽故事的教學活動,在貌似插科打諢式的操作玩耍中,孩子既酣暢地玩,又專注地讀,既學做了遊戲,又完成了繪本閱讀。如此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周兢教授曾說:早期閱讀,儘管是閱讀,但依然帶有早期的孩子學習特徵,那就是在活動中學習、在操作中學習、在遊戲中學習。我們應創設允許孩子「放下書本『一會兒』、自由馳騁『一會兒』、離開座位『一會兒』、動手動腳『一會兒』」的集體學習氛圍,那麼,孩子就能在同伴的相互觸發中,感受閱讀的快樂,從而愛上圖書。
走出繪本閱讀教學的3個誤區
繪本,因為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而被大家普遍關注。在繪本絢爛的畫面、誘人的情節、美好的情感中,我們除了讓孩子獲得他們可以和需要的學習內容之外,最本質的願望是他們能夠愛上閱讀。
可是,我們卻看到,在許多早期閱讀的教學活動中,孩子憑著抽象的情感談著空洞的話題,孩子盯著自己的焦點思緒卻「被」想著。漸漸地,一些孩子開始不耐煩地卷著書角、走神地咬著書頁;漸漸地,一些孩子成了高歌猛進的「只講」人才。
顯然這不是早期閱讀想要的結果。怎麼會這樣呢?我們的早期閱讀教學實踐到底有哪些誤解?
誤解1:有效閱讀就是將看懂的說出來
繪本故事,有比較精美的語言。所以,我們總期待在閱讀中,孩子可以將看懂的說出來,孩子可以學習看的技能的同時,學習說的技能,我們在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同時,學習語言。
而現實中,會讀的人不一定會說,會說的人不一定會讀。已故著名表演藝術家趙麗蓉,無論是演說還是談心,總能把話說得妥帖而直達聽者的心坎裡,可她卻不識字。已故數學家陳景潤,開展那麼艱深的數學研究的他應該是讀萬卷書了,可他卻不會上課教學。
可見,會讀與會說,不是必然的關係。所以,閱讀活動不一定是語言活動。當然,我們可以在閱讀活動中,豐富孩子的語言,培養孩子的表達力,但非功能性的語言練習,很容易使孩子在趣味索然中遠離閱讀。
誤解2:繪本閱讀就是看圖講述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往往通過對繪本畫面的解讀,諸如對符號與語言、情節與情景、思想與精神、規則與規律的理解,來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這種對畫面的解讀,如同以前語言教學中的看圖講述。一般地,在閱讀教學中,我們都會運用看圖講述的形式。
一次觀摩閱讀教學中:
老師翻開第一頁:「看,這是哪裡?有誰?在幹什麼?」孩子懷著好奇和對故事的嚮往,踴躍地觀察著、講述著。
老師翻開第二頁:「看看,大老虎在幹什麼?小老鼠在幹什麼?」孩子依然想像著圖畫事件的發生。
老師又往後翻一頁:「大老虎和小老鼠發生什麼事了?為什麼?」
…… ……
老師將圖畫書翻到第八頁:「你從哪裡看出……」我看到已有半數孩子相互嬉戲了。
顯然,這樣的閱讀活動不是孩子喜歡的。
是孩子不喜歡看圖講述嗎?不是的。我清晰地記得好多年前上海市語言課程中,看圖講述的內容大多是1~2幅圖,最多的也只有4幅圖。
可是,一個情節起伏、內容豐富、事件有趣的故事繪本,少說也有十頁八頁的,孩子易動的心思和單純的眼神,如何經得起我們「漫長」的步步逼近、句句拷問。
另外,如果繪本故事中文學語言的審美趣味,在師生不休的問答中逐漸遺失,那麼,兒童繪本作為教學內容的優勢也就不復存在。
因此,儘管閱讀教學中有看圖講述的形式,卻不能把閱讀活動變成看圖講述活動,不能把孩子看書時的心馳神往變成暗自神傷。
誤解3:閱讀理解就是停頓討論
又一次,我們師徒研討繪本《媽媽摘的葡萄》。
第一頁,老師問:「你猜猜,小狐狸為什麼哭?」孩子一陣天馬行空。
第二頁,老師問:「你猜猜,媽媽會怎麼說?」孩子又一頓神侃神聊。
接著,老師問:「……你猜猜,小狐狸怎麼說……你猜猜……你猜猜……」哦!閱讀活動變成了猜謎活動。
應該說,適時適度的「你猜猜」確實可以引發孩子對活動的關注和興趣。但漫無邊際的想像,猶如雲中漫步,使孩子「找不著北」地閱讀、支離破碎地欣賞。
本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