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應該到『皮鞋街』去看看!」參加了臺北「相機街」的嘉年華後,北門相機商圈發展協會理事長黃久仁先生就對記者提議。當說起平均每月僅大陸文化界到島內的參訪人士就有一千多人次的時候,黃先生一下就興奮了起來。他一口氣列舉了臺北的好幾條特色商品街,希望能好好介紹介紹。他並熱情地帶著記者穿街過巷,來到了位於重慶南路、博愛路間的「皮鞋街」――沅陵街。
只見這裡果然名不虛傳,鞋店鱗次櫛比。因為正值開展促銷活動,不寬的沅陵街臨時改為步行街,新鋪不久的路面上,嵌有腳印或鞋印的銅片七十二片,顯得古色古香。顧客們或到騎樓內裝潢一新的店鋪裡挑選,或蹲在擺到街面的攤檔前試穿。雖然眼下北國已經天寒,但在寶島還剛是夏秋服裝鞋帽換季的時候,店家為了抓住「血拼」商機,各顯神通,有的打出了「九十九」、「一九九」(元,臺幣,下同,四臺幣合一人民幣)一雙的拍賣底價。
沅陵商店街促進會理事長廖勝輝介紹了「皮鞋街」的由來。沅陵街歷史可以追溯到沈褒楨、劉銘傳建臺北城的時代。城廓、臺灣巡撫和布政使司衙門竣工後,劉銘傳鼓勵上海和江浙富豪籌資白銀五萬兩,組織興市公司,擴建了沅陵街附近的重慶南路和衡陽路,後來又經歷次城市擴建,形成了今天的建築格局。
不過,歷來地處臺北市中心的沅陵街早期卻是以花店出名。店主們不僅為機關商號裝點門面,也為有情人留下甜美回憶。到了一九四九年前後,這一帶人口劇增,一些眷屬、老兵們就靠自己的手藝做布鞋、做點心貼補生計,鞋店、小吃店多了起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皮鞋、膠鞋取代了布鞋,這裡成為遠近聞名的鞋街。到了好天氣,鞋子從店裡擺到騎樓下的通道裡,甚至馬路上。與鞋類相關的服飾、布料也向此集中,在有冷氣的百貨公司興起前,這一帶是臺北仕女流連忘返的地方,最多時聚集了五十來家鞋店。
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越來越多的百貨公司、大賣場開張,多樣化的貨色加上舒適的環境,改變了消費業態,臺北的商業重心向東部新區偏移。加上臺北興建捷運(地鐵),這裡四周都是工地,交通進入「黑暗時代」,沅陵街盛況不再。不過,隨著捷運相繼完工,這裡又成了交通最便捷之處。從二00二年起,沅陵街接受了兩年的商圈再造計劃輔導,重鋪了街道路面、實現騎樓通道無障礙化、統一了招牌設計風格。「皮鞋街」有望風華再起。
記者隨廖先生來到了沅陵街的老字號米蘭皮鞋店,老闆遊世瑛介紹,該店以代理世界前五名的品牌為主,僅男鞋「其樂」就有五十多款。由於品種多,產品線長,適應面寬,自有店鋪租金低,比百貨公司仍略勝一籌。來選購的顧客不僅有臺北市民,也有各地觀光客。同時,他也銷售一些臺灣知名品牌。遊先生說,製鞋業在臺灣經濟起飛中扮演過重要角色,如今雖生產線多已外移,有的廠商產業轉型,但臺灣鞋商仍有優勢,有的為國際品牌做代工,有的以流行時尚為特色。據臺灣區製鞋工業同業公會提供的最近資料,臺灣本地出口的鞋類平均每月約有二百九十萬雙。
隨後,我們又來到了專門銷售平價鞋、有三十五年歷史的一路發皮鞋店,老闆魏榮輝稱,他的商品能滿足從一歲到一百歲的需求,價格低至一百元一雙。他說,現在的生意雖有好轉,但還是不及全盛時的三成。「市場被分散了」,魏先生感嘆。不過他坦承那些「一九九」以下的鞋多為大陸生產,價格確有吸引力。此外,這幾年流行穿唐裝,售價近千元的中式繡花布鞋、中國風船型鞋銷路也不錯。
清寰管理顧問公司副規劃師塗慧鈴分析,這幾年,商圈經濟在臺北市盛行,傳統騎樓下的店鋪走向聯合,尋求集群特色,除了相機街、皮鞋街,還有婚紗街、美食街,等等,以與夜市、百貨公司、大賣場抗衡,應對不甚景氣的市況,並期望結合文化特色,再現歷史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