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學生讀完4大名著者不及3成 多以影視劇替代

2020-12-25 三秦網

核心提示: 據媒體近日報導,陝西西安部分高校的借閱數據顯示,除專業書籍外,文學類、哲學類圖書的借閱率最高,超過6成大學生讀過四大名著,但完全讀完原著的不超過3成,多以影視作品和簡本替代。記者調查發現,有些學生平時的閱讀主要滿足消遣和應試兩種需求,最喜歡讀各類小說。

據媒體近日報導,陝西西安部分高校的借閱數據顯示,除專業書籍外,文學類、哲學類圖書的借閱率最高,超過6成大學生讀過四大名著,但完全讀完原著的不超過3成,多以影視作品和簡本替代。記者調查發現,有些學生平時的閱讀主要滿足消遣和應試兩種需求,最喜歡讀各類小說。

不超過3成的完成度說明,目前大學生群體未能擺脫淺閱讀的狀態,這與當下社會的整體閱讀狀況基本吻合。調查中,不少大學生反映多以影視作品和簡本替代經典閱讀,這也是當前圖像時代淺閱讀的一個註腳。電子閱讀器的普及、網絡信息的泛濫降低了閱讀的成本和門檻,也往往製造了一種閱讀收穫的錯覺,不少人可能覺得每天刷刷朋友圈、閱讀幾篇爆款文,就完成了閱讀任務、確立了閱讀成就感。但真正的嚴肅閱讀顯然不是如此簡單。

大學生擁有的閱讀觀難以超脫於整個社會的閱讀氛圍與品質,但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群體,大學生的閱讀習慣離不開大學教育在價值與方式上的牽引與涵養。比如,國外不少大學不僅對學生有經典閱讀的要求,而且在課堂教育、考試中往往有對閱讀能力的考查。相對來說,在我們的大學教育中,學生日常閱讀能力與課堂學習及考試幾乎是毫不相干的兩個獨立系統,考試前,學生突擊一下考試大綱便可交差。如此背景下,自然很難形成濃厚的閱讀氛圍,特別是深度閱讀的習慣。

閱讀習慣的養成不可能建立在空中樓閣之上。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能力,離不開具體教育的引導。談及閱讀,不少人頭腦中立刻呈現這樣清晰的分界線:教科書與閒書。從這個通俗的分類名稱不難看出,除教科書之外,其他書籍都被歸類到「閒書」的範疇,意味著消遣,意味著可有可無。由此帶來的後果之一,用學者鄭也夫的話說就是,我國多數中小學生在閱讀習慣養成的關鍵年齡,只讀狹窄的、乏味的教科書,給很多人造成了對閱讀的厭噁心理。

大學生閱讀完成度不高、閱讀率低,是這種閱讀厭噁心理的延伸。在理想狀態下,閱讀當然應該從小抓起,但大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也很重要。一方面,大學是一個人精神發育的關鍵階段,對閱讀其實是有內在動力的。另一方面,較之於應試化嚴重的中小學階段,學生在大學裡擁有更多的自主空間,也有如大學圖書館這樣的閱讀資源,閱讀成本低。在這一基礎上,大學通過恰當的教育引導,比如開設閱讀課、在考試中注重考核閱讀能力,是有利於增強學生閱讀動力的。

有人提倡大學生要多讀「燒腦」的書,這種說法無錯。可現實是,連不少大學推薦的書目都呈現淺閱讀的趨勢,要令學生具備深閱讀的能力,恐怕太難。由此看來,不僅大學生要重塑閱讀觀,大學也需要。作為社會知識群體的代表,大學生確實不應該滿足於感觀刺激和流行式閱讀。不少人的閱讀經歷隨著學校教育結束而終結,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在大學這一閱讀關鍵養成期被荒廢了。

提升大學生的閱讀完成度,超越功利化、工具化的閱讀惰性,僅靠口號式倡導與讀書雞湯,無濟於事。大學教育首先應該展現出更積極與立體的閱讀牽引力。

相關焦點

  • 西安高校閱讀調查:多為消遣和應試,讀完四大名著的低於三成
    西安高校閱讀調查:多為消遣和應試,讀完四大名著的低於三成 「其實,我倒是覺得,電子書的便利使得我的閱讀範圍更加廣闊,閱讀量也多了。紙張和電子產品只是載體不同而已。」西北大學大三學生王錦月說。
  • 讀四大名著的大學生不足三成 淺閱讀如何擺脫
    據媒體近日報導,陝西西安部分高校的借閱數據顯示,除專業書籍外,文學類、哲學類圖書的借閱率最高,超過六成大學生讀過四大名著,但完全讀完原著的不超過三成,多以影視作品和簡本替代。  不超過三成的完成度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目前大學生群體未能擺脫淺閱讀的狀態,這與當下社會的整體閱讀狀況基本吻合。
  • 我國原有六大名著,刪了兩部,那兩部名揚四海,還被拍成影視劇
    《道德經》中「四大」指的是「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所以有四大美女、四大才子、四大發明、元雜劇四大悲劇等,又因佛家六界,便出現「六大」,明代著名文學批評家王世貞最先提出「四大奇書」。
  • 史上「最難」讀完的十部世界名著,能讀完兩本的直接給跪!
    許多世界名著為什麼難看完?以為難懂,因為枯燥,因為篇幅太長,大概也就是這三點了。許多人一開始興致勃勃地拿起一本名著決定要讀完,但事實上看了幾面之後就放棄了。今天,小編帶您看看世界上十大難以讀完的世界名著有哪些:Top10 《紅樓夢》《紅樓夢》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許多專門研究紅樓夢的學者看得津津有味,但是這部小說在一般人看來實在是過於枯燥,很難看完,且篇幅較長,大概60萬字。
  • 文學經典改編的影視劇為何日漸式微?
    這四部名著改編劇,都是耗盡編演人員數年精力結出的「碩果」。最晚開拍的《水滸傳》拍了1年,《紅樓夢》拍了3年,《三國演義》拍了4年,《西遊記》前25集的拍攝用了6年。史無前例的拍攝方式,讓這些經典電視劇的精緻再也無法複製。除了古典名著改編劇,根據現代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劇也不在少數。據統計,1987年到2001年間,根據現代文學改編的電視劇共有38部。
  • 陝西成立西北首家人類精子庫 捐精者多為大學生
    本報訊 (記者張毅偉)昨天,記者從省衛生廳了解到,我省成立首家人類精子庫,日前已經有近二百名大學生無償捐獻精子,西北有了第一家人類精子庫。昨天,本報記者帶著諸多疑問探秘我省唯一一家人類精子庫——陝西省婦幼保健院人類精子庫。
  • 薄荷閱讀 百天讀完10萬字英文名著
    學了這麼多年的英語,你讀完過一本英文書嗎?有人可能會回答,想讀讀不懂、找不到合適的素材、堅持不下去等。最近,一款百詞斬旗下的英文書閱讀產品風靡朋友圈,時不時就能看到朋友分享自己的閱讀經歷。優點一:改掉原版書中被淘汰的語法市面上,英語閱讀產品不在少數,而薄荷閱讀簡單粗暴地直擊用戶兩大痛點,一是讀英文名著高大上,分享到朋友圈有面子;二是幫助用戶養成閱讀習慣,每天10分鐘,100天能讀3至4本、10萬字左右的英文名著,滿滿的成就感。
  • 統編版中小學語文教材完成亮相 同學,今天你讀名著了嗎
    統編版的小學語文教材中,課文數量減少了,但篇幅變長了,還增添了「快樂讀書吧」,編者希望通過課文,舉一反三,引導孩子課外繼續讀童話、故事;初中語文教材增加了「名著導讀」,要求學生3年至少讀完12本名著 ,另外提供了自主選擇閱讀的24本名著書目;剛剛亮相的高中語文教材則將不少中外經典著作選入教材,直接增加了「整本書閱讀」的單元。
  • 影視劇裡的西安給觀眾什麼印象?多數人認為是「厚重」
    硬科技之都、軟體名城、創新創業之都、國際美食之都、博物館之城、書香之城、音樂之城……曾經古老而靜態的西安,城市氣象與面貌發生了巨變,由內而外散發的城市文化自信,激發出了蓬勃而充滿活力的城市氣質。今起,華商報推出《都市氣質如何戀上古城》系列報導,梳理並建設新西安的城市氣質。  最近的熱播劇《少年派》,兩位西安大咖張嘉譯和閆妮再組CP,高考家庭的中年夫妻成為螢屏熱點。
  • 文學經典改編的影視劇為何日漸式微?-虎嗅網
    這四部名著改編劇,都是耗盡編演人員數年精力結出的「碩果」。最晚開拍的《水滸傳》拍了1年,《紅樓夢》拍了3年,《三國演義》拍了4年,《西遊記》前25集的拍攝用了6年。 具體來看,文學經典都是經過時間檢驗的經典之作,數量十分有限,適合改編成影視劇的更是寥寥無幾。網絡小說在作品數量上卻遙遙領先,據統計,目前中國的網絡作者數以百萬計,年更新字數超過600億字,每年新增的網絡文學作品近200萬種,網絡文學用戶已超3億。無論從作品數量上還是讀者群來看,網絡小說的影視改編優勢都相當明顯。
  • 2016高考作文素材適用話題分類:大學生遠離名著
    2016高考作文素材適用話題分類:大學生遠離名著 高考微信 2016高考作文素材適用話題分類彙編(word版)   今日大學生遠離名著
  • 疫情下的海歸:回國求職者大增三成,過半薪資不及預期
    來源:一財網原標題:疫情下的海歸:回國求職者大增三成,過半薪資不及預期海歸就業首選城市仍是京滬,深圳、杭州和廣州位列三到五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以往熱門的留學國家陷入公共衛生危機,而國際關係的緊張和通航困難也在重塑著海外人才的發展計劃。
  • 疫情下的海歸:回國求職者大增三成 過半薪資不及預期
    來源:一財網原標題:疫情下的海歸:回國求職者大增三成,過半薪資不及預期海歸就業首選城市仍是京滬,深圳、杭州和廣州位列三到五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以往熱門的留學國家陷入公共衛生危機,而國際關係的緊張和通航困難也在重塑著海外人才的發展計劃。
  • 超四成大學生每月讀書不足一本 小說最受歡迎
    那麼,大學生每天花多長時間用於閱讀?最喜歡讀什麼類型的書?近日,中國青年網校園通訊社圍繞大學生讀書話題,對全國864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近五成學生每天讀書不足半小時,超四成學生每月讀書不足一本,小說、名著、傳記最受學生歡迎,近六成學生對自己讀書的情況不滿意。
  • 本科大學生讀完4年大學,需要花費多少錢?
    那麼,如果學生就讀於公辦的本科院校或者是民辦的本科院校的話,4年的時間下來,將會花費多少錢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算一算,看一看這個總數是不是讓人不敢相信。如果再加上額外的花銷還有每年的住宿費,那麼平均想要供一名本科生讀完4年大學,大概要花費10萬到15萬的費用,這還是公辦院校,民辦院校的學生費用會更高。
  • 大學生讀書調查:近五成每天讀書不足半小時,小說最受歡迎
    那麼,大學生每天花多長時間用於閱讀?最喜歡讀什麼類型的書?近日,中國青年網校園通訊社圍繞大學生讀書話題,對全國864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近五成學生每天讀書不足半小時,超四成學生每月讀書不足一本,小說、名著、傳記最受學生歡迎,近六成學生對自己讀書的情況不滿意。大學生每天平均讀書時間比例。
  • 孩子不愛讀名著?資深老師:教你3個方法
    1 影視作品激趣影視劇因其表現形式直觀,聲色交映,自然比書本更得孩子歡心,我們可以以此為契機,激發孩子閱讀名著的興趣。。,細節動人,但是對於習慣了快餐文化的孩子們來說,細膩的描寫反倒成了他們閱讀的障礙。
  • 《活著》作者餘華:我不吃不喝不睡,幾乎是痴狂地讀完了這部名著
    他享有盛譽的《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逼近生活真實,但很多人也許看到我說的這句「不吃不喝不睡讀完這部名著」覺得很不可置信,但其實這就是餘華本人說的。在自己讀完之後,餘華又把大仲馬的作品作為教育啟蒙推薦給自己十一歲的兒子哥倫比亞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百年孤獨》作者馬爾克斯,也向柯林頓推薦過《基督山伯爵》。
  • 白鹿原魔咒:本為黃土臺,先葬影視劇後埋大景區,誰想發財幹掉誰
    白鹿原是西安境內最大的黃土臺塬,長30多公裡,寬8公裡,在灞河、滻河之間,漫長歲月裡,這裡是一段被人忽略的黃土臺子。白鹿原也一度陷魔咒:本為黃土臺,先葬影視劇後埋大景區,誰想發財幹掉誰。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 報告:超3成海歸求職需4月以上,近六成薪資不及預期
    《報告》顯示,從整體求職海歸的年齡分布看,25-34歲群體佔比最高,達64.6%;16-24歲的海歸佔比較去年擴張4.5個百分點至27.9%;而35歲及以上的求職海歸在統計中不足一成。而全平臺求職者期望就業熱度最高的新一線城市是海歸第二大回流地,佔比均在3成。海歸對於二到五線及其他級別城市的發展意願也均低於整體求職者。具體來看,海歸投遞前十的城市吸納了64.2%的海歸就業需求,而其中排名前二的北京、上海兩城則合計佔超3成,深圳佔8%。新一線城市杭州對海歸的吸引力與廣州不相上下,均在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