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下次你路過,人間已無我

2021-02-19 讀者

 

認識余光中,大概都是因為那首家喻戶曉的《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鄉愁》余光中

▲余光中《鄉愁》手稿

 

一句「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的結束語曾經縈繞在無數人的心頭,歷史的滄桑、命運的無奈以及人世的飄零似乎都凝在這一句裡。

 

即使現在,大家都不怎麼讀詩了,但是提起余光中,我們還是會想到年少時背過的這首《鄉愁》,以及背後瀰漫的那股深深的憂傷。

 

▲余光中親自朗誦《鄉愁》

去年12月14日,余光中病逝於高雄的醫院裡,享年89歲。

 

在我們的印象裡,一直以為余光中是個臺灣人,其實不是。他是1949年以後才去的臺灣。

 

1928年,余光中出生在南京,度過了他的童年時代,此後,南京作為民國的首都爆發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余光中也隨著家人逃難到了臺灣,並在那裡一直呆到抗戰結束。後來又幾經輾轉,乘著1949年的大江大海,一路漂泊到了海峽另一邊的臺灣。

身世浮沉雨打萍,但在余光中的心中,故國一直令他魂牽夢縈。

 

他曾在給友人的信中寫:「在海外,夜間聽到蟋蟀叫,就會以為那是在四川鄉下聽到的那隻。」

 

他還清晰地記得故鄉祖屋的格局;記得自己幼時拾級而上遊玩的地方;記得小時候見過的家鄉風光。

 

所以讀他的詩,總能讀出一種古香古色的中國風,有種老派的、古典的,混著文弱和豪俠之氣的家國眷戀和濟世情壞。

 

讀者君今天想要推薦給大家的,就是余光中先生的兩本代表作。一本詩集《白玉苦瓜》和一本散文集《左手的繆斯》。

 

詩集《白玉苦瓜》+散文集《左手的繆斯》

點擊圖片了解詳情↑↑↑ 

 稱我為「鄉愁詩人」

其實是小看了我

《白玉苦瓜》

點擊圖片了解詳情↑↑↑

編輯推薦:

這本《白玉苦瓜》是余光中先生的第十本詩集,寫於他的盛年時代,寫在他去香港定居之前,也是他名副其實的代表作。

 

我們大部分人初識先生,大概都是因為那首家喻戶曉的《鄉愁》,《鄉愁》固然寫得好,但先生自己卻說過:「稱我為『鄉愁詩人』,其實是小看了我。」

 

這話不假,就像這本《白玉苦瓜》,一共收錄了59首先生的原版詩作,主題橫跨鄉愁、情感、人生、命運,展現出了豐富而開闊的意境。不僅主題多樣,詩體也非常多樣化,格律工整,語言單純,也難怪很多都被譜成了歌。

 

鍾整個大陸的愛在一隻苦瓜/皮靴踩過/馬蹄踏過/重噸戰車的履帶壓過/一絲傷痕也不曾留下

——《白玉苦瓜》

▲書中附贈鄉愁主題明信片

 

一首《鄉愁》,可能讓你認識余光中,而一本《白玉苦瓜》,卻能讓你讀懂余光中。你可以在這本書裡一窺這個偉大詩人的豐富內心,他的詩歌仿佛藏著永不過時的力量,文字簡略,卻能直指人心。

 

一首詩,曾經是瓜而苦,成果之後方能甘甜。而這份甘甜,卻能有幸被我們享用。

 

左手寫詩,右手散文

 

《左手的繆斯》

點擊圖片了解詳情↑↑↑

編輯推薦:

大多數人知道余光中,大概都是因為他詩人的身份。但實際上,他的散文也寫得非常好。

 

梁實秋就曾經稱讚道:「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風頭無兩」。足見他的散文上的造詣和成就也是絲毫不亞於他的詩歌成就的。

 

這本《左手的繆斯》就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其中的名篇《猛虎與薔薇》曾經多次被收錄在語文課本裡,可以說深刻影響了幾代人。

 

我們大多數人印象中的余光中,大概都是一個白髮蒼蒼的、斯斯文文的老人,懷著一顆赤子之心,遙望故國,渴望有朝一日葬於長江黃河之畔。

 

然而這本書卻是寫於余光中的青少年時代,那時的他,還不是赫赫有名的鄉愁詩人,而只是一個徜徉在文學世界中的文藝青年。

▲青年時代的余光中

他寫莎士比亞、寫梵谷、寫畢卡索、也寫胡適,沿著他的筆觸,我們不僅認識了一大票文藝名人,同時也更全方位了解了余光中。

 

至於書名為何冠以「左手」之稱,則帶有很大的自謙意味了。余光中寫作初期,以詩歌為主,散文算是閒情逸緻的產物。

 

余光中說過:「我所期待的散文,應該有聲、有色、有光。」他的這本散文集也全面貫徹了他的這一理念,文筆洗鍊灑脫、不受拘束,每一個篇章都有他獨特的思索在,同時也能得以一窺他當時的生活。

 

余光中曾在詩作《歡呼哈雷》裡寫到:下次你路過,人間已無我。

 

仿佛一語成讖般。

 

如今,時間已將一代詩魂帶走,然《鄉愁》不朽,薪火永繼,唐詩宋詞、魏晉風骨也將由今人傳承下去。

 

斯人已逝,風範長存。

余光中詩歌散文典藏

帶你領略不一樣的「鄉愁詩人」

點擊下圖或閱讀原文即可購買

↓↓↓ 

相關焦點

  • 余光中《下次你路過,人間已無我》,讀書筆記
    余光中先生遺作,堪為人間絕唱,讀之雄渾壯麗,令人熱血沸騰,又止不住熱淚盈眶。本書名摘自餘先生一九八五年詩作《歡呼哈雷》「究竟這一頭有幾個人能夠等你/下一個輪迴翩然來歸?/至少我已經不能夠,我的白髮/縱有三千丈怎跟你比長?
  • 下次你路過,人間已無我:讀余光中散文
    余光中老先生的作品,時而鏗鏘有力,波瀾壯闊,時而細膩溫柔,綿轉悠長,無論是詩歌,還是散文,都能給讀者帶來無限的遐思。2017年余光中老先生去世之後,世界上再也沒有了那個被梁實秋稱讚為「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的文學界巨人了,讓人唏噓不已。
  • 余光中:下次你路過,人間已無我,此題還未解.
    但是,你不知道的是這首詩餘光中用了20分鐘就寫完了……但是,你更不知道的是這首詩餘光中醞釀了2年……今天無事,突然想起了餘老的很多趣事,忍不住寫一寫來懷念一番這位歷經風雪的老人。除了《鄉愁》,你可能還不知道他是這樣的余光中。
  • 下次你路過,人間已無我!(含淚看完)
    百年之後,你佔你的坑,我佔我的,想說話卻開不了口,談感情卻動不了心,誰也不再是誰的誰。人生難得一份遇見,不要因為太忙,就總是拒絕對方,拒絕的次數多了,人也就不主動了。不要因為對方對我們太好,就不當回事,一而再的冷落,再而三的敷衍,這樣的時候多了,人也就不在乎了。多少感情,走著走著,就成了陌路;多少關係,處著處著,就成了過客!
  • 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一場來自歲月的回眸
    究其緣由,余光中先生之所以能寫這麼快,是因為這種鄉愁已在他的心中醞釀了整整20年。1950年,在時代的洪流中,22歲的余光中先生跟隨父母漂流到海峽對面的臺灣定居,和大多數那個年代的大陸青年一樣,直到1992年,余光中才再次踏上這片生養他的土地——中國大陸。
  • 你只看到余光中的《鄉愁》,卻不曾看懂他那高級的深情與溫柔
    梁秋實誇他,「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業內則稱他,是「臺灣文學最後一個守夜人」。余光中守的是文學初心,守的是真情實意,守的是滿腔深情。這世間,怕是沒有比余光中更深情的男人了。看你發,在神話裡就覆舟。也是美麗的交通失事了你在彼岸織你的錦我在此岸弄我的笛從上個七夕,到下個七夕《 碧潭》原來從一而終最唯美的說法是,「我和你,從上個七夕,到下個七夕」。
  • 鄉愁未了斯人已去,再讀一遍余光中
    」一首《鄉愁》讓無數內地讀者認識了文學家、著名詩人余光中。今日(12月14日),余光中老人在臺灣高雄醫院過世,享年89歲。想起他在《歡呼哈雷》裡寫下的那句:下次你路過,人間已無我。不免噓唏失落。在這個許多人不讀詩的時代,余光中是一個「異數」。他擅詩歌和散文,《鄉愁》是陪伴幾代人成長的教科書詩篇。他的詩意境古典,如音樂有節奏又動聽。
  • 忘不了鄉愁,忘不了你,再見了,余光中……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翻譯家,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親原籍為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
  • 路過人間
    我不知道事實如何,我也不知道該如何評價。假如真的如同我們猜測的那樣,這種感覺就像,怎麼說,有一種被人背叛的感覺。就像,上學的時候你為了朋友出頭,可轉眼就被朋友出賣了。我們的憤怒,我們的轉發,我們的吶喊,成為了別人的工具。我的內心久久難以平靜。我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了。事情到此為止,似乎也該告一段落了,每個人都似乎得到了想要的。
  • 余光中:不要問我心裡有沒有你,我余光中都是你
    「如果你愛我,你可以把蜜月延長——到七十歲(像你的白髮像我的白須)那樣的短」。這是余光中34歲寫的,當時他們結婚近6年。後來,這蜜月延得可真長啊,一直到他89歲。詩的大意是:跟你在一起時,不管過得好不好,都覺得幸福;跟你分開時,每一天都思念你;結婚三十年了,每一天我都覺得很珍貴。既然寫了項鍊,怎麼能不寫手鐲?在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逍遙遊》中,余光中說他寫了一首詩,關於妻子手上的玉鐲。
  • 送別詩人余光中,《鄉愁》感動無數同胞,他和羅大佑合作的這首歌...
    下次你路過,人間已無我1971年,二十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的舊居裡寫下了一首《鄉愁》傳誦至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小時候在課本上讀到這首詩時,總是不明其中意味,只聽出滄桑與悲愴,後來長大遠離故鄉,那種難以名狀的感覺時不時漫上心頭,才懂得什麼是鄉愁。
  • 余光中:除了鄉愁,我還有咪咪這樣的姑娘
    是北雁南飛;是曲中聞折柳;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余光中無數次渴望踏上當年的故土,「這是最縱容最寬闊的床/讓一顆心滿足地睡去,滿足地想」。範我存回憶起,余光中有次拿一篇小說給她看,是中學生暗戀的純愛小說,「一看就知道是他自己的經驗。」回憶當年戀愛的心情,余光中滿是溫柔:她了解我,對文學藝術富有敏感和品位,這是最吸引我的特質。
  • 黃維樑:星雲呼應余光中《行路難》
    星雲呼應余光中《行路難》黃維樑一、《行路難》(余光中作)欲去江東卻無顏面對父老問子弟而今安在欲去江北卻無鶴可以乘載況腰間萬貫何來欲去江南暮春卻已過三月四、星雲大師與余光中先生的文學緣才寫下了《余光中行路難?》一短文,便讀到星雲大師響應余光中先生的《行路難》,真是有因緣。星雲法師弘揚「人間佛教」,建樹遍天下,世人尊之為大師。在諸般大建樹、大建設中,有臺灣佛光大學。
  • 你聽過最美的8字短句是什麼?我先來:家人閒坐,燈火可親
    從此故鄉,既無冬夏,也無春秋。布衣飯菜,可樂終身。——沈復《浮生六記》浮生六記,寫的便只是浮生。目光放遠,萬事皆悲。——薩松 余光中翻譯余光中翻譯的真好,但薩松寫得更好。人性中,剛與柔,本就是一體二生。前塵隔海,古屋不再。
  • 余光中的詩歌代表作《鄉愁》全文 余光中最著名的八首詩歌
    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至今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現已出版詩集 21 種;散文集 11 種;評論集 5 種;翻譯集 13 種;共 40 餘種。
  • 鄉愁的余光中,回到母親的裡頭,而人間的這頭,鄉愁卻更為濃烈
    一首《鄉愁》,把遊弋在外、漂泊異鄉的遊子情,寫的淋漓盡致;再讀《鄉愁》,而鄉愁的您,余光中老先生,己遠行,回到天堂母親的裡頭;可您的詩歌又在耳畔響起……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 「不要問我心裡有沒有你,我余光中都是你」
    詩人描寫的對象,不是人間世,便是大自然。即使所寫多為人事,其活動的背景也往往是天象地理,草木蟲魚,也就是大自然了,涉及自然界的萬事萬物,若只是寫實況,只究道理,不帶感情,也無文採,那便是科學,不是文學了。舉杯向天笑,天回日夕照。
  • 別了,余光中
    高雄醫院方面14日發布消息,余光中13日晚上由加護病房轉出到普通病房,14日上午在未插管、未施行心肺復甦術、未急救的情況下,由家人陪伴,平靜離世。此前家屬已籤署放棄急救同意書,希望陪伴他最後一程。醫院方面表示,余光中11月27日被家屬送到高雄醫院急診,經醫生診斷為急性腦中風,住院期間陸續並發心衰竭及肺炎,產生肺浸潤現象。    余光中1928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