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余光中,大概都是因為那首家喻戶曉的《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鄉愁》余光中
▲余光中《鄉愁》手稿
一句「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的結束語曾經縈繞在無數人的心頭,歷史的滄桑、命運的無奈以及人世的飄零似乎都凝在這一句裡。
即使現在,大家都不怎麼讀詩了,但是提起余光中,我們還是會想到年少時背過的這首《鄉愁》,以及背後瀰漫的那股深深的憂傷。
▲余光中親自朗誦《鄉愁》
去年12月14日,余光中病逝於高雄的醫院裡,享年89歲。
在我們的印象裡,一直以為余光中是個臺灣人,其實不是。他是1949年以後才去的臺灣。
1928年,余光中出生在南京,度過了他的童年時代,此後,南京作為民國的首都爆發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余光中也隨著家人逃難到了臺灣,並在那裡一直呆到抗戰結束。後來又幾經輾轉,乘著1949年的大江大海,一路漂泊到了海峽另一邊的臺灣。
身世浮沉雨打萍,但在余光中的心中,故國一直令他魂牽夢縈。
他曾在給友人的信中寫:「在海外,夜間聽到蟋蟀叫,就會以為那是在四川鄉下聽到的那隻。」
他還清晰地記得故鄉祖屋的格局;記得自己幼時拾級而上遊玩的地方;記得小時候見過的家鄉風光。
所以讀他的詩,總能讀出一種古香古色的中國風,有種老派的、古典的,混著文弱和豪俠之氣的家國眷戀和濟世情壞。
讀者君今天想要推薦給大家的,就是余光中先生的兩本代表作。一本詩集《白玉苦瓜》和一本散文集《左手的繆斯》。
詩集《白玉苦瓜》+散文集《左手的繆斯》
點擊圖片了解詳情↑↑↑
稱我為「鄉愁詩人」
其實是小看了我
《白玉苦瓜》
點擊圖片了解詳情↑↑↑
編輯推薦:
這本《白玉苦瓜》是余光中先生的第十本詩集,寫於他的盛年時代,寫在他去香港定居之前,也是他名副其實的代表作。
我們大部分人初識先生,大概都是因為那首家喻戶曉的《鄉愁》,《鄉愁》固然寫得好,但先生自己卻說過:「稱我為『鄉愁詩人』,其實是小看了我。」
這話不假,就像這本《白玉苦瓜》,一共收錄了59首先生的原版詩作,主題橫跨鄉愁、情感、人生、命運,展現出了豐富而開闊的意境。不僅主題多樣,詩體也非常多樣化,格律工整,語言單純,也難怪很多都被譜成了歌。
鍾整個大陸的愛在一隻苦瓜/皮靴踩過/馬蹄踏過/重噸戰車的履帶壓過/一絲傷痕也不曾留下
——《白玉苦瓜》
▲書中附贈鄉愁主題明信片
一首《鄉愁》,可能讓你認識余光中,而一本《白玉苦瓜》,卻能讓你讀懂余光中。你可以在這本書裡一窺這個偉大詩人的豐富內心,他的詩歌仿佛藏著永不過時的力量,文字簡略,卻能直指人心。
一首詩,曾經是瓜而苦,成果之後方能甘甜。而這份甘甜,卻能有幸被我們享用。
左手寫詩,右手散文
《左手的繆斯》
點擊圖片了解詳情↑↑↑
編輯推薦:
大多數人知道余光中,大概都是因為他詩人的身份。但實際上,他的散文也寫得非常好。
梁實秋就曾經稱讚道:「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風頭無兩」。足見他的散文上的造詣和成就也是絲毫不亞於他的詩歌成就的。
這本《左手的繆斯》就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其中的名篇《猛虎與薔薇》曾經多次被收錄在語文課本裡,可以說深刻影響了幾代人。
我們大多數人印象中的余光中,大概都是一個白髮蒼蒼的、斯斯文文的老人,懷著一顆赤子之心,遙望故國,渴望有朝一日葬於長江黃河之畔。
然而這本書卻是寫於余光中的青少年時代,那時的他,還不是赫赫有名的鄉愁詩人,而只是一個徜徉在文學世界中的文藝青年。
▲青年時代的余光中
他寫莎士比亞、寫梵谷、寫畢卡索、也寫胡適,沿著他的筆觸,我們不僅認識了一大票文藝名人,同時也更全方位了解了余光中。
至於書名為何冠以「左手」之稱,則帶有很大的自謙意味了。余光中寫作初期,以詩歌為主,散文算是閒情逸緻的產物。
余光中說過:「我所期待的散文,應該有聲、有色、有光。」他的這本散文集也全面貫徹了他的這一理念,文筆洗鍊灑脫、不受拘束,每一個篇章都有他獨特的思索在,同時也能得以一窺他當時的生活。
余光中曾在詩作《歡呼哈雷》裡寫到:下次你路過,人間已無我。
仿佛一語成讖般。
如今,時間已將一代詩魂帶走,然《鄉愁》不朽,薪火永繼,唐詩宋詞、魏晉風骨也將由今人傳承下去。
斯人已逝,風範長存。
余光中詩歌散文典藏
帶你領略不一樣的「鄉愁詩人」
點擊下圖或閱讀原文即可購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