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的《科學》雜誌,曾經報導過這樣一個新聞:
2005年,一個叫珍妮的女生在自家後院,發現了一顆太陽系未知的行星。
看到這個消息,你多半會驚訝:「天文學,多麼高深而複雜的領域。這人一定是個天才!」
的確,當時的媒體也很驚訝。但他們更驚訝的,是珍妮的背景:作為一個著名的天文愛好者,珍妮沒有獲得任何大學文憑,連高中都未能畢業。
甚至,珍妮15歲就早早輟學,21歲便成了一名單身母親。為了養活剛剛出生的孩子,她不得不在一份快餐連鎖店做配送工作。
這樣一個生活困窘,自顧不暇的人,怎麼可能發現行星呢?
但珍妮確實做到了。
這個故事,來自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這本《成為黑馬》。
書中提出了一個讓人很震驚的觀點:也許一直以來,我們對「成功」和「如何成功」的理解,都是片面的。
之前,我們大都遵循一種常規的成長模式,就是「拼死拼活考上大學,畢業後找個穩定工作,升職加薪」。
但是,在工作標準化甚至內捲化的今天,這套模式已經不符合現狀了——總有人比你更能熬夜加班,甚至機器人都能代替你的工作。
在個性化時代,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功?
我們急需要新的出路。
所以,這本書的兩位作者,暢銷書作家託德和神經學家奧吉,將目光對準了那些不走尋常路,卻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的黑馬人士。
他們發現,這些看似獨特的成長路徑,隱藏著更適合當下的「取勝之路」。
只要堅持這些法則,人人都可以成為黑馬。
不走尋常路
珍妮的人生轉折點,出現在二十五六歲的一個晚上,那是她第一次用望遠鏡觀看星空。
她回憶到:
「我至今仍忘不了自己躺在潮溼的草地上,透過望遠鏡看著天空的情形······滿天繁星,璀璨奪目。我被迷住了!在那之後,我知道自己一定要去了解更多這方面的知識。」
從掌握天文觀測的硬體和技術,到在自家後院建造天文臺,再到最終獨立發現了一顆小行星,珍妮痴迷地投入其中,一研究就是十幾年。
這也讓她成為繼1781年威廉·赫歇爾發現天王星以來,第一個發現新行星的業餘天文愛好者。
如果你覺得珍妮的例子太過離奇,再看看頂尖裁縫艾倫的故事。
和珍妮的偶然轉變不同,艾倫是主動做出改變的。
28歲時,艾倫已經是當地的一家酒吧老闆,還擁有自己的產業。然而,他卻不喜歡自己的生活。
他發現自己有一種奇怪的天賦——能夠為特定的服裝,識別出合適的面料類型。就像廚師知道,哪種香料會與特定的食材搭配一樣。
於是他做了一個決定:放棄已有的產業,去另一個城市做起了裁縫工作。
要知道,他當時的事業做得風聲水起,餐廳、酒吧、俱樂部為他積累了大量的客戶。所以,當他僅僅是出於對生活不滿意,而「任性」地把它們賣掉時,周圍的人都覺得他瘋了。尤其是,他還要去做一個裁縫!
但艾倫只考慮了一點,就是他喜歡與這些服裝和面料打交道。
事實證明,這是一個精明的選擇。他把自己商業成功的經驗,完美遷移過來,做起了服裝定製的生意。
他從客戶的角度理解裁縫藝術,不但有了自己的定製服裝店,還成為獨一無二的面料大師,被《城鎮與鄉村》雜誌評為美國頂尖的裁縫之一。
對普通人來說,面對迷人的星空,可能只是激動一下,第二天該幹啥幹啥。然而,珍妮沒有放過這突如其來的靈感,她發誓「要弄清恆星旋轉的奧秘」。
同樣,為了一個怪異的愛好,放棄已有商業上的成功,多數人都會覺得愚蠢。
畢竟,我們早已習慣了按部就班的穩定工作,「為熱愛冒險」這樣的事,太不靠譜,也沒安全感。
但託德告訴我們,黑馬人物在做選擇時,恰恰會首先考慮自己的是否熱愛。
他們雖然也會迷茫,也會為了生活暫時低頭,但一旦找到內心所愛,就會緊緊地抓住。不管這個選擇有多麼另類。
正是因為另闢蹊徑,他們才能取得常人沒有的成就。
警惕「標準化公約」
事實上, 我們身邊的很多人, 並非沒有自己熱愛的事情。然而,幾乎沒有人真正為此捨棄工作。
這是為何?
在託德看來,也許不是因為這些人懦弱,而是「標準化公約」的力量太強。這種標準化,還要從藥片說起。
19世紀90年代,一名叫做愛德華·R·施貴寶的美國海軍醫生,發現每一粒藥片的純度、質量甚至大小都不相同,這讓他很頭疼。
為了改變這種混亂的局面,他決定創建一家標準化的製藥公司,旨在生產出完全相同的藥物。
愛德華可能沒想到,他這套用於產品製造的生產模式,會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
一方面,它讓我們頭疼時,吃的每一粒阿司匹林都一樣;我們在每一個加油站,都能給汽車加到質量穩定的汽油。
而另一方面,它也讓每個工人都淪為工業機器中的一個齒輪,不需要再思考,隨時可以被替代。
教育和職場領域也沿用了這套模式。
一樣的課程、教科書,學生成績用統一的「分數」來衡量,員工被分為「普通員工」和「管理者」,前者要聽從後者的命令。
那時候,對於成功,有一條八字箴言:
「同樣做事,表現更佳!」
直到今天,這依然是今天大多數人做的事情:考更多的分數,上更好的大學,找更好的工作,總之只要比同齡人做得更好就行了。
在託德看來,這似乎是社會對普通人做出的一個承諾:如果你能走向通往目標的正軌,你將獲得就業機會、社會地位和經濟保障。
這一承諾,甚至成了一個基本的社會公約,這就是「標準化公約」。
在「標準化公約」裡,機會不再只屬於特權階層。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但只要沿著這樣的路線前進,至少不會過得太差。
然而,託德認為,「標準化公約」最大的問題,在於制約了人的個性。
而這種對個性的忽視,一直持續到今天:
比起「自己喜歡什麼」,我們依然更看重薪水;
我們選擇大公司,因為它給予我們足夠的安全感;
我們考公務員,是因為它足夠穩定……
100多年過去了,「工人」變成了「打工人」,但並沒有什麼根本的改變。
同時,這種標準化的「成功學」,也似乎過了保質期。
那怎麼辦?
託德在這些黑馬人物身上有了新發現。
和多數遵循常規路徑的人不同,黑馬人物不走尋常路:比起薪水、社會地位、安全感,黑馬人物選擇職業更注重「滿足感」。
在他們心中,只有一種成功就是「個性化」的成功,是過上一種滿足而卓越的生活。
也許你會覺得,只要我們獲得卓越的成就,自然會有滿足感。
然而,在那些黑馬人物看來,不是對卓越的追求給他們帶來了滿足,相反,是對滿足感的追求才讓他們走向卓越。
人人都可以成為黑馬
成功不可複製,但一定有相似之處。
在對黑馬人物的研究中,託德發現,他們那些不尋常的想法和選擇,看似奇特,但其實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出自他們的「微觀動機」。
這也是他們能成為黑馬的關鍵因素。
什麼是「微觀動機」?我們從科琳娜的例子中就能找到答案。
科琳娜從小就樂於助人。為了能夠幫助周圍的鄰居,她選擇了畢業後從政。因為出色的工作能力,28歲的她就抽調到喬治·布希的白宮辦公室任職,這是一個讓人豔羨的職業起點。
然而,雖然表面風光無限,科琳娜卻覺得疲憊不堪。她意識到,這種狀態不是一次簡單的休假就能解決的,「我可能不想再從事政治工作了。」
這個想法讓她自己都很驚訝,她曾經就是靠著幫助人的想法,選擇了這條路。
現在,科琳娜仍然喜歡幫助別人,但說到底,她對競選或者執政,並不感到多麼興奮,真正讓她喜歡的其實是整理東西。
科琳娜喜歡把自己所有的書籍貼上彩色標籤,以便分類。每當看到東西擺放的亂七八糟,她都有一種強烈的衝動,想把它們擺放整齊。她甚至可以快速將上級的發言,整理成一份要點清單······
她逐漸意識到,自己非常享受整理東西的感覺,甚至是像收拾凌亂的衣櫥,或者打掃骯髒的房間這種小事兒。
而這也成為了她人生的轉折點。
辭職後,她發起了一個「都市簡約生活」的項目,負責為客戶提供空間設計的服務。幾年後,她開設了自己工作室。
與「微觀動機」對應的,是「普遍動機」,比如自律、決心、勇氣、喜歡競爭、有創造欲望等等。
這些「普遍動機」雖然看上去很正確,但是往往無法真正幫到你。
而真正有用的,是每個人的「微觀動機」;
比如「喜歡整理東西」、「擅長將事物進行識別和分類」、「對紙張情有獨鍾」等等這些具體的個人感受。
對珍妮來說,對星空的痴迷,是她的微觀動機;
對艾倫來說,對面料的理解,是他的微觀動機;
在科琳娜的故事中,「喜歡整理東西」就是她的微觀動機。
託德說:「理解自己的微觀動機,對你獲得滿足感至關重要。只有通過發揮自己獨特的人生動機,你才會感覺到自己生活得真實、重要且完整。」
也許有人會說,我知道自己喜歡幹什麼,只是沒有黑馬人物那樣的勇氣,即使不被認可,也依然敢按照內心的想法去生活。
在書中,除了「標準化公約」之外,還有一個公約,叫做「黑馬公約」。
「黑馬公約」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句:「選擇的自由越大,擔當的責任越大」。
任何一種選擇都是有風險的。沒有最好的選擇,只有最適合你的選擇。
就像魯迅說的那樣:
「貪安穩就沒有自由,要自由就要歷些危險。只有這兩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