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童教雷鳴原創,歡迎關注,交流教育、學習方法)
01一道錯題引發的教育討論
近日,將二年級兒子做的一道數學題目批改情況整理成文章分享出來後,各位網友紛紛出來討論起孩子的教育問題。
當時孩子在做20÷5=4,答案正確,即使在列豎式過程中也基本正確,但是商4的時候,4的數字位置寫在了2、0之間,位置並沒有對齊。
有很多網友就對老師在批改的過程作出了批判:
有朋友說:老師教出來的老師是模具、模板;
有朋友說:太過死板,有點教條主義。學數學在於靈活掌握,不在死記硬套。
有朋友說:孩子答對了,老師吹毛求疵;
有朋友說:這就是現在的教育,成天不搞正事;
有朋友說:就這樣還來教數學?數學你不重視邏輯你重視規矩?還做人?數學是邏輯的貫通,不是你這些刻板的規定!……
另外,也有很多的網友贊同老師的批改:
有朋友說:位置不放好,等商位數多了以後會出錯,尤其是有零的時候。豎式計算不管是乘法還是除法一定要對齊。
有朋友說:目的是培養嚴謹性,可以理解。
有朋友說:數學使人精密。
有朋友說:數學簡單的時候沒學會規則,習慣,等難的時候就沒法學了,這不只是計算的問題。我是過來人。
有人說:沒有該學習什麼不該學習什麼的年紀,數學教會你的其中之一就是嚴謹。……
當我面對這兩種說法的時候,被批評為教條化的時候,心中還是有一點點疙瘩,但是這個疙瘩並不會太強。因為曾經就有一位比較熟識的老師跟我交流過,提到過我這種情況過於嚴格。當時老師還給我提到了毛主席的「嚴肅而活潑」,說毛主席也要求活潑。所以,在內心中我就已經承受過了一次較大的打擊,畢竟是我親近的朋友的建議。
但後來,我自己在琢磨與研究過程中,發現沒辦法達到這位老師所說的效果。跟孩子在一起相處,活潑慣了,孩子馬上就特有勁,不斷地做這、不斷地做那,不過全按孩子自己的性子來做了。對於此,我發現,跟孩子不講規矩,只顧活潑,任其自由發展,是完全做不到的。為此,我也開始在嚴肅與活潑之中去尋找一種平衡。
02嚴肅與活潑的平衡之道
嚴肅就是指要嚴格要求,講規矩、講禮儀;活潑就是性子活躍,思維靈活、有創意。
無論是嚴肅還是活潑,都是必不可少的。能夠批評我對孩子要求過嚴,出發點其實是好的,希望孩子思維活躍、不要僵化,覺得規矩會限制住孩子的思維。
「為什麼認為規矩會限制人的思維呢?」抱著這種想法的人其實不少,即使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感覺到,規矩多了,人就自然會受到一種拘束,感覺渾身不自在。對於這種不自在的感覺,讓我們對規矩產生了一種誤解。
真正懂規矩的人,是必須講規矩的時候講規矩,不用講規矩的時候不講規矩,他們是不會時時刻刻都講規矩的。時時刻刻都僵化的人做事,必然是純教條化的辦事。雖然教條化對一些事情可以快速解決,但並不能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靈活地變通。
所以,毛主席提到嚴肅而活潑,就是提醒要先注意基本的規矩,在規矩範圍內靈活變通。
孔子算是儒家的代表人物,非常注重禮儀,但他所講的禮儀是「時」,「學而時習之」就是孔子學問落實的總結。時不僅僅是經常,而是時時刻刻都練習它。這個時,是根據不同的時候進行靈活地變通,將學問落實於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物、不同的情……之上,抓住人生的主軸,將所有的學問都融匯貫通起來。
所以,嚴肅而活潑不是僵化固定的(嚴肅就是嚴肅、活潑就是活潑),而是一種動態的平衡。就從孔子的與人相處就可以看出來,路遇一個小孩子了,都能放下姿態認真學習;遇到了路邊田間農人,也能與之和歌……可見孔子為人是非常靈活的,這種靈活也正是我們所提倡的嚴肅而活潑,也是「與時俱進」、「實事求是」。
如果把嚴肅與活潑放在孩子身上,就要看孩子的年齡、思維特徵來進行具體的指導,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
低齡兒童,我們強調規矩,以規矩為引導,可以讓孩子迅速將內心收束起來,認識到這個世界不是自己為所欲為、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的。
對於年齡大的孩子,就要進行思維的激發,讓孩子們大膽發揮想像。因為他們這個時候已經具備了基本的規矩,懂得基本的做人道理,可以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問題,我們就要著重於讓他們靈活地進行思維創新。
03童教雷鳴寄語
針對不同的對象,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這本身就是一種規矩、嚴肅,這本身也是一種靈活、活潑。
04討論
對孩子,您是嚴肅一點還是活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