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研究:這件事兒最易被父母漠視,但卻比上補習班重要千萬倍

2021-01-07 騰訊網

文丨非非馬 編丨Jane

今天這篇文章我其實想寫很久了。

它是在中國極為普遍存在的現象,卻也是最容易被忽視、漠視的問題。

它看上去非常「小件事兒」,很多中國父母、爺爺奶奶,在教育中都寧可把注意力和焦點放在給孩子上補習班、才藝班上,卻完全意識不到,做對這件小事兒,對孩子未來更有「根本性」的影響。

本來,我純粹是基於個人經歷與觀察,得出了我的這個非正式「結論」。這兩天,因為想寫這篇文章,我特意去查了資料,發現哈佛大學的研究結果也「證明」了我的觀察結論十分靠譜。

那麼,今天要說的這件「小事兒」是什麼?

就是應該從小培養孩子做家務,並且在ta成長的過程中,不論孩子學業多重,都要讓ta持續不斷地完成一定分量的家務。

因為,「做家務」這件事兒,其實絕不僅僅是「做家務」本身這麼簡單。

可惜,就我目力所見,在中國進入「獨生子女時代」之後,太多的父母、老人,出於對孩子的「愛」、「心疼」,做了萬全相反的事兒,完全沒有意識到,這樣的「越俎代庖」,其實真是「害了孩子」……

這是我為什麼一定想要寫這篇文章的原因。

先來說說我在生活裡的一些觀察結論吧。

能把家務做得很好、能獨立料理好自己生活的孩子,通常學習能力、工作能力也會更強,做事更有條理,更關鍵的,工作責任心和主動性都會好很多。

在我這些年也算閱人無數的觀察裡,工作能力、學習能力,基本和家務能力是正相關的。

比如我曾有一位助理是個90後,獨生子女,從小被父母、爺爺奶奶捧在手心,在家沒做過任何家務。我們曾在上海短暫「同居」過幾天,我驚訝地發現,雖然她也曾有過一年遠離父母的獨立生活,但仍然家務能力極弱。

她對很多家務活缺乏最基本的常識認知,幾乎不會燒菜,洗鍋洗碗甚至也時常洗得不乾淨。因為不覺得這個很重要。

不會做家務的人,有一個什麼特點呢,眼裡也不會有活。因為,不知道活在哪裡,也不會主動去發現活在哪裡。

比如我做菜,她打下手,你必須非常明確地指派任務,否則她不知道要幹嘛。我當時幾乎是從頭開始「培養」,菜要怎麼切,切好的生菜怎麼放更有條理 ,蔥姜蒜切好了怎麼放更便於取用。

我當時就隱隱擔心,她可能工作上也會有許多問題。果然,她和我說了:非非,我是那種需要領導很明確地告訴我該做什麼工作的人,否則我不知道要做什麼。

在她正式開始助理工作之後,我也果然發現她身上的確有很多工作問題。

幾天後我從上海回倫敦,臨行前再三和她說,要儘快學會獨立生活,而且要照料好自己的生活,因為我的經驗是,料理不好生活的人,其實料理工作也會同樣吃力。因為做事情的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而做家務,也絕不僅僅是看上去那麼簡單。

她的態度倒是很謙虛誠懇:說以前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在家裡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似乎一切由「大人」打點照料都是應該的,自己也從沒想過要主動幫著家人分擔,今後一定努力學習提高。

她一共在我這裡做了三個月助理,後來因為身體原因回了老家。這三個月,她工作上的確有很多問題,也出了不少狀況。當時,很多細節,我都發現能和幹家務之間做一個「聯繫」。

雖然她不斷在出狀況,但這三個月,她也取得了很多進步。離開時,她跟我說,這是她有史以來提升最快的三個月,從生活能力到工作能力,也包括主動為他人著想的自覺。

她終於意識到了很多從前沒有意識到的問題。

現在,她回家之後會主動分擔家務,令父母刮目相看;在我們工作群她看到有新來的編輯小夥伴,會主動提醒我,記得把她當時的經驗總結貼傳給新夥伴,有助於快速掌握要領。

好,為什麼做家務其實和學習能力、工作能力緊密相關?

為什麼它並不僅僅意味著一些看似簡單的基本技能?比如疊個被子、下個麵條餛飩、炒個菜、洗個衣服、洗個塵、做個清潔、收納整理等等。

下面,我說說我的體會和理解。

首先,一個習慣做家務的人,會有更強的責任心、主動意識。

習慣主動做家務,眼裡更容易有活兒,會養出一雙善於「發現活」的眼睛。發現活,然後才能談得上願意主動去做、並能get it done。而經常性地主動做各種家務,自然會培養出一份自覺的責任心,一份習慣性的主動精神。

試想,一個根本沒意識做家務的孩子,怎麼會認為做家務是自己作為一名家庭成員的應盡之責,ta又怎麼會有發現家務活的能力與習慣,又怎麼談得上去主動分擔各種家務?

發現活,優化幹活,get it done,其實是一種可以從做家務裡培養出的「思維習慣與行為習慣」。而好的習慣,讓人受益終身,可以運用在比如各種學習和工作的場景。

做家務眼裡有活的人,工作裡也容易眼裡有活,因為這是ta觀察世界的習慣;平時有責任心主動承擔家務的人,工作裡也不容易推卸工作/責任給他人。

一個眼裡沒活,只會做別人交代的任務,且撥一顆才動一顆的人,通常只能做最基層的員工,不太可能會升職到管理崗,因為ta不會主動幫助領導分擔更多責任、創造更大價值。

其次,會主動分擔家務的人,通常更有同理心,善於換位思考。

說一個我自己小時候的例子吧。

雖然我也有很多缺點,但我媽經常會用來誇我的一個例子是,我大概兩歲多的時候,她小產,我年紀雖然很小,卻已經知道心疼她,自己搬了個小凳子到水池邊,站在凳子上試圖幫她洗碗。

那麼小的孩子,自然是洗不乾淨碗的,後來她聽到廚房裡有響聲,跑過去看究竟怎麼回事兒,發現了正在洗碗的我。

她當然是制止了我,但一個從小就知道心疼父母親、願意主動幫父母分擔家務的孩子,長大了之後也通常不會不孝順。一個孝順的孩子,就算壞通常也壞不到哪裡,一般講,心裡都會有很柔軟的一面,更容易有同理心,感受他人的難處。

家務活不易做,只有你親自做了家務,才知道平時父母親為自己付出了多少。

有些啃老一族,成年了還習慣於把父母當作「免費保姆」來用,這樣的人,如果是「員工」,你也很難指望ta在工作上會主動從公司 、領導、部門其他同事、以及其他部門同事的立場考慮問題。

連自己年邁的父母、爺奶都不知道心疼,怎麼會去心疼別人。

而有些時候,也不是那些孩子不知道心疼父母,而是因為從小被溺愛太過,完全沒有機會接觸家務,根本不知道這些勞作是辛苦的,應該被體恤的。這樣的情況裡,父母其實更應該自我檢討。

比如我前面提到的助理小姐姐,她主動分擔家務,體恤父母、爺爺奶奶的意識,完全是直到現在才被喚醒的。因為一直以來,她家裡人就沒給過她這個機會。

不得不說,我是極力反對這種教育理念。

第三,習慣於主動做家務,尤其是習慣了做好自己房間的清潔、整理收納好自己的學習、生活用品的孩子,會更有生活獨立性,這種生活獨立性會更容易培養ta的獨立意識、獨立精神。

因為ta習慣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依賴父母、他人幫自己解決,成年後,ta在大學裡、工作裡遇到事情,也會首先養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習慣。

第四,在統籌做好各類家務的過程中,其實也鍛鍊了一個人時間統籌、任務統籌、任務認知、動作協調等各種能力,也養成了一個「勤勞」的好習慣。

還是說我自己的例子吧。

我很小就開始被訓練做各種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年級已經開始被要求幫助擇菜、洗菜、電飯鍋煮飯、洗碗、掃地、抹桌子、洗自己的小衣服等各種家務。

從一年級開始,每年寒暑假,我每天早上起來首先是要打掃家裡的衛生,內容逐年增加。到二三年級,夏日的時候,父母親和我自己的衣服,我每天都要洗了晾曬出去。

不放假的時候,我的家務內容會減少,但也不會完全沒有。即便是到高三,我每天晚飯都是自己回家做的。

更不用說我自己的房間,一定是我自己收拾整理。

現在回頭看,我認為這些「做家務」的「小勞工」歷史,讓我受益無窮。

今天中午和舅舅一家吃飯,表姐們還在說我當年也沒花多少功夫學習,就輕鬆考上了南大,我脫口而出,秘訣就是「做家務」。我的綜合素質得到了很好的鍛鍊,這有助於我更好地完成學習。

真的不是我驕傲,而是真心話。

我每次看到一些親戚朋友,因為心疼孩子學業太重,不讓孩子做一點家務,甚至還乾脆陪著孩子一起做作業,我都覺得這其實是在鼓勵一種不獨立、不自主,隔絕了孩子全面開發各種技能與潛能的機會,是「害孩子」。

我就大言不慚地繼續以自己為例吧。

做家務,我是公認地善於收納整理;做課堂筆記我也是非常善於做歸納整理的,每次課後,我都很享受於自己把當天所有各門課程的課堂筆記重新整理歸納一遍,謄寫乾淨,要點清晰,漂漂亮亮,我喜歡這種清爽有序,我也在這個梳理過程中完成了複習。雖然我當時不算個很刻苦的學生,但我的課堂筆記,的確多次被老師們拿來做示範。

後來做了記者工作,自然也養成了做資料搜集、整理的好習慣,至今,我還有分類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寫文章做具體的資料搜集時,我也總結出了一套「大小筆記」的方法,我分享給助理小姐姐們,她們都覺得很好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我不敢自詡自己是個多麼優秀的記者,但我至少的確是一個獲獎不斷的記者,而且在我當時所在報社,我也是當時唯一一位當選的女首席記者。

我當然知道自己還有很多很多不足,以自己舉例多少還是有些心虛,但自認至少是個足以獨立面對工作生活的人吧。

總之,我相信大道相通。比如善於收拾歸納整理生活物品,也會善於歸納整理其它的東西,也許是筆記,也許是數據。

還是那句話,養成了某種思維與行為的習慣,它會自然而然地應用到方方面面。

好了,最後可以揭曉下哈佛大學的一些研究結果。

綜合《健康時報》、騰訊新聞、搜狐新聞等報導,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歷時75年進行了一個叫做Grant Study(格蘭特研究)的「Adult Development」調研,該研究裡有一個發現:

越早學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越容易成功。

此外,哈佛大學在去年的一項研究還發現:

愛做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愛做家務的孩子,離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

這些,完全符合我從個人觀察作出的分析判斷。

再看看國內學者的觀點: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的許燕教授曾直言:

現在的中國家長們往往只盯著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生活技能等基本生存能力的培養,殊不知這對孩子的未來發展並沒有好處。

北京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教授崔永華說:

交給孩子一項家務,實際也是讓他們承擔起一份責任。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能會遇到困難和麻煩,但是孩子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責任意識都可得到很好的鍛鍊和培養。通過做家務,孩子還可了解和體會父母撫育自己的艱辛,產生體貼之情,學會愛父母,學會為他人著想。

所以啊,我真心想呼籲中國的家長們、爺爺奶奶們,不要過於寵愛孩子,讓他們與各種家務絕緣,你以為的「愛」正在很大地傷害孩子的健康發展!

這些年來,我看到了身邊太多類似的例子,我經常會和一些親戚朋友去強調讓孩子做家務的重要性,但我經常被告訴:其實道理也知道,就是很多時候不自覺地又幫孩子做了。而且你不知道,現在的孩子學習真是太辛苦了。

哎。

其實這些都不該成為理由。只有知而行,才是真正地「知」,否則還是「不知」。

最近一個多月在國內,又眼見了很多例子,都不斷在證明我的觀察結論,所以決心一定要寫出這篇文章來,給家長們提個醒,做個建議。

相關焦點

  • 這件事兒最被父母漠視,但卻比上補習班、才藝班重要千萬倍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越早學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越容易成功。作者查了大量的資料,告訴我們,做家務,不是簡單鍛鍊自立能力、有家庭責任感這麼簡單,它對孩子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響。文丨非非馬 來源丨非非馬FM(ID:feifeima-uk)今天這篇文章我其實想寫很久了。它是在中國極為普遍存在的現象,卻也是最容易被忽視、漠視的問題。
  •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這件小事最被中國父母漠視,但卻比上補習班重要千萬倍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越早學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越容易成功。「做家務」這件事兒,其實絕不僅僅是「做家務」本身這麼簡單。來源:非非馬FM(feifeima-uk)今天這篇文章我其實想寫很久了。它是在中國極為普遍存在的現象,卻也是最容易被忽視、漠視的問題。
  • 哈佛大學研究:父母每天堅持做這3件事,有助於提升孩子專注力
    專注力是一個孩子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當一個人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件事時,這件事的成功機率會高到離譜,一個專注力強的孩子在學習和生活方面都就很優秀。相信很多家長都發現自己家孩子有以下幾種問題了吧?如上課溜號、注意力不集中、做題馬虎、背不下課文……其實孩子學習上出現的許多問題都是專注力差導致的,只要孩子的專注力能提上去,這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根據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孩子的專注力是可以後天培養的,父母每天堅持做這3件事,有助於提升寶寶專注力。
  • 孩子報補習班好還是不好?最重要的是父母會不會選擇適合的補習班
    父母對孩子教育投入的競爭可以說,已經達到如火如荼的程度。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大街小巷的各種補習班,現在街上的補習班比店鋪商家招牌還要鮮亮。做了爸爸媽媽的人,每天都會接到幾個到十幾個教育類銷售電話。以前在日劇裡看見背著雙肩書包的孩子,手裡提了一個補習班的布袋。
  • 哈佛大學75年研究成果:孩子越長越笨,多半是父母這件事做晚了
    為了研究後天因素對智力的影響,哈佛進行了一場跨度長達75年的實驗,結果讓人驚訝。讓孩子更聰明的,居然是這麼一件小事哈佛的研究員也很好奇,為什麼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敗,有的人聰明有的人愚鈍?於是開啟了一個叫做&34;的研究,橫跨75年,是世界上最長的長期試驗。該實驗還在曾任史丹福大學新生學院院長的Julie Lythcott,與一次TED演講中被引用。
  • 濰坊「哈佛女孩」曾小雨:我從未參加補習班
    濰坊「哈佛女孩」曾小雨:我從未參加補習班 2012-04-11 17:28:00    作者:   來源:大眾網  我要評論 關鍵詞: 哈佛女孩 曾小雨 濰坊一中
  • 哈佛研究:幸福感是孩子成才重要因素,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幸福感
    現在的寶寶,只要一出生,我們家長就有一個意識,千萬不能使得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此,我們在孩子一兩歲的時候,各種輔導班早教班之類的就給孩子報上了,但我們發現從此孩子的似乎沒有了童年孩子該有的那份喜悅與純真。眼睛裡有的時候,充滿了疲憊。但沒有辦法,現在物競天擇這句話催著我們前進,否則是沒有生存之地的。
  • 哈佛大學發現,好父母讓孩子從小就做這件事!
    之前,胡可在微博上曬出安吉洗衣服的小視頻,引發了不少網友的熱議。視頻中,安吉乖巧的蹲在地上,很認真地用搓衣板洗衣服的樣子,讓我覺得,這孩子真暖心。可偏偏我們中國父母最喜歡包辦一切。因為愛,也因為省事。小時候,孩子不會穿衣,父母寧願每天花時間幫他們穿戴整齊,也不願意去教會他們自己穿;孩子不會自己吃飯,父母就每天花幾個小時去餵他吃;孩子鞋帶鬆了,父母的下意識行為永遠是蹲下幫他們系好,而不是告訴他自己弄。
  • 哈佛心理學教授:想培養孩子「超強專注力」,父母要做到這3件事
    哈佛心理學教授:想培養孩子「超強專注力」,父母要做到這3件事「法國生物學家喬治居維葉說到:天才,首先是專注力。」、最基本的就是注意力集中。而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結果顯示:24%專注力不足的青少年,會在13-15歲發育時得到改善,但仍有超過七成的青少年,直到成年也沒有解決專注力問題。也可以說,如果家長沒有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專注力,那麼他長大之後依然會缺乏,而這個問題,會直接影響到未來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所以,專注力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 職場上領導最忌諱的4件事兒
    1. 2.所以,在面對你的工作的時候,不管是重要的工作,還是不那麼重要的工作,都要一視同仁,用心的去處理,千萬不要敷衍了事。這不僅僅是在工作上,在平時和同事的相處,和領導的相處中,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態度問題,別讓領導覺得你是一個吊兒郎當輕浮不正的人。
  • 哈佛大學研究:3歲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時期,父母要把握好
    其實哈佛大學經過37年的研究之後發現,孩子3歲之前會有兩個性格形成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重要時期,父母需要下狠心教育孩子。同時研究人員也指出,寶寶在5個半月以內,無論怎樣寵他都不為過,都不會造成溺愛的現象。但過了這段時期之後,寶寶就會變得更加「聰明」,因為此時他學會了一項新的本領,就是利用自己的哭聲,來尋求家人的陪伴和抱抱。
  • 哈佛研究表明:孩子變「笨」跟父母的壞情緒有關,三種行為須改正
    歷時75年的研究Julie Lythcott-Haims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學家,曾就讀於哈佛大學法學院、加州藝術學院,擔任過史丹福大學校長助理、教務長等職十幾年之久。針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他做了一次演講,在這個演講中他引用了哈佛長達75年之久的「格蘭特研究」,該實驗以孩子在童年的智商發展和成年後生活的經歷為目標,在做了大量調查和分析後發現,孩子在幼年時期的智商和家庭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即使是聰明的孩子,在不好的影響下也有可能會變笨。
  • 暑假到了,國內孩子上補習班,國外孩子卻在種地?
    眼看著9月份孩子就要上小學二年級了,最近小兩口卻因為這個暑假孩子要不要上補習班發生了一場爭執。 孩子的爸爸在農村長大,後來讀到了研究生,他說:「我從小就在村裡玩泥巴,也沒耽誤什麼事兒。孩子就應該快樂地長大,我們要給他提供一個寬鬆的成長環境。補習班完全是多餘的,坑錢的!」 孩子的媽媽氣憤地說:「這孩子是不是你親生的?
  • 當孩子生氣時,該漠視還是重視?記住,父母的第一個反應很重要
    艾娜對兒子情感上的理解和撫慰,讓兒子的怒氣輕易地消失了。可見,孩子們的情緒是「戰爭」還是「和平」,父母的第一個回應很重要。當父母對他們的情緒無動於衷,甚至覺得沒有必要生氣、否定孩子的情緒的時候,這是孩子最生氣的時候。
  • 哈佛大學研究:在這幾點上的確有優勢
    曾經做過一次長達12年的特殊研究,發現由爸爸帶大的孩子,智商普遍會更高一些,在學校裡面成績也很不錯,進入社會當中混得更好。2、爸爸帶的孩子更堅強經過哈佛大學的調查研究,發現爸爸帶娃多採用放養的方式想要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談何容易,父母一定要懂得借鑑前人的經驗,這裡我很想給父母們一套《哈佛家訓》這套書是百年哈佛智慧經典的結晶
  • 哈佛研究:這個能力很重要
    哈佛研究:這個能力很重要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認為,孩子小時候的學習成績雖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視培養孩子未來的&34;。否則一味強求孩子的成績,反而容易把它培養成徹頭徹尾的小書呆子。父母出差不在家的日子裡,孩子自己就能做些番茄炒蛋,青椒土豆絲這樣的小菜。實行實行垃圾分類政策之後,趙姐好幾天都沒弄明白,幹垃圾,溼垃圾,有害垃圾之間的區別,孩子一會兒功夫就研究地頭頭是道,還動手教趙姐該怎麼分類。各項生活技能簡直爆表。
  • 孩子究竟要不要送補習班?看完這篇文章就清楚了
    ……也就是說,孩子只要想學,就一定能找到合適的資源,這就進一步弱化了補習班的作用。 我有一個朋友,小學初中上的菜小菜中,本科讀的二流一本,研究生考上西北大學……一步一個腳印,最後實現了「藤校夢」,博士考上了斯坦福。她對我說:「我從小都不是最聰明的那個孩子,但我總是最努力的,我一直沒有放棄,現在成了同學裡學歷最牛的那個。
  • 哈佛研究:培養孩子高智商,寶寶6歲前,父母堅持做這5件事
    哈佛大學醫學院瓊斯教授研究發現:寶寶智力開發,右腦特別重要。右腦主要掌管記憶和人的創新創造能力,如果得到充分開發,大腦會變得更加聰明和智慧。但是根據研究表明,大多數人都是左腦發達。而培養孩子右腦最有效的階段就是在孩子6歲前。孩子的大腦發育到6歲的時候就已經接近成人的80%,孩子大腦發育不僅僅是重量增加,最重要的是神經細胞的發育。所以說,培養孩子思維,最好的階段就是在6歲前。
  • 父母們注意了:哈佛大學研究發現,有出息的孩子多半有這3個怪癖
    如今的確是有不少的爸爸媽媽們,為了能讓自己的寶寶,從一出生開始不輸在起跑線上,在寶寶懵懂無知的時候就開始過分的對孩子進行早教,比喻補習班,英語班,學習各種特長等等其實遇到這種事情,父母先不要著急,最近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很多孩子在小的時候成績不是很優異,而且非常頑皮,其實他們智商檢測結果反倒超過那些很被父母看好的孩子。
  • 哈佛研究:孩子0-12歲為大腦發育期,分3個高峰期,家長要注意
    不過,孩子不是否聰明,遺傳基因只是決定了一部分,後天的培養對寶寶的大腦發育也會有很大的影響,是提升孩子智力的重要因素。有的孩子學完知識就忘、上補習班更是學不到什麼東西,只是白白浪費了時間和金錢。怎樣才能讓孩子變得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