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艾娜的兩個孩子在樓上玩耍,突然傳來一個東西摔碎的聲音,接著就是兩兄妹的指責聲和哭鬧聲了。
這時,艾娜的六歲兒子氣呼呼地走到樓梯,衝艾娜喊道:「妹妹又把我的高達摔壞了。」艾娜沒有像以前一樣捲入他們的日常爭吵中,沒有問:「誰先開始摔東西的?」她第一次想避免成為孩子們的法官和警察。
她想起了一句醍醐灌頂的話:當孩子煩躁不安或者生氣的時候,講道理是沒有用的。他們在那個時候只聽得到「情感上的安慰」。
於是,艾娜帶有同情的口吻說:「哦,那你一定很生氣。」
六歲兒子說:「我是很生氣,妹妹不能這樣對我。」說完他又重新回房間玩耍了。
艾娜對兒子情感上的理解和撫慰,讓兒子的怒氣輕易地消失了。可見,孩子們的情緒是「戰爭」還是「和平」,父母的第一個回應很重要。
露露也是一個非常能理解孩子心情的媽媽。有一次,她發現兒子看戲劇回來非常不開心,她走過去問他:「你看上去很不開心。」
兒子很不爽地回答:「我非常不開心,我去到劇院前排已經沒位置了,只能坐在後排。我什麼都看不見,前面還有一個高個子擋住了我。」
露露沒有像其他父母一樣,數落孩子或者教孩子辦法,比如:
「怎麼不早點去,早點去才能佔個好位置。」
「」前面的人擋住你,你不會和他說一聲嗎?」那樣的話,露露知道,無疑是雪上加霜。
於是露露順著孩子的情緒說:「怪不得你不開心,坐在後面可沒有什麼意思。」
她兒子說:「確實很沒有意思。算了,至少戲劇音樂還是好聽的。」
露露簡單的一句話,直接反映孩子情緒的、具有移情作用的回應,表達了她的理解和同情,這對改變孩子憤怒的情緒是有效的。
由這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當孩子生氣或者憤怒的時候,我們可以這樣做:
很多孩子生氣的時候,他們故意弄出聲響或大吵大鬧,甚至故意不說話,其實都是渴望父母注意他,看見他。
當父母對他們的情緒無動於衷,甚至覺得沒有必要生氣、否定孩子的情緒的時候,這是孩子最生氣的時候。
我們在孩子生氣的時候,可以去了解一下孩子為什麼生氣。當我們習慣性對孩子的情緒無動於衷的時候,孩子也會模仿我們,他們今後絕對會忽略身邊的人的情緒和意見。
《發展心理學》指出,如果父母在幼兒時期認同孩子的情緒反應,經常和他們一起談論各種情緒,那麼他們以後判斷別人的情緒的能力更強。
一項研究顯示,那些會解釋自己感受,並且在與兩歲半的孩子意見不同時能協商和妥協的媽媽,其孩子在3歲時能更好地理解別人情緒,並使用較好策略來解決分歧。
在孩子生氣或憤怒的時候,父母鼓勵孩子表達情緒,對孩子的心情表示敏感的關切,站在他們角度思考問題,理解他們的行為。即使不認同孩子的行為,但父母的共情和理解,會培養孩子較好的情緒調節能力。
有人說,孩子無理取鬧,我晾一下冷處理就好了。過分遷就孩子的情緒,不是往嬌生慣養上推嗎?
其實,很多人分不清「冷處理」和「冷暴力」。
「冷處理」是先將事情擱置一下,不立即處理,找到適當時機再處理。冷處理絕不是不處理。
通過冷淡、輕視、放任、疏遠和漠不關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傷害,這就是「冷暴力」。
一些父母對鬧情緒的子女冷淡、輕視、放任、疏遠和漠不關心,在孩子眼中實際上就是「冷暴力」,長期如此會讓孩子心靈造成傷害,造成「被拋棄」、「被放棄」的自卑心理。
《發展心理學》裡顯示了一項研究:心理學家在長期觀察託兒所發現,身心受到漠視和虐待的孩子很少對同伴的不幸表示關心,他們對此表現出來的是害怕、生氣和身體攻擊。孩子這些反應,揭示了其父母對待別人不幸遭遇的視而不見。
因此,當父母認為孩子在無理取鬧時,可以讓孩子發洩情緒哭鬧,可以不馬上處理。但是最好不要冷眼相待或者轉身就走,最好在一旁等孩子冷靜下來,用「溫和而堅決」的態度對待孩子的無理索取和任性要求。
孩子是通過觀察成人處理他們情緒問題來學習調節情緒的。
溫和、耐心地給孩子提出建議,教孩子怎麼控制情緒,這樣的父母會幫助孩子增強應對壓力的能力。
相反,如果父母很少表達積極情緒,忽視孩子的感情,並且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那麼孩子會在控制情緒方面出現問題。
當孩子的情緒被理解後,可能還不能馬上解決問題。
比如莎莎晚上練習鋼琴,練習了很久還不能順暢演奏,就開始用東西砸鋼琴,發脾氣。父母這時要馬上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理解孩子的情緒,但是不贊同孩子的行為,並幹預這種不恰當表達情緒的方式。
但是父母不要用謾罵、威脅、責備和懲罰對待這個已經崩潰憤怒的孩子。簡單指出問題所在,然後給出解決問題的建議,是最佳辦法。
父母可以陪伴孩子找出彈鋼琴不順暢的原因,也可以建議孩子諮詢老師,或者進行適當休息。
莎莎的媽媽冷靜又溫和地對她說:「你生氣是因為鋼琴總是不聽你指揮,我們一起看看是不是鋼琴壞掉了,還是我們遇到了什麼問題。」然後她們一起諮詢了鋼琴老師,了解了問題所在,最終幫助了莎莎解決問題。
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情緒能力有相當大的影響。而孩子的情緒能力對發展良好的同伴關係有重要作用,甚至對整個成長階段的心理健康都有影響。
在孩子生氣的時候,我們對待孩子的態度應該是正面的,鼓勵的。當麻煩發生時,我們要尋找解決的辦法,而不是責備和批評、漠視或挖苦。
我們向孩子傳達我們的善意和理解,教孩子如何控制情緒和解決問題的辦法,這麼做的背後,是對孩子深深的理解和尊重。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從中去學會尊重和理解別人,才能在每一件困難的事情上找到希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