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媽
孩子在家學習這段時間,時常因為孩子的事而生氣。
孩子寫作業拖拖拉拉, 沒有在老師規定的時間內上交,老師生氣了,媽媽生氣了。孩子寫字總是不認真,敷衍潦草,好幾個老師說過好幾次,屢教不改,老師和媽媽一起生氣。孩子上課時開小差,開著攝像頭,卻分屏看起了喜歡的火箭發射,老師和媽媽生氣了。在班級群裡發一些和學習無關的言論,媽媽認為很不妥當,生氣了。早上不按時起床,早飯不吃,晚上很晚才睡覺,約定了也無效,媽媽生氣了。不知道為什麼,孩子不管做什麼,總是做不到我們心裡去,總是會惹我們生氣。是孩子無藥可救,還是我們要求太高?對這個問題很是困惑。
在書店看到這本《請不要生氣》,隨便翻了幾頁,感覺是一本可以解決困惑的一本書,於是把它帶回家仔細閱讀。
《請不要生氣》豆瓣評分8.2,是一本表達孩子心聲的繪本,也是一本大人應該看的繪本。這本書以一個孩子的視角講述故事,孩子總是惹大人生氣,他也很納悶,他也很希望大人不要因為他而生氣。
這本書並沒有說教成分,而是通過簡單的日常小事、樸實的文字、誇張的繪畫手法,讓孩子以願望的形式表達自己,最終讓老師和家長認識到錯誤,和孩子達成和解,不再總是生氣,孩子也得到了應有的愛與溫暖。
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的楠茂宣,他是日本兒童文藝家協會評論員、德島兒童文學會會長。1961年出生於日本德島縣,曾任鳴門市立圖書館副館長,現在主要從事以兒童文學為中心的創作活動和講演活動。他的作品有《如果我長大了》《奶奶的生日》《鼴鼠的星期日》《請不要生氣》等等。
《請不要生氣》這本繪本,被列選為2009年度全國青少年讀後感競賽指定圖書。
繪本中的圖畫由石井聖嶽繪製,石井聖嶽1976年生於日本靜岡縣,畢業於名古屋造型藝術短期大學。從事繪本和插畫等的創作,因為給繪本《電線桿和奇怪男子》創作繪畫而一舉成名。作品《掉下來了》獲日本繪本獎和講談社出版文化獎獎繪本獎。
01一、繪本通過日常小事,從孩子的視角出發,描寫孩子的內心活動
成人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待孩子的問題,卻沒有站到孩子的立場上考慮過,不同的處事方式,往往帶來親子衝突、師生衝突。這本書細膩的描寫了孩子的內心想法,讓成人豁然開朗。
小男孩是一個小學生,不管在家裡還是在學校,總是惹人生氣。
媽媽工作忙,小男孩陪妹妹玩,妹妹任性不聽他的話,男孩生氣了,妹妹大哭,而且專門在媽媽到家後大哭。媽媽看到妹妹哭,就以為男孩欺負妹妹,於是生氣。男孩因為陪妹妹而耽誤了寫作業,但是又不敢說出真實的理由,怕媽媽更生氣。但是媽媽還以為男孩貪玩沒寫呢,所以更生氣。
在學校裡,男孩也不受老師待見。他拿著螳螂,女孩見了嚇得大哭,老師生氣。在食堂,飯菜打得太滿,老師生氣。同學不跟他一起踢球,他踢打同學,老師不問原因,只批評他一個人,他不敢解釋,怕老師更生氣。
其實,男孩也想得到媽媽和老師的誇獎,不想讓他們生氣。但是因為不會說話和做事,總會激怒媽媽和老師。比如不想讓媽媽生氣,希望媽媽漂亮,卻說「小心長皺紋」。因為老師在入學典禮上誇他聲音洪亮,為了讓老師誇獎他,他就在課間休息時大聲唱歌。
男孩一直很渴望不再惹人生氣,可是總是屢屢敗北,終於在七夕節這一天,寫下了自己的願望「請不要生氣」。老師看到這個願望,才終於醒悟,原來男孩內心是多麼痛苦,從而誇獎了男孩。老師還把他的願望告訴了媽媽,媽媽也像對待妹妹一樣對他,讓他感到很幸福。
這本繪本的主線一直圍繞著男孩不想讓大人生氣展開,孩子從開始的不敢說,到嘗試去說、去做,再到最後以願望的形式,準確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體現了孩子的成長過程,非常自然妥帖。
繪本中的故事非常真實,讓人讀後仿佛就看到了我們自己的影子。
孩子做的事不和我們的心意,我們就認為孩子犯了錯誤,劈頭蓋臉一頓訓斥。孩子開始還能為自己辯解,但是他發現越解釋、越是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大人訓得更兇,所以就把內心的想法悄悄埋藏在心底。
孩子很想討好大人,以獲得和別的孩子同等的誇獎,但是孩子能力有限,總是詞不達意、做事找不準場合,這更加惹大人生氣,我們卻沒有試著去理解孩子。
如果有這樣一個機會,讓孩子勇於表達自己,一切誤會必將消除,孩子也會成為我們心目中的好孩子。
02二、樸實無華的文字,讓我們讀起來毫無壓力,很有親近感
這本書,以一個孩子的口吻進行敘事,語言非常樸實。就像是一個孩子的日記一樣,不管是孩子閱讀還是大人閱讀,理解起來毫不費力。書中提到的每個情節,就像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一般,非常有親近感。
妹妹說「我不要這個折得皺皺巴巴的東西!媽媽折得可好看了!」
一個小學生折玩具自然比不上一個大人,童言無忌,妹妹比男孩單純,內心沒有包袱,不怕得罪哥哥,想說什麼說什麼。
大寶時常問二寶「哥哥好還是媽媽好?」二寶開始總會說「媽媽好!」後迫於哥哥的淫威,為了保護自己,才說「哥哥好!」
男孩說「吵死了!你怎麼不聽哥哥的話呢?」
男孩很想讓妹妹安靜下來,百般討好妹妹,妹妹卻不聽,他能不生氣嗎?大人都控制不住情緒,何況是一個孩子。孩子的大腦在20多歲才能發育成熟,原始腦處於上風,理智腦處於下風,情緒失控是常有的事情。
大寶很喜歡二寶,總是想抱二寶,但是他抱二寶的時候,手勁特別大,會把二寶弄疼,二寶就哭鬧,大寶就很生氣「我對你那麼好,你怎麼就不讓哥哥抱呢?」
看到男孩的表現,一下子就想到我們的現實中真真切切發生的事情。
妹妹一直哭到媽媽回家,有時候她會在中途休息一會兒,看到媽媽進屋了再哭。
小孩子自我保護意識很強,在沒有人給他撐腰的時候,會變得稍微乖巧一些,還會保存體力等待救兵。等救兵到來,他就會可勁地大哭,表現自己受到多大委屈,他才不知道、也不在乎冤枉別人呢!
記得大寶小時候,一不如意就哭鬧,有人管他的時候,他哭得更厲害,沒人管他的時候,他就小聲哭。看到這個情景,簡直太真實了。
繪本中還有很多類似的場景,讀起來如同身臨其境一般,代入感特別強,讓我們能夠用心去體會。看過繪本很容易就會聯想到,我們對孩子生氣,也是因為沒有理解孩子,瞬間感覺我們應該去反思自己的言行。
03三、誇張的繪畫手法,讓人物的心理活動躍然紙上
人的內心活動是隱藏得很深的東西,很難去揣摩,有時候用語言去表達都顯得蒼白無力。這本書用誇張的繪畫手法,細膩地把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出來,讓我們對主題的理解更加清晰。
1)通過人物的表情表現出來
男孩獨白,總是惹人生氣,眼皮耷拉著,面部沒有一絲表情,連小貓都受到他的情緒影響,趴在牆上看著他,一動不動。
男孩生氣的時候,眼眉豎起來,呈倒「八」字,眼睛瞪得很大,嘴巴大張著,好像發出怒吼的聲音。
大人生氣的樣子也是如此,小男孩做夢都能夢到大人們豎立的眉毛、圓睜的眼睛,和不同的口型。想到這樣的情景,男孩忍不住用被子蓋住了頭,能看出他內心的恐懼。
妹妹大哭著,眼睛緊緊閉著,眼淚從眼角譁譁流出,嘴巴張得老大,好像聽到了她撕心裂肺的哭聲。
那些開心的孩子表現就不同了,他們的眉毛是彎彎的,看上去很柔和。他們的臉上都帶著笑容,眼睛裡充滿了幸福的感覺。
當老師和媽媽理解了男孩,他們的眉毛也變得很平,眼睛都變成彎彎的月牙了。從表情就可以看出,老師和媽媽接受了男孩。
繪本就是有這樣的魔力,文字是一個故事,圖畫也是一個故事,圖畫的感染力一點都不輸文字。我們認真去審視圖畫,會獲得不一樣的視覺和 感覺體驗。
2)通過人物的動作表現出來
男孩因為妹妹不聽話,生氣了,一隻胳膊杵在桌子上,一隻胳膊緊緊攥著玩具。看樣子他在強忍自己的怒氣,真恨不得打妹妹一頓,但是因為他愛妹妹,因為妹妹小,他在強忍著自己的情緒。
媽媽在訓斥男孩的時候,沒有出現整體的形象,而是突出了一隻手,用食指指著男孩子。我們可以想像,媽媽指著孩子鼻子、點著孩子腦門罵人的場景。
男孩因為同學不想和他一起踢球,他生氣了,雙手緊緊握拳,兩腿分開彎曲著,好像要揍人的樣子。後面就看到同學一個抱著肚子、一個捂著小腿蹲在地上。前後銜接非常緊密。
男孩在寫自己心願時,手裡立著心願紙,斜眼看著老師,表達出自己的局促不安。用放大的鏡頭畫出男孩認真寫字的樣子。有一塊橡皮本來是完整的,最後有一小段掉了下來,說明男孩寫了又擦、擦了又寫,當時的內心肯定非常掙扎。
當他的願望實現時,先是並著腳、胳膊下垂、呆呆站立著,一副緊張的狀態。繼而兩腿自然分開、胳膊微微彎曲,一副放鬆的樣子。
繪本中動作的刻畫特別細緻入微,給我們很大的想像空間。仔細去品味這些動作,我們對繪本的理解會更加深入。文字結合圖畫,把孩子的內心世界表現得一覽無餘。
04四、通過繪本,讓我們理解,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比生氣更重要
我們經常因為看不慣孩子的行為而生氣,就是因為我們從來就沒有真正去理解過孩子,只是用自己心裡的一桿秤去衡量孩子。
看過這本繪本,我們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深入反思,就會發現孩子不是我們想像得那樣不可理喻。孩子都想成為好孩子,只是自己的能力達不到我們的要求,總會和我們的願望背道而馳。孩子在默默努力成為我們心目中的好孩子,我們卻時常給他潑冷水。
當我們了解了這些現實情況,就不要無緣無故的生氣。
《媽媽不生氣,孩子更爭氣》中說,「當風雨來臨時,母親,才是為孩子遮風擋雨的那棵大樹。」父母是孩子未來發展的重要推手,尤其是媽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媽媽對孩子的心理特點掌握得越早,越早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更加科學地養育孩子。
其實,不管是父親母親,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不生氣都同樣重要。
1)要耐心傾聽孩子的聲音
在和孩子的相處中,要給孩子留出說話的空間,允許孩子說出內心的想法。如果我們很憤怒,不要著急對孩子發火,找一個獨處的空間,讓自己的情緒降溫。當情緒平和的時候,再和孩子交流,這時就不會只剩對孩子指責了。
跟孩子交流時,要引導孩子表達,並做出示範。如同《別讓不成熟害了你》中提到的方法:
「我感到......,是因為我需要......。」傾聽孩子時,你可以猜測他們的感受和需要:「你感到.......是因為你需要......嗎?」
2)多肯定孩子
孩子最害怕的就是總是被否定,被認為是「壞孩子」,不僅影響其他成人對他的判斷,也會影響他和同齡孩子的友好相處。就像繪本中的小男孩一樣,不只一個人老師對他生氣,不只一個孩子遠離他。
《通過幸福的教育》中提到,那些所謂的別人家的的優秀孩子,父母也會對孩子有批評否定,但是一定是肯定多過否定
孩子不是一無是處,如果我們試著去找他的優點,總會發現孩子的好。看到那些優點,就不會總是指責孩子了。我找了一個記錄本,每天記錄孩子的優點,用這些記錄去肯定孩子,發現對孩子比以前積極了許多。
3)要公平對待孩子
孩子容易產生攀比心理,在家裡會和兄弟姐妹比較,在學校會和同學比較。繪本中的小男孩為妹妹付出了時間,卻惹得媽媽生氣。因為同學先引起戰爭,老師卻只對他生氣。男孩看到這些肯定會感到不公平,內心會失衡。
《卡普兒童行為手冊》中提到,人人都想得到公平的對待,尤其是孩子。如果他覺得待遇公平,就更容易滿足,也更容易克服沮喪的心情。
我們對待孩子很難做到一碗水端平,但是要做到對事不對人,不要戴著有色眼鏡看人。當孩子們產生糾紛時,要注意調查清楚再進行裁決。
4)要學會給孩子道歉
當我們誤解孩子的時候,要學會給孩子道歉。繪本中的老師跟男孩說「對不起」,媽媽也對男孩說「對不起」。男孩感到非常開心,表示一定要做得更好。
父母承認會犯錯並不意味著就低人一等。道歉能力是一項父母可以向子女饋贈的重要財富。它能讓孩子形成強烈的公正感。
所以,不用擔心道歉失掉自己的權威,知錯就改就是好父母。
05結語
這本繪本其實就是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能深深地引起共鳴。我們在讀繪本的過程中,感受不到什麼大道理,但是每段文字、每個圖畫卻都會讓我們和現實結合,引發強烈的思考。
我們總會為孩子的一些行為生氣,看了這本繪本,我們就知道比生氣更重要的是,傾聽孩子、肯定孩子、公平對待孩子。如果我們錯怪了孩子,就給孩子道個歉吧,這是改善親子關係的有效方法。
面對孩子的問題,請不要生氣,孩子會更爭氣。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臺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