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爵位相同,皇帝的兒子碰見皇帝的兄弟,要怎麼行禮?

2020-12-18 騰訊網

  兩個人爵位相同,皇帝的兒子碰見皇帝的兄弟,要怎麼行禮?

  文/林林讀史

  在古代,封建等級是及其森嚴的,甚至在那時有一套極其完善的禮教制度,古人們的行走坐臥都大有講究,任何時候都不得僭越,想必大家都知道百姓肯定要跟官行禮的,小官要向大官行禮,那麼如果是一樣的爵位,皇帝的兒子面對皇帝的兄弟,到底誰需要給誰行禮呢?

  雖說身為皇帝的兒子身份尊貴,但是皇帝的兄弟身份也不容小覷,就算是爵位相當,哪怕是皇帝的兒子的爵位比皇帝的兄弟的爵位要高,也是要向皇帝的兄弟行禮的,因為畢竟身為皇帝的兄弟就是他們的叔叔,既是叔叔,那就說明是長輩。在古代,孝道是整個社會非常重視的品德,哪怕你貴為皇子,也要遵守孝道,不能為所欲為,否則就會被大眾一人一口唾沫給淹死。

  在古代,所有人都是受封建禮教制度束縛的,沒有人可以例外,身份地位在那個時候佔絕對的主導地位。論品級,品級低的無論何時見到品級高的都是要行禮的,論君臣,皇帝凌駕於萬民之上,所有人見到皇帝都需要行禮,除卻一種情況,那就是論孝道,皇帝的長輩無需給皇帝行禮,甚至皇帝的父母尚在,皇帝還需給父母行禮,因為父母的恩義大於天,就算是皇帝也不能不遵守孝道。

  更何況說,一般作為皇帝的兄弟,除非是因為重大罪過被除名,一般為了照顧他們的情緒,皇帝都會賜他們一個極高的爵位以示尊榮,而且能在皇帝登基後倖存下來的兄弟,一定是跟皇帝關係還不錯的兄弟,所以皇帝必定不會虧待他。而皇帝的兒子們,除非及其優秀,能立下不世之功,否則一般來說,皇帝是不會過早的賜予皇子們太高的爵位的。

  所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帝的兒子爵位相當的這種情況,一般來說也是比較少見的,就算出現了,皇子們也會按照孝道尊稱皇帝的兄弟一聲皇叔,並且要向皇叔行禮。但是也有特殊情況,如果這皇帝的兒子是太子,那地位就不一樣了,太子是未來的皇帝,是君,就要按君臣之禮來論,就算是長輩,也無需行禮,雖說如此,但是皇叔作為長輩,就算是太子也不能輕慢他們,要禮遇,要對皇叔有充分的尊重。

  古代的封建制度太過束縛,它就像是一個巨大的牢籠把每個人都困在裡面,不能呼吸,每個人一生下來就有了高低貴賤之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因為身份的鴻溝產生的巨大的隔閡。所幸,社會在不斷發展,這種落後的制度已經被拋棄,人人生而平等,大家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從而決定自己的人生。

相關焦點

  • 同樣的爵位,皇帝兒子碰見皇帝兄弟,應當誰給誰行禮?
    不如在皇家生活中,都是先君臣,後父子,皇帝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誰見到皇帝都要行禮,除了黃太后——皇帝的母親,就算是皇帝的哥哥也是要行跪拜之禮的。 皇家血脈旺盛,一般一代會有很多人,但是皇帝就只有那一個,所以就會有很多皇叔、皇兄和皇弟,即使皇叔見到皇帝,皇叔也是要行禮的,這是保持君臣之禮用來表示君臣忠心的必要步驟,當然皇帝都會一般意思意思說皇叔不可
  • 就算是相同的爵位,在這種情況下皇子也要行禮,這樣合適嗎?
    其實就好像在《紅樓夢》的情景那樣,在元妃回家省親的時候,因為已經成為皇上的妃子,整個賈府的人都要對元妃行禮,這其中也包括她的父母,其實這就是封建社會的君臣之禮。但是這種情況也並不是絕對的,皇上的兒子就是當朝的皇子,而皇上的兄弟是先皇的皇子,不要說是爵位相同,就算是皇子們的爵位要高於皇叔的爵位,那也是行禮的,這就是古代奉行的人倫綱常。
  • 親王與固倫公主的爵位同等,慶親王奕劻為何要給榮壽固倫公主行禮
    而固倫額駙的爵位又和貝子的爵位是同一等級的。所以,固倫公主和丈夫固倫額駙之間的爵位就相差兩個等級。像和珅的兒子豐紳殷德尚公主乾隆的十女兒固倫和孝公主,那豐紳殷德就成了固倫額駙,貝子爵位自然就比起父親和珅的一等公爵要高一級。
  • 雍正皇帝對兄弟們非常狠,為何單獨善待了自己的十三弟?
    公元1722年,康熙皇帝第4個兒子胤禛繼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在繼位的初期,自己的地位並不穩定,尤其是那群兄弟們很不安分。因此,雍正開始了對兄弟們的清洗。老八和老九等政敵自然逃不掉,就連自己的親弟弟老十四胤禵也被圈禁。
  • 清朝之前的皇帝都將兄弟趕到封地,清朝卻把兄弟們都摁在京城?
    所謂的封藩制度,就是指皇帝分封自己的兒子、兄弟以及部分皇族、功臣為諸侯王。皇帝會讓這些諸侯王享有封國內的統治權。在地方上掌管軍政大權的藩王們,經過幾代人的繁衍,諸侯王們會形成地方割據勢力,威脅到皇帝的統治。
  • 皇帝問老二你當皇帝怎麼待弟弟?老二說我殺了兒子讓老三繼位
    皇帝問老二你當皇帝怎麼待弟弟?老二說我殺了兒子讓老三繼位文丨劉叔叔眾所周知,漢族建立的王朝基本上在確定繼承人的時候,都以立嫡長子為原則。嫡長子死掉就挨個往下排,沒有子嗣基本就傳位給自己的兄弟。當然也有皇帝老子不喜歡嫡長子,喜歡其他兒子的情況,這種情況就會發生很多有趣的事情了。唐朝初期就發生過嫡長子出事,而皇帝在剩下兩個兒子中猶豫的狀況。唐太宗貞觀十七年,當時的太子李承乾謀反,因而被廢黜。國不可一日無君,同樣儲君也不能長時間沒有,這樣會讓一些人蠢蠢欲動,幹些不好的事情。
  • 此公主歷經六代皇帝,給兒子接連討要了8個官,最後皇帝忍無可忍
    魯國公主與錢景臻結婚之後,夫妻感情很好,錢景臻對魯國公主很尊敬,每次見面都要作揖行禮。生長子錢忱、次子錢愕。魯國公主去世時享年86歲,歷經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欽宗、高宗七朝,長壽而終,子孫也享盡富貴,其存在堪稱傳奇。
  • 獨得乾隆皇帝恩寵的和珅:依靠的不只是聖恩,更重要的是兄弟
    貪官我們也是比較熟悉的,這個人就是和珅,很多人都說和珅最大的靠山肯定就是皇帝,只要皇帝稍稍動動手指頭,他就知道皇帝要幹什麼。如果皇帝不對他這麼好的話,他在清朝也掀不起什麼風浪。和林是比較尊重自己的兄長的,小的時候有什麼事情都會聽從和珅的教導,所以兄弟兩個人一個成為了文臣裡面的代表,另外一個成為了武將,都在為朝廷效力著。後來哥哥有幸得到皇帝的青睞,開始步步高升了。《清史》:大清,滿洲之國也。
  • 劉邦當了皇帝,他爹需要跪拜嗎?
    世上尷尬事很多,爹不得不給兒子磕頭行禮就是其一。某一天,劉邦下朝去探望老父親劉太公,「後高祖朝,太公擁篲,迎門卻行。高祖大驚,下扶太公。」劉太公一反常態,摟著笤帚,站在大門口迎接劉邦。劉邦大吃一驚,按照古禮,太公這個動作表示:我已為您執帚灑掃。這是一個奴僕對主人的禮節,爹對兒子行這種禮節,當然要把孝順兒子劉邦嚇一跳。
  • 歷史上誰的父親和兒子都是皇帝,而本人卻不是皇帝?
    一般來說,如果一個人的兒子是皇帝,那麼這個人本身就是皇帝。不過,在歷史上,卻有一些人自己不是皇帝,父親和兒子卻都當了皇帝,這是比較罕見的情況。一首先,明朝第一位太子——朱標,就屬於這一情況。朱標(1355年10月10日—1392年5月17日),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第一個兒子,母親為孝慈高皇后馬秀英。朱標從小接觸儒家經典,性格仁慈寬厚,被朱元璋立為太子。如果不是英年早逝的話,朱標將成為明朝第二位皇帝。公元1392年,太子朱標因風寒病逝。在太子朱標病逝後,朱元璋並沒有立其他兒子為太子,而是選擇讓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繼承皇位,也即建文帝。
  • 康熙皇帝最長壽的兒子是誰?他曾手握兵權,為何沒有參與九子奪嫡?
    定嬪一生勤懇的侍奉康熙皇帝,從不想爭名奪利,直到康熙皇帝去世,依舊只是個嬪位。 定嬪淡然的性格,也影響了自己的兒子,胤祹出生於康熙二十四年。胤祹和定嬪母子兩人,在宮中地位都不高,因此他們行事更加低調。胤祹在這種環境下,雖然沒有其他皇子般奢華的生活的,但是過的很開心。
  • 他是康熙皇帝的十六子,功績平平,為何最後成為了鐵帽子王?
    本文章由倩倩人文獨家發布,點擊關注、防止迷路哦~~~在「九龍奪嫡」當中,雍正憑藉著自己的資歷脫穎而出,在雍正登基之後,先是打壓了當初與自己爭奪皇位的兄弟,後又冊封了兩位兄弟為鐵帽子王,其中一位就是十三阿哥胤祥,大家也都知道
  • 大漢名將周亞夫是怎麼死的?因為廢太子案,被皇帝一步一步逼死的
    就在竇嬰錯過了丞相之位時,周亞夫被皇帝任命成為了丞相。只是時間不長,皇帝以藉口貶去了周亞夫的丞相之位。原來,在匈奴投降這件事情上,周亞夫和皇帝的意見產生了分歧,皇帝主張對匈奴投降而來的叛將進行封官,而周亞夫從道德的角度出發,質疑這些人的忠誠度,畢竟連自己的主子都敢背叛,還有什麼事兒他們不敢做的?皇帝有最後的拍板權,所以,周亞夫的意見沒有被皇帝採納。
  • ...老九都死在獄中,一個嘔吐一個腹疾,雍正皇帝給出的說法是「冥誅」
    雍正帝——弒兄屠弟(之五)在《大義覺迷錄》中,雍正皇帝回憶起塞思黑的另一項罪行:父親康熙皇帝去世那一天,塞思黑突然來到四哥的面前,與他面對面坐著,傲慢無禮,「其意大不可測」。雍正皇帝說,當時如果不是自己鎮定隱忍,肯定要激起事端。
  • 《慶餘年》北齊皇帝的終極秘密?重要人物結局如何?
    1、我不只是女的,我還喜歡女的——戰豆豆北齊小皇帝戰豆豆從小就神秘的很,連監察院都無法探知他的性情、愛好、身體特徵,有關戰豆豆的一切都被保密到家。其實戰豆豆是女兒身,也是北齊太后的親生女兒。當年北齊皇帝沒有兒子,子嗣又單薄,所以戰豆豆從小被當作男孩子養大,以備不時之需。
  • 古代的王爵分為親王和郡王,那麼作為一等爵位,兩者有什麼區別?
    古代的王爵分為親王和郡王,可以說王爵是古代皇帝之下最高的一等爵位,更是無數功臣一輩子難以企及的高度,像唐朝的李世民在成為皇帝之前是秦王,宋太宗在成為皇帝之前是晉王,楊廣在成為太子之前的爵位就是晉王,這些人的爵位都是親王,像郭子儀的汾陽王,徐達死後追封的中山王,鄭成功在南明被冊封為延平王等等
  • 北齊有一個人,殺害兄弟,虐死侄子,搶走皇嫂,最後當上皇帝
    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位皇帝,他的登基之路很不光彩:先殺兄弟,再殺侄子,登基之後,還搶了自己的侄子。但由於這段歷史是在南北朝時期最為混亂的時期,所以也經常被遺忘。這個皇帝就是高湛,就是北齊第四個皇帝。東魏皇帝姓元(即拓跋氏,漢化以後稱為元),權臣為高歡家族,高歡死後,他的兒子們則全力經營著「改朝換代」的大事,企圖把國家搞得過高。高歡共有十五個兒子,今天的話題是長子高澄、次子高洋、六子高演、九子高湛。早期,高澄準備發動政變,取代元氏政權,在中途無所遁形,二弟緊跟其後,登基為皇,是北齊第一位皇帝:高洋。
  • 兩個人功不可沒
    從1708年到1722年,康熙皇帝9個兒子參與了皇位繼承人之爭,史稱「九子奪嫡」。他們分別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九子奪嫡是一場骨肉相殘的悲劇。二阿哥經歷了廢而復立、立而復廢的悲喜劇,最終被圈禁到死。大阿哥被削去爵位,囚禁終生。
  • 道光皇帝繼位以後,皇太后的親生兒子,後來結局怎麼樣了?
    道光皇帝繼位以後,皇太后的親生兒子,後來結局怎麼樣了? 這位鈕祜祿氏皇太后,對道光帝「不是親媽勝似親媽」!在嘉慶皇帝突然駕崩時,她完全有機會推動親子做繼位人,但卻大公無私地指定了道光皇帝;道光皇帝在鴉片戰爭中辱國失地,她怒不可遏地將皇帝罵得狗血淋頭……其所作所為,不愧為女中豪傑!
  • 清朝皇帝溥儀在遠東國際法庭老照片:控訴日軍暴行,向中國行禮!
    圖為一組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遠東國際法庭的老照片,於1946年5月,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親自前往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威嚴公正的法庭上,溥儀聲淚俱下的控訴著日軍侵華的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