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爵位,皇帝兒子碰見皇帝兄弟,應當誰給誰行禮?

2020-12-27 騰訊網

對於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可能大家都在影視作品裡了解得差不多了,雖然大都都是虛構的,但是還是有一部分是切合歷史實際。不如在皇家生活中,都是先君臣,後父子,皇帝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誰見到皇帝都要行禮,除了黃太后——皇帝的母親,就算是皇帝的哥哥也是要行跪拜之禮的。

皇家血脈旺盛,一般一代會有很多人,但是皇帝就只有那一個,所以就會有很多皇叔、皇兄和皇弟,即使皇叔見到皇帝,皇叔也是要行禮的,這是保持君臣之禮用來表示君臣忠心的必要步驟,當然皇帝都會一般意思意思說皇叔不可,但是也只是意思意思,畢竟規矩在那裡,誰也不想破壞。

皇帝的兒子見到皇帝的兄弟,都會尊稱皇叔,雖然皇家親情一點都不濃厚,但這是封建綱常禮儀,要對長輩行禮,即使你的官比皇叔們官大,爵位比皇叔們高,但依然要雙手作揖禮拜,用來表示尊敬。古代帝制非常殘酷,那麼多子嗣,要選出一位當皇帝,有著非常大的權利,非常高的地位。

所以也是很多人都想搶一搶這個寶座,讓自己地位一步升天,所以一般皇帝的兒子和皇帝的兄弟會拉幫結派,比如這個皇子和那個皇叔,那個皇子和國舅一起,在朝廷上培養勢力,充實自己的隊伍,擴大自己的權利,並且也會通過一些奏章去彈劾對方,表揚自己,但是皇帝一般都知道誰和誰拉幫結派,要不是太嚴重就不會克制,畢竟可以達到制衡權利的平衡場面,除非特別嚴重,比如影響朝政、草菅人命等等。

皇帝會大發雷霆,甚至嚴重的會剝削爵位,剔除皇家身份,所以即使是皇帝的兒子,生活也要如履薄冰。皇家雖然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但是就如同在刀刃上生活一樣,你無欲無求、一身正氣,會被不良人士陷害,家破人亡,你要是主動出擊,除非有特別好的謀士與謀略,以及長時間的部署,一般是很難贏得皇帝的歡心,登上君王之寶座的。

皇帝是這樣,皇宮中的后妃也依然是如此,都要依靠著家族勢力以及通過金錢拉攏關係給自己的兒子勢力增添助益,畢竟每個母親都不會害自己孩子,也都讓自己飛黃騰達,一躍成為皇太后,再也不用收到后妃的欺凌與算計,所以基本皇家的所有人都會為裡這個皇位寶座孤注一擲,拼盡全力。所以,即使是封建王朝,還是當今社會主義新時代,都要好好學習,增強自神能力,讓自己變得強大。

相關焦點

  • 兩個人爵位相同,皇帝的兒子碰見皇帝的兄弟,要怎麼行禮?
    兩個人爵位相同,皇帝的兒子碰見皇帝的兄弟,要怎麼行禮?   文/林林讀史   在古代,封建等級是及其森嚴的,甚至在那時有一套極其完善的禮教制度,古人們的行走坐臥都大有講究,任何時候都不得僭越,想必大家都知道百姓肯定要跟官行禮的,小官要向大官行禮,那麼如果是一樣的爵位,皇帝的兒子面對皇帝的兄弟,到底誰需要給誰行禮呢?
  • 就算是相同的爵位,在這種情況下皇子也要行禮,這樣合適嗎?
    其實就好像在《紅樓夢》的情景那樣,在元妃回家省親的時候,因為已經成為皇上的妃子,整個賈府的人都要對元妃行禮,這其中也包括她的父母,其實這就是封建社會的君臣之禮。但是這種情況也並不是絕對的,皇上的兒子就是當朝的皇子,而皇上的兄弟是先皇的皇子,不要說是爵位相同,就算是皇子們的爵位要高於皇叔的爵位,那也是行禮的,這就是古代奉行的人倫綱常。
  • 親王與固倫公主的爵位同等,慶親王奕劻為何要給榮壽固倫公主行禮
    而固倫額駙的爵位又和貝子的爵位是同一等級的。所以,固倫公主和丈夫固倫額駙之間的爵位就相差兩個等級。像和珅的兒子豐紳殷德尚公主乾隆的十女兒固倫和孝公主,那豐紳殷德就成了固倫額駙,貝子爵位自然就比起父親和珅的一等公爵要高一級。
  • 歷史上誰的父親和兒子都是皇帝,而本人卻不是皇帝?
    一般來說,如果一個人的兒子是皇帝,那麼這個人本身就是皇帝。不過,在歷史上,卻有一些人自己不是皇帝,父親和兒子卻都當了皇帝,這是比較罕見的情況。一首先,明朝第一位太子——朱標,就屬於這一情況。朱標(1355年10月10日—1392年5月17日),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第一個兒子,母親為孝慈高皇后馬秀英。朱標從小接觸儒家經典,性格仁慈寬厚,被朱元璋立為太子。如果不是英年早逝的話,朱標將成為明朝第二位皇帝。公元1392年,太子朱標因風寒病逝。在太子朱標病逝後,朱元璋並沒有立其他兒子為太子,而是選擇讓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繼承皇位,也即建文帝。
  • 康熙皇帝最長壽的兒子是誰?他曾手握兵權,為何沒有參與九子奪嫡?
    定嬪一生勤懇的侍奉康熙皇帝,從不想爭名奪利,直到康熙皇帝去世,依舊只是個嬪位。 定嬪淡然的性格,也影響了自己的兒子,胤祹出生於康熙二十四年。胤祹和定嬪母子兩人,在宮中地位都不高,因此他們行事更加低調。胤祹在這種環境下,雖然沒有其他皇子般奢華的生活的,但是過的很開心。
  • 在位只二十七天,誰是短命皇帝冠軍
    與後來在大明王朝只當了二十九天皇帝的明光宗朱常洛相比較,對只當了大漢王朝二十七天皇帝的海昏侯劉賀來說,應該是中國歷史上的短命皇帝冠軍了。不過,明光宗朱常洛是病死的,而海昏侯劉賀卻是被趕下臺的。在大漢的歷史上,劉賀既被封過列侯,又做過諸侯王,甚至還當過皇帝,經歷之精彩秒殺一眾網絡小說。那麼,劉賀是怎樣被「突擊提拔」當上皇帝的?
  • 雍正皇帝對兄弟們非常狠,為何單獨善待了自己的十三弟?
    公元1722年,康熙皇帝第4個兒子胤禛繼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在繼位的初期,自己的地位並不穩定,尤其是那群兄弟們很不安分。因此,雍正開始了對兄弟們的清洗。老八和老九等政敵自然逃不掉,就連自己的親弟弟老十四胤禵也被圈禁。
  • 《知否知否》皇帝的兒子是怎麼死的?皇位後來傳給了誰?
    劇中老皇帝因為幼子早逝而面臨著繼承人的問題,大臣們當朝逼迫老皇帝今早冊立新皇人選,那劇中皇帝的原型是誰?兒子是怎麼死的?最後皇位又傳給了誰?北宋年間哪個皇帝沒有兒子?下面我們一起跟隨歷史了解一下吧。《知否知否》中皇帝出場的次數雖然不多,但是在開始的時候有一段劇情相信大家映像一定深刻,皇帝第一次出場就被大臣們逼迫過繼宗室儘快冊立皇位的繼承人,皇帝也是一個可憐的人,沉浸在兒子夭折的傷痛中,但依然不得不管理朝政。據悉,北宋年間確實有這麼一位皇帝,兒子早逝,最後傳位給了自己的侄子,這個皇帝就是宋仁宗趙禎。
  • 太上皇和皇帝之間,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看過電視劇的同學都知道,古代朝廷的統治者是皇帝。可有些朝代不但有皇帝還有太上皇,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一國自然沒有二主,那麼太上皇和皇帝哪個權力更大呢?今天我們就通過歷史上幾個著名的太上皇,看一下皇帝和太上皇哪個第一哪個第二。
  • 劉邦當了皇帝,他爹需要跪拜嗎?
    世上尷尬事很多,爹不得不給兒子磕頭行禮就是其一。某一天,劉邦下朝去探望老父親劉太公,「後高祖朝,太公擁篲,迎門卻行。高祖大驚,下扶太公。」劉太公一反常態,摟著笤帚,站在大門口迎接劉邦。劉邦大吃一驚,按照古禮,太公這個動作表示:我已為您執帚灑掃。這是一個奴僕對主人的禮節,爹對兒子行這種禮節,當然要把孝順兒子劉邦嚇一跳。
  • 此公主歷經六代皇帝,給兒子接連討要了8個官,最後皇帝忍無可忍
    魯國公主與錢景臻結婚之後,夫妻感情很好,錢景臻對魯國公主很尊敬,每次見面都要作揖行禮。生長子錢忱、次子錢愕。魯國公主去世時享年86歲,歷經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欽宗、高宗七朝,長壽而終,子孫也享盡富貴,其存在堪稱傳奇。
  • 誰惹惱了正處於青春期的皇帝?「戚家軍」又為何消失?
    萬曆皇帝聞奏張居正病逝後,表面上他深為張居正的死感到悲痛,可是他的心裡卻是萬分竊喜,這是為什麼?公元1562年8月17日,裕王朱載垕的侍妾李氏為他又生下了一個男孩,朱載垕是萬分高興,因為他的大兒子朱翊釴、二兒子朱翊鈐都過早夭折了,裕王朱載垕為他的老三兒子取名為朱翊鈞。
  • 清朝之前的皇帝都將兄弟趕到封地,清朝卻把兄弟們都摁在京城?
    所謂的封藩制度,就是指皇帝分封自己的兒子、兄弟以及部分皇族、功臣為諸侯王。皇帝會讓這些諸侯王享有封國內的統治權。在地方上掌管軍政大權的藩王們,經過幾代人的繁衍,諸侯王們會形成地方割據勢力,威脅到皇帝的統治。
  • 親王嫡福晉與皇帝妃嬪,誰要先行禮,裡面大有講究
    皇后這個貴人、常在、答應屬於低品階妃嬪,她們一般不會參加各種祭奠禮儀,和親王福晉見面機會很少,也就不存在誰向誰行禮問題。地位當然不能和親王嫡福晉相比。還有一種情況是親王的福晉本身的地位就比較高,也不需要向皇帝的妃、嬪先行禮,甚至還要反過來,皇帝的妃、嬪們還要先向親王的福晉行禮。
  • 在古代,太上皇和皇帝,誰應該聽誰的?原來講究還挺大的
    在中國古代社會,皇帝是至高無上的存在,有句話形容得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就是在這樣至高無上的權力面前卻發生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歷史詭辯,也是前一段時間網友們討論的最熱的一個問題,太上皇與皇帝到底誰的權力更大,誰應該聽誰的?
  • 吾弟當為堯舜,天啟皇帝的這句遺言,誰也沒想到一語成箴!
    木匠皇帝天啟在臨終的時候傳位給了信王朱由檢,也就是大明的最後一班皇帝崇禎帝說的一句話:「吾帝當為為堯舜」。當時信王朱由檢推辭了三次才「勉強」接受,信王接受帝位的時候應該是誠惶誠恐的,大明的帝國王朝風雨飄搖,九千歲魏忠賢完全把持朝政,東林黨又在下面攪成一鍋粥。
  • 清朝的開國皇帝是誰?為啥有三人都有機會競爭,你支持誰
    皇太極是第1個將後金政權改名為大清的皇帝,他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個兒子,後金的第二位大汗,從名義上來說,皇太極的的確確是大清王朝的開創者,他率領眾人在中國的北方建立了政權,大清王朝的雛形已然顯露
  • 同樣是幾十年不上朝,嘉靖皇帝和萬曆皇帝,二人誰的能力更強?
    明朝皇帝多奇葩,但神奇的是,皇帝再怎麼奇葩,朝廷都能運轉下去,這得益於明朝獨特的內閣制。皇帝有沒有坐在龍椅上不要緊,只要內閣存在,政務就不會混亂。因而,明朝皇帝是好是壞,不能以上不上朝作為評判的標準。嘉靖皇帝朱厚熜和孫子萬曆皇帝朱翊鈞都有一樣的毛病,不愛上朝。
  • 最有爭議的皇帝朱厚照是被誰摸黑的
    就這樣一個兢兢業業的皇帝。忙著救災,放糧救飢,平定判亂,抵抗侵略皇帝。被說成吃喝玩樂,荒淫無道,成為一個非常有爭議的皇帝。是誰抹黑了這個皇帝呢?明史是張廷玉寫的,是清朝摸黑了朱厚照。朱厚照在位時,離清朝也有100多年。清朝沒必要這樣抹黑朱厚照。那就是明朝,明朝又是誰要抹黑朱厚照呢?那就是他的堂弟朱厚熜,朱厚照死後沒有兒子,又沒直接立祠。
  • 獨得乾隆皇帝恩寵的和珅:依靠的不只是聖恩,更重要的是兄弟
    和珅奸笑但是我覺得事實真的是這個樣子嗎,真正能夠算得上靠山的應該是他的弟弟吧,他的弟弟叫做和林,這是他最小的一個弟弟,因為兩個人之間的年紀相差還是挺大的,所以對於和林來說,他既是一個哥哥,同樣也是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