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歲的孩子,已經具備了吃飯的一切能力。
"
一個孩子正常發育的話,如果我們從九個月開始一直堅持支持他獨立吃飯,那麼在一歲半的時候他就可以非常利索的用筷子吃飯了。
無數的案例可以支持我們這個結論,你的孩子已經兩歲多了,他已經具備了自己吃飯的一切能力。
所以你的孩子不肯吃飯,他是在開始和你們進行心理的博弈:「我就是不吃,看你們會不會讓我餓著。」
作為爸爸媽媽來講,要理解孩子,一個孩子當他手的敏感期過了之後,他對用手可能就不一定那麼感興趣了。
而在他一歲時腿的敏感期剛剛到來,他學會走路的那個時候,走幾公裡都不覺得累,他不知疲倦的走下去,而且爬高走低去各種難走的地方,哪裡亂哪裡走,哪裡不平哪裡走,哪裡難走哪裡走,他有無比狂熱的探索激情。
為了能夠讓孩子把丟失了的能力找回來,讓他開始獨立地吃飯。
我給這樣一些建議:
首先,用開玩笑或者好玩的方式說:
「我們三個一起吃飯,我可以拿勺子咬四顆豆子到嘴裡,看看媽媽有幾顆,哇,媽媽你才能咬三顆,那寶寶你能咬幾顆?」
用這樣的方式,激發孩子的競爭心,那麼下一次呢,讓寶寶多一些,你要少一些,他發現自己的比你的多他就會開心。
另一種是用講故事的方式來給孩子做一個引導,比如說從前有兩隻小白兔,一個叫琪琪,一個叫你孩子的名字。
叫琪琪的小兔子在很小的時候,他就要學習自己吃飯,因為他知道只有自己學會吃飯才能在爸爸媽媽不在的時候不會餓肚子,另一個小兔子,他就是不想動,他就是讓奶奶喂,他就沒有學會吃飯。
有一天奶奶不在了,又到了吃飯的時候,琪琪飛快地吃飽了,他吃到了自己最喜歡的菜。
然後另一個小白兔呢?因為不會吃飯,所以他就沒有吃到他喜歡的菜,他的肚子好餓啊。
然後你問寶寶:「你願意做哪一隻小白兔呢?」
這個時候他就會有所啟發,順著這個故事,你還可以把孩子最愛吃的菜做好,放在他的面前說:「我想那個叫琪琪的小白兔,如果現在在這裡一定是很快就吃光這些菜了。這個菜是不是你最愛吃的?」
此時,您也可以和伴侶一起表達對食物的喜愛,並且表達自己擁有獨立吃飯的能力,我猜他會有一些改變。
如果你的寶寶還是不能很好地吃飯,隔三差五還會偷懶,那你還可以跟他商量:「寶寶你有兩個選擇,一個就是自己吃得飽飽的;另外一個就是你自己不吃,那我們吃飽了就把東西全收走,你這頓飯就要餓肚子了。」
如果你寶寶真的不吃,餓他一頓又何妨?下一頓他就知道了,如果自己不動手永遠沒有飯吃。
我猜想有了這麼多方法,總有一款適合你。謝謝您的提問,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