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所有權買賣中的所有權能否對抗善意取得的抵押權

2020-12-14 法言法語網

【基本案情】

2015年1月甲公司與乙公司籤訂了一份保留所有權的買賣合同,約定乙以100萬元購買甲公司5臺機器設備;甲公司在乙公司支付40萬元貨款後發貨,餘款於貨到後兩個月內付清;貨款付清前,甲公司保留所有權。

2015年3月,乙公司支付貨款40萬元,甲公司將5臺機器設備、說明書、發票交付乙公司,而乙公司卻一直以設備不符合要求為由拒絕支付餘款。2015年6月,乙公司以上述機器設備為抵押向丙銀行貸款50萬元並辦理了抵押登記。

乙公司因未按期還貸款被丙銀行起訴,丙銀行請求對抵押物優先受償。甲公司知情後,以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身份要求返還機器設備給甲。

【法律評析】

本案中甲公司沒有對其所有權的保留進行公示,不能保證第三人正確的認定甲為所有權人;而丙銀行通過對乙現實佔有機器設備及甲出具的發票,善意地認為乙就是機器設備的所有權人,向乙支付了合理的對價並且進行了抵押登記,屬第三人的善意取得,應當保護。因此,甲公司不能行使機器設備的取回權。

保留所有權買賣,是指在移轉財產所有權的商品交易中,根據法律的規定或者當事人的約定,財產所有人移轉標的物的佔有於對方當事人,但仍保留其對該財產的所有權,待對方當事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價款,或完成特定條件時,該財產的所有權才發生移轉的一種法律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26條2款規定:在本解釋第三十五條第一款第(三)項情形下,第三人依據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的規定已經善意取得標的物所有權或者其他物權,出賣人主張取回標的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第三十五條 當事人約定所有權保留,在標的物所有權轉移前,買受人有下列情形之一,對出賣人造成損害,出賣人主張取回標的物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三)將標的物出賣、出質或者作出其他不當處分的。

根據以上法律規定,保留所有權買賣的所有權不能對抗善意取得的抵押權。

相關焦點

  • 賣出的東西能否保留所有權? | 一「典」就通10
    所有權保留是買賣合同章中重要的規則安排,《,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C公司,C公司已經取得了設備的所有權。《民法典》此次明確所有權保留交易中的登記對抗規則,在所有權保留的情況下,標的物處於買受人佔有之下,佔有本身就是一種公示,第三人有理由相信買受人具有售出標的物的所有權,法官需要重點審查第三人是否具備善意的條件。因此買受人轉讓該標的物給善意第三人,第三人可以依法取得所有權。值得注意的是,從該條的反面解釋亦可推出,未登記的所有權保留可以對抗惡意的買受人,後者不得主張不受所有權保留約束的所有權。
  • 賣出的東西還能保留所有權?民法典有了新調整
    所有權保留是買賣合同章中重要的規則安排,《民法典》針對所有權保留規則的立法理念、制度設計均發生重大變化。此前所有權保留未採取擔保交易的規則,此次《民法典》採取功能主義的擔保觀念,明確所有權保留是實質性的擔保交易,並且細化完善了所有權保留制度的相關規則。
  • 賣出的東西還能保留所有權?民法典有了新調整!
    所有權保留是買賣合同章中重要的規則安排,《民法典》針對所有權保留規則的立法理念、制度設計均發生重大變化。此前所有權保留未採取擔保交易的規則,此次《民法典》採取功能主義的擔保觀念,明確所有權保留是實質性的擔保交易,並且細化完善了所有權保留制度的相關規則。
  • 民法典課堂|賣出的東西還能保留所有權?民法典有了新調整!
    所有權保留是買賣合同章中重要的規則安排,《民法典》針對所有權保留規則的立法理念、制度設計均發生重大變化。此前所有權保留未採取擔保交易的規則,此次《民法典》採取功能主義的擔保觀念,明確所有權保留是實質性的擔保交易,並且細化完善了所有權保留制度的相關規則。
  • 民法典來了|賣出的東西還能保留所有權?民法典有了新調整!
    所有權保留是買賣合同章中重要的規則安排,《民法典》針對所有權保留規則的立法理念、制度設計均發生重大變化。此前所有權保留未採取擔保交易的規則,此次《民法典》採取功能主義的擔保觀念,明確所有權保留是實質性的擔保交易,並且細化完善了所有權保留制度的相關規則。
  • 善意取得:特別的所有權取得方式
    ●《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對善意取得制度作出了完善明確而具有一般性的規定。善意取得制度就是在無權處分情況下,善意第三人能夠優先於原所有權人而取得物之所有權的制度規則。在各種不同的利益衝突中,法律規則提供何種救濟手段,於當事者頗為重要,但法律究竟通過什麼方法解決矛盾,尋求秩序呢?《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了一種特別的所有權取得方式———善意取得,即為此利益衡量的適用範例。
  • 善意第三人可以取得「刑事贓物」所有權
    在我國《物權法》對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沒有作出明確規定的情況下,準確把握《物權法》及相關法律、司法解釋關於贓物善意取得制度立法精神和各法院判決的觀點集成, 是解決善意取得制度與刑事贓物追繳的刑民交叉和衝突問題的關鍵。
  • 張家勇:體系視角下所有權擔保的規範效果
    不論是所有權保留買賣,還是融資租賃,《民法典》均規定,「……所有權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在前述情形,「擔保所有權人」均不享有標的物的使用利益,甚至不佔有標的物,因而,基於此種「未登記的所有權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的規定,其將不得對嗣後取得該標的物物權的人主張其所有權,無論是債務人(買受人或承租人)的其他擔保權人,還是善意取得所有權者。
  • 省高院:未經登記的不動產按份共有權益人,不能對抗善意抵押權人
    基本情況  【改發類型】改判  【改發原因】不動產登記具有公示公信效力,未經登記的不動產按份共有權益人,不能對抗善意抵押權人  一審情況  在一申請執行人執行異議之訴中,王某、劉某(王某之妻)2009年3月,王某、劉某作為買方與賣方籤訂房屋買賣合同,房屋登記在王某、劉某名下;2015年2月,王某、劉某作為抵押人與抵押權人成都某銀行籤訂最高額抵押合同,王某、劉某將案涉房屋作為抵押財產為抵押權人享有的債權提供抵押擔保,並於2015年4月辦理了他項權證登記。
  • 所有權保留的買賣合同,買方應注意的法律風險!
    法律知識要點:所有權保留制度,是指在雙務合同中,尤其是分期買賣合同中,買賣雙方之間約定買方先佔有、使用標的物,在雙方約定的特定條件成就前,尤其是價款未支付完成前,賣方仍保留標的物所有權,待約定的特定條件成就後,再將所有權移轉給買方的一種交易方式。
  • 善意取得為什麼能享有所有權?
    法律保護財產權的重要原則之一就是非經自願轉讓或放棄,如贈與、買賣、拋棄等,合法的所有權人不會喪失其所有權。通常而言,這一原則既符合經濟效率,也符合道德倫理。 然而,善意取得制度卻是這一原則的例外。
  • 認定不動產抵押權的善意取得應進行綜合性判斷
    A銀行起訴馬某乙、馬某甲,要求確認抵押權並主張就拍賣、變賣該房產所得的價款優先受償。馬某乙、馬某甲辯稱,案涉房屋的所有權經法院判決由馬某乙所有;A銀行抵押權的設立未經所有權人同意;A銀行在辦理貸款和抵押過程中,沒有盡到審核義務且存在惡意;A銀行無權取得抵押權。
  • 土地使用權未過戶能否獲得房屋所有權
    【分歧】:本案在審理過程中,就原告劉某是否取得該房屋所有權問題產生了分歧,主要有以下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劉某已經取得該房屋所有權。  第二種觀點認為原告劉某無權取得該房屋所有權。理由是:不動產權屬證書不具有代表不動產物權的功能,其只是物權的外在表現形式而已,只具有「推定的證據效力」。本案中表面上看原告是基於買賣這一法律行為繼受取得物權,但實際上根據三方籤訂的協議書可以看出,原、被告之間並無買賣房屋的意思表示,故被告取得該房產的原因(債權)行為實屬無效,進而導致結果(物權)行為也隨之無效。
  • 司考民法輔導:所有權取得的原始取得
    (2)權利人懸賞尋找遺失物的,領取遺失物時應當按照承諾履行義務。(3)拾得人侵佔遺失物的,無權請求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費用,也無權請求權利人按照承諾履行義務。 5、無人認領時國家取得所有權。遺失物自發布招領公告之日起六個月內無人認領的,歸國家所有。
  • 善意取得的抵押權與刑事追贓的協調處理
    所分享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學習參考,不代表本號觀點善意取得的抵押權與刑事追贓的協調處理文/上海金融法院 關敬楊【裁判要旨】金融機構抵押貸款業務中,若抵押物系抵押人以犯罪手段所得,在無證據證明金融機構對犯罪事實知道或應當知道的情況下,應認定金融機構善意取得抵押權,且刑民案件應並行處理
  • 金融機構善意取得租賃物抵押權的審慎審查義務
    威海銀行認為,其在籤訂抵押合同對系爭設備相關情況進行了必要的審核,辦理了抵押登記,盡到審核義務,並於2014年8月1日依約發放貸款,應當構成善意取得系爭設備的抵押權;且當時設備上並無Y國際的顯著標識,亦未辦理抵押或融資租賃信息登記,威海銀行無從知曉本案系爭設備非同鼎實業所有。(二)本案中,Y國際取得系爭設備的所有權,一審法院予以確認。
  • 案例| 金融借款合同糾紛中抵押權的善意取得與刑事追贓的關係及...
    根據上述規定,他物權包括抵押權也可以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在交易領域中標的物系被無權處分時,如果真實物權人否認該項交易,以此對抗善意相對人,則虧待了有理由地信賴公示(外觀)的善意交易相對人。故在認定善意取得,核心要素系判斷第三人是否屬於善意、有償取得抵押權。《物權法》對不動產採取登記生效主義,依不動產部門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即為產權所有人。
  • 同一物上存在的多個善意第三人之間的對抗
    當在同一物上存在兩個以上的符合善意取得條件的民事主體時,各善意第三人均以善意取得為由要求確認自己對該物的所有權,由此產生善意第三人對抗善意第三人的情況,即稱為善意對抗。其中的「取得」並非僅指現實佔有,而是包函獲得物之所有權和現實佔有兩種情形。  一、佔有改定情形下的善意對抗  案例一:甲、乙系夫妻關係,共有一電動車。
  • 判例│金融機構善意取得租賃物抵押權的審慎審查義務
    (二)本案中,Y國際取得系爭設備的所有權,一審法院予以確認。天津金太陽作為承租人對系爭設備僅有使用權、無處分權,故其將系爭設備轉讓給同鼎實業系無權處分。同鼎實業系天津金太陽的股東之一,且二者法定代表人系同一人,其對系爭設備的權屬情況應予明知,其購買行為顯屬惡意,不能取得所有權。
  • 民法典新增考點:特殊動產物權變動與「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1)雖然張三沒有給李四辦理該車的過戶登記的手續,但李四基於有效的買賣合同,並完成了交付,因此李四已經取得了該車的所有權;(2)根據《物權法解釋(一)》第6條的規定,李四對於該車的所有權可以對抗王五的查封,即王五不是《民法典》第225規定的善意第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