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首發]圖文/單繼德
孩子的性格和才能受家長,特別是母親的影響最深。一個人⻣子裡的印記來自於家庭。
家和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的作用應該是積極的、別幫倒忙。在生活上細心照料、滿足孩子物質需求方面,家長的付出實屬不易;如果在心智發展方面,家長再投入時間和精力、用愛心和科學態度陪伴孩子成長,就更難能可貴了!
縱觀古今,孟母教子、嶽母刺字、李嘉誠教子自立、郭晶晶教子有方等等,父母教養子女的榜樣不勝枚舉。
但失敗的教訓也不可小覷。歸納起來,有以下三種:
1、恨鐵不成鋼型
人人喊打
用打罵的方式教養自己的子女,被約定俗成,普遍認為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家長們還鼓勵老師:不聽話就揍!這是個天大的誤區!
想當初,我也是一名高中語文老師兼班主任。眼看著一個個學生考上清華、北大、復旦、同濟,自己的孩子學習不上進,丟人現眼,心急如焚。於是打罵孩子的低劣手段就成了家常便飯。
心態平和
法律規定:&34;有娘養無娘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悲哀。父母,特別是母親,對孩子愛的情感和積極反應不能忽冷忽熱。要控制自己的行為,不能由著性子妄為。要陪伴、關心孩子。有的母親,尤其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因為累了,就對孩子忽視、冷漠、厭煩,這是教子之大忌。說母親偉大,就是在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做得漂亮。
母愛
所以,生孩子不容易,養育孩子更不容易。當一個偉大的母親艱巨而光榮!
3、溺愛型
母親無原則、無底線地愛孩子即溺愛。老百姓貶斥為護犢子。事與願違,兒女把種種罪過都歸咎於母親身上,老媽的溺愛毀了兒女前程!可憐天下父母心!
溺愛
小時候,母親給我講了個故事,至今記憶猶新。母子二人相依為命,母親從小就寵著他。偷鄰居家針,母親誇他;小東小西,偷慣了。長大就偷人家牛,直到發生命案,吃了官司。在臨刑前,兒子要求和母親見最後一面。兒子見了母親哭著說:&34;母親對兒子從來都是百依百順、有求必應,就把奶頭給了兒子。不料,說時遲那時快,兒子一口把母親的奶頭咬掉了!並惡狠狠地說:&34;
可悲呀!溺愛他就是害了他呀!可惜,孩子醒悟太晚了。
有其父母必有其子女,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父母有愛、有原則、有底線,兒女必然人見人愛人人羨。
學霸
教育孩子有好習慣,並上升到明辨是非、努力上進、待人陽光、熱愛家國的高尚情操,是家長們要做的功課。
能具體點嗎?
常言道:習慣決定性格,性格造就命運。1978年一位諾貝爾獲得者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他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不是在哪所大學,而是在幼兒園。在那裡,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亊要表示歉意;和別人友好相處;保持愉快的心情。
諾獎獲得者(1978年)
七個生活好習慣,表面上和他獲得諾獎毫無關聯。可這恰恰是一座大廈的基礎,是他成功的源泉。
陽光
家長朋友們,沿著這位諾獎獲得者指引的道路,我們是否可以嘗試一下,看看能不能為孩子們做點什麼呢?
比如,教育孩子助人為樂;給孩子自己活動空間隨意玩耍;教孩子多運動,打籃球、踢足球、遊泳、滑板、跳繩等,緩解壓力;適當誇獎孩子的良好行為,而不是物質上的;保證孩子的飲食健康;激發孩子畫畫、跳舞、彈琴的藝術天賦;認真聆聽孩子的話語;給孩子發揮特長的機會和平臺。讓家庭和睦充滿歡笑,經常給孩子一個擁抱等等,表面上看起來很簡單,沒什麼可稱道之處,然而家長們的每一個細小的動作、行為在孩子們的心裡都會刻下深深的烙印,伴隨他們一生的成長曆程。
為人父母者難,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