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一直是父輩們教育我們的一個例子。其主要的思想就是一定要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和弟弟。自古以來孔融也就是被定為了尊孝的典範。而且早年他也是曾經曹操手下的建安七子。孔融一生也是做出了很多的業績。他的才磨合德行也讓很多人順服於他,但是他晚年的時候卻提出了一個讓人無法理解的言論。跟他有時候的行為完全不合,他的這個言論就是父母並無恩於子女。子女也不需要孝順父母。
這個觀點提出來之後當即就遭到了大家的反對,那麼一直以孝順著稱的孔融,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理論呢?他小時候不是還一直遵守孝道?這個年長之後卻提出有悖於自己常規的理論?其實最重要的目的他還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名氣,所以才提出這樣的一個說法,這也讓一直想找機會殺了他的曹操找到了一個理由。於是他最後被曹操殺的理由就是不孝順父母,並且提出了不正當的言論。
孔融其實是孔子的後代,而他的父親曾經也是漢朝時期的一個小縣官兒,但是他的父親卻很短命,在他十來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其實孔融在民間的威望還是很高的,他最重要的威望就是通過他自己特別孝順所體現出來的。在他父親去世之後他特別的悲傷。每天都會爬到他父親的墳前痛哭,如果沒有人扶他的話,根本都站不起來。也就側面反映出來,他還是十分孝順與他的父親,也是因為為這件事情十裡八村的都覺得此人特別的孝順並且經常稱讚他。將他立為自己教育孩子的典範。這個時候根本不會有人相信她竟然會提出父母對孩子沒有任何恩情的觀點。他的觀點說法就是父母有孩子,只是一時的衝動所造成的結果。而母親生孩子無非就像罈子裡的東西拿得出來,並沒有什麼恩情而言。
他這個論點讓世人根本無法接受,而且與他個人的狀態也沒辦法聯繫起來。相傳他曾經在做官期間,有一次看到一個人在為自己的父親哭喪。孔融覺得這個人哭得太假了,而是在走一個形式,一怒之下就拿劍將這個人給斬殺了。所以這一點就說明孔融還是推崇人最重孝道。而他後來之所以會提出這樣的一個觀點,無非是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一切的根源就是源於當時的一個人叫禰衡。
這個人比孔融小的多,但是兩個人在一起談話的時候,卻像多年未見的老朋友。而且這個人十分的有文採,並且當時在國家的知名度逐漸比孔融還要高,孔融覺著他失去了往日的風頭。心裡也比較難受。而且禰衡這個人比較高傲自大。所以孔融就有點嫉妒這樣一個人,於是變相發布一些比較吸引人的言論,再次吸引大家的注意。本來想去,他就想到了這個有悖於他自己風格的一個說法。
其實當時曹操一直都想殺了,這剛好給他一個合適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