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一直是孝順的案例,但是他最後被殺的原因,卻是因為不孝

2020-12-17 百家號

孔融一直是父輩們教育我們的一個例子。其主要的思想就是一定要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和弟弟。自古以來孔融也就是被定為了尊孝的典範。而且早年他也是曾經曹操手下的建安七子。孔融一生也是做出了很多的業績。他的才磨合德行也讓很多人順服於他,但是他晚年的時候卻提出了一個讓人無法理解的言論。跟他有時候的行為完全不合,他的這個言論就是父母並無恩於子女。子女也不需要孝順父母。

這個觀點提出來之後當即就遭到了大家的反對,那麼一直以孝順著稱的孔融,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理論呢?他小時候不是還一直遵守孝道?這個年長之後卻提出有悖於自己常規的理論?其實最重要的目的他還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名氣,所以才提出這樣的一個說法,這也讓一直想找機會殺了他的曹操找到了一個理由。於是他最後被曹操殺的理由就是不孝順父母,並且提出了不正當的言論。

孔融其實是孔子的後代,而他的父親曾經也是漢朝時期的一個小縣官兒,但是他的父親卻很短命,在他十來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其實孔融在民間的威望還是很高的,他最重要的威望就是通過他自己特別孝順所體現出來的。在他父親去世之後他特別的悲傷。每天都會爬到他父親的墳前痛哭,如果沒有人扶他的話,根本都站不起來。也就側面反映出來,他還是十分孝順與他的父親,也是因為為這件事情十裡八村的都覺得此人特別的孝順並且經常稱讚他。將他立為自己教育孩子的典範。這個時候根本不會有人相信她竟然會提出父母對孩子沒有任何恩情的觀點。他的觀點說法就是父母有孩子,只是一時的衝動所造成的結果。而母親生孩子無非就像罈子裡的東西拿得出來,並沒有什麼恩情而言。

他這個論點讓世人根本無法接受,而且與他個人的狀態也沒辦法聯繫起來。相傳他曾經在做官期間,有一次看到一個人在為自己的父親哭喪。孔融覺得這個人哭得太假了,而是在走一個形式,一怒之下就拿劍將這個人給斬殺了。所以這一點就說明孔融還是推崇人最重孝道。而他後來之所以會提出這樣的一個觀點,無非是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一切的根源就是源於當時的一個人叫禰衡。

這個人比孔融小的多,但是兩個人在一起談話的時候,卻像多年未見的老朋友。而且這個人十分的有文採,並且當時在國家的知名度逐漸比孔融還要高,孔融覺著他失去了往日的風頭。心裡也比較難受。而且禰衡這個人比較高傲自大。所以孔融就有點嫉妒這樣一個人,於是變相發布一些比較吸引人的言論,再次吸引大家的注意。本來想去,他就想到了這個有悖於他自己風格的一個說法。

其實當時曹操一直都想殺了,這剛好給他一個合適的理由。

相關焦點

  • 孔融讓梨我們都知道,可為什麼孔融最後卻以不孝的罪名被殺?
    人是會變的,更別說孔融讓梨的時候還是一個4歲孩子。   退一步說,即便孔融讓梨是是成年以後的事情,也不能說他就是孝順。   因為一件小事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品質,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 孔融讓梨是「孝」,為何孔融最後卻以不孝的罪名被殺?有誤會?
    孔融讓梨是「孝」,為何孔融最後卻以不孝的罪名被殺?有誤會?說孔融不孝的是曹操的軍謀祭酒路粹,曹操指使路粹冤枉孔融,說孔融不孝。因此,曹操就以「不孝」的罪名將孔融殺害。路粹說孔融不孝的根據史是什麼呢?就是孔融曾經說過的那一句話:「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
  • 孔融一開始以孝順聞名天下,為什麼最後卻以不孝之罪被曹操所殺?
    孔融是東漢末年之人,家學淵源,乃孔子的二十世孫。他本人勤奮好學,素有才名,是當時的「建安七子」之一。不僅如此,他還十分剛正不阿,並以孝聞名天下。為我們所熟知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就是出自於他。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以孝順聞名天下的人,最後卻被曹操以不孝之罪所殺。
  • 孔融以孝聞名,卻因「不孝之名」而喪命,兩大原因他必死
    而在漢朝這個以孝治天下的朝代,孔融更是憑藉自己四歲時讓梨的舉動,年少成名。一個四歲就懂得讓梨的人,長大後竟然長歪了?被曹操以不孝的名義所殺!曹操是憑什麼覺得他不孝呢?他主張「父母無恩論」,說我們不應該孝順生我們的父母,而是孝順養我們的父母。我們暫且不討論他的觀點是否正確,在漢朝這個朝代,孝道有多被看重呢?我們知道漢朝當官的制度叫「察舉制」,其中有一條就是「孝廉」,就是說他不看你是否有做官的本事,只要有人以孝順的名義舉薦你,幾乎你就可以當官了。再看皇帝,廟號都以什麼「孝文帝,孝武帝」來取,可見,孝是多麼重要。
  • 孔融真是因為不孝,而被曹操所殺?司馬光用6個字,揭開他的死因
    從小家長們就以「融四歲,能讓梨」來教導我們要孝順,然而在我們長大之後卻發現,這位童年的「孝順楷模」卻因為不孝的罪名而被處死,這不禁令人震驚。那麼歷史上的孔融,真的是因「不孝」而觸怒了曹操殺的嗎?今天筆者就給大家講述一個被我們誤解千年的人——孔融。看看他的「作死」之路。
  • 孔融以孝聞名,又因為不孝被誅殺,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過。四歲的孔融每次吃梨的時候都拿小一點的梨子,把大梨讓給兄長。別人問孔融,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理應吃小梨。」從這一點上來看,孔融自小就懂得謙恭禮讓。可是孔融最後卻因為「不孝」的罪名被曹操誅殺。那麼孔融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 世人皆知孔融讓梨,可誰知孔融是以不孝之名被斬!
    孔融,字文舉,乃鼎鼎大名的建安七子之首,孔子第二十世孫,歷任北海相、青州刺史,是一個集文豪、儒宗、名士、軍閥為一身的一個漢朝末年超級牛的人物。當他4歲時,他知道懂得讓梨給哥哥,這讓他出名。他的故事也傳遍全國,成為教育孩子孝順的好榜樣。
  • 都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但是老師絕對沒教你他因何被殺!
    都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但是老師絕對沒教你他因何被殺!我們國家歷史文化悠久,從古至今流傳下來很多的歷史故事,這些故事對於現在的人的啟示都是很大的,對於孩子們的教育也具有深刻的影響。相信很多朋友們和小編一樣,從小就聽過一個故事,那就是「孔融讓梨」的故事。一、孔融讓梨,年少成名故事的大概內容是,從前有個叫孔融的孩子,他聰明懂禮,大家都非常喜歡他,有一次與家人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親奇怪地詢問他,他回答說:「我是小孩子,按理應該拿小的。」
  • 孔融讓梨家喻戶曉,卻沒人知道他最後因不孝獲罪,還害死全家
    孔融讓梨家喻戶曉,卻沒人知道他最後因不孝獲罪,還害死全家小的時候,家長和老師都用孔融讓梨這個例子來教育我們要友愛兄弟,懂得謙虛禮讓,也因此讓我們記住了孔融這個名人。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孔融長大之後都做了什麼,下場如何。
  • 孔融因為讓梨而出名,卻因為不孝被曹操殺死,孔融就這麼虛偽嗎
    孔融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物,他在年少的時候可以讓梨,但是成年之後卻因為不孝而被殺。那麼他為何會出現如此大的反差呢? 孔融以孝殺人,但是卻以不孝的罪名被殺掉,顯得好像很諷刺,某些人認為孔融是個很虛偽的人,但實際上他未必是一個虛偽的人。
  • 十三歲以孝出名的孔融,為什麼被曹操羅列不忠不孝的罪名處死
    孔融這個人物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四歲讓梨的故事的傳播度還是很廣泛的。其實這件事只是孔融成名路上的小插曲。在十三歲的時候,孔融因為孝順在州裡成名。這應該算是孔融作為一個名士的開始。不過按史料的記載,至孝的孔融卻被冠以不孝的罪名,被曹操處死。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 孔融讓梨之後,因不孝被殺?
    原標題:孔融讓梨之後,因不孝被殺?《後漢書•孔融傳》裡記載了不少孔融的事跡,在這裡選幾件可圈可點的,給大家分享:東漢末年「黨錮之禍」中,忠臣張儉受到奸黨的迫害,逃亡到了孔融家中,當時孔融的哥哥孔褒不在家,孔融便做一回主,收留了張儉。後來,張儉藏匿於孔融家的事情洩露,張儉逃走,奸黨搜捕到孔融家,將孔融一家抓了起來。奸黨不知究竟是誰做主收留張儉,結果兄弟二人爭著承擔罪責,孔融說「是我做的主,要殺就殺我!」
  • 孔融讓梨,但曹操為何會以「不孝」之名處死孔融,他到底哪裡不孝了?
    孔融四歲讓梨的故事傳遍了整個曲阜,被寫進了三字經,融四歲,能讓梨。孔融可以說是童星了,這一生不斷的遇到貴人,靠著聰明機智,一路順遂,步步高升,漢獻帝讓他單人了少府一職。本來孔融應該是衣錦還鄉、光宗耀祖的,但是卻被曹操殺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 孔融:原本是名副其實的大孝之人,卻背負上不孝順的罪名
    其實在小編看來,孔融之所以被殺,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他的性格太過的剛正不阿,看不慣一些不公平的事情,而說話往往比較偏激,進而也就得罪了曹操,並且孔融經常向漢獻帝進諫,曹操擔心孔融可能會阻攔自己的大業,於是便毫不猶豫的殺死了孔融。
  • 四歲讓梨,道德模範孔融卻因不孝之名而死,曹操為何要誅殺孔融?
    ▲孔融讓梨直接原因:不孝孔融出身名門,為儒家聖人孔子的二十世孫。出生名門,意味著他的一舉一動都會被無限放大。孔融當即反唇相譏:「那先生年少的一定很聰明吧。」如此盛氣凌人,雖然對方言語並不禮貌,但他同樣是完全不給對方留情面。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孔融曾向曹操舉薦過狂士禰衡,禰衡就多次當眾羞辱過曹操,最後被粗人黃祖所殺。可以想像,目空一切,且心直口快的孔融在當時肯定樹敵無數,得罪的人肯定不止曹操一人。
  • 四歲讓梨的孔融,最後結局竟然是以「不孝」的罪名被曹操處死?
    建安七子中,除了孔融與曹操政見不合,以「不孝」之名處死之外,其他六人雖然各自經歷不同,但都親身受過漢末離亂之苦,後來投奔曹操,地位發生了改變,都過上了安定富貴的生活。但是我們從小就在課本上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他還被當作我們學習的榜樣,教育我們凡事都要遵循公序良俗,懂得分享。
  • 四歲就懂讓梨的孔融,為什麼卻被曹操以「不孝罪名」殺掉?
    孔融讓梨這個典故,許多人都熟知,我們小時候都學過,講的是孔融四歲時與諸位兄弟一起吃梨的故事。在拿梨的時候,其他兄弟都撿大的挑,唯獨他拿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原因時,他說:「我年齡最小,所以應該拿小的」。
  • 課文上有名的《孔融讓梨》中的孔融,最終卻慘死於「不孝之罪」?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相信的大家都不會陌生。故事講述的是孔融在很小的時候,吃梨子總要拿最小的吃,而把大的梨子讓給長輩哥哥們。孔融因為在這個年紀就學會了尊老謙讓,於是幼年的他便成了家長們培養孩子禮儀的實例。然而,儘管孔融身上打小就表現出了尊老愛幼、禮讓謙虛的高尚品德,但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下令將孔融處死,並誅殺孔氏全家,其中有條罪責便是「不孝之罪」。孔融到底觸犯了哪條「不孝之罪」,竟會導致被曹操滅門?是孔融假裝仁慈孝敬,後來被曹操揭穿了嗎?
  • 老師為什麼不講孔融讓梨的後傳,孔融成人之後到底咋樣了?
    我們都知道孔融讓梨的故事,而且孔融四歲的時候就知道讓梨了。可是,後來的故事我們就都不知道了,那麼,孔融最後怎麼樣了呢?說到孔融的結局,還是讓人很感慨的。我們知道的是他本來是一個以孝順而出名的人,但是,最終他卻是以不孝被殺的。
  • 四歲讓梨給哥哥,父親病逝哭昏的孔融,為何卻因為不孝而被賜死
    孔融?大家都熟悉,從小到大,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姑且都不知道聽了多少次了。可四歲就懂得讓梨給自己哥哥的孔融,一個禮儀的代表人物,為何缺因為不孝而被處死?孔融是魯國人,生於東漢末期。他姓孔,又有如此的美德,大家都會想像著是不是跟孔夫子有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