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寒假應該是很多孩子高興的事情,因為可以與父母更長時間的相處,更多的放鬆時間。但是,還有不少孩子,每次放寒假,都會產生要逃離家庭,回到學校的感覺。為什麼呢?因為不少家長對孩子實行「打擊式」教育,讓孩子迫切想逃離。其實很多父母沒有明白一個道理:孩子可以被父母以外的人輕視和刺激,但父母所能給予的愛和包容是唯一的且無可取代的,打擊式的教育,會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磨滅的創傷。
「你看看人家」
「知恥而後勇,知不足而後進」。在很多家長看來,要讓孩子成長進步,就要讓他們知道自己的不足;而要讓他們知道自己的不足,就要讓孩子早早認識到現實的殘酷,繼而發憤圖強,激流勇進。於是許多父母用責罵來警醒他們,用比較來刺激他們,用奚落來歷練他們,用微小的事實來摧毀他們的自信。父母自然地以為在種種打擊下孩子們會立刻轉變自我一往無前用更優秀的自己去狠狠反擊,然而事實是無數孩子漸漸變得或唯唯諾諾敏感自卑,或焦慮不安沉迷遊戲,或叛逆隱忍冷漠疏離,或者真的像父母期待的那樣「長大和懂事」了,卻不知只是把脆弱和傷口深深地埋在了心底。
下面這個片段來自於前段時間口碑炸裂、已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電影《Lady Bird》(伯德小姐)。
這個片段來自於前段時間口碑炸裂、已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電影《Lady Bird》(伯德小姐)。
高中生伯德小姐想去大城市上大學,母親二話不說就開始一系列打擊:「反正你也考不上」,不斷的諷刺挖苦讓女孩終於忍受不住,跳車逃離。
整個影片都充斥著主人公和母親的爭吵,母親對伯德小姐一次次的打擊和否定,讓孩子陷入了巨大的矛盾與痛苦中,也將彼此越推越遠。
母親不愛女兒嗎?不是的,她非常愛。
或許越是愛,越是肆無忌憚。
實際上很多家長都在犯著電影中這位母親的錯,他們把「打擊式教育」奉為圭臬,認為這些言語上的刺激可以激發孩子的鬥志,幫助他們成才。
可是他們不知道,這種打擊式教育並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接受,持續的打擊式教育會摧毀孩子的自信。
特別是年齡小的孩子,正處於不斷尋找自我認同的心理階段,越是來自最親近人的打擊,讓孩子越受傷。
很多父母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他們有一大堆理由駁斥孩子的「控訴」:
「我們關心你才說你,不然才懶得說什麼。」
「我們生你養你,說幾句就是打擊了?」
「你進入社會打擊你的人更多,現在說說就受不了了!」
沒有父母不愛孩子。無可否認,信奉打擊式教育的父母,出發點也一定是因為愛。
只是由於自身認知能力有限,或是過往經驗的影響,選擇了這種錯誤的表達方式。
其實,真正內心強大的孩子,大多生活在被肯定、被關愛、被鼓勵的家庭環境。
這樣的孩子,充滿了自信和自愛,能客觀評價自身價值,不會輕易否定自己。
而生活在父母打擊式教育中的孩子,由於經常被否定,可能外表看似堅強,實則內心脆弱。
他們充滿了不自信,遇到一點挫折都會讓他們產生嚴重的自我懷疑。
很多時候,他們不得不做一些自己不情願的事,只是想讓父母滿意,從而贏得肯定,終其一生都無法解脫。
王爾德說:「愛自己,是終身浪漫的開始。」
只有一直相信自己,熱愛生活,善待自己,把人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享受一生的浪漫。
若一個孩子連自己都不愛了,不自信了,你讓他怎麼去優秀,怎麼去成功呢?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怎麼面對父母的打擊式教育?
有一個高票答案獲得了很多網友的贊同:「不存在打擊式教育,打擊就是打擊,打擊的目的可能包含了教育,但更多地體現出對子女的否定。」
很多父母以為這種打擊式教育是「為了孩子好,怕他驕傲」、「激勵孩子,變得更好」。
他們總是把否定與激勵混在一起,企圖讓孩子憤怒而屈辱的努力著。
他們忘了,即便在獲得教育的同時,孩子也受到了打擊,這種傷害絕不止存在於當時,甚至會貫穿歲月,伴隨他們一生。
當父母最重要的修行,就是做能單純執行愛和責任的父母。
當孩子需要管教時,該嚴厲就嚴厲,該批評就批評,這是執行做父母的責任,教會他守規矩、講原則,為自己言行負責。
但是想鼓勵孩子,讓他努力變得更好的時候,就多一點正向的肯定和激勵,而不和打擊混在一起。
孩子都渴望父母的關注和欣賞,比如你在別人面前不經意的一句稱讚,都會讓孩子高興半天。
真正愛孩子,就少一點打擊,多一點鼓勵。
生活在打擊式教育中的孩子,他們是一群不被自己的父母看見的孩子,所以他們也總是看不見自己。
電影《伯德小姐》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媽媽,我有時只是希望你能喜歡我。」
「親愛的,我當然愛你。」
「不,我是問你,你喜歡我嗎?」
「我只是希望你能夠成為最好的那個你」
「可如果這已經是最好的我呢?」
我們每個人,可能都像電影中的女孩一樣,渴望父母接受一個不完美的自己。
因為是自己最親愛的孩子,因為希望他變得更好,所以很多時候,父母常常以近乎嚴苛的標準去要求孩子,以至於無意間傷害了孩子。
作為家長,我們不僅要幫助孩子成才,更重要的是成人。
要真正的看到你的孩子,他的特點,他的優點,幫助他建立一個健全的人格和積極自信的人生態度。
1、不要在公眾場合批評孩子。
即使孩子犯了錯也要在回家以後再耐心地告訴孩子錯在哪裡,千萬不能急躁地在公眾場合就數落孩子,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是非常不利的。孩子也是有他們小小的自尊心的,在公眾場合批評孩子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性格也會變得害羞、內向。
2、發現孩子的特長或愛好,並耐心培養。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作為家長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時,卻不知道別的家長也在羨慕你的孩子獨立自主、不用操心。所以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家長就要善於去發現他們的優點並耐心地培養成孩子的閃光點,你的孩子也會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3、批評後要給孩子適當的鼓勵。
孩子犯錯了需要批評,但是批評過後家長也要適當地表揚孩子,比如說「雖然你犯了錯,但是你勇於承認錯誤的態度非常值得表揚」。如果只是一味地批評孩子,他就會以為整件事情都是個錯誤,即使是那些本該正確的事情孩子也不會再去做了。
4、不要故意為難、指責孩子。
有時候只是一句玩笑話,可孩子卻會當真,而父母是孩子最依賴的人。一個成年人在被父母諷刺後都會感到難過、沮喪,更何況幼小的孩子呢。孩子在被父母長期打擊後會變得不願意與父母交流,導致親情的淡漠與流失。
5、不要輕易否定孩子的想法。
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的思想,即使再小的一件事情也是他們思考的結果,作為家長不能從大人的角度看待孩子那些幼稚、天真的想法,更不能輕易地就否定了他們,這樣會對孩子的自信心產生非常大的打擊。長期的否定甚至會扼殺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讓孩子做什麼事情都不如別人自信。
6、強調優點比批評缺點更有利於孩子進步。
每個人都渴望被讚揚、被肯定。在充滿信任、讚賞與鼓勵的環境中,人容易受到激勵與啟發,心態也會向積極的方向發展,所以能做出更好的成績。相反,在不斷被貶低、忽視的環境中,人則會受到負面信息的左右,心態較為消極,常常妄自菲薄。
如果說一個好父母最重要的是什麼,我想唯有接納與愛。接納不完美的孩子,好好愛他,讓他勇敢做自己。
良好的家庭關係勝過一切教育,而語言則是構建家庭關係的基石。家庭的悲劇是從不好好說話開始的,家庭的幸福也是從好好說話開始的。
放棄嘲笑與打擊,從今天起好好說話,所有的愛都在語言裡。從孩子的反應裡你會發現,真正的愛,是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生命來尊重,並且給予正確的保護和必要的限制,這樣孩子才能成長為一個堅強而自信的人。
打擊式教育,永遠教不出幸福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