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式教育」--「成長」的背後是不可磨滅的創傷

2021-02-10 南京杯賽考試

放寒假應該是很多孩子高興的事情,因為可以與父母更長時間的相處,更多的放鬆時間。但是,還有不少孩子,每次放寒假,都會產生要逃離家庭,回到學校的感覺。為什麼呢?因為不少家長對孩子實行「打擊式」教育,讓孩子迫切想逃離。其實很多父母沒有明白一個道理:孩子可以被父母以外的人輕視和刺激,但父母所能給予的愛和包容是唯一的且無可取代的,打擊式的教育,會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磨滅的創傷。

「你看看人家」

「知恥而後勇,知不足而後進」。在很多家長看來,要讓孩子成長進步,就要讓他們知道自己的不足;而要讓他們知道自己的不足,就要讓孩子早早認識到現實的殘酷,繼而發憤圖強,激流勇進。於是許多父母用責罵來警醒他們,用比較來刺激他們,用奚落來歷練他們,用微小的事實來摧毀他們的自信。父母自然地以為在種種打擊下孩子們會立刻轉變自我一往無前用更優秀的自己去狠狠反擊,然而事實是無數孩子漸漸變得或唯唯諾諾敏感自卑,或焦慮不安沉迷遊戲,或叛逆隱忍冷漠疏離,或者真的像父母期待的那樣「長大和懂事」了,卻不知只是把脆弱和傷口深深地埋在了心底。

下面這個片段來自於前段時間口碑炸裂、已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電影《Lady Bird》(伯德小姐)。

這個片段來自於前段時間口碑炸裂、已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電影《Lady Bird》(伯德小姐)。

高中生伯德小姐想去大城市上大學,母親二話不說就開始一系列打擊:「反正你也考不上」,不斷的諷刺挖苦讓女孩終於忍受不住,跳車逃離。

整個影片都充斥著主人公和母親的爭吵,母親對伯德小姐一次次的打擊和否定,讓孩子陷入了巨大的矛盾與痛苦中,也將彼此越推越遠。

母親不愛女兒嗎?不是的,她非常愛。

或許越是愛,越是肆無忌憚。

實際上很多家長都在犯著電影中這位母親的錯,他們把「打擊式教育」奉為圭臬,認為這些言語上的刺激可以激發孩子的鬥志,幫助他們成才。

可是他們不知道,這種打擊式教育並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接受,持續的打擊式教育會摧毀孩子的自信。

特別是年齡小的孩子,正處於不斷尋找自我認同的心理階段,越是來自最親近人的打擊,讓孩子越受傷。

很多父母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他們有一大堆理由駁斥孩子的「控訴」:

「我們關心你才說你,不然才懶得說什麼。」

「我們生你養你,說幾句就是打擊了?」

「你進入社會打擊你的人更多,現在說說就受不了了!」

沒有父母不愛孩子。無可否認,信奉打擊式教育的父母,出發點也一定是因為愛。

只是由於自身認知能力有限,或是過往經驗的影響,選擇了這種錯誤的表達方式。

其實,真正內心強大的孩子,大多生活在被肯定、被關愛、被鼓勵的家庭環境。

這樣的孩子,充滿了自信和自愛,能客觀評價自身價值,不會輕易否定自己。

而生活在父母打擊式教育中的孩子,由於經常被否定,可能外表看似堅強,實則內心脆弱。

他們充滿了不自信,遇到一點挫折都會讓他們產生嚴重的自我懷疑。

很多時候,他們不得不做一些自己不情願的事,只是想讓父母滿意,從而贏得肯定,終其一生都無法解脫。

王爾德說:「愛自己,是終身浪漫的開始。」

只有一直相信自己,熱愛生活,善待自己,把人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享受一生的浪漫。

若一個孩子連自己都不愛了,不自信了,你讓他怎麼去優秀,怎麼去成功呢?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怎麼面對父母的打擊式教育?

有一個高票答案獲得了很多網友的贊同:「不存在打擊式教育,打擊就是打擊,打擊的目的可能包含了教育,但更多地體現出對子女的否定。」

很多父母以為這種打擊式教育是「為了孩子好,怕他驕傲」、「激勵孩子,變得更好」。

他們總是把否定與激勵混在一起,企圖讓孩子憤怒而屈辱的努力著。

他們忘了,即便在獲得教育的同時,孩子也受到了打擊,這種傷害絕不止存在於當時,甚至會貫穿歲月,伴隨他們一生。

當父母最重要的修行,就是做能單純執行愛和責任的父母。

當孩子需要管教時,該嚴厲就嚴厲,該批評就批評,這是執行做父母的責任,教會他守規矩、講原則,為自己言行負責。

但是想鼓勵孩子,讓他努力變得更好的時候,就多一點正向的肯定和激勵,而不和打擊混在一起。

孩子都渴望父母的關注和欣賞,比如你在別人面前不經意的一句稱讚,都會讓孩子高興半天。

真正愛孩子,就少一點打擊,多一點鼓勵。

生活在打擊式教育中的孩子,他們是一群不被自己的父母看見的孩子,所以他們也總是看不見自己。

電影《伯德小姐》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媽媽,我有時只是希望你能喜歡我。」

「親愛的,我當然愛你。」

「不,我是問你,你喜歡我嗎?」

「我只是希望你能夠成為最好的那個你」

「可如果這已經是最好的我呢?」

我們每個人,可能都像電影中的女孩一樣,渴望父母接受一個不完美的自己。

因為是自己最親愛的孩子,因為希望他變得更好,所以很多時候,父母常常以近乎嚴苛的標準去要求孩子,以至於無意間傷害了孩子。

作為家長,我們不僅要幫助孩子成才,更重要的是成人。

要真正的看到你的孩子,他的特點,他的優點,幫助他建立一個健全的人格和積極自信的人生態度。

1、不要在公眾場合批評孩子。

即使孩子犯了錯也要在回家以後再耐心地告訴孩子錯在哪裡,千萬不能急躁地在公眾場合就數落孩子,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是非常不利的。孩子也是有他們小小的自尊心的,在公眾場合批評孩子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性格也會變得害羞、內向。

2、發現孩子的特長或愛好,並耐心培養。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作為家長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時,卻不知道別的家長也在羨慕你的孩子獨立自主、不用操心。所以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家長就要善於去發現他們的優點並耐心地培養成孩子的閃光點,你的孩子也會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3、批評後要給孩子適當的鼓勵。

孩子犯錯了需要批評,但是批評過後家長也要適當地表揚孩子,比如說「雖然你犯了錯,但是你勇於承認錯誤的態度非常值得表揚」。如果只是一味地批評孩子,他就會以為整件事情都是個錯誤,即使是那些本該正確的事情孩子也不會再去做了。

4、不要故意為難、指責孩子。

有時候只是一句玩笑話,可孩子卻會當真,而父母是孩子最依賴的人。一個成年人在被父母諷刺後都會感到難過、沮喪,更何況幼小的孩子呢。孩子在被父母長期打擊後會變得不願意與父母交流,導致親情的淡漠與流失。

5、不要輕易否定孩子的想法。

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的思想,即使再小的一件事情也是他們思考的結果,作為家長不能從大人的角度看待孩子那些幼稚、天真的想法,更不能輕易地就否定了他們,這樣會對孩子的自信心產生非常大的打擊。長期的否定甚至會扼殺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讓孩子做什麼事情都不如別人自信。

6、強調優點比批評缺點更有利於孩子進步。

每個人都渴望被讚揚、被肯定。在充滿信任、讚賞與鼓勵的環境中,人容易受到激勵與啟發,心態也會向積極的方向發展,所以能做出更好的成績。相反,在不斷被貶低、忽視的環境中,人則會受到負面信息的左右,心態較為消極,常常妄自菲薄。

如果說一個好父母最重要的是什麼,我想唯有接納與愛。接納不完美的孩子,好好愛他,讓他勇敢做自己。

良好的家庭關係勝過一切教育,而語言則是構建家庭關係的基石。家庭的悲劇是從不好好說話開始的,家庭的幸福也是從好好說話開始的。

放棄嘲笑與打擊,從今天起好好說話,所有的愛都在語言裡。從孩子的反應裡你會發現,真正的愛,是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生命來尊重,並且給予正確的保護和必要的限制,這樣孩子才能成長為一個堅強而自信的人。

打擊式教育,永遠教不出幸福的孩子。

相關焦點

  • 你還在用「打擊式教育」?「成長」的背後是不可磨滅的創傷
    不少家長對孩子實行「打擊式」教育,讓孩子迫切想逃離。其實很多父母沒有明白一個道理:孩子可以被父母以外的人輕視和刺激,但父母所能給予的愛和包容是唯一的且無可取代的,打擊式的教育,會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磨滅的創傷。「知恥而後勇,知不足而後進」。在很多家長看來,要讓孩子成長進步,就要讓他們知道自己的不足;而要讓他們知道自己的不足,就要讓孩子早早認識到現實的殘酷,繼而發憤圖強,激流勇進。
  • 「打擊式教育」盛行?數據分析剖析「中式父母」的「打壓式教育」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數據分析與籃球,ID:dylanxia2019】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一個「為什麼中國父母總喜歡打擊式教育」話題上了微博的熱搜,引起了大多有1.1億的閱讀量和討論量,
  • 不要讓打擊式教育毀掉你的孩子!
    (一)打擊孩子自信 促成問題少年俗話說:良言一句三春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我自己也是在打擊教育下成長的,所以特別清楚那種被打擊,諷刺挖苦的感受,那種感覺一點都不好受,更不會感覺是家長對自己的激勵,反而會覺得,在父母眼裡自己,無論自己怎麼努力,還是什麼都做不好,什麼都入不了他們的眼,也常常感到自己一無是處
  • 打擊式教育,到底「打」掉了孩子什麼?
    父母把對於自己現狀的不滿、憤怒、焦慮和失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甚至希望通過孩子來扭轉自己的命運,這是「打擊式教育真正的愛,應該是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生命來尊重,並且給予正確的保護和必要的限制,這樣孩子才能成長為一個堅強而自信的人。
  • 在打擊式教育中長大,缺乏自信和安全感該怎麼辦?
    ——赫爾巴特(哲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學家)「挫折式(打擊式)教育」在中國盛行,起源於父母輩一個想當然的念頭:小時候經常給孩子潑冷水,能激勵他奮鬥,提高他成年後的抗挫折能力但是教育也是一門科學,科學最忌諱的就是想當然地下結論,而所謂的「打擊式教育」,其實大多只有打擊,而沒有教育。
  • 為什麼中國父母總喜歡打擊式教育
    在中國上一代的教育環境下,有太多的父母奉行打壓式教育,經常批評孩子的短處,故意忽視努力。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體驗?相信不少小孩都經歷過打擊式教育,但是,打擊式教育本身是一把雙刃劍,利處可以讓孩子謙虛積極上進。弊處會強烈打擊孩子自信心。
  • 中國式打擊教育,最後究竟「打」掉了孩子的什麼?
    「打擊教育」的弊端非常明顯,家長如果沒有採用正確的說話方式,對孩子的成長便是「毀滅式」的打擊!這是他們信奉的「打擊式教育」,他們堅信自己孩子天生驕傲,只要用「激將法」就能激發出無限潛能。可實際上呢? 父母的「打擊式」教育,只會讓孩子離自己預想的狀態越來越遠。
  • 別信奉打擊式教育能使孩子成長,他需要的是鼓勁,才能有勇氣
    同時大家更好奇的是,父母採取的是什麼樣的教育方式?優秀的父母之所以能夠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從來不是去打擊他們,而是會給予他們更多心理和身體上的鼓勵,這樣才能夠讓孩子們在成長中收穫更多的自信,哪怕是遭遇了一些挫折,也不會想著要去逃避。
  • 「打擊式教育」引發的青少年抑鬱正在毀掉我們的孩子
    青春期抑鬱症,其背後不是個人的問題,而是一個個生病的家庭。打擊式教育,是一劑毒藥一位母親在明知孩子得了抑鬱症的情況下,話語中依然不忘打擊孩子,用刻薄的話去撕孩子的傷口。而在評論區,很多網友都表示自己也是在父母打擊式教育下成長的。
  • PUA式父母有多恐怖,打擊式教育的「中國式母親」,是你嗎?
    」逐漸成為了一個貶義詞,也成為了讓孩子心中恐怖的PUA式父母。「中國式媽媽」指愛攀比,愛把內心的焦慮和恐懼傳給孩子,試圖想要控制孩子的一切,從而也衍生出了「PUA式父母」。PUA式父母有多恐怖,這是你的「縮影」嘛最近的一部熱播劇《了不起的兒科醫生》裡的一個場景,讓無數屏幕前的觀眾都感同身受。讓人壓抑到窒息,網友們直呼:「真實感太強了。
  • 打擊式教育?不讓孩子飄,卻讓孩子夭
    更甚有父母成功了,就為孩子安排好一切人生道路,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規劃一步步成長,但是這樣的如同機器人被人操控的人生又何其壓抑呢?在中國,秉承著愛的招牌,無數父母對孩子進行著殘酷的愛的教育。最讓我難以接受的就是打擊式教育,從小打擊孩子到大,不停否認孩子的努力和微小成就,把孩子當做自己的私有物,隨意揉捏,發洩情緒。
  • 有話好好說,別濫用「打擊式教育」
    有人認為,這句話本質上沒錯,就是太打擊人,完全把孩子想對媽媽好的熱情給打壓下去了,所以會引起孩子激烈反彈。有人分析,這就是很多中國家長的做法,他們幾乎不會給予孩子讚揚和肯定,取而代之的卻是打擊、挖苦和諷刺。這種典型的「打擊式」教育在很多家庭都存在,的確非常傷害孩子的自信和存在感。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裡,有太多這麼簡單粗暴打壓孩子的家長,還美其名曰自己是為孩子好。
  • 盲目的「打擊式教育」只會適得其反,聰明家長要學會審時度勢
    我們常在生活當中遇到過一些非常內向且毫無社交能力的人,實際上,這類人不一定是罹患心理疾病,有可能是因為童年的時候受到父母的「打擊式教育」,因此,他們會顯得比別人更加自卑和孤僻。案例:有一個網友在網上發帖反映,並且還引起了不少"受害者"的共鳴。他曾經在父母打擊式教育成長,在長時間的"言語攻擊"下,他一度罹患了心理疾病。
  • 不管你怎麼勸,我都不認可打擊式教育
    現在的年輕人動不動就輕生跳樓什麼的,受不了一點打擊和挫折,稍微被批評一下子了就要死要活的,離開父母的羽翼出來社會混了什麼事情都不會順著你的了,被罵受挫折什麼的都得學著忍耐了,這個社會現實殘酷。太放鬆的教育也會讓孩子沒約束感,會讓孩子目中無人,所以孩子的教育大人也需要掌握技巧,引導孩子讓孩子快樂輕鬆自在的成長。
  • 家長的「打擊式教育」,專家表示:會讓孩子「習慣性愚蠢」
    打擊式教育,只有打擊,沒有教育。 三、家長「打擊式教育」對孩子的傷害他們看不見那些讚美,聽不見那些支持的聲音。看看周圍打擊、批評、否定一直都在。拍照,發朋友圈,別人說P圖。發點悲秋的感言,人家說你矯情。漸漸發朋友圈都要深思熟慮,再到後面再也不發了。
  • 否定打擊式教育,為什麼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
    從成為父母那一刻起,我們都有一個最樸素的願望:「希望孩子身心健康,快樂茁壯地成長!」身心健康,不言自明,分別是指身體和心理(精神)的健康。其中,心理健康涉及的範圍非常廣泛,但不妨礙我們就幾種特別容易被家長忽視的方面做探討,目的是如何讓孩子真正茁壯地成長。
  • 「罵你是為了你好」,別讓打擊式教育毀了孩子一生
    ,等你長大以後你就知道了」「不讓你做這個事是為了你好,等你長大以後你就知道了」「你這麼笨這麼傻,我不這樣說你不會進步,等你長大以後你就知道了」「你是我的孩子我會不了解你嗎,我這樣做還不是想著為你好,等你長大以後你就知道了」這類的話我相信父母都曾對孩子說過,究竟有多少人在父母的這種打擊式教育中長大?
  • 大多數中國父母打擊式教育的後果
    父母在實行打擊教育的時候,實際上是為了給自家孩子樹立一個榜樣,這個榜樣就是他們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他們希望孩子能夠意識到差距,奮起直追,從而也擁有同樣的能力或素質。打擊式教育的後果可惜大多數孩子沒有感受到榜樣的力量,反而比較反感榜樣,最後引來孩子的自我否定,變的自卑,開始牴觸學習、叛逆。
  • 打擊式教育有多傷人?孩子自卑、叛逆,可能源於父母常說的這些話
    「打擊式」教育有多傷人?「打擊式」教育在中國家庭裡十分常見,你是否曾聽過/說過類似的話,「這點兒進步有啥高興的,你看看別人……」、「就你還想……,也不看看自己啥德行」、「算了吧,你不行」、「你連這都做不好,將來能有啥出息……」一句接一句的惡語,正如一根一根利箭不斷刺傷孩子的脆弱又敏感的心。
  • 在「打壓式教育」成長起來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活在「打壓式教育」下的孩子成年後往往少了那份發自內心的自信,而這種自信在幼年時期建立,在成長期穩固,最後成為一份氣質紮根在骨子裡。「打壓式教育」恰恰與教育的真正目的背道而馳。01.父母眼中的「聽話」實則是孩子的無奈 《爸爸去哪兒》第六季楊爍的教育方式可以說是「打壓式教育」的典範:剛一下車,楊爍看見兒子沒和自己從同一個方向走來,命令兒子回去重新走一遍;低頭一看,發現雨辰衣服沒穿好,楊爍又是一陣呵斥:「所有人都等著你呢,快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