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用「打擊式教育」?「成長」的背後是不可磨滅的創傷

2021-02-10 初中家長

不少家長對孩子實行「打擊式」教育,讓孩子迫切想逃離。其實很多父母沒有明白一個道理:孩子可以被父母以外的人輕視和刺激,但父母所能給予的愛和包容是唯一的且無可取代的,打擊式的教育,會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磨滅的創傷。

「知恥而後勇,知不足而後進」。在很多家長看來,要讓孩子成長進步,就要讓他們知道自己的不足;而要讓他們知道自己的不足,就要讓孩子早早認識到現實的殘酷,繼而發憤圖強,激流勇進。於是許多父母用責罵來警醒他們,用比較來刺激他們,用奚落來歷練他們,用微小的事實來摧毀他們的自信。父母自然地以為在種種打擊下孩子們會立刻轉變自我一往無前用更優秀的自己去狠狠反擊,然而事實是無數孩子漸漸變得或唯唯諾諾敏感自卑,或焦慮不安沉迷遊戲,或叛逆隱忍冷漠疏離,或者真的像父母期待的那樣「長大和懂事」了,卻不知只是把脆弱和傷口深深地埋在了心底。

前不久,網絡上宋丹丹對巴圖的「打擊式教育」就引起大量網友關注。宋丹丹和兒子巴圖一起參加了一檔綜藝節目,本應該是難得的母子歡聚時光,但宋丹丹卻在節目中不停地吐槽兒子巴圖。

看到別人的孩子為大家做早餐,宋丹丹說:「我生了一個廢物,啥都不會幹,你看看人家。」

當巴圖為她手忙腳亂生火煮雞蛋時,她一邊奚落兒子笨手笨腳,一邊埋怨兒子揚起的菸灰弄髒了自己的臉。

她還將巴圖小時候的糗事當笑料逗大家開心,看到巴圖腳趾發炎了,竟然說:「不會是你自己啃的吧?你小時候就喜歡自己啃腳。」絲毫不顧巴圖的面子。

在節目中巴圖羞得一臉通紅,急忙躲到雞窩去「避難」。何炅見狀都忍不住替巴圖打抱不平:巴圖已經帶著男人的尊嚴去壘雞窩了,你卻讓他表演啃腳?!

無數網友表示在這裡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家庭縮影。節目裡的宋丹丹就是典型的中國家長,他們幾乎不會給予孩子讚揚和肯定,取笑、挖苦、打擊是他們教育子女的慣用手段。

他們喜歡說:

你看誰誰誰多懂事啊,你呢,有人家十分之一我就燒香了!

就你還想幹什麼事,算了吧。我看你就是三分鐘熱度。

這麼簡單的事情,你都做不好,你還有什麼用,簡直比豬還蠢。

……

這聲聲打擊的背後,不知藏著多少人年少時暗暗流下的淚。

並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接受「打擊式教育」,事實上大部分孩子會因此留下心理陰影,變得不願與人溝通甚至疏遠父母。

中央綜治辦和中國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國範圍內對 1000 多名普通未成年人進行了調查分析,在家裡被「經常罵」的孩子不良性格特點最為明顯,有 25.7%的孩子「自卑」,有 22.1%的孩子「冷酷」,有 56.5%的孩子「暴躁」。

對於發展中的孩子,尚處於不斷尋找自我認同的心理未成熟階段,盲目的打擊式教育很容易造成孩子不自信和自卑的心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說,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這種影響不僅是在童年時期,甚至長大後也難以逃脫陰影。經常被父母打擊的人,會極度自卑,常常會陷入強烈的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即使步入成年這種心理暗示也時時刻刻在內心浮潛,嚴重者還會患上心理疾病。而任何一種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是童年時的創傷。童年時缺愛,被傷害,受虐,沒有安全感,缺乏尊嚴……長大以後,就會演變成自閉、抑鬱、自殺、暴力傾向、焦慮症等等。

前段時間,看陳喬恩與媽媽攜手參加某檔綜藝節目也深有同感。節目中兩人在私下裡的相處模式讓觀眾們十分意外——母女倆共處一室,既沒有親密聊天也沒有溫情對話,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沒有任何交流,氣氛尷尬。陳喬恩在節目中說,因兒時接受的是「棍棒教育」,所造成的心理陰影令她一直不知該如何和媽媽自然相處,她落淚表示:「從有工作記憶以來,我沒有跟她很親近過。」

這種來自父母的打擊式教育所造成的傷害往往不止是當下,而是伴隨之後許多年的歲月。即便長大後孩子內心能理解父母的初衷,記憶的傷害也永久地烙在心上難以磨滅了。

如果說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家庭普遍盛行「打擊式教育」,那麼今天的家庭父母們大多意識到了孩子教育的方法的重要性,然而激烈的競爭仍然使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們熱衷於打擊式教育。可是家長們不知道,打擊就是打擊,根本就不存在打擊式教育,披上「教育」的外套,不過是為了給自己的不當行為找一個合理化的藉口。這種教育大多體現在語言暴力行為上

扎克伯克在FACEBOOK上分享了一組關於親子教育的圖片,列舉了「壞父母」的11種表現,其中有8種都是不好好說話造成的,例如:如果你的孩子不能堅持自我,那是因為他們小時候你總是在公共場合批評教育他們;如果你的孩子很容易生氣,那是因為你給他們的讚揚不夠,他們只有行為不當的時候才能得到注意;如果你的孩子不懂得尊重別人的感受,那是因為你總是命令他們,不在意他們的感受;如果你的孩子總是神神秘秘的,什麼都不告訴你,那是因為你總是愛打擊他們;如果你的孩子總是行為粗魯沒有禮貌,那其實是從父母或者一個屋簷下的人那裡學來的……

良好的家庭關係勝過一切教育,而語言則是構建家庭關係的基石。家庭的悲劇是從不好好說話開始的,家庭的幸福也是從好好說話開始的。放棄嘲笑與打擊,從今天起好好說話,所有的愛都在語言裡。從孩子的反應裡你會發現,真正的愛,是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生命來尊重,並且給予正確的保護和必要的限制,這樣孩子才能成長為一個堅強而自信的人。

往 期 精 彩


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家長捨不得管,老師不敢管,外人不方便管

中高考改革後,這9種學生永遠拿不到高分!早看早受益!

班主任提醒:千萬別做家長微信群裡那個招人煩的家長

孩子有這5個缺點,恰恰說明將來有大出息!家長可別埋沒了

讓班主任告訴你,同一個班級,孩子間差異的真正原因!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平臺:初中家長 

編輯:東東

標籤:家庭教育

---初中家長   帳號ID:czjz100---z

   為初中家長免費提供家庭教育資訊,

以及與孩子升學相關的教育資訊!

相關焦點

  • 「打擊式教育」--「成長」的背後是不可磨滅的創傷
    因為不少家長對孩子實行「打擊式」教育,讓孩子迫切想逃離。其實很多父母沒有明白一個道理:孩子可以被父母以外的人輕視和刺激,但父母所能給予的愛和包容是唯一的且無可取代的,打擊式的教育,會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磨滅的創傷。「你看看人家」「知恥而後勇,知不足而後進」。
  • 不要讓打擊式教育毀掉你的孩子!
    有一句話叫做「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這裡的幸運與不幸,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一個人童年有沒有經歷過打擊式教育。一、我的故事我的父母就是不會表達愛的老一輩家長。記憶中他們對我常說的話都會帶上諷刺挖苦。例如:學做飯,生疏的我終於做好了,來一句你做的飯能吃了,不容易啊! 考試考好了,這次試卷出的簡單啊!
  • 「打擊式教育」盛行?數據分析剖析「中式父母」的「打壓式教育」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數據分析與籃球,ID:dylanxia2019】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一個「為什麼中國父母總喜歡打擊式教育」話題上了微博的熱搜,引起了大多有1.1億的閱讀量和討論量,
  • 為什麼一些長沙家長還在信奉「打擊式教育」?孩子的心裡苦呀
    看完還是挺疑惑的,2020年了,為什麼家長還在信奉「打擊式教育」?這位家長覺得很有效果,孩子現在做什麼事,只要他不點頭,就一直死磕。雖說每個孩子個性不同,打擊式教育在他眼裡可能真的不錯,但不適合大部分孩子,甚至可能毀了孩子。
  • 在打擊式教育中長大,缺乏自信和安全感該怎麼辦?
    但是教育也是一門科學,科學最忌諱的就是想當然地下結論,而所謂的「打擊式教育」,其實大多只有打擊,而沒有教育。有一句轉載很多的話: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而似乎談到原生家庭,聊不幸的人多,說幸福的人太少。【錯誤的教育方式】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教育理念「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老一輩說的話沒有錯,孩子可不能太慣著,畢竟嚴父出孝子。」
  • 為什麼中國父母總喜歡打擊式教育
    在中國上一代的教育環境下,有太多的父母奉行打壓式教育,經常批評孩子的短處,故意忽視努力。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體驗?相信不少小孩都經歷過打擊式教育,但是,打擊式教育本身是一把雙刃劍,利處可以讓孩子謙虛積極上進。弊處會強烈打擊孩子自信心。
  • 別用「打擊教育」否定你的孩子
    我們常見到有很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驕傲,就不斷地否定孩子、跟孩子談條件,忽視孩子的成就,而去與別人家孩子互相比較,這就是典型的中國「打擊式教育這樣的打擊教育,在我們身邊並不少見。上海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有9成的孩子認為自己不是好孩子,因為「不聽話」「考試成績不好」是這部分家長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久而久之成為了孩子們甩不去的標籤。可見打擊式教育在我們周圍是非常普遍的。有一位同學,在學習上成績很優秀,但性格卻很內向,從不與人溝通。老師問她:為什麼不喜歡和小夥伴玩耍呢?她卻說到了自己和媽媽的關係。
  • 中國式打擊教育,最後究竟「打」掉了孩子的什麼?
    「打擊教育」的弊端非常明顯,家長如果沒有採用正確的說話方式,對孩子的成長便是「毀滅式」的打擊!這是他們信奉的「打擊式教育」,他們堅信自己孩子天生驕傲,只要用「激將法」就能激發出無限潛能。可實際上呢? 父母的「打擊式」教育,只會讓孩子離自己預想的狀態越來越遠。
  • 打擊式教育,到底「打」掉了孩子什麼?
    父母把對於自己現狀的不滿、憤怒、焦慮和失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甚至希望通過孩子來扭轉自己的命運,這是「打擊式教育真正的愛,應該是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生命來尊重,並且給予正確的保護和必要的限制,這樣孩子才能成長為一個堅強而自信的人。
  • 不管你怎麼勸,我都不認可打擊式教育
    現在的年輕人動不動就輕生跳樓什麼的,受不了一點打擊和挫折,稍微被批評一下子了就要死要活的,離開父母的羽翼出來社會混了什麼事情都不會順著你的了,被罵受挫折什麼的都得學著忍耐了,這個社會現實殘酷。,有些家長可以用貪得無厭來形容,當孩子成績進步的時候,有些家長非但沒有表揚,還指責小孩不是第一名,這種樣子的教育是畸形的孩子的教育是在引導的基礎上給與孩子自己自主權,太嚴厲的教育會讓孩子更怕,更膽小自卑,甚至是無助。
  • PUA式父母有多恐怖,打擊式教育的「中國式母親」,是你嗎?
    」逐漸成為了一個貶義詞,也成為了讓孩子心中恐怖的PUA式父母。PUA式父母有多恐怖,這是你的「縮影」嘛最近的一部熱播劇《了不起的兒科醫生》裡的一個場景,讓無數屏幕前的觀眾都感同身受。讓人壓抑到窒息,網友們直呼:「真實感太強了。
  • 楊爍的「打擊式」教育,讓成年人都害怕
    「我為什麼對你那麼兇?還不是因為恨鐵不成鋼!」楊爍最近對兒子的態度,讓我不禁想到這句「經典臺詞」。這種「打擊式」教育,出發點是好的,生活中也被廣泛運用。可每當看見說著這些話的人,表情兇狠,言語中還透著諷刺,難免讓人懷疑:「打擊」究竟是催人奮鬥,還是在打擊信心、徒增恐懼?
  • 「打擊式教育」引發的青少年抑鬱正在毀掉我們的孩子
    青春期抑鬱症,其背後不是個人的問題,而是一個個生病的家庭。一位母親在明知孩子得了抑鬱症的情況下,話語中依然不忘打擊孩子,用刻薄的話去撕孩子的傷口。而在評論區,很多網友都表示自己也是在父母打擊式教育下成長的。
  • 「罵你是為了你好」,別讓打擊式教育毀了孩子一生
    ,等你長大以後就知道了」「打擊你是為了你學好一點,等你長大以後你就知道了」「不讓你做這個事是為了你好,等你長大以後你就知道了」「你這麼笨這麼傻,我不這樣說你不會進步,等你長大以後你就知道了」「你是我的孩子我會不了解你嗎,我這樣做還不是想著為你好,等你長大以後你就知道了」這類的話我相信父母都曾對孩子說過,究竟有多少人在父母的這種打擊式教育中長大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姜文、鄭爽告訴我們:杜絕打擊式教育
    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大女兒因為母親的各種嚴苛與"冷式教育"而自殺的事件讓母親一直探究其原因,最後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才是兇手!很多孩子的出生就贏過了一些奮鬥一輩子的人,所以"公平"在每個人身上都只是相對而言。
  • 被打擊式的教育方式,看似很謙虛,其實這樣的孩子很自卑
    在傳統教育中有一種叫「 打擊式教育」的教育方式 ,在很多家庭中的孩子受到摧殘尤其是還在成長中的孩子,他們還在不斷尋找自我認同的階段,很容易因為這樣的打擊變得不自信或出現自卑的現象,最後不願與人溝通,甚至疏遠父母。
  • 有話好好說,別濫用「打擊式教育」
    有人認為,這句話本質上沒錯,就是太打擊人,完全把孩子想對媽媽好的熱情給打壓下去了,所以會引起孩子激烈反彈。有人分析,這就是很多中國家長的做法,他們幾乎不會給予孩子讚揚和肯定,取而代之的卻是打擊、挖苦和諷刺。這種典型的「打擊式」教育在很多家庭都存在,的確非常傷害孩子的自信和存在感。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裡,有太多這麼簡單粗暴打壓孩子的家長,還美其名曰自己是為孩子好。
  • 別信奉打擊式教育能使孩子成長,他需要的是鼓勁,才能有勇氣
    同時大家更好奇的是,父母採取的是什麼樣的教育方式?優秀的父母之所以能夠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從來不是去打擊他們,而是會給予他們更多心理和身體上的鼓勵,這樣才能夠讓孩子們在成長中收穫更多的自信,哪怕是遭遇了一些挫折,也不會想著要去逃避。
  • 打擊式教育?不讓孩子飄,卻讓孩子夭
    直到很多年後,我才慢慢緩和過來,意識到父母很愛我,卻用錯了力,選錯了方向。在中國,父母越愛孩子,越是給予孩子莫大的壓力和束縛。若父母是平庸者,那必然把所有未能實現的想法都加諸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替自己達成所願,成就非凡事業。也不問問孩子,他們是否願意擔負起這樣的重擔過活?
  • 教你四步驟,療愈你的童年創傷
    幸運的人用童年療愈一生的創傷,不幸的人用一生療愈童年的創傷。童年,並非無憂無慮,每個人在童年或多或少都會經歷一些創傷,而這些創傷影響著成年後我們的生活、工作、婚姻家庭,以及方方面面。很多時候,我們也會在無意識中強迫性重複童年時最糟糕的經歷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