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見到有很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驕傲,就不斷地否定孩子、跟孩子談條件,忽視孩子的成就,而去與別人家孩子互相比較,這就是典型的中國「打擊式教育」。
「即使出類拔萃,但我從未被肯定。」這樣的打擊教育,在我們身邊並不少見。上海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有9成的孩子認為自己不是好孩子,因為「不聽話」「考試成績不好」是這部分家長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久而久之成為了孩子們甩不去的標籤。可見打擊式教育在我們周圍是非常普遍的。
有一位同學,在學習上成績很優秀,但性格卻很內向,從不與人溝通。老師問她:為什麼不喜歡和小夥伴玩耍呢?她卻說到了自己和媽媽的關係。她有一次考了100分,興衝衝地告訴媽媽,媽媽轉頭就把獎狀扔下,說:"你的書桌還沒有收拾呢。」她只能低頭去收拾……在溝通中,孩子說:我不知道我要怎麼樣媽媽才會開心。
不被父母認可的姜文,即使功成名就心裡依然有一個無法填補的黑洞,這個黑洞是深遠的,更是無解的。我們周圍從小被打壓、被否定、被嘲諷的孩子,更是從來不在少數,只是他們都選擇把傷痛埋下不提。但是我們靜下心思考一下,如果孩子在父母眼中都不是驕傲,孩子又如何「驕傲」地面對生活中的種種責難。
打擊否定孩子,並不是許多父母口頭上「讓你成長的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給予鼓勵和建議,幫助孩子跨越困難,而不是人為地設置挖苦嘲笑。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德威克指出,一個人面對困難挫折時會有兩種心態:
一種認為自己的能力和天賦是固定的,一切的困難和挑戰都是「對自己的測驗」,如果通不過這個測試就說明自己的能力有問題,稱為固定心態(Fixed Mindset);
另一種則認為,能力是可以通過後天不斷提高加強的,他們喜歡失敗,因為失敗可以帶給自己許多經驗和教訓,讓自己得到成長。稱為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
打擊教育會讓孩子成長為固定心態,擁有不了成長心態,同時還會分裂成為兩個自我:孩子會感覺父母愛的只是那個優秀的自己,而那個不好的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長大後,一旦做不到某些設定的標準,就會開始厭棄自己。
如果真的希望孩子自信、堅強、勇敢,請你無條件地接納孩子、愛孩子,這份愛和這份接納會成為他人生路上最大的作戰盾牌。請努力看到孩子的優點,多給一些鼓勵,你的鼓勵將會是他成長進步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