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為什麼你總看不到我的努力?」別讓「打擊教育」傷了孩子

2020-12-25 關山老師育兒

許多家長都有一個觀點就是認為「有壓力才會有動力」,同時他們還抱怨孩子為什麼沒自信、為什麼事情都做不好?還記得前段時間一檔綜藝節目《嚮往的生活》,有一期中宋丹丹當著眾人的面奚落巴圖的身材、曝光巴圖的童年糗事,吐槽兒子:他太胖了跟民政局說一下,我換兒子,更直言我生了一個廢物。巴圖無語,也不敢反駁,只能撓頭苦笑。

這不,樓下鄰居家傳來了一陣媽媽的聲音,「你看看人家,考試考了第一,你再看看你……」還沒等小寶說出口原因,媽媽又開始嘮叨起來「你每次都是這樣,我當時簡直腦子抽了,生出來你這個廢物,早知道你出生就把你送人了」,其實知道媽媽說的都是氣話,但是當小寶聽到這些話時頭低了下來,仿佛真的是自己做錯了事情。後來小寶告訴我說:那天我原本很開心的想告訴媽媽我進步了,那次我比上一次進步了15個名次呢!可是媽媽總是看不到我的努力,還總是那我和小萌比較,我真的傷心死了。當時小寶告訴我的時候,我從他的眼中看出了無奈和失落。其實很多媽媽和小寶媽媽還有宋丹丹一樣,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使用「打擊教育」。

打擊教育:所謂打擊就是積極性受到了影響,或採取強硬措施反擊,因此對打擊教育的解釋就是,在教育方面通過某種方式,積極性受到了影響!

好多孩子或是家長都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媽媽總是喜歡拿我和其他人比較?為什麼對孩子進行打擊之後沒有任何變好的趨勢反而更嚴重了呢?作為媽媽的我應該怎麼辦呢?今天豆媽和大家一一探討一下:

一、為什麼很多家長都喜歡對孩子進行「打擊教育」?

網上曾經流傳過這樣一句話:「和優秀的人在一起,就真的會越來越優秀!」很多孩子從小就生活在和其他人的對比中,有時候覺得自己並沒有那麼差勁,但是家長還是會拿自己和其他人作比較。那麼為什麼家長喜歡拿自己孩子和其他人做比較呢?我認為有以下三點:

1、對孩子擔心太多,愛的太深

我們都知道每個父母都非常的愛孩子,尤其是當孩子進入幼兒園時,別人家孩子上美術班、舞蹈班、算術班,父母總是擔心自己孩子落後於別,也害怕自己照顧不好孩子,也和其他家長一樣,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正是因為父母愛的太深了,所以才喜歡拿自己與別人比較。

2、容易受到周圍人的幹擾

父母那一輩已經知道「打擊教育」的不足之處,當有孩子那一刻,他們已經決定要有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理念。上周,小寶在學校和小淘鬧彆扭了,最後小淘推了小寶一下,當老師把我和小淘媽媽一起叫到學校的時,小淘媽媽對小淘說:你怎麼整體和我找事?你看看人家孩子!小淘說:「你之前都沒有說過我,都是和我講道理,自從那次你在樓下,聽別人家長說,他家孩子很聽話,讓她向誰學習就向誰學習,從那以後你總是讓我和別人學習,你考慮過我的感受嗎?」說完小淘跑出去了,其實我之前挺欣賞小淘媽媽的教育方式,遇事和他講道理,可是現在由於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小淘媽媽方式也變了。

3、打著「為你好」的名義,滿足自己的控制欲

家長總是習慣用簡單粗暴的辦法,以「我都是為你好」的名義來代替孩子做出決定。

為了讓孩子在高中升大學的時候能夠考到一個好的學校,媽媽就給孩子買了好多卷子和學習資料,經常坐在孩子旁邊輔導作業,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媽媽這麼做都是為你好!你看看人家每天每日每夜的學習,考上了清華!」孩子也感受到了媽媽對自己的期望,同時也感覺到了壓力,後來快考試的時候她經常性頭疼,在考試前查出來如果在高強度的用眼的話會導致失明,其實這個孩子剛開始的時候學習挺好的,也有自己的安排,遺憾的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眼睛錯過了高考!

很多「我都是為你好」只是單方面的,父母的好能夠感受的到,孩子那個年紀都不想輸,所以家長默默地給孩子定了個目標,只有自己超過她,媽媽才能看到我的好。

二、「打擊教育」對孩子有什麼影響——「物極必反」

打擊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知難而進,讓他們能夠有一個抗打擊的能力,不是有句話這麼說嘛「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我曾聽同事講過這樣一件事情:一個在貴族學校上學的孩子(初中生),跳樓自殺了,據說是這次期末考試考得不理想,他媽媽訓斥了她,這一周情緒都不大對,再回家路上騙媽媽東西落學校了,回去拿。回去以後就跳樓了!「打擊教育」物極必反,並不是每個孩子都適用。

打擊教育對孩子有哪些影響呢?

1、影響孩子興趣

孩子喜歡畫畫,每次畫完一幅自己滿意的話都喜歡和自己父母分享,兒子說:「爸爸,你看我畫的漂亮嗎?」爸爸說:「嗯!」媽媽說:「哇,我家寶寶真棒,你是怎麼想到的呀?」孩子就開始和媽媽聊起天,後來孩子長大了,爸爸媽媽也忙於工作,對於孩子的關心少了,偶然一天,媽媽發現孩子好長時間不畫畫了,媽媽問:「你怎麼最近不畫畫了呀!」孩子說:「現在每天無論我畫的好壞,你和爸爸都不認真看,我也就不想畫了。」其實後來每次孩子把作品拿到我面前,想誇但是說不出口,就隨便敷衍了幾句,沒想到讓孩子放棄了畫畫!

2、和父母關係緊張

「打擊教育」不一定能給孩子帶來好的影響和發展,但一定會影響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每個家庭中肯定會有一個唱紅臉和一個唱白臉的,孩子往往和自己父親關係好,因為父親忙於工作不經常和孩子呆在一起,每次和孩子一起的時候又能帶給孩子歡樂,媽媽則不一樣,每次以「別人家的孩子」對比自己家的孩子,久而久之自己孩子就開始煩媽媽嘮叨,和媽媽關係慢慢疏遠。

3、影響孩子正常發展

好比剛開始說的那個事例,原本孩子可以如願的到自己喜歡的學校讀書,由於這所謂的「打擊教育」,讓媽媽後悔一輩子!因此,家長注意施行「打擊教育」時,要注意時間和場景,你的每一個決定都會對孩子產生重要影響。

三、怎麼利用好「打擊教育」,讓孩子重獲信心?

一位專家曾經談到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有一次對幾十個中國與外國的孩子一起進行某項測驗,讓孩子分別拿測驗後的分數回家給各自的父母看,結果中國的父母看了孩子的成績後, 有80%表示不滿意,而外國的父母則有80%表示滿意。而實際成績又是怎樣的呢?實際上,外國孩子的成績還不如中國孩子。

這件事情說明中國的父母習慣用挑剔的眼光來看待孩子, 看待別人和世界。而外國父母習慣用欣賞的眼光看待自己、孩子和世界。

海倫·凱勒曾經說過」面對陽光,你就把影子留在了身後;背對陽光,你永遠沉默在陰影中。」其實,我們的孩子並不差,聰明活潑,乖巧懂事,可我們常常只看到了孩子的缺點,粗不斷地抱怨。因此正確引導孩子,讓孩子重獲信心刻不容緩!

1、打擊教育≠挫折教育,正確引導才是關鍵

打擊教育不同於挫折教育,父母通過打擊教育的本質是為了讓孩子能夠努力學習,感覺到「有壓力才有動力」,父母那一輩都是從小時候過來的,都知道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可能順風順水,讓孩子早點接觸一些挫折是對的,但是絕不是打擊。

據統計,我國目前中小學生存在的心理疾患中,30%左右是源於年幼時經歷的挫折和打擊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孩子在經歷挫折時常會產生比較消極的情緒和牴觸心理。

父母時刻去關注孩子的表現和狀態,只要發現方法不對立即調整方法。比如上面那個案例,孩子沒有考好,其實她自己也知道,我們只要告訴她「沒關係,你不可能每次都考好啊,你也要給別人機會,但是這次我們把機會給了她,下次要爭取拿回來哦!」

2、多傾聽孩子的意見,與孩子一起成長

都想孩子長大以後有出息,能夠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不能遇到什麼事情家長都包攬下來,要學會去傾聽孩子的意見,也是一次一起成長的機會。讓孩子明白「傾聽,是一種平等而開放的交流。」讓孩子主動告訴你自己的想法是什麼,這樣就可以避免「打擊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比如當孩子考試沒有考好時,家長不要急著批評,而應該先聽聽孩子的說法,哪些題是粗心?哪些題是不會?然後針對不會的部分進行針對性補強,這樣孩子才能取得進步。育兒不只是教育孩子,而是家長和孩子的共同成長。

3、不要吝嗇去鼓勵孩子,孩子成長的道路上需要父母的肯定

作為父母,當孩子比上一次取得進步的時候,家長要學會去表達自己的認可,不能讓孩子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沒用。家長千萬不要吝嗇自己對孩子的鼓勵,這是對孩子的認可,同時也是對自己教育方式的肯定。當家長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時,要給予孩子充分的肯定和支持,這樣孩子才會堅持下去,把自己的閃光點無限放大。比如:孩子每天放學會跟媽媽分享自己在學校的經歷,當孩子說「同學今天沒帶橡皮,我把我的借給他了」時,媽媽不要覺得這是很小一件事,應當及時表揚孩子樂於助人的行為,媽媽的一次肯定就足以讓孩子認為這是正確的,繼續堅持「樂於助人」的行為。

適當的「打擊教育」可以激發孩子的潛能,但是一定要注意「適度」,否則就會出現物極必反的效果哦,媽媽們要注意!

相關焦點

  • 「媽媽,不要再打擊我了」,停止打壓式教育,別再用語言傷害孩子
    女孩哭訴自己從未被肯定,可怕的打壓式教育電視綜藝《少年說》有這麼一是,一個女孩對著媽媽大聲哭訴,稱自己永遠被打擊,媽媽總是拿自己和其他人比較,自己的努力媽媽永遠看不到。女孩哭著說自己的性格不適合被打擊,可儘管如此女孩的媽媽仍堅持己見,她認為孩子在強的時候就應該打擊,不然孩子會驕傲,等孩子弱的時候再去推一把孩子,這才是最好的方式。
  • 別用「打擊教育」否定你的孩子
    ,這就是典型的中國「打擊式教育」。「即使出類拔萃,但我從未被肯定。」這樣的打擊教育,在我們身邊並不少見。上海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有9成的孩子認為自己不是好孩子,因為「不聽話」「考試成績不好」是這部分家長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久而久之成為了孩子們甩不去的標籤。可見打擊式教育在我們周圍是非常普遍的。有一位同學,在學習上成績很優秀,但性格卻很內向,從不與人溝通。老師問她:為什麼不喜歡和小夥伴玩耍呢?
  • 千萬別用拳頭或舌頭逼迫孩子努力,很多父母都後悔了
    之前我坐地鐵回家,遇到兩個學生在交流:「我真不想回家,每天聽著我媽媽叨叨,真的很煩,感覺她的嘴就沒歇過,真的好想關上門,聽不到她講話。」旁邊的孩子也在應喝著,我媽媽也是這樣的。不知道大家看不看《少年說》,其中有個孩子讓我印象特別深,講的是一位一直打壓孩子,看不到孩子努力的媽媽。
  • 孩子看書媽媽卻說「假用功」?「打擊式」教育,對孩子身心沒好處
    大部分中國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總是希望他們從小謙虛懂事,做一個人人都喜歡的好孩子。所以,他們會給孩子灌輸「你要謙虛」、「你要懂事」、「你要……」等等等等與有關性格形成的話。為什麼中國家長喜歡對孩子使用「打擊式教育
  • 別讓這五種中國式禮貌和打壓式教育,滿足大人的面子,傷孩子的心
    但是不過問孩子的意見,不顧及孩子的成長規律,看不到孩子內心的感受,硬逼她踐行所謂的「中國式禮貌」,這一點我還真不認同。尤其是下面這5種,真的會傷害孩子!咱可以換個角度思考一下,如果有人跟咱說:——你把你最喜歡的包給我背幾天行麼?——把你最喜歡的車借我開幾天可好?
  • 「媽媽,我為什麼要努力讀書?」媽媽的回答影響了孩子一輩子!
    學生時代,孩子的心智還不成熟,很多孩子就會問這樣的問題:媽媽,你老是說要我努力讀書,這是為什麼啊?相信所有的家長都被問過這樣的問題。但是怎麼回答卻實實在在是一個需要我們斟酌的一個問題,因為很多時候,家長的一些話會讓孩子認為,他讀書就是為了家長,而不是為了自己!以前也有同學問我:老師,讀書有什麼用?
  • 別讓「打擊式教育」摧毀孩子!
    「怎麼考得那麼差,你是豬嗎?」「你怎麼這麼笨?這點小事都做不好!」「還有臉哭,你都快成廢物了,還好意思哭?」……相信這樣的場景,在許多家庭中並不少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少會注意跟孩子說話的方式。「孩子不罵不成器,我這是為他們好!」「從小受不了批評,長大以後該怎麼辦?」……類似這樣的「打擊式教育」,在絕大部分家長的觀念裡,是正常的,是無可指責的。甚至壓根就沒有意識到,語言,也能成為一種暴力。
  • 「媽媽,我不敢,」孩子為什麼總說「我不行」?
    回到家,她嘟著嘴對媽媽說:「媽媽,同學們都會騎自行車,他們玩得很開心,可是我不會騎......」媽媽說:「媽媽教你騎車吧,以後你就能跟同學們一起玩了。」半個月前,我回家看望5歲的小侄子,發現他不再像以前一樣,每次吃完飯後吵著幫爸媽洗碗了。我隨口問姐姐為什麼。姐姐說:「上次讓他洗碗,不小心手滑打碎了一個盤子,你姐夫知道了就說了孩子兩句。」
  • 為什麼看不到孩子努力,成績卻一直頂尖!是天賦?還是後天努力?
    可是為什麼有些孩子不用怎麼努力就能夠成績拔尖?在我的職業生涯中,見過許許多多的學生,自己帶的過的,隔壁班的,學校裡特別出名的。各色各樣的都有,而有一類學生是所有人都會特別關注的,包括家長,老師,甚至校長。
  • 「我就要讓你不開心」:父母打擊式教育,是餵給孩子最毒的藥
    ,就是因為這愚蠢的『教育』把孩子的自信一點一點消耗掉,磨滅掉,每天每天被否定著。」,明明比誰都愛孩子,可為什麼總是用打擊和否定的方式,給孩子造成一次次的傷害?打擊帶給孩子的從來都不是教育,而是傷害。,錯還是在我,是因為我的能力有限,這是你告訴我的。」
  • 「罵你是為了你好」,別讓打擊式教育毀了孩子一生
    ,等你長大以後就知道了」「打擊你是為了你學好一點,等你長大以後你就知道了」「不讓你做這個事是為了你好,等你長大以後你就知道了」「你這麼笨這麼傻,我不這樣說你不會進步,等你長大以後你就知道了」「你是我的孩子我會不了解你嗎,我這樣做還不是想著為你好,等你長大以後你就知道了」這類的話我相信父母都曾對孩子說過,究竟有多少人在父母的這種打擊式教育中長大
  • 媽媽別拿我和別人比較了:學學別人家孩子,是我聽過最毒的雞湯
    父母總喜歡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做比較,之前看過這樣傾訴,說和孩子吵嘴了。她兒子寫作業不認真,一會上廁所一會要喝水,要不然就是扣橡皮。 忍不住著急說他:別人都完成了,再看看你!你怎麼就不能向你們班的誰誰誰學學? 人家學習都不用父母操心,考試都考前三,而且他還得練琴,你要有他一半自覺,我做夢都笑醒……。
  • 家長的「打擊式教育」,專家表示:會讓孩子「習慣性愚蠢」
    會因為老師侮辱,而毅然選擇給孩子退學,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人這麼說。南希的行為,被愛迪生記住了,並告訴她:「媽媽,你放心,我會好好讀書,長大了幹一番大事業。」母親良好的教育方式,讓愛迪生認識到書的重要性,使得他博覽群書。父母的行為給孩子的影響,就像人生道路裡的旗幟,一直引導孩子前進。愛迪生也沒有辜負南希,成為了一個流芳百世的偉大發明家。
  • 這一句話,養廢了多少個中國孩子?90%的媽媽都曾說過……
    打擊的目的可能包含了教育,但更多的是對子女從小到大的否定。 不管他們有多努力,在外人的眼裡是多優秀,但在父母的眼裡都比不上「別人家的孩子」。
  • 「媽媽,我不會,你快來幫我」:孩子習得性求助,父母應該怎麼做
    :「我家孩子總喜歡說『我不會』『我不行』,接著就喊大人幫忙做。家長頻繁介入,孩子便少了試錯的機會;家長多放手,孩子才能獲得進步和成長。所以,當孩子說「媽媽,我不會,你快來幫我」時,請多一些耐心和示範指導。
  • 「媽媽,為什麼你這麼毒舌」?女兒吐槽,媽媽:我都是為了你好
    「你看看你考的這是什麼鬼東西?我的智商就真的一點沒遺傳到是嗎?下次再買這種垃圾我就全都給你扔出去」還會用她來給弟弟做反面榜樣「千萬別跟你姐一樣活成廢物,做什麼都不行」面對女兒的吐槽,臺下的媽媽說出了那句大家耳熟能詳甚至倒背如流的話:「我都是為了你好」。
  • 「媽媽,我想等你誇誇我」
    因為,一直以來無論褚一斌做什麼,得到的都是父親的打擊與反對。隨著這段採訪視頻的播出,「為什麼中國父母總喜歡打擊式教育」這個話題上了熱搜。「這輩子都沒被誇過,所以我一直以為自己是最差勁的那個。」「我渴望得到一個肯定。」
  • 中國媽媽在孩子教育上毫不手軟:孩子教育,為什麼媽媽總唱主角?
    中國的媽媽被學校教育逼成了全能人才:孩子的學習,為什麼媽媽總是唱主角?要說這個孩子學習,還是很努力的,成績不算拔尖,但是也算是比較穩定的。在班裡絕對算得上是優等生,她刻苦努力,在班裡雖然不積極,但是學習態度上絕對算得上是好孩子。為什麼要坐下來跟她的媽媽詳談,因為我帶了她兩年,根本沒有見過她的爸爸出現在孩子面前,一有事就是媽媽來參與。有一次無意間從孩子的嘴裡知道,他爸在異地工作,平時幾個月才回來一次,因為工作崗位特殊,電話也很少打回家。
  • 孩子總愛和表現差的同學比,別輕視,孩子認知和上進心培養欠缺
    ,甚至在管教時,孩子動不動就來一句:比我差的多呢,他們的爸爸媽媽都能接受,你為什麼就不看不慣?僅拿家長對孩子有過高的期望值來說吧,如果一次考試,孩子的成績沒有達到你的期望值,就責備孩子,很容易讓孩子上進心受到打擊。在孩子看來,我明明已經很努力了,可是你就是偏偏對我要求那麼高,算了吧我以後乾脆混得了。瞧,家長的一個錯誤的成績觀和不理性的做法,就傷害了孩子的上進心,如果類似的情景多了,你說孩子的上進心是不是就被你給消磨光了?
  • 不想把孩子養成「仇人」,這3件事父母再生氣也別做,太傷孩子心
    後來就是開頭的每天都會聽到爭吵聲音,直到有一天我在看到他家孩子的時候,她女兒看到媽媽那種厭惡的眼神,還有憤怒的感覺好像一個仇人,作為媽媽我心裡一緊。總是打擊孩子其實打擊孩子,是中國教育的一個通病,這個通病還有很多家長依舊在犯,但是在這裡我請求各位家長,要是不想把孩子養成「仇人」,千萬別做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