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都有一個觀點就是認為「有壓力才會有動力」,同時他們還抱怨孩子為什麼沒自信、為什麼事情都做不好?還記得前段時間一檔綜藝節目《嚮往的生活》,有一期中宋丹丹當著眾人的面奚落巴圖的身材、曝光巴圖的童年糗事,吐槽兒子:他太胖了跟民政局說一下,我換兒子,更直言我生了一個廢物。巴圖無語,也不敢反駁,只能撓頭苦笑。
這不,樓下鄰居家傳來了一陣媽媽的聲音,「你看看人家,考試考了第一,你再看看你……」還沒等小寶說出口原因,媽媽又開始嘮叨起來「你每次都是這樣,我當時簡直腦子抽了,生出來你這個廢物,早知道你出生就把你送人了」,其實知道媽媽說的都是氣話,但是當小寶聽到這些話時頭低了下來,仿佛真的是自己做錯了事情。後來小寶告訴我說:那天我原本很開心的想告訴媽媽我進步了,那次我比上一次進步了15個名次呢!可是媽媽總是看不到我的努力,還總是那我和小萌比較,我真的傷心死了。當時小寶告訴我的時候,我從他的眼中看出了無奈和失落。其實很多媽媽和小寶媽媽還有宋丹丹一樣,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使用「打擊教育」。
打擊教育:所謂打擊就是積極性受到了影響,或採取強硬措施反擊,因此對打擊教育的解釋就是,在教育方面通過某種方式,積極性受到了影響!
好多孩子或是家長都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媽媽總是喜歡拿我和其他人比較?為什麼對孩子進行打擊之後沒有任何變好的趨勢反而更嚴重了呢?作為媽媽的我應該怎麼辦呢?今天豆媽和大家一一探討一下:
一、為什麼很多家長都喜歡對孩子進行「打擊教育」?
網上曾經流傳過這樣一句話:「和優秀的人在一起,就真的會越來越優秀!」很多孩子從小就生活在和其他人的對比中,有時候覺得自己並沒有那麼差勁,但是家長還是會拿自己和其他人作比較。那麼為什麼家長喜歡拿自己孩子和其他人做比較呢?我認為有以下三點:
1、對孩子擔心太多,愛的太深
我們都知道每個父母都非常的愛孩子,尤其是當孩子進入幼兒園時,別人家孩子上美術班、舞蹈班、算術班,父母總是擔心自己孩子落後於別,也害怕自己照顧不好孩子,也和其他家長一樣,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正是因為父母愛的太深了,所以才喜歡拿自己與別人比較。
2、容易受到周圍人的幹擾
父母那一輩已經知道「打擊教育」的不足之處,當有孩子那一刻,他們已經決定要有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理念。上周,小寶在學校和小淘鬧彆扭了,最後小淘推了小寶一下,當老師把我和小淘媽媽一起叫到學校的時,小淘媽媽對小淘說:你怎麼整體和我找事?你看看人家孩子!小淘說:「你之前都沒有說過我,都是和我講道理,自從那次你在樓下,聽別人家長說,他家孩子很聽話,讓她向誰學習就向誰學習,從那以後你總是讓我和別人學習,你考慮過我的感受嗎?」說完小淘跑出去了,其實我之前挺欣賞小淘媽媽的教育方式,遇事和他講道理,可是現在由於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小淘媽媽方式也變了。
3、打著「為你好」的名義,滿足自己的控制欲
家長總是習慣用簡單粗暴的辦法,以「我都是為你好」的名義來代替孩子做出決定。
為了讓孩子在高中升大學的時候能夠考到一個好的學校,媽媽就給孩子買了好多卷子和學習資料,經常坐在孩子旁邊輔導作業,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媽媽這麼做都是為你好!你看看人家每天每日每夜的學習,考上了清華!」孩子也感受到了媽媽對自己的期望,同時也感覺到了壓力,後來快考試的時候她經常性頭疼,在考試前查出來如果在高強度的用眼的話會導致失明,其實這個孩子剛開始的時候學習挺好的,也有自己的安排,遺憾的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眼睛錯過了高考!
很多「我都是為你好」只是單方面的,父母的好能夠感受的到,孩子那個年紀都不想輸,所以家長默默地給孩子定了個目標,只有自己超過她,媽媽才能看到我的好。
二、「打擊教育」對孩子有什麼影響——「物極必反」
打擊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知難而進,讓他們能夠有一個抗打擊的能力,不是有句話這麼說嘛「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我曾聽同事講過這樣一件事情:一個在貴族學校上學的孩子(初中生),跳樓自殺了,據說是這次期末考試考得不理想,他媽媽訓斥了她,這一周情緒都不大對,再回家路上騙媽媽東西落學校了,回去拿。回去以後就跳樓了!「打擊教育」物極必反,並不是每個孩子都適用。
打擊教育對孩子有哪些影響呢?
1、影響孩子興趣
孩子喜歡畫畫,每次畫完一幅自己滿意的話都喜歡和自己父母分享,兒子說:「爸爸,你看我畫的漂亮嗎?」爸爸說:「嗯!」媽媽說:「哇,我家寶寶真棒,你是怎麼想到的呀?」孩子就開始和媽媽聊起天,後來孩子長大了,爸爸媽媽也忙於工作,對於孩子的關心少了,偶然一天,媽媽發現孩子好長時間不畫畫了,媽媽問:「你怎麼最近不畫畫了呀!」孩子說:「現在每天無論我畫的好壞,你和爸爸都不認真看,我也就不想畫了。」其實後來每次孩子把作品拿到我面前,想誇但是說不出口,就隨便敷衍了幾句,沒想到讓孩子放棄了畫畫!
2、和父母關係緊張
「打擊教育」不一定能給孩子帶來好的影響和發展,但一定會影響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每個家庭中肯定會有一個唱紅臉和一個唱白臉的,孩子往往和自己父親關係好,因為父親忙於工作不經常和孩子呆在一起,每次和孩子一起的時候又能帶給孩子歡樂,媽媽則不一樣,每次以「別人家的孩子」對比自己家的孩子,久而久之自己孩子就開始煩媽媽嘮叨,和媽媽關係慢慢疏遠。
3、影響孩子正常發展
好比剛開始說的那個事例,原本孩子可以如願的到自己喜歡的學校讀書,由於這所謂的「打擊教育」,讓媽媽後悔一輩子!因此,家長注意施行「打擊教育」時,要注意時間和場景,你的每一個決定都會對孩子產生重要影響。
三、怎麼利用好「打擊教育」,讓孩子重獲信心?
一位專家曾經談到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有一次對幾十個中國與外國的孩子一起進行某項測驗,讓孩子分別拿測驗後的分數回家給各自的父母看,結果中國的父母看了孩子的成績後, 有80%表示不滿意,而外國的父母則有80%表示滿意。而實際成績又是怎樣的呢?實際上,外國孩子的成績還不如中國孩子。
這件事情說明中國的父母習慣用挑剔的眼光來看待孩子, 看待別人和世界。而外國父母習慣用欣賞的眼光看待自己、孩子和世界。
海倫·凱勒曾經說過」面對陽光,你就把影子留在了身後;背對陽光,你永遠沉默在陰影中。」其實,我們的孩子並不差,聰明活潑,乖巧懂事,可我們常常只看到了孩子的缺點,粗不斷地抱怨。因此正確引導孩子,讓孩子重獲信心刻不容緩!
1、打擊教育≠挫折教育,正確引導才是關鍵
打擊教育不同於挫折教育,父母通過打擊教育的本質是為了讓孩子能夠努力學習,感覺到「有壓力才有動力」,父母那一輩都是從小時候過來的,都知道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可能順風順水,讓孩子早點接觸一些挫折是對的,但是絕不是打擊。
據統計,我國目前中小學生存在的心理疾患中,30%左右是源於年幼時經歷的挫折和打擊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孩子在經歷挫折時常會產生比較消極的情緒和牴觸心理。
父母時刻去關注孩子的表現和狀態,只要發現方法不對立即調整方法。比如上面那個案例,孩子沒有考好,其實她自己也知道,我們只要告訴她「沒關係,你不可能每次都考好啊,你也要給別人機會,但是這次我們把機會給了她,下次要爭取拿回來哦!」
2、多傾聽孩子的意見,與孩子一起成長
都想孩子長大以後有出息,能夠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不能遇到什麼事情家長都包攬下來,要學會去傾聽孩子的意見,也是一次一起成長的機會。讓孩子明白「傾聽,是一種平等而開放的交流。」讓孩子主動告訴你自己的想法是什麼,這樣就可以避免「打擊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比如當孩子考試沒有考好時,家長不要急著批評,而應該先聽聽孩子的說法,哪些題是粗心?哪些題是不會?然後針對不會的部分進行針對性補強,這樣孩子才能取得進步。育兒不只是教育孩子,而是家長和孩子的共同成長。
3、不要吝嗇去鼓勵孩子,孩子成長的道路上需要父母的肯定
作為父母,當孩子比上一次取得進步的時候,家長要學會去表達自己的認可,不能讓孩子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沒用。家長千萬不要吝嗇自己對孩子的鼓勵,這是對孩子的認可,同時也是對自己教育方式的肯定。當家長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時,要給予孩子充分的肯定和支持,這樣孩子才會堅持下去,把自己的閃光點無限放大。比如:孩子每天放學會跟媽媽分享自己在學校的經歷,當孩子說「同學今天沒帶橡皮,我把我的借給他了」時,媽媽不要覺得這是很小一件事,應當及時表揚孩子樂於助人的行為,媽媽的一次肯定就足以讓孩子認為這是正確的,繼續堅持「樂於助人」的行為。
適當的「打擊教育」可以激發孩子的潛能,但是一定要注意「適度」,否則就會出現物極必反的效果哦,媽媽們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