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愛和表現差的同學比,別輕視,孩子認知和上進心培養欠缺

2020-09-11 寒石冷月

孩子上小學以後,便正式宣告進入兒童期,而進入初中後便正式進入了青春期,對這一常識絕大多數家長都能認識到。但是有一種現象,卻讓很多家長困惑,那就是不管小學生還是初中生,總有一部分孩子常常愛和表現差的比。

有時家長看到孩子沒有上進心,甚至在管教時,孩子動不動就來一句:比我差的多呢,他們的爸爸媽媽都能接受,你為什麼就不看不慣?聽到這話時,家長是不是更加生氣?但是又沒辦法矯正孩子的錯誤認知。當然,還有一些家長根本就不重視家庭教育,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看到孩子學業成績不理想時,更容易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有些家長可能會嘗試努力對孩子進行教育,有些則乾脆放棄了。

比差不比好,看似一個很常見的現象,但如果家長不當成大事來對待,極有可能改變孩子以後的人生走向。好多孩子到了初中就無法正常管教,成為問題少年恰就從缺乏正確認知和沒有自尊心與上進心開始的。今天寒石冷月老師就和家長朋友們一起來探討這方面的問題,希望能給你一些值得參考的建議,以幫助你正確管教孩子。

孩子比差不比好,是出於什麼樣的心理動機和認知水平呢?

1、孩子比差不比好的心理動機。

孩子比差不比好,往往是基於表現差的孩子普遍有不良習慣,如缺乏遵守紀律意識上課愛搗亂,在學習上求上進沒有學習壓力,對成績無所謂可以隨意糊弄作業,經常被老師批評不以為恥反而氣老師,缺少社會公德意識隨意搞破壞等。而這些不良習慣往往更有隨意性,可以不愛約束,才會讓一些孩子更願意追求自己所謂的自由。當一個孩子經常有比差不好的不良習慣時,便充分暴露出其家庭教育的嚴重缺失,這樣的孩子在小學階段很快進入第二反抗期,並將反抗期帶入青春期。

2、孩子不願意學好,認知水平出現了偏差。

比差不比好的孩子,往往是在認知和分辨力方面出了偏差,但究其原因卻是多方面的。

(1)受有不良習慣的玩伴或同學影響。

(2)父母身上的不良習慣或粗魯的言行都會直接讓孩子模仿。

(3)父母缺乏家庭教育意識,總是簡單粗暴管教孩子。

(4)不良課外讀物或視頻與動畫片容易誤導孩子。

(5)隔代教育的溺愛與縱容,也極容易導致孩子認知出現偏差。

(6)部分素質一般的老師也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上進心,從而導致孩子認知出現問題。

(7)不良社會風氣也會侵蝕孩子心理健康,直接導致孩子認知出現問題。

綜上所述的現象,請家長做一下對比,看看在你家裡是否存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問題;再從學校老師和同學那裡查找一下問題;最後再從孩子經常接觸的玩伴中查找一下問題。但是光找到問題才僅僅是教育的開始,家長必須要重視對問題的解決。

3、孩子總和表現差的同學或玩伴比,說明孩子受壞習慣影響很嚴重。

當一個孩子總愛嘴裡提某某同學或玩伴的名字時,並且還繪聲繪色地和父母講他們種種頑劣不堪的表現時,家長需要引起警惕了。如果你發現孩子和他(她)經常提到名字的同學或玩伴是好朋友時,說明你的孩子已經和他們接觸比較頻繁了。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壞習慣的養成並花不了多長時間,有時一次盲從就有可能學會,多次盲從就會讓孩子成為他(她)嘴裡說的那些人。如果家長不相信的話,你可以近距離找機會多觀察孩子,或者向老師了解一下孩子在班上的行為表現,你則能更直觀地了解孩子當下的表現。在這裡需要提醒家長:必須要做好調查工作,絕不能沒有證據的情況下,莫名訓斥孩子,這樣做只能加劇孩子對你的反感,破壞你們的親子互信關係。

孩子上進心的培養,最大的忌諱是家長總愛拿孩子和別只比較。

1、孩子上進心不足,與家長過高的期望值有關係。

當孩子總愛和表現差的比時,說明孩子的上進心明顯不足,而當進一步追查原因時,常常能從家長身上找到線索。僅拿家長對孩子有過高的期望值來說吧,如果一次考試,孩子的成績沒有達到你的期望值,就責備孩子,很容易讓孩子上進心受到打擊。在孩子看來,我明明已經很努力了,可是你就是偏偏對我要求那麼高,算了吧我以後乾脆混得了。瞧,家長的一個錯誤的成績觀和不理性的做法,就傷害了孩子的上進心,如果類似的情景多了,你說孩子的上進心是不是就被你給消磨光了?

2、家長忽視區別對待孩子淘氣現象,經常無理批評或責罰孩子。

淘氣頑皮是兒童常見的行為現象,但是有些家長對於什麼時候允許孩子淘氣或頑皮不加以區分,如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要告知孩子應安靜而專注地學習,這樣才能早點完成作業出去自由玩耍,但家長常常缺少這種正面引導的意識,而是看到孩子學習時不專注就批評或急了就責罰孩子,時間長了就容易讓孩子產生反感寫作業或學習的壞習慣。說到這裡,家長是否在悄悄作比較了?你是否也犯了這些忌諱?如果有的話,請注意教育孩子一定要選擇好時機,別在孩子吃飯、學習、閱讀、看電視時說教,那樣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3、家長經常拿自己孩子和優秀孩子比,極大地打擊了孩子的自尊心。

每個孩子都有一顆特別寶貴的自尊心,從幼兒期開始,孩子們就渴望經常能得到老師或父母的誇讚。但是有很多家長卻恰好相反,在他們的眼裡往往看不到孩子表現出色的一面,反而是總盯著孩子表現不足的一面。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又常常拿表現優秀的孩子相比,其結果恰恰是打擊了孩子的自尊心。就如有一位媽媽總是有意無意提及自己同事的女兒這好那好,有一天惹怒了女兒,女兒對媽媽發火道:既然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好,那你把送人吧,我不做你女兒還不行,反正我怎麼做都不如別人。瞧,當孩子敏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時,他們的內心會對父母產生敵意,你說教育還好實施嗎?

家長要改變觀念,立足孩子自我,重建孩子正確認知,才能利於上進心培養。

1、家長要改變育兒觀念,充分認識到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就是他。

上面對孩子比差不比好的心理動機和原因都做了分析,對於聰明的家長來說,此時一定會問,寒石冷月老師我該怎樣改變這些不正確的育兒做法呢?我認為首先要從改變育兒觀念著手,因為觀念決定著行為,如果你身為家長充分認識到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與喜好,那就一定要尊重孩子,力求在管教過程中揚長避短,揚長是指多看孩子的優點,少過多指責孩子,這樣就可以讓孩子願意聽你說話,願意接受你的教育了。但是觀念的改變決不是短期能做到,而應是家長在斷學習育兒知識的前提下才能慢慢改變,因此,家長不要急於求成。

2、多看孩子表現出色的一面,及時告知孩子,並肯定與誇讚孩子,增強孩子做事成就感。

想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她)的欣賞,需要家長做有心人,當你在做親子陪伴時,儘可能多靜心觀察孩子,通過孩子的言行表現,去發現孩子有哪些地方做的比較好,你可以悄然記在心裡,當與孩子做親子溝通交流時,再把一些孩子的具體行為表現描述出來,肯定孩子的聰明、機靈、有禮貌、知感恩、愛分享等。當孩子發現你這麼細心觀察他(她)時,那顆童心會被暖化,對你更加信任和依賴。越是被及時肯定和誇讚的孩子,越容易被激發上進心,從而增強孩子自學把事做好的成就感。

3、要進行對比教育,讓孩子根據具體的事去做比較,從而學會正確判斷和區分好與差。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良習慣,或者錯誤認知時,不妨多應對對比教育和引導。當然這裡要講究技巧,如你可以把兩件事,或兩種現象分別做描述,然後提出有針對性問題,讓孩子去做判斷。如果孩子有錯誤的認知時自然會給出錯誤的答案,這時便是你擇機引導孩子的時候,只要給孩子正確的答案,並深入引導為什麼這樣是對的,孩子就容易理解並記在心裡了。在對比引導時,家長必須要建立正確的是非觀,因為想讓孩子相信你是對的,肯定你要說出充分的理由,才能讓孩子信服啊。當然,這非常考驗家長的耐心與毅力,有些家長恰在這方面能力不足。

每個孩子都有自尊心,家長要注意保護,自尊心被經常傷害,容易打擊孩子上進心。

1、每個孩子都有自尊心,家長忽視孩子自尊時,經常負面教育會讓孩子自尊心喪失。

凡是總愛比差不比好的孩子,一般都明顯缺乏自尊心,因為他們已經不在乎別人怎麼看自己,如果家長發現自己孩子有這樣方面的表現,一定要注意保護孩子自尊心了。如有一個四年級男孩最近總被老師批評,孩子回家就向媽媽傾訴對老師的不滿。媽媽就引導兒子,老師為什麼總批評你一個同學而沒有批評別人呢?首先肯定是老師特別喜歡你,希望你能成為班上出色的好孩子,才會格外關注你,你想想看,如果老師已經對你失望透頂,完全放棄了你,他會批評你嗎?聽媽媽這麼說,兒子氣立刻消了不少。媽媽又進一步引導,如果你想做一個有自尊心的好孩子,每一次違反紀律或犯錯被批評後,你應該想,我是一個要臉面的人,我以後堅決不再犯同樣的錯了,你這就很好地保護了自己的自尊心嗎?反之,如果家長經常負面教育或無理責罰孩子,很容易讓孩子自尊心進一步被傷害,直到完全喪失。

2、保護孩子自尊心,就要尊重孩子的想法,鼓勵孩子正確的做法,矯正不良習慣。

家長可能會問,如何保護孩子自尊心呢?除上面我所講到的方法外,還需要平時在家庭生活中養成尊重孩子想法的好習慣。儘管有時孩子的想法可能不現實,甚至是有錯誤的想法,那不妨讓孩子犯犯錯,在犯錯之後再進行事後教育和引導,這樣孩子就更容易在有深刻的生活體驗之後明辨是非,從而接受錯誤的教訓。為了鼓勵孩子有主見,敢大膽做事的好習慣,家長可以讓孩子在事前和自己講一講他(她)要做什麼,有什麼計劃和步驟,只要孩子的想法可行,不妨多鼓勵孩子按著自己的意願去努力做好時,則容易讓孩子帶著自信去嘗試。壞習慣其實就是在這種收與放中不斷被矯正的,收是家長要收斂你總是先入為主的幹涉,放是放開手鼓勵孩子大膽嘗試。

3、幫孩子找到努力的目標,在不斷的激勵中讓孩子獲得上進的動力。

對於比差不比好的孩子來說,常常缺乏擁有自己的主見,易盲從他人,而這裡恰暴露出孩子做事無目標的不足。為了培養孩子的自尊心和上進心,家長不妨經常與孩子進行找生活與學習目標的訓練,當孩子帶著目標進入學習做事的練習過程時,在父母的手把手示範下,孩子就很容易學會獨立做事。可以說,越是得到獨立能力充分培養的孩子,越不容易被身邊有壞習慣的夥伴或同學同化。如果家長帶著目標意識,經常與孩子交流相關話題,孩子會很自覺地所他做的事講給爸爸媽媽聽,而家長就可以有針對性進行引導,既肯定和激勵孩子的上進心,同時又把小小不足指出來,鼓勵孩子今天努力改正這些小缺點,孩子就會特別願意那樣去做了。

結束語圍繞孩子比差不比好這個話題,今天談了很多。凡是能夠有耐心讀完這篇文章,並花時間去做對比思考的家長,絕對是愛學習的好父母。但如果你在讀的過程中總想要簡單的做法,寒石冷月老師可以告訴你,育兒無定法,你必須要領悟育兒的本質,才能變為你自己的思想觀念和具體做法。如此說來,我只是起到拋磚引玉之作用,而真正產生教育思想的人是你。

相關焦點

  • 孩子理解能力差,這是邏輯思維能力欠缺的表現,家長別忽視
    孩子學習成績不好,腦子轉換的慢,總被家長誤以為是孩子腦子笨,孩子生下來都是一樣的,都是平等的,之所以後來出現的各種各樣是因為後天的環境和教育不同,而孩子出現的這種現象不是孩子笨,是孩子邏輯思維能力欠缺的表現,家長應該重視起來,增強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 孩子總愛發脾氣,這是忽略了孩子認知感受的培養,3招可破解難題
    對很多家長來說,常喜歡接受孩子良好的表現,而不願意接納孩子總犯錯的事實。於是當孩子總是在同一件事上犯錯,或者不斷在不同事上犯錯時,他們就無法容忍孩子的錯。於是便會怒斥孩子,甚至是體罰孩子。於是這位媽媽就分析孩子為什麼這學期和上學期表現差別如此之大,通過回顧暑假生活才發現,原來孩子一直在爺爺奶奶家被寵慣的,好習慣一個暑假就給完全破壞掉了,必須要重新培養孩子的認知和感受,讓孩子回到正常的成長軌道上來。
  • 孩子總愛發脾氣,這是忽略了孩子認知感受的培養,3招可破解難題
    對於孩子愛發脾氣,甚至有時不講理的現象,造成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追根溯源問題恰恰出在家長忽略了對孩子進行認知感受的培養。直觀點說,就是孩子連最起碼的是非對錯都分不清楚,家長再沒有原則地胡亂管教,反而會更加導致孩子由於過度自我,而不顧他人感受的壞脾氣。
  • 焦慮的父母,無動於衷的孩子:怎麼培養孩子的上進心?
    孩子有上進心,遇事能獨立自主思考,想辦法解決,父母是不是覺得特別地舒心。是的,家裡有一個有上進心的孩子,父母會覺得這是一件很令人欣慰的事情,就像能看到孩子未來一樣。其實,孩子的上進心也是父母幫助提升和培養起來的,而不是天生就有。
  • 孩子總愛發脾氣?正確認知「情緒小怪獸」,培養孩子的「幸福感」
    首先,父母要正確認知並回應孩子的情緒★情景:飛飛是一個五年級的小學生,有一次考試回家後,哭得非常傷心,並且自己和自己生悶氣,連飯也不吃,於是媽媽問道:「怎麼了?」飛飛說:「數學可能考砸了,有兩道大題自己不確定是不是做對了。」媽媽說要問老師看考得到底怎麼樣,飛飛立即不耐煩的發脾氣道:「都沒考好,有什麼好問的,別丟人了。」
  • 如何培養孩子的上進心?父母要激勵孩子自信心,不要語言打擊孩子
    說起自己孩子的不爭氣,曉明的父親總是一臉感嘆的表情。他說,曉明每次考試不好回家,批評他好好學習,曉明都會反駁說,「我沒怎麼學,還能考這樣,我同桌天天學,也才比我高几分,有時還不如我!」曉明父親覺得曉明沒有上進心,不知道怎麼才能讓孩子有上進心。 那麼上進心是什麼呢?
  • 評「孩子為什麼沒有上進心?……」
    評「孩子為什麼沒有上進心?……」2020年9月16日我想對這位老師說,你對「上進心」的理解與家長一樣,是有問題的。如果把「上進心」僅僅理解為喜歡學單一知識,那就真的錯了。如果以孩子是不是喜歡單一知識學習來判斷孩子有沒有「上進心」,那真沒有幾個孩子是有「上進心」的。因為在只教知道就行了的知識的應試教育中,沒有幾個孩子是不厭學的。
  • 缺乏上進心的孩子會失去鬥志,想激發孩子上進心,從這3方面入手
    即使我們為孩子的未來倍感壓力,但是在孩子身上絲毫沒有這樣的想法,整天除了學習做什麼都非常開心,這正是孩子缺乏上進心的表現,那麼,孩子缺乏上進心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2、目標性更強我們總是認為孩子不願意學習,沒有上進心,實際上,一個孩子對於自己的人生沒有一個合理的規劃和認知
  • 如何引導缺乏學習動力與上進心的孩子愛上學習
    前言孩子缺乏學習上進心,是什麼原因?該怎麼培養?但由於家庭親子關係緊張、手機遊戲上癮、追劇、習得性無助、粗心、自信心不足、自律性差、同學關係不良、師生關係不良等導致了很多本智力不錯的孩子們,出現了厭學的思想、厭學的情緒、與父母的不和、與老師的衝突、對同學的嫉妒等相關行為; 其實在我們教育者眼中,這些孩子不是可惡的,而是可憐的。
  • 初中生自尊心和上進心的培養
    可別這麼說,小孩子懂啥啊,我不會生氣計較的,快吃飯吧。媽媽,以前我真的忽略教孩子尊重長輩這塊了,今天看到這個場面,我開始有危機感,因為關係到孩子人格品質問題,這頓飯我不能吃了,我要懲罰自己沒盡到教育責任的不教之過,請你們繼續吃,我去回房反思去。媽媽說完離開飯桌。
  • ​孩子的核心能力之四:上進心轉變為內驅力,讓孩子越來越優秀
    上進心是我們通俗的講法,其實,它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的稱呼,叫成就動機。它是做什麼用的呢?上進心就是給人提供方向的指引和前進的動力。舉個例子說明:兩個孩子都去洗蘋果,一個孩子是為了洗乾淨吃,而另一個孩子為了通過洗蘋果讓別人誇自己愛勞動,前者就是學習目標,後者是表現目標。
  •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心理學「標籤效應」:別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當孩子不斷被強化負面標籤,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就是"標籤效應"。"標籤效應":越批評孩子,孩子表現得越差孩子天性貪玩好動,總會給家長惹麻煩。遇到孩子不守規矩,家長就大聲訓斥:"你真是個聽不懂規矩的搗蛋鬼!"
  • 溝通促進孩子形成「認知」和「情感」統一體,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
    一、孩子總愛看電視是求知慾強的表現。家長要理解孩子喜歡看電視,是因為看電視可以獲取知識,並能在愉悅和諧的環境中取得快樂與歡笑。因此正確引導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看電視,可以使孩子不僅長知識,而且長智慧;不僅學文化,而且會做人。
  • 評「孩子為什麼沒有上進心?……」(完整版)
    於是,家長和教師把這樣的孩子看作是有「上進心」。 而這樣的把真實情緒埋壓在心底的、討家長和老師喜歡的、在眼前目標眼前利益推動作用下表現的「上進心」是假象的上進心,也不是孩子所應該有的真正的上進心。 那麼孩子所應該有的真正的上進心是什麼呢?
  • 孩子的餐桌行為折射著家教和修養,別讓他們因此被人輕視
    無論到什麼時候,「吃飯時要細嚼慢咽、含著飯別說話、嚼飯別吧嗒嘴、夾菜時別滿盤子亂翻、別旁若無人地打飽嗝、別端著飯碗亂跑……」這些規矩,或者說「餐桌禮儀」,總是不能丟的!孩子們為什麼會在餐桌上表現得這麼自我?這想必與我們家長平時的習慣有關係。家裡做了好菜,家長都願意緊著孩子先吃多吃,我們自己少吃兩口無所謂,孩子能得多我們心裡才滿足。夾菜的時候孩子拿多少我們都不反對,家長常常甘之如飴地吃孩子碗裡的剩菜剩飯。我們這樣做是出於對孩子滿滿的愛,幸運的話,孩子能感受到這份愛,並成長為一個心中有愛的孩子。
  • 孩子寫作業馬虎粗心?並非孩子不用心,是「視知覺能力」欠缺
    當然,有些是孩子不愛學習或不認真上課造成的。我們的討論不包括這種熊孩子。事實上,孩子寫作業馬虎粗心還有很多其他原因,其中,"視知覺能力"欠缺則是其中很大的一點原因。何為"視知覺能力"視知覺能力,通俗地講就是眼睛把看到的東西接收後傳遞給大腦,然後大腦根據眼睛得到的信息進行處理,從而來指導我們行為的能力。
  • 四個方法,教你培養孩子的認知力和智力發育
    前言:幼兒階段,孩子的認知力就已經開始萌芽,而且認知也是判斷孩子健康及發育的一種標準。有家長最心心念念想讓孩子養成的注意力,也有對孩子以後學習特有幫助的記憶力,所以說認知力對孩子而言很重要。幼年階段陪孩子最多的始終都是父母家人,所以培養認知力的重擔必須要落在父母身上。如果能認真學習這四種方法,不僅可以對孩子的認知力有很好的培養作用,同時還能促進孩子在智力方面有很好的發育。
  • 孩子說話有這4個「毛病」,其實是語言表達能力欠缺,快幫娃提升
    懂得如何表達的孩子,一般都有好的人緣,能夠與小朋友和諧相處,並能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從而更容易獲得成功。相反,語言表達能力差的孩子,在與同伴交往時,由於不懂得如何表達,所以一直處於被忽略的狀態,在做任何事情時都會變得被動。那麼,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差的表現有哪些呢?家長可以對照一下。
  • 孩子會說卻說不好?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家長別忽視了
    但是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可以培養的,並且這對他將來的人生影響極大,試著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孩子不僅會說,還讓孩子說得好。二、表達能力,是孩子展現自我的重要能力家長們可別覺得孩子愛不愛說話沒有關係,只要成績好,性格內向是他們自己的問題,與未來的發展並沒有多大的關係。孩子表達能力的強弱會影響到孩子的哪些方面呢?
  • 孩子自尊的權力是培養責任心、上進心、 榮辱感的前提
    幾乎每個頭腦清醒的人都承認,培養孩子的自尊心,是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使孩子文明、自治的必要條件,也是培養孩子有責任心、上進心、 榮辱感的前提,還是孩子自我認識中最重要的一環。他將以自己的姓名和所指代的「這一個」有機體去經歷各種事情,去做出判斷,去遭遇失敗,去享受勝利。無論父母多麼愛他,老師多麼喜歡他,都不可能代替他去做任何事。 自尊是什麼,就是對這個自我的認同、肯定。他為自己靈巧的手指欣喜,為自己表達情感和思想的語言高興,為身體跳躍的能力自豪....正是這種自我認同,使他不甘落後,使他積極求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