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姬揚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幾年前,我和幾個朋友聊天的時候,大家談起了各自都是如何思考問題的,又是如何交流的。我們都能說英語,分別來自中國、日本、韓國、美國、德國和以色列,但是有的母語就是英語,有的可以熟練地用英語進行口頭交流和書面表達,也有些英語口語並不太好的。英語特別好的,在表達之前就是英語了;英語較差的,則有時候需要將母語轉化為英語。然而,大家有個共同點:在思考問題的時候,都不是靠語言思考的(既不是英語也不是母語),而是靠類似於圖像的方式。只有在考慮得比較成熟了以後,才會用母語或英語表達出來。
我們幾個人都是從事實驗工作的,但是據我的了解,理論工作者有很多也是如此。而且不限於物理工作者——印度數學家拉馬努金是提取公式的王者,他常說自己也不知道是怎麼想到這些公式和命題的,而是因為在夢裡遇到了娜瑪卡爾女神。
物理學研究的對象是整個自然界。伽利略說,「大自然這本書是用數學文字寫就的」;但是,物理學工作者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更多的依賴於物理圖像和直覺。在物理圖像和數學語言之間是表達和交流的環節,而這依賴於日常語言。海森伯說,「任何理解最終必須根據自然語言,因為只有在那裡我們才能確實地接觸到實在。」這樣就有個問題,使用哪一種自然語言呢?英語、中文還是其他什麼語言?這似乎不是什麼問題,能用哪個就用哪個好了。能用母語交流當然好了,不能用母語,就用雙方都會的語言——現在通常是英語。
英語在物理學中處於這個地位的時間並不太長, 大概只有100年。此前有德語、法語還有更早的拉丁語。英語的統治地位能不能再繼續100 年?恐怕很難說。歐洲的科技水平很高,但是語言種類太多,很難說哪種語言能夠替代英語的地位;日本的科技水平也很高,但是日語現在對科技類術語採用的是拿來主義、直接用片假名拼寫英文單詞,這種食而不化的做法對於日本人和外國人都造成了巨大的麻煩,我覺得日語並沒有替代英語的雄心壯志;隨著蘇聯的消逝,俄國的科技早已是明日黃花,俄語也不再具有競爭的能力。現在看來,只有中文有可能替代英文的地位。隨著中國經濟的日益發展,中國科研人員的學術貢獻也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重要,再過幾十年,物理學(乃至整個科學)世界的交流語言肯定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我覺得,可能的前景不外乎兩種:要麼是中式英語(Chinglish)佔主流,要麼是中文作主導。將來實現的到底是哪種,取決於大多數從業人員用手和口進行的選擇。
科學交流大致可以分為3 類:最新成果、基礎教學和介於這兩者之間科學信息傳播——這些都可以用中文做,而且一直都在做,但是現在跟英文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最新成果方面的差距最大,跟Physical Review系列對標的是《物理學報》,但其相對重要性甚至可能還不如20 世紀80 年代,這跟最近幾十年來重視英文發表和國際評價有關;基礎教學方面的差距最小,國外很多優秀的教科書被翻譯為中文出版,國內也編著了一些很好的大學甚至研究生教材,與教學有關的雜誌如《大學物理》也在努力向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學習;科學信息傳播在繼續追趕, 與Review of Modern Physics對標的《物理學進展》還有很多困難;與Physics Today 對應的《物理》發展的勢頭很好。
第1 期的Physics Today (1948 年);第2 期的《物理》(1972 年)
Physics Today 是美國物理學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會刊,創建於1948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以雷達和原子彈為代表的科學技術吸引了政府的注意力,物理學開始由個人興趣主導的小研究轉向國家資金支持的大科學,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基礎研究成果開始大規模地應用於物理學的各個分支領域。Physics Today每月出版一次,目的是為讀者介紹最新的物理學進展,科技新聞都是最近幾個月最新最有影響力的成果,而專題文章大多來自於該領域的傑出學者,但又不是Review of Modern Physics 那樣的長篇綜述,有時候還會討論科技政策對學界的影響(例如1980 年代的「星球大戰計劃」),以及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 甚至包括蘇聯和中國開發原子彈的歷史。
《物理》雜誌是中國物理學會會刊,創建於1972 年,起初是雙月刊,1981 年起改為月刊。早期的雜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比如說,很多文章都是以「X X 研究小組」的名義發表。現在的《物理》顯然借鑑了Physics Today的優點,例如「物理新聞和動態」「前沿進展」「評述」和「專題」等欄目的設置,同時具有了一些自己的特色,例如「物理攫英」欄目譯介了合作刊物Physics Today和Physical World的一些優秀文章,而「物理學漫談」可以讓更多的讀者一般性地了解物理學的知識、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一些連載性質的文章更是為讀者提供了一些其他途徑不易得到的知識,比如各種物理講座就有幾百次,羅會仟的《超導「小時代」》用了三十多篇文章講述超導研究的歷史,而曹則賢的《物理學咬文嚼字》更是從2007 年就開始了,至今已寫就100 個專題,從詞源的角度探討了很多物理概念的來龍去脈和深刻含義,以及在翻譯過程中丟失的和誤解的信息。
很多人覺得,中文科技文章往往沒有英文的那麼通順、清楚。其實,英文科技文章大多也很拗口、很難懂,但是讀多了就適應了;有些中文科技文章確實寫得不夠認真,因為它們幾乎不能給作者帶來任何好處。關鍵還是在於重視的程度。Physics Today和《物理》都是主要靠邀稿的雜誌,但前者是所謂的SCI 源刊(影響因子在5 左右),訂戶大約有10 萬;《物理》只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訂戶要少得多,但是它有個好處,過刊都在網上開放,並不需要中國物理學會會員的資格。Physics Today和《物理》都出版過歷史文集,從中可以看出,中文和英文都可以寫出非常優秀的文章。
Physics Today1993 年出版的History of Physics;《物理》2012 年出版的《歲月留痕》
當然,致力於物理學交流的雜誌還很多。比如說,Physics World和《現代物理知識》,European Journal of Physics和《物理教學》,等等。中文想要成為物理學交流的主要語言,不可能僅僅依賴於幾本教科書和幾份雜誌,更重要的還在於中國科技人員做出有世界影響力的研究成果,還要有可能用中文發表、交流。中國科學院2016 年開始運行的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ChinaXiv.org)就是一項有益的嘗試,向著名的預印本共享平臺arXiv.org 學習,推動科研成果的開放獲取、保障首發權的認定,從而促進學術交流。2018 年9 月在大連的中國物理學會秋季會議(CPS Fall Meeting)上,首屆中國物理學期刊專場報告會吸引了很多聽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家對中國學者和中文雜誌的期望。
在當前階段,英文的主導地位看起來是不可動搖的,因為成果的發表和交流從來不是純粹的、為科學而科學的,一直都糾纏著個人的利益和國家的導向。然而,我們還是要努力做些事情,否則,還搞什麼物理學咬文嚼字啊?大家都只用英語好了,省多少麻煩啊——但母語是不能選擇的。只能寄希望於未來。未來的科學語言是Chinglish 還是中文?這取決於現在和今後這幾代人的選擇。
來源:中國物理學會期刊網
編輯:井上菌
近期熱門文章Top10
↓ 點擊標題即可查看 ↓
1. 掉入地下一萬米
2. 從前有個學生熬夜遲到了,錯把困擾數學家的難題當作業做了出來
3. 原子彈製造指南
4. 吸貓一時爽,一直吸貓一直爽
5. 為什麼長時間不洗頭,洗的時候搓不出很多泡沫?| No.145
6. 一個大活人,還能讓尿活活憋死???
7. 所以,WiFi 和 4G 到底哪個更耗電?
8. 傳紙條被發現,一看竟寫著...
9. 鉛筆上面那塊廢柴橡皮為什麼容易把紙擦破?
10. 一幅圖讀懂量子力學(薛丁格的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