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交流的語言

2020-12-16 中科院物理所

作者:姬揚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幾年前,我和幾個朋友聊天的時候,大家談起了各自都是如何思考問題的,又是如何交流的。我們都能說英語,分別來自中國、日本、韓國、美國、德國和以色列,但是有的母語就是英語,有的可以熟練地用英語進行口頭交流和書面表達,也有些英語口語並不太好的。英語特別好的,在表達之前就是英語了;英語較差的,則有時候需要將母語轉化為英語。然而,大家有個共同點:在思考問題的時候,都不是靠語言思考的(既不是英語也不是母語),而是靠類似於圖像的方式。只有在考慮得比較成熟了以後,才會用母語或英語表達出來。

我們幾個人都是從事實驗工作的,但是據我的了解,理論工作者有很多也是如此。而且不限於物理工作者——印度數學家拉馬努金是提取公式的王者,他常說自己也不知道是怎麼想到這些公式和命題的,而是因為在夢裡遇到了娜瑪卡爾女神。

物理學研究的對象是整個自然界。伽利略說,「大自然這本書是用數學文字寫就的」;但是,物理學工作者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更多的依賴於物理圖像和直覺。在物理圖像和數學語言之間是表達和交流的環節,而這依賴於日常語言。海森伯說,「任何理解最終必須根據自然語言,因為只有在那裡我們才能確實地接觸到實在。」這樣就有個問題,使用哪一種自然語言呢?英語、中文還是其他什麼語言?這似乎不是什麼問題,能用哪個就用哪個好了。能用母語交流當然好了,不能用母語,就用雙方都會的語言——現在通常是英語。

英語在物理學中處於這個地位的時間並不太長, 大概只有100年。此前有德語、法語還有更早的拉丁語。英語的統治地位能不能再繼續100 年?恐怕很難說。歐洲的科技水平很高,但是語言種類太多,很難說哪種語言能夠替代英語的地位;日本的科技水平也很高,但是日語現在對科技類術語採用的是拿來主義、直接用片假名拼寫英文單詞,這種食而不化的做法對於日本人和外國人都造成了巨大的麻煩,我覺得日語並沒有替代英語的雄心壯志;隨著蘇聯的消逝,俄國的科技早已是明日黃花,俄語也不再具有競爭的能力。現在看來,只有中文有可能替代英文的地位。隨著中國經濟的日益發展,中國科研人員的學術貢獻也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重要,再過幾十年,物理學(乃至整個科學)世界的交流語言肯定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我覺得,可能的前景不外乎兩種:要麼是中式英語(Chinglish)佔主流,要麼是中文作主導。將來實現的到底是哪種,取決於大多數從業人員用手和口進行的選擇。

科學交流大致可以分為3 類:最新成果、基礎教學和介於這兩者之間科學信息傳播——這些都可以用中文做,而且一直都在做,但是現在跟英文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最新成果方面的差距最大,跟Physical Review系列對標的是《物理學報》,但其相對重要性甚至可能還不如20 世紀80 年代,這跟最近幾十年來重視英文發表和國際評價有關;基礎教學方面的差距最小,國外很多優秀的教科書被翻譯為中文出版,國內也編著了一些很好的大學甚至研究生教材,與教學有關的雜誌如《大學物理》也在努力向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學習;科學信息傳播在繼續追趕, 與Review of Modern Physics對標的《物理學進展》還有很多困難;與Physics Today 對應的《物理》發展的勢頭很好。

第1 期的Physics Today (1948 年);第2 期的《物理》(1972 年)

Physics Today 是美國物理學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會刊,創建於1948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以雷達和原子彈為代表的科學技術吸引了政府的注意力,物理學開始由個人興趣主導的小研究轉向國家資金支持的大科學,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基礎研究成果開始大規模地應用於物理學的各個分支領域。Physics Today每月出版一次,目的是為讀者介紹最新的物理學進展,科技新聞都是最近幾個月最新最有影響力的成果,而專題文章大多來自於該領域的傑出學者,但又不是Review of Modern Physics 那樣的長篇綜述,有時候還會討論科技政策對學界的影響(例如1980 年代的「星球大戰計劃」),以及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 甚至包括蘇聯和中國開發原子彈的歷史。

《物理》雜誌是中國物理學會會刊,創建於1972 年,起初是雙月刊,1981 年起改為月刊。早期的雜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比如說,很多文章都是以「X X 研究小組」的名義發表。現在的《物理》顯然借鑑了Physics Today的優點,例如「物理新聞和動態」「前沿進展」「評述」和「專題」等欄目的設置,同時具有了一些自己的特色,例如「物理攫英」欄目譯介了合作刊物Physics Today和Physical World的一些優秀文章,而「物理學漫談」可以讓更多的讀者一般性地了解物理學的知識、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一些連載性質的文章更是為讀者提供了一些其他途徑不易得到的知識,比如各種物理講座就有幾百次,羅會仟的《超導「小時代」》用了三十多篇文章講述超導研究的歷史,而曹則賢的《物理學咬文嚼字》更是從2007 年就開始了,至今已寫就100 個專題,從詞源的角度探討了很多物理概念的來龍去脈和深刻含義,以及在翻譯過程中丟失的和誤解的信息。

很多人覺得,中文科技文章往往沒有英文的那麼通順、清楚。其實,英文科技文章大多也很拗口、很難懂,但是讀多了就適應了;有些中文科技文章確實寫得不夠認真,因為它們幾乎不能給作者帶來任何好處。關鍵還是在於重視的程度。Physics Today和《物理》都是主要靠邀稿的雜誌,但前者是所謂的SCI 源刊(影響因子在5 左右),訂戶大約有10 萬;《物理》只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訂戶要少得多,但是它有個好處,過刊都在網上開放,並不需要中國物理學會會員的資格。Physics Today和《物理》都出版過歷史文集,從中可以看出,中文和英文都可以寫出非常優秀的文章。

Physics Today1993 年出版的History of Physics;《物理》2012 年出版的《歲月留痕》

當然,致力於物理學交流的雜誌還很多。比如說,Physics World和《現代物理知識》,European Journal of Physics和《物理教學》,等等。中文想要成為物理學交流的主要語言,不可能僅僅依賴於幾本教科書和幾份雜誌,更重要的還在於中國科技人員做出有世界影響力的研究成果,還要有可能用中文發表、交流。中國科學院2016 年開始運行的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ChinaXiv.org)就是一項有益的嘗試,向著名的預印本共享平臺arXiv.org 學習,推動科研成果的開放獲取、保障首發權的認定,從而促進學術交流。2018 年9 月在大連的中國物理學會秋季會議(CPS Fall Meeting)上,首屆中國物理學期刊專場報告會吸引了很多聽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家對中國學者和中文雜誌的期望。

在當前階段,英文的主導地位看起來是不可動搖的,因為成果的發表和交流從來不是純粹的、為科學而科學的,一直都糾纏著個人的利益和國家的導向。然而,我們還是要努力做些事情,否則,還搞什麼物理學咬文嚼字啊?大家都只用英語好了,省多少麻煩啊——但母語是不能選擇的。只能寄希望於未來。未來的科學語言是Chinglish 還是中文?這取決於現在和今後這幾代人的選擇。

來源:中國物理學會期刊網

編輯:井上菌

近期熱門文章Top10

↓ 點擊標題即可查看 ↓

1. 掉入地下一萬米

2. 從前有個學生熬夜遲到了,錯把困擾數學家的難題當作業做了出來

3. 原子彈製造指南

4. 吸貓一時爽,一直吸貓一直爽

5. 為什麼長時間不洗頭,洗的時候搓不出很多泡沫?| No.145

6. 一個大活人,還能讓尿活活憋死???

7. 所以,WiFi 和 4G 到底哪個更耗電?

8. 傳紙條被發現,一看竟寫著...

9. 鉛筆上面那塊廢柴橡皮為什麼容易把紙擦破?

10. 一幅圖讀懂量子力學(薛丁格的貓)

相關焦點

  • 麥克斯韋對當代物理學的貢獻,讓電磁學成為物理學通用語言
    玻爾認為麥克斯韋的理論在物理學中的核心地位不會喪失,因為量子物理定律中的公式都是按照麥克斯韋所描述的經典世界創建的。我們都知道,原子理論的迅速發展使我們現在已經不能再像原來那樣直接利用麥克斯韋的理論來解決原子內部的問題。但我要強調的是,正是因為有了光的電磁學理論,我們才可能去分析輻射現象,才可能認識到自然法則的一個全新特徵。
  • 【原創】用物理學知識講解注塑(二)
    如果說,普通話是中國人與中國人交流的語言,英語是和「歪果仁」交流的語言,那麼物理學就是人類與世間萬物交流的語言!
  • 中國科大強基計劃 | 物理學專業、應用物理學專業培養方案
    建有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類腦智能技術與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語音及語言信息處理國家工程實驗室、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協同創新中心、國家高性能計算中心(合肥)、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12個國家級科研機構、4個國家重點科技基礎設施和62個院省部級重點科研機構。
  • 作為眾多技術學科的支柱,物理學專業有什麼優勢?
    物理學是揭示和闡述物質世界基本屬性、基本構成、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更廣義地說,物理學是探索、研究大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學問。它是當今最精密、最基礎的自然科學之一,也是眾多技術學科的支柱。今天,我們來解讀一個這個專業——物理學專業。
  • 孤獨症語言交流訓練
    孤獨症兒童就診的主要原因,語言交流障礙一般經歷無口語期、仿說期、不善交流期三個合乎語言發育年齡的時期,不同時期康復治療的重點也有所不同。4、操作方法及步驟 (1)無口語期:此期孤獨症兒童多在一歲至三歲年齡,表現為隨著年齡的增大,患兒仍不開口說話,還有些兒童曾經會發音,但到一歲半左右逐漸出現語言障礙,不用口語交流。
  • 看看國外的物理學與國內的物理學教材有什麼不同,通俗易懂直觀
    第1章 物理與測量和所有其他科學一樣,物理學是建立在實驗觀察和定量測量的基礎上的。物理學的主要目標是找出支配自然現象的基本定律,並利用它們發展出能夠預測未來實驗結果的理論。發展理論所用的基本規律用數學語言來表達,因為數學語言是在理論和實驗之間架起橋梁的工具。當理論和實驗之間出現差異時,必須用新的理論來消除這種差異。很多時候,一個理論只有在有限制的條件下才是令人滿意的;更普遍的理論可能在沒有這種限制的情況下是令人滿意的。
  • 初中物理語言淺析
    物理學是研究物理現象及其規律的一門獨立的自然科學,也有一套符合其本學科的語言。我將從物理語言的內涵、作用、教學策略三個方面進行交流,不足之處希望批評指正。一、物理語言的內涵(一)物理符號是物理學的基礎語言物理學中物理量及其單位,都是一個符號與之對應。如物理量符號:長度L、質量m、時間t、溫度T、力F、重力G、速度V、密度 、壓強P、功率p、功W、機械效率 、熱量 、比熱容C、電流I、電壓U、電阻R等等。
  • 拓撲物理學——純數學與物理的再連結
    中國結(照片來源:維基百科)16 世紀時,現代科學之父伽利略認為可以用簡單的數學語言來描述複雜的自然界現象
  • 物理學走向盡頭了?
    那是不是說,物理學已經江郎才盡,想不出新點子了?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我的第二條理由。近年來宇宙學的發展,讓科學家可以幾乎肯定地說,宇宙的95%「憑空消失」了。這「憑空消失」的部分被稱為暗物質和暗能量,它們被掩蓋在一層神秘的面紗之中。面紗背後,便是未知的新物理了。
  • 對物理學基礎課程教學體系的思考
    筆者也於2017年10月20~22日參加了在武漢大學召開的2017年「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物理學科研討會,會議研討、交流了各個高校物理學科拔尖人才培養的進展和做法。其中,北京大學的研討班形式,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實施的「榮譽課程」以及南京大學實施的「三三制」等令人印象深刻,這些都對培養拔尖學生的教育教學做了有益的探索。
  • 促文化交流 「中歐語言交流項目」布魯塞爾啟動
    中國和歐盟2日在布魯塞爾啟動2009-2013「中歐語言交流項目」,這是中國在與歐盟成員國雙邊合作的基礎上首次專門針對歐盟整體開設的「歐盟窗口」項目。中國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和歐盟負責語言事務的委員萊昂納德·奧爾班參加了項目的啟動儀式。
  • 國外雙胞胎姐妹自創語言,拒絕和外人交流,互相折磨直到一人離世
    在尚無系統科學觀念的古代,人們往往將奇異之事歸於各種有特殊力量的「神」,而在科學觀念十分進步的現代社會,人們掌握了更多的科學技術,一些以往未知的神秘事件可以通過生物學、物理學以及地理學等理論方法解釋清楚。事實上,即使在現代社會,仍然存在不少科學難以解釋的奇怪現象,僅僅是圍繞人類的各種問題,都充滿了許多未知。
  • 專業篇:物理學類專業解讀
    物理學類是一級學科 專業類別 地球物理學類:地球物理學專業培養具備堅實的數理基礎和較系統的地球物理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受到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基本訓練,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及初步的教學、研究能力
  • 物理學的未來——唯一能確定的就是「不確定」
    經典物理學的世界是一個以精確性來描述的世界,而量子領域似乎以真正的隨機性來標記。經典物理學是否應該修正以包含偶然的可能性?經典物理學和量子物理學之間有許多分不開的因素。經典物理學的方程式表明,只要有正確的起始條件,自大爆炸以來的每一次事件都是可以預測的。但是,一種新的數學語言的加入可能會重新將非決定論的概念引入物理學。吉辛並不是第一個對古典物理的完全決定論性質提出異議的物理學家。
  • 挖掘語言景觀的文化交流功能
    語言景觀承載著文化信息,是文明和文化最直接、最直觀的載體。推動語言景觀走出去強化文化傳播功能語言承載著文化,語言文化交流有利於打破文化之間的壁壘和隔膜,形成世界文化碰撞、交融和互動的局面。孔子學院從所在區域的受眾需求、文化環境出發,把以漢語為載體的春聯、相聲、音樂、書法、古詩詞、中醫等中華傳統文化打造成當地民眾喜聞樂見的語言景觀形式,融入所在國的社區和社會,這成為展示我國多樣化語言景觀的主體。
  • 從認知語義學的視角看數學方法在物理學中的應用
    數學方法在物理學中的意義建構就是要幫助學生對所學習的數學方法與物理現象、自然規律之間的內在聯繫達到較深刻的理解。數學能夠簡潔準確地表達物理概念與規律說明其為物理的一種語言,「如何運用數學語言在物理學中建構物理意義」好比人們「如何通過生活語言在人類活動中發現認知規律」。
  • 路甬祥:百年物理學的啟示
    第四,物理學包括其他的自然科學,都需要數學語言。因為數學是對數與形的簡捷的概括和優美的表達方式,所以物理的規律,往往需要用數學語言來表達。  近代物理學的書寫語言幾乎都是數學,德國天文學家克卜勒用代數方程總結出了行星運動的三定律,被譽為世界第一位數學物理學家。
  • 量子物理學:從普朗克到東方哲學
    揚·克裡克(Jan Krikke)是《 21世紀的量子物理學和人工智慧:從中國學到的教訓》一書的作者。他的這一長篇文章具有一些參考價值,下面是文章的擇要。1927年9月1日,《紐約時報》報導了英國科學促進協會的一次會議。演講者是年輕的德國量子物理學家海森堡,他來解釋量子物理學的奧秘。
  • 東非最主要的交流語言——斯瓦希裡語
    斯瓦希裡語本人在東部非洲生活、學習和工作過,對斯瓦希裡語也是有一些了解和心得,在坦尚尼亞,斯瓦希裡語可謂大行其道,雖然在坦尚尼亞,英語也是官方語言,但是,受限於教育水平,很多沒有讀過大學的坦桑人,說英語的能力還是有限的,斯語有時是唯一的交流方式,曾經在火車上遇到過一個瑞士支農的小哥,他英語地道,但人家也只在坦桑待了一年而已,就說得一口流利的斯瓦希裡語,他給我分享的學習心得就是
  • 全國高校招生專業介紹:應用物理學
    學科:理學   門類:物理學類   專業名稱:應用物理學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掌握物理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能在物理學或相關的科學技術領域中從事科研、教學、技術開發和相關的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